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義足經卷下

關燈
拔止 著愛可若不可  有已過後莫望 存黠想熟成善  越是去避粗聲 忍不樂坐在行  四可忍哀悲法 常何止在何食  恐有痛雲何止 有是想甚可悲  學造棄行遠可 有未有苦樂苦  知其度取可止 聞關閉縣國行  粗惡聲應莫願 舉眼人莫妄瞻  與禅會多莫卧 觀因緣意安祥  止安念疑想斷 取莫邪與無欺  慈哀視莫恐氣 如對見等心行  冥無明從求鮮 被惡語莫增意  故怨語于同學 放聲言濡若水  愧慚法識莫想 若為彼見尊敬  有行意離莫受 若色聲若好味  香細滑是欲捐 于是法莫媟著  學制意善可脫 戒遍觀等明法  行有一舊棄冥 佛說是義足經竟。

    比丘悉歡喜。

     子父共會經第十五 聞如是。

    佛在釋國。

    從千弟子梵志故道人皆老年悉得應真六達所求皆具。

    佛從教授縣國。

    轉到迦維羅衛城外尼拘類園中。

    迦維羅衛諸釋。

    聞佛從老年應真千比丘。

    轉行教授。

    已到是國。

    近在城外園中。

    便轉相告語。

    先雞鳴悉當會。

    自共議言。

    諸賢者正使太子不樂道。

    當作遮加越王。

    我曹悉當為其民耳。

    今棄七寶作道。

    自緻作佛。

    我人今悉取長者。

    家出一人。

    亦從佛求作沙門。

    諸釋如是。

    衆為複增。

    便從迦維羅衛城出。

    欲見尊德。

    欲聞明法。

    諸釋女人。

    亦複聚會。

    俱到佛所。

    欲聞明法。

    爾時佛取神足定意适定。

    便在空中步行。

    爾時諸釋。

    見佛步行虛空中。

    悉歡喜生敬愛心。

    爾時悅頭檀王。

    便以頭猗著佛足作禮竟。

    便一面住。

    迦維羅衛民悉不平。

    王為佛作禮是何法以還禮子。

    王即聞民悉不平已如是。

    王便言。

    諸賢者。

    是太子生時。

    地大動現大光明。

    悉照一切生便行七步。

    無所抱猗便左右視出聲言。

    三界甚苦。

    何可樂者。

    諸天于空中持白蓋。

    複散摩尼花。

    複鼓五百樂。

    複雨香水。

    盥浴太子。

    諸民爾時我第一為太子作禮。

    諸賢者。

    太子在園閻浮樹下。

    晨起往坐。

    便得卧。

    樹枝葉悉在太子東作蔭。

    禺中至晡。

    樹枝葉悉複在西為太子作蔭。

    樹尚不違太子身。

    諸民爾時我第二為太子作禮。

    王爾時說偈曰。

     今為三勇猛黠  以頭禮遍觀足 初生時動天地  坐樹蔭身不露 佛爾時攝神足。

    下座比丘僧前鹹坐上。

    諸釋及釋諸女人。

    皆頭面禮佛。

    各就座。

    王亦就座。

    即偈歎佛言。

     象馬駕金車  乘行台閣間 金足蹈遍地  足雲何生胝 神足為我車  恣心無限度 乘是神妙車  世車安可久 素被細軟衣  既服身形好 金露被身行  是服有何好 王法為我衣  念世行教授 是服先學造  我已覺如來 本樂高殿舍  随時造閣樓 今獨宿樹間  恐怖當何依 瞿昙世無怨  造仇淫已斷 脫欲念無憂  無仇當何恐 本食恣意味  金器食香美 今日乃得食  粗惡有何樂 我先飯法味  棄貪從苦空 悉斷四飯本  哀世故行丐 浴尊以花香  伎女樂從行 起止山樹間  誰當浴明者 樂法戒為河  淨黠悉在中 鬥極往浴淨  遊度不複還 爾時佛為王及諸釋女人。

    廣說經法。

    先現布施持戒現天徑微說善痛道其苦導現達世近親三十七品從可得安如。

    佛以道意。

    知悅頭檀王意滿喜已性濡。

    無亂縛解。

    可為說善度法。

    便說苦谛習盡道谛。

    佛說是四谛法。

    王即在座開解。

    三毒垢除。

    于法中得谛眼。

    譬如淨缯投于染中即受色好。

    王亦入法如是。

    爾時王見谛疑斷。

    在法開解。

    便起座向佛。

    叉手白言。

    已近已近。

    已遠已遠。

    今我身歸佛法及比丘僧受我為清信士。

    盡形壽悉不犯已淨。

    故釋中亦有身歸佛者。

    歸法者歸僧者。

    釋諸女人。

    自歸亦如是。

    中有持不殺戒者。

    持不盜戒。

    持不淫戒。

    持不欺戒。

    中有遠酒不飲酒戒。

    爾時悅頭檀王見法甚明見谛無疑。

    在法勇猛。

    便起座向佛叉手。

    以是義足偈歎言。

     有戒具當何見  雲說言從陰苦 願瞿昙解說此  問正意世雄生 先已行棄重恚  亦不著後來願 來現在亦不取  亦不受尊敬空 未來想不著愛  久遠想亦不憂 行遠可舍細軟  邪見盡少無有 已去恐無畏怖  不可動信無疑 無嫉心樂彼與  行如是愛尊命 能自守不多望  自多得慧無嫉 不惡醜不嫫冶  不兩舌舍戲疑 意悉脫無所著  棄自見無绮妄 安庠行能解對  亦不欲斷欲想 不學求所樂欲  悉無有亦不憂 無怨恚舍愛欲  不為味所可使 不自高我無等  得對毀橫取敬 當行觀止意念  見善惡非次望 去所在無所止  觀向法當何著 欲色空亦無色  從黠計不欲脫 愛已滅乃已息  三界空無樂意 悉解離何從得  多從海度無憂 不願生見有子  列地行願寶增 來不生去不到  欲何索從何得 悉無能說到處  衆學沙門遊心 悉令求所在處  如觸冒知如去 亦不嫉亦無貪  雖在高尊不樂 不樂中下不樂  從法生非法舍 是悉空亦無有  從不得亦不求 莫欲世邪樂人  意已止便到盡 佛說是義足經竟。

    比丘與悅頭檀王。

    及釋人民。

    悉歡喜。

     維樓勒王經第十六 聞如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迦維羅衛諸釋。

    新起大殿。

    成未能久。

    諸釋悉共言。

    從今已後。

    莫使沙門梵志釋中衣冠。

    及長者子。

    得先入是殿中。

    先使佛。

    次及比丘僧入。

    餘人乃當從後入耳。

    爾時舍衛國王子惟樓勒。

    以事到釋國。

    未及入城。

    便至新成殿中宿。

    明日入城。

    所欲取竟。

    便還其國。

    諸釋聞太子惟樓勒在新殿中宿。

    便大不樂。

    嗔恚不解。

    便出聲罵。

    今奈何令婢子先入是殿。

    便共掘殿中土棄深七尺所。

    更取淨土複其處。

    便複取牛湩洗四殿。

    惟樓勒太子聞諸釋不淨惡我。

    掘殿中土七尺所更以新土複其處。

    悉以湩洗四殿複罵我為婢子污是新殿。

    聞内結。

    悲著心。

    我後把國政者。

    當雲那治諸釋。

    從是不久。

    舍衛國王崩。

    大臣集議。

    征太子拜為王。

    惟樓勒王。

    即問傍大臣者。

    有不淨惡國王者其罪何至。

    傍臣白言。

    如是罪至死。

    王言然。

    諸釋不淨惡我。

    諸釋是佛親家。

    至使佛有恩愛在諸釋者。

    終不能得治子曹罪。

    臣下即白言。

    佛棄世欲。

    無恩愛在親屬。

    欲治諸釋罪無所難。

    王聞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