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義足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聞經法不能複誦。
聞佛及比丘僧怨被惡名。
佛是時說偈言。
我如象行鬥 被瘡不著想 念我忍意爾 世人無喜念 我手無瘡瘍 以手把毒行 無瘡毒從生 善行惡不成 佛廣為須達說經。
便到維閻家。
直坐正座。
維閻作禮竟。
叉手言。
屬者我悲。
身不識方面。
所聞經法。
不能複誦。
聞佛及比丘僧怨被惡名。
佛因為維閻說偈言。
無曉欲使惱 内淨外何污 愚人怨自誤 向風揚細塵 維閻是時。
快飯食佛比丘僧竟。
澡水與下坐。
聽佛說經。
佛為說守戒淨行。
悉見諸道便而去。
時國王波私匿。
具從事騎。
以王威法。
出城到祇樹。
欲前見佛故。
乘騎未到。
下車步入。
遙見佛。
便卻蓋解冠。
卻諸侍從。
脫足金屣。
便前為佛作禮就座。
叉手白佛言。
屬者甚悲。
身不識方面。
所聞經法不複誦。
聞佛及比丘僧怨被惡名。
佛即為王說偈言。
邪念說彼短 解意谛說善 口直次及尊 善惡舍不憂 以行當那舍 棄世欲自在 抱至德不亂 制欲人所诘 舍衛一國人民。
悉生念疑。
佛及比丘僧。
從何因緣。
緻是惡名聲厄。
共視佛威神。
甚大巍巍。
如星中月。
适無敢難。
佛悉知其所念。
便說是義足經言。
如有守戒行人 問不及先具演 有疑正非法道 欲來學且自淨 以止不拘是世 常自說著戒堅 是道法黠所信 不著绮行教世 法不匿不朽言 毀尊我不喜恐 自見行無邪漏 不著想何嗔喜 所我有以轉舍 鮮明法正著持 求正利得必空 以想空法本空 不著餘無所有 行不願三界生 可瞑冥悉已斷 雲何行有處所 所當有悉裂去 所道說無愛著 已不著亦可離 從行拔悉舍去 佛說是義足經竟。
比丘歡喜。
摩竭梵志經第四 聞如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梵志。
字摩竭卒死講堂。
同學便著床上。
共舁出于舍衛裡巷四街道。
舉聲言。
見摩竭者。
悉得解脫。
今見死屍亦解脫。
後聞名者亦解脫。
諸比丘。
食時悉持應器。
入城求食。
時見梵志說摩竭功德如是。
食竟悉澡應器。
還到佛所。
作禮竟皆就座。
即為佛本末說如是。
佛因是本演是卷。
令我弟子悉聞解。
廣為後世作明。
令我經道久住。
說是義足經。
我見淨無有病 信見谛及自淨 有知是悉可度 苦斷習證前服 見好人以為淨 有慧行及離苦 黠除兇見淨徑 斷所見證至淨 從異道無得脫 見聞持戒行度 身不污罪亦福 悉已斷不自譽 悉棄上莫念後 有是行度四海 直行去莫念苦 有所念意便縛 常覺意守戒行 在上行想彼苦 念本念稍入行 不矯言審有黠 一切法無有疑 至見聞亦所念 谛見聞行力根 誰作世是六衰 不念身不念尊 亦不願行至淨 恩怨斷無所著 斷世願無所著 無所有為梵志 聞見法便直取 淫不淫著污淫 已無是當著淨 佛說是義足經竟。
比丘悉歡喜。
鏡面王經第五 聞如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衆比丘以食時。
持應器入城欲求食。
自念言。
今入城甚早。
我曹甯可到異梵志講堂。
與相勞徕便就坐。
是時諸梵志自共诤。
生結不解。
轉相謗怨。
我知是法。
汝知何法。
我所知合于道。
汝所知合何道。
我道法可猗行。
汝道法難可親。
當前說著後說。
當後說反前說。
多說法非與重擔不能舉。
為汝說義不能解。
汝定知法極無所有。
汝迫複何對。
以舌戟轉相中害。
被一毒報以三。
諸比丘聞子曹怨言。
如是亦不善。
子言亦不證。
子曹正各起座。
到舍衛求食食竟舉藏應器。
還到祇樹入園。
為佛作禮。
悉坐一面。
便如事具說。
念是曹梵志學自苦。
何時當得解。
佛言。
是曹梵志。
非一世癡冥。
過去久遠。
是閻浮利地有王。
名曰鏡面。
時敕使者。
令行我國界無眼人悉将來至殿下。
使者受敕即行。
将諸無眼人。
到殿下。
以白王。
王敕大臣。
悉将是人去示其象。
臣即将到象廄。
一一示之。
令捉象。
有捉足者。
尾者尾本者腹者脅者背者耳者頭者牙者鼻者。
悉示已。
便将詣王所。
王悉問。
汝曹審見象不。
對言。
我悉見。
王言何類。
中有得足者言。
明王象如柱。
得尾者曰。
如掃帚。
得尾本者言如杖。
得腹者言如埵。
得脅者言如壁。
得背者言如高岸。
得耳者言如大箕。
得頭者言如臼。
得牙者言如角。
得鼻者言如索。
便複于王前。
共诤訟象。
谛如我言。
王是時說偈言。
今為無眼會 空谛自謂谛 見一言餘非 坐一象相怨 佛告諸比丘。
是時鏡面王者。
即我身是。
時無眼人者。
即講堂梵志是。
是時子曹無智坐空诤。
今子曹亦冥。
空诤無所益。
佛是時生是義。
具撿此卷。
令弟子悉解。
為後世作明。
令我經道久住。
說是義足經。
自冥言是彼不及 著癡日漏何時明 自無道謂學悉爾 但亂無行何時解 常自覺得尊行 自聞見行無比 已堕系世五宅 自可奇行勝彼 抱癡住淫緻善 已邪學蒙得度 所見聞谛受思 雖持戒莫謂可 見世行莫悉修 雖黠念亦彼行 興行等亦敬待 莫生想不及過 是已斷後亦盡 亦棄想獨行得 莫自知以緻黠 雖見聞但行觀 悉無願于兩面 胎亦胎舍遠離 亦兩處無所住 悉觀法得正止 意受行所見聞 所邪念小不想 慧觀法竟見意 從是得舍世空 自無有何法行 本行法求義谛 但守戒求為谛 度無極衆不還 佛說是義足經竟。
比丘悉歡喜。
老少俱死經第六 聞如是。
佛在娑掃國城外安延樹下。
時有一行車人。
出城未到安延樹。
車毂道敗。
便下道一面。
悒愁而坐。
佛是時持應器從阿難入城求食。
道見車毂敗壞。
其主下道坐。
悒愁不樂。
即說是優檀經。
如行車于道 舍平就邪道 至邪緻憂患 如是壞毂輪 遠法正亦爾
聞佛及比丘僧怨被惡名。
佛是時說偈言。
我如象行鬥 被瘡不著想 念我忍意爾 世人無喜念 我手無瘡瘍 以手把毒行 無瘡毒從生 善行惡不成 佛廣為須達說經。
便到維閻家。
直坐正座。
維閻作禮竟。
叉手言。
屬者我悲。
身不識方面。
所聞經法。
不能複誦。
聞佛及比丘僧怨被惡名。
佛因為維閻說偈言。
無曉欲使惱 内淨外何污 愚人怨自誤 向風揚細塵 維閻是時。
快飯食佛比丘僧竟。
澡水與下坐。
聽佛說經。
佛為說守戒淨行。
悉見諸道便而去。
時國王波私匿。
具從事騎。
以王威法。
出城到祇樹。
欲前見佛故。
乘騎未到。
下車步入。
遙見佛。
便卻蓋解冠。
卻諸侍從。
脫足金屣。
便前為佛作禮就座。
叉手白佛言。
屬者甚悲。
身不識方面。
所聞經法不複誦。
聞佛及比丘僧怨被惡名。
佛即為王說偈言。
邪念說彼短 解意谛說善 口直次及尊 善惡舍不憂 以行當那舍 棄世欲自在 抱至德不亂 制欲人所诘 舍衛一國人民。
悉生念疑。
佛及比丘僧。
從何因緣。
緻是惡名聲厄。
共視佛威神。
甚大巍巍。
如星中月。
适無敢難。
佛悉知其所念。
便說是義足經言。
如有守戒行人 問不及先具演 有疑正非法道 欲來學且自淨 以止不拘是世 常自說著戒堅 是道法黠所信 不著绮行教世 法不匿不朽言 毀尊我不喜恐 自見行無邪漏 不著想何嗔喜 所我有以轉舍 鮮明法正著持 求正利得必空 以想空法本空 不著餘無所有 行不願三界生 可瞑冥悉已斷 雲何行有處所 所當有悉裂去 所道說無愛著 已不著亦可離 從行拔悉舍去 佛說是義足經竟。
比丘歡喜。
摩竭梵志經第四 聞如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梵志。
字摩竭卒死講堂。
同學便著床上。
共舁出于舍衛裡巷四街道。
舉聲言。
見摩竭者。
悉得解脫。
今見死屍亦解脫。
後聞名者亦解脫。
諸比丘。
食時悉持應器。
入城求食。
時見梵志說摩竭功德如是。
食竟悉澡應器。
還到佛所。
作禮竟皆就座。
即為佛本末說如是。
佛因是本演是卷。
令我弟子悉聞解。
廣為後世作明。
令我經道久住。
說是義足經。
我見淨無有病 信見谛及自淨 有知是悉可度 苦斷習證前服 見好人以為淨 有慧行及離苦 黠除兇見淨徑 斷所見證至淨 從異道無得脫 見聞持戒行度 身不污罪亦福 悉已斷不自譽 悉棄上莫念後 有是行度四海 直行去莫念苦 有所念意便縛 常覺意守戒行 在上行想彼苦 念本念稍入行 不矯言審有黠 一切法無有疑 至見聞亦所念 谛見聞行力根 誰作世是六衰 不念身不念尊 亦不願行至淨 恩怨斷無所著 斷世願無所著 無所有為梵志 聞見法便直取 淫不淫著污淫 已無是當著淨 佛說是義足經竟。
比丘悉歡喜。
鏡面王經第五 聞如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衆比丘以食時。
持應器入城欲求食。
自念言。
今入城甚早。
我曹甯可到異梵志講堂。
與相勞徕便就坐。
是時諸梵志自共诤。
生結不解。
轉相謗怨。
我知是法。
汝知何法。
我所知合于道。
汝所知合何道。
我道法可猗行。
汝道法難可親。
當前說著後說。
當後說反前說。
多說法非與重擔不能舉。
為汝說義不能解。
汝定知法極無所有。
汝迫複何對。
以舌戟轉相中害。
被一毒報以三。
諸比丘聞子曹怨言。
如是亦不善。
子言亦不證。
子曹正各起座。
到舍衛求食食竟舉藏應器。
還到祇樹入園。
為佛作禮。
悉坐一面。
便如事具說。
念是曹梵志學自苦。
何時當得解。
佛言。
是曹梵志。
非一世癡冥。
過去久遠。
是閻浮利地有王。
名曰鏡面。
時敕使者。
令行我國界無眼人悉将來至殿下。
使者受敕即行。
将諸無眼人。
到殿下。
以白王。
王敕大臣。
悉将是人去示其象。
臣即将到象廄。
一一示之。
令捉象。
有捉足者。
尾者尾本者腹者脅者背者耳者頭者牙者鼻者。
悉示已。
便将詣王所。
王悉問。
汝曹審見象不。
對言。
我悉見。
王言何類。
中有得足者言。
明王象如柱。
得尾者曰。
如掃帚。
得尾本者言如杖。
得腹者言如埵。
得脅者言如壁。
得背者言如高岸。
得耳者言如大箕。
得頭者言如臼。
得牙者言如角。
得鼻者言如索。
便複于王前。
共诤訟象。
谛如我言。
王是時說偈言。
今為無眼會 空谛自謂谛 見一言餘非 坐一象相怨 佛告諸比丘。
是時鏡面王者。
即我身是。
時無眼人者。
即講堂梵志是。
是時子曹無智坐空诤。
今子曹亦冥。
空诤無所益。
佛是時生是義。
具撿此卷。
令弟子悉解。
為後世作明。
令我經道久住。
說是義足經。
自冥言是彼不及 著癡日漏何時明 自無道謂學悉爾 但亂無行何時解 常自覺得尊行 自聞見行無比 已堕系世五宅 自可奇行勝彼 抱癡住淫緻善 已邪學蒙得度 所見聞谛受思 雖持戒莫謂可 見世行莫悉修 雖黠念亦彼行 興行等亦敬待 莫生想不及過 是已斷後亦盡 亦棄想獨行得 莫自知以緻黠 雖見聞但行觀 悉無願于兩面 胎亦胎舍遠離 亦兩處無所住 悉觀法得正止 意受行所見聞 所邪念小不想 慧觀法竟見意 從是得舍世空 自無有何法行 本行法求義谛 但守戒求為谛 度無極衆不還 佛說是義足經竟。
比丘悉歡喜。
老少俱死經第六 聞如是。
佛在娑掃國城外安延樹下。
時有一行車人。
出城未到安延樹。
車毂道敗。
便下道一面。
悒愁而坐。
佛是時持應器從阿難入城求食。
道見車毂敗壞。
其主下道坐。
悒愁不樂。
即說是優檀經。
如行車于道 舍平就邪道 至邪緻憂患 如是壞毂輪 遠法正亦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