普曜經卷第二

關燈
以伎樂音嗟歎菩薩前世積德。

    而說偈言。

     前世積功德  長夜來善本 布施得真正  故今緻奉敬 尊本無數劫  惠施愛男女 以斯施果報  雨天諸花香 害身肉稱之  用哀愍鳥故 由此布施果  餓鬼蒙食醬 尊本無數劫  護戒無所犯 由禁獲果報  消盡惡道難 本無數億劫  志道行忍辱 忍行緻此果  慈心愍天人 本無數億劫  上進無怯劣 以是精進果  身好如須彌 本無數億劫  禅思消衆塵 以是一心果  不樂衆塵欲 本無數億劫  行智斷貪欲 以是智慧果  光明最清淨 被铠善伏塵  普愍念衆生 仁德度彼岸  禮清淨安住 光耀悉普照  皆除衆塵冥 為三千目導  禮最勝現道 曉了神通飛  顯示學究竟 化度以種類  稽首善船師 皆學清淨辭  示現沒終始 未曾舍俗法  于俗無所著 其見求博聞  弘利甚無限 況複聽受法  得信愛樂者 兜術天忽冥  閻浮利日出 無思議億垓  樂道消衆塵 安隐快豐盛  無數諸天俱 玉女數音樂  王舍聞悲和 德威普滋茂  睹母最妙顔 子巍巍如此  三界最吉祥 不複失本誓  無有貪恚诤 恭敬普慈心  于人中威神 王國遂增益  成轉輪王種 迦維當豐茂  寶藏又豐滿 鬼閱叉厭鬼  諸天龍鬼神 往護人中尊  不久得解脫 贊佛積功德  愛敬而奉事 悉用勸其道  速疾成導師 佛語諸比丘。

    于時菩薩過冬盛寒。

    至始春之初。

    修合星宿。

    春末夏初樹木雕落。

    初始花茂不寒不暑。

    時三界尊觀察十方。

    适在時宜沸星應下。

    菩薩便從兜術天上。

    垂降威靈化作白象。

    口有六牙諸根寂定。

    [至*頁]首奮耀光色魏魏。

    眼鼻晃昱現從日光。

    降神于胎趣于右脅。

    菩薩所以處于右者。

    所行不左。

    王後潔妙。

    時晏然寐忽然即覺。

    見白象王光色如此來處于胎其身安和。

    從始至今未曾見聞。

    身心安隐。

    猶如逮禅緻正受矣。

    于時妙後衣毛為豎。

    [打-丁+(改-己)]拭衣服及塗香熏。

    身心欣喜尋從坐起。

    與婇女俱前後圍繞。

    從後宮出詣無憂樹。

    即時安坐無憂樹下。

    便遣侍女以此意旨啟白淨王曰。

    天王自屈來睹所樂。

    王聞踴躍即敕嚴駕。

    群臣翼從到無憂樹不得入門。

    王自起想乘高象車思惟須臾。

    即說偈曰。

     念曾處象車  身重不如今 光明入吾室  問誰是何變 于時有天。

    在虛空中化現半身。

    為白淨王說此偈言。

     德行三界尊  慈哀成福祚 菩薩遷兜術  大聖降妙後 當叉手禮足  至神入彼室 妙後觀其意  若幹種微妙 今以用是故  而有是變應 示現于宮殿  未曾有虛妄 淨如雪山王  其明超日月 身形甚分明  大象強殊勝 堅固猶金剛  思念行殊特 而降神入胎  是故受我言 睹三界迷冥  億載天歎詠 不厭無嗔怒  心寂等安定 時夫人出。

    為王說偈。

     天王召梵志  曉了能解夢 為我别此義  于國為吉兇 大王受我言  梵志學經術 當使在我前  聽說所夢意 光逾日月明  形大好六牙 故勇入我胎  當聽此意故 時王請梵志問此意。

    梵志為王說偈言。

     梵志聞是言  歡喜無不吉 生子有相好  在家為聖王 假愍世出家  成佛祐三界 甘露普濟俗  為決所疑網 受梵志好教  心中無所畏 以服美飲食  其身永安隐 時白淨王心自念言。

    何所屋宅安于妙後使無衆難。

    時四天王詣白淨王。

    而謂王言。

    大王安意。

    今我等身當為菩薩造立妙宅。

    時天帝釋。

    炎天。

    兜術天。

    無憍樂天。

    化自在天。

    往詣王所各上天宮。

    王後處中。

    兜術天王曰。

    還持本宮奉上菩薩使處其中。

    化自在天曰。

    我有宮殿欲界最上。

    光蔽諸天令如聚黑。

    當令王後身處其中。

    花香伎樂奇異之馔供養妙後。

    如是比丘。

    一切欲界天王俱來詣迦維羅衛貢上宮殿。

    一心自歸供養菩薩。

     時白淨王亦在其上。

    興立宮宅嚴好如天。

    于時菩薩承大淨定。

    使其王後普見宮殿。

    身處其中皆懷菩薩。

    時諸天王所上宮殿各不相見。

    各自念言。

    今菩薩母在我宮殿不在餘所。

    時佛即說偈言。

     住大淨三昧  所化不可議 普悅諸天意  先現瑞所應 佛語比丘。

    于時菩薩坐于寶淨交露棚閣。

    處妙後右脅所坐寶淨棚閣。

    殊妙栴檀而香熏之。

    其香遍勳三千世界。

    魏魏奇異強若金剛。

    軟如天衣。

    香氣芬馥徹于十方。

    其菩薩交露宮殿。

    欲界諸天嚴淨宮殿。

    常皆現在菩薩宮殿。

    其處菩薩臨降神胎。

    應時其夜下方水界六百六十萬由旬。

    生大蓮花上徹梵天永無見者。

    唯有梵天名音聞。

    百萬諸佛土威神光耀。

    普遍三千大千世界。

    皆現目前獨見之耳。

    又其梵天執金剛器。

    百味食飲奉侍菩薩。

    菩薩食之。

    睹觀十方無能服食。

    是一渧之供堪任服消者。

    獨有一生補處菩薩能消化耳。

    又有宿世功福積德道慧所緻。

    諸尊天帝釋梵王。

    鹹來稽首歸命聽經。

    于是菩薩舉一手指。

    自然化現别異床榻。

    釋梵四王各從本位而坐其上。

    已見坐定為講說法。

    開化其心鹹皆悅豫。

    菩薩睹之欲得還歸。

    下其右手使不複現。

    釋梵四王尋即知之。

    菩薩遣證。

    右繞菩薩便即還宮。

    以是之故菩薩處其右脅。

    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無數百千菩薩。

    鹹來見之稽首作禮欲得聽經。

    菩薩見來演身光明。

    化清淨坐即皆就床。

    各各啟問無極大乘。

    廣為分别。

    各不相見。

    以是之故菩薩演寂光明照諸天人。

    其菩薩母悉不知之。

    亦無所閡。

    唯覺己身輕便柔軟安隐無橫。

    無淫怒癡不想三毒。

    亦無寒熱及諸饑渴。

    不污聖體及餘手指。

    無有不可。

    亦不遇惡色聲香味細滑之法。

    不見惡夢亦無惡露。

    迦維羅衛及遠大國。

    天龍鬼神幹沓和阿須倫加留羅真陀羅摩休勒。

    男女大小歡喜踴躍不懷異心。

    若有諸病風寒熱氣疾。

    眼耳鼻口身心之疾。

    唇齒咽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