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義足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毒箭著身 是欲當遠
如附蛇頭 違世所樂 當定行禅
田種珍寶 牛馬養者 坐女系欲
癡行犯身 倒羸為強 坐服甚怨
次冥受痛 船破海中 故說攝意
遠欲勿犯 精進求度 載船至岸
佛說是義足經竟。
比丘歡喜。
優填王經第二 聞如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比丘。
在句參國石間土室中。
長發須爪。
被壞衣。
時優填王。
欲出遊觀。
到我迹山。
侍者即敕治道橋。
還白王。
已治道王可出。
王但從美人妓女。
乘騎到我迹山。
下車步上。
有一美人。
經行山中。
從崎至崎。
顧見石間土室中。
有一比丘。
長須發爪。
衣服裂敗。
狀類如鬼。
便大聲呼天子。
是中有鬼。
是中有鬼。
王便遙問何所在。
美人言。
近在石間土室中。
王即拔劍從之。
見比丘如是即問。
汝何等人。
對言。
我是沙門。
王問汝何等沙門。
曰我是釋迦沙門。
王言。
是應真耶。
曰非也。
甯有四禅耶。
複言。
無有也。
甯三禅二禅耶。
複言。
無有。
甯至一禅耶。
對曰。
言實一禅行。
王便恚内不解。
顧謂侍者黃門。
以淫意念。
是沙門凡俗人無真行。
奈何見我美人。
便敕侍者。
急取斷弦截來系是人。
侍者便去。
山神念是比丘無過。
今當怨死。
我可擁護令脫是厄。
便化作大豬身。
徐走王邊。
侍者即白王。
大豬近在王邊。
王便舍比丘。
拔劍逐豬。
比丘見王去遠。
便走出到舍衛祇樹給孤獨園中。
為諸比丘說本末。
比丘即白佛。
佛是時因是本。
變有義生。
命我比丘悉知經卷出語。
為後世學作明。
令我經道久住。
是時佛說義足經。
系舍多所願 住其邪所遮 以遮遠正道 欲念難可慧 坐可系胞胎 系色堅雖解 不觀去來法 慧是亦斷本 貪欲以癡盲 不知邪利增 坐欲被痛悲 從是當何依 人生當覺是 世邪難可依 舍正不著念 命短死甚近 展轉是世苦 生死欲溪流 死時乃念怨 從欲诋胎極 自可受痛身 流斷少水魚 以見斷身可 三世複何增 力欲于兩面 彼可覺莫著 莫行所自怨 見聞莫自污 覺想觀度海 有我尊不計 力行拔未出 緻使乃無疑 佛說是義足經。
比丘歡喜。
須陀利經第三 聞如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為國王大臣及理家所待敬。
事遇不懈。
飯食衣被。
卧床疾藥。
供所當得。
是時梵志自坐其講堂共議言。
我曹本為國王大臣人民理家所侍遇。
今棄不複用。
悉反事沙門瞿昙及諸弟子。
今我曹當共作方便敗之耳。
便共議。
今但當求我曹部伍中最端正好女共殺之。
以其死屍。
埋于祇樹間。
爾乃毀傷沙門瞿昙及諸弟子。
令惡名遠聞。
待遇者遠離不複敬之。
學者悉不複得衣食。
皆當來事我曹。
我曹便當為世尊。
壞瞿昙世無能勝我曹者。
即共行謂好首言。
汝甯知我曹今棄不複見用。
反以沙門瞿昙為師。
汝甯能忿為衆作利不。
好首言。
作利雲何。
曰唯舍壽命死耳。
答言。
我不能也。
曰汝不能爾者從今以後。
終不複内汝著數中也。
女聞大不樂。
即言諾。
是我職當也。
衆學言。
善哉。
便共教女言。
從今以後。
朝暮到佛所。
數往祇樹間。
悉令萬姓見知汝如是我曹共殺汝。
埋著祇樹間。
令瞿昙得毀辱不。
小女即承教。
數數往來沙門所。
令衆人知女如是。
便取女殺埋著祇樹間。
衆梵志便相聚會。
到王宮門。
稱怨言。
我曹學中。
有一女獨端正。
花色無雙。
今生亡不知處。
王謂言。
女行來常在何所。
共對言。
常往來沙門瞿昙所。
王言。
爾者當于彼求。
便從王乞吏兵。
王即與之。
尋求行轉到祇樹間。
便掘出死屍著床上。
共持于舍衛四道。
悉遍裡巷稱怨言。
衆人觀沙門瞿昙釋家子。
常稱言德戒弘普無上。
如何私與女人通。
殺埋藏之。
如是當有何法何德何戒行乎。
食時衆比丘。
悉持應器。
入城乞食。
衆理家人民。
遙見便罵言。
是曹沙門。
自稱言有法德戒。
子曹所犯若此。
當有何善。
奈何複得衣食。
衆比丘聞如是。
持空應器。
出城洗手足。
盛藏應器到佛所。
作禮悉住不坐。
如事具說。
是時佛說偈言。
無想放意妄語 衆鬥被箭忍痛 聞凡放善惡言 比丘忍無亂意 佛告比丘。
我被是妄謗。
不過七日耳。
是時有清信女。
字惟閻。
于城中聞比丘求食悉空還。
甚鄙念佛及比丘僧。
便疾行到祇樹。
至佛所頭面作禮。
繞佛坐一邊。
佛為廣說經法。
惟閻聞經竟起。
叉手白佛言。
願尊及比丘僧。
從我家飯七日。
佛默然受之。
惟閻便繞佛三匝而去。
至七日。
佛告阿難。
汝與衆比丘。
入城悉于裡巷四徼街道說偈言。
常欺倒邪冥 說作身不犯 重冥行欺具 自怨到彼苦 修地利分具 不守怨自賊 惡言截頭本 常關守其門 當尊反興毀 尊空無戒人 從口内衆憂 嫉心衆不安 抟掩利人财 力欺亦可緻 是悉皆可忍 是最以亡寶 有怨于正人 世六餘有五 惡有道緻彼 坐意行不正 欺咤有十萬 阿難即受教。
俱入城。
于裡巷四街道。
說如佛所言。
即時舍衛人民。
及諸裡家。
皆生意言釋家子實無惡。
學在釋家。
終不有邪行。
是時衆異梵志。
自于講堂有所訟。
中有一人。
言露子曹事。
于外出聲言。
汝曹自共殺好首。
而怨佛及弟子乎。
大臣聞是聲。
便入啟王。
王即召衆梵志問。
汝曹自共殺好首不。
便言實爾。
王怒曰。
當重罰子曹。
奈何于我國界。
自稱為道。
而有殺害之心。
即敕傍臣。
悉收子曹。
遍徇舍衛城裡巷匝。
逐出國界去。
佛以食時。
從諸比丘。
皆持應器入城。
時有清信士。
名阿須利。
遙見佛。
便往作禮。
揚聲白佛言。
聞者不識四方名心甚悲。
所聞經法。
不能複誦。
聞佛及比丘僧怨被惡名。
佛謂阿須利言。
不适有是宿命因緣。
佛便說偈言。
亦毀于少言 多言亦得毀 亦毀于忠言 世惡無不毀 過去亦當來 現在亦無有 誰盡壽見毀 難形尚敬難 佛廣為阿須利說經。
便到須達家。
直坐正座。
須達便為佛作禮。
叉手言。
我屬者悲。
身不識方面。
所
比丘歡喜。
優填王經第二 聞如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比丘。
在句參國石間土室中。
長發須爪。
被壞衣。
時優填王。
欲出遊觀。
到我迹山。
侍者即敕治道橋。
還白王。
已治道王可出。
王但從美人妓女。
乘騎到我迹山。
下車步上。
有一美人。
經行山中。
從崎至崎。
顧見石間土室中。
有一比丘。
長須發爪。
衣服裂敗。
狀類如鬼。
便大聲呼天子。
是中有鬼。
是中有鬼。
王便遙問何所在。
美人言。
近在石間土室中。
王即拔劍從之。
見比丘如是即問。
汝何等人。
對言。
我是沙門。
王問汝何等沙門。
曰我是釋迦沙門。
王言。
是應真耶。
曰非也。
甯有四禅耶。
複言。
無有也。
甯三禅二禅耶。
複言。
無有。
甯至一禅耶。
對曰。
言實一禅行。
王便恚内不解。
顧謂侍者黃門。
以淫意念。
是沙門凡俗人無真行。
奈何見我美人。
便敕侍者。
急取斷弦截來系是人。
侍者便去。
山神念是比丘無過。
今當怨死。
我可擁護令脫是厄。
便化作大豬身。
徐走王邊。
侍者即白王。
大豬近在王邊。
王便舍比丘。
拔劍逐豬。
比丘見王去遠。
便走出到舍衛祇樹給孤獨園中。
為諸比丘說本末。
比丘即白佛。
佛是時因是本。
變有義生。
命我比丘悉知經卷出語。
為後世學作明。
令我經道久住。
是時佛說義足經。
系舍多所願 住其邪所遮 以遮遠正道 欲念難可慧 坐可系胞胎 系色堅雖解 不觀去來法 慧是亦斷本 貪欲以癡盲 不知邪利增 坐欲被痛悲 從是當何依 人生當覺是 世邪難可依 舍正不著念 命短死甚近 展轉是世苦 生死欲溪流 死時乃念怨 從欲诋胎極 自可受痛身 流斷少水魚 以見斷身可 三世複何增 力欲于兩面 彼可覺莫著 莫行所自怨 見聞莫自污 覺想觀度海 有我尊不計 力行拔未出 緻使乃無疑 佛說是義足經。
比丘歡喜。
須陀利經第三 聞如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為國王大臣及理家所待敬。
事遇不懈。
飯食衣被。
卧床疾藥。
供所當得。
是時梵志自坐其講堂共議言。
我曹本為國王大臣人民理家所侍遇。
今棄不複用。
悉反事沙門瞿昙及諸弟子。
今我曹當共作方便敗之耳。
便共議。
今但當求我曹部伍中最端正好女共殺之。
以其死屍。
埋于祇樹間。
爾乃毀傷沙門瞿昙及諸弟子。
令惡名遠聞。
待遇者遠離不複敬之。
學者悉不複得衣食。
皆當來事我曹。
我曹便當為世尊。
壞瞿昙世無能勝我曹者。
即共行謂好首言。
汝甯知我曹今棄不複見用。
反以沙門瞿昙為師。
汝甯能忿為衆作利不。
好首言。
作利雲何。
曰唯舍壽命死耳。
答言。
我不能也。
曰汝不能爾者從今以後。
終不複内汝著數中也。
女聞大不樂。
即言諾。
是我職當也。
衆學言。
善哉。
便共教女言。
從今以後。
朝暮到佛所。
數往祇樹間。
悉令萬姓見知汝如是我曹共殺汝。
埋著祇樹間。
令瞿昙得毀辱不。
小女即承教。
數數往來沙門所。
令衆人知女如是。
便取女殺埋著祇樹間。
衆梵志便相聚會。
到王宮門。
稱怨言。
我曹學中。
有一女獨端正。
花色無雙。
今生亡不知處。
王謂言。
女行來常在何所。
共對言。
常往來沙門瞿昙所。
王言。
爾者當于彼求。
便從王乞吏兵。
王即與之。
尋求行轉到祇樹間。
便掘出死屍著床上。
共持于舍衛四道。
悉遍裡巷稱怨言。
衆人觀沙門瞿昙釋家子。
常稱言德戒弘普無上。
如何私與女人通。
殺埋藏之。
如是當有何法何德何戒行乎。
食時衆比丘。
悉持應器。
入城乞食。
衆理家人民。
遙見便罵言。
是曹沙門。
自稱言有法德戒。
子曹所犯若此。
當有何善。
奈何複得衣食。
衆比丘聞如是。
持空應器。
出城洗手足。
盛藏應器到佛所。
作禮悉住不坐。
如事具說。
是時佛說偈言。
無想放意妄語 衆鬥被箭忍痛 聞凡放善惡言 比丘忍無亂意 佛告比丘。
我被是妄謗。
不過七日耳。
是時有清信女。
字惟閻。
于城中聞比丘求食悉空還。
甚鄙念佛及比丘僧。
便疾行到祇樹。
至佛所頭面作禮。
繞佛坐一邊。
佛為廣說經法。
惟閻聞經竟起。
叉手白佛言。
願尊及比丘僧。
從我家飯七日。
佛默然受之。
惟閻便繞佛三匝而去。
至七日。
佛告阿難。
汝與衆比丘。
入城悉于裡巷四徼街道說偈言。
常欺倒邪冥 說作身不犯 重冥行欺具 自怨到彼苦 修地利分具 不守怨自賊 惡言截頭本 常關守其門 當尊反興毀 尊空無戒人 從口内衆憂 嫉心衆不安 抟掩利人财 力欺亦可緻 是悉皆可忍 是最以亡寶 有怨于正人 世六餘有五 惡有道緻彼 坐意行不正 欺咤有十萬 阿難即受教。
俱入城。
于裡巷四街道。
說如佛所言。
即時舍衛人民。
及諸裡家。
皆生意言釋家子實無惡。
學在釋家。
終不有邪行。
是時衆異梵志。
自于講堂有所訟。
中有一人。
言露子曹事。
于外出聲言。
汝曹自共殺好首。
而怨佛及弟子乎。
大臣聞是聲。
便入啟王。
王即召衆梵志問。
汝曹自共殺好首不。
便言實爾。
王怒曰。
當重罰子曹。
奈何于我國界。
自稱為道。
而有殺害之心。
即敕傍臣。
悉收子曹。
遍徇舍衛城裡巷匝。
逐出國界去。
佛以食時。
從諸比丘。
皆持應器入城。
時有清信士。
名阿須利。
遙見佛。
便往作禮。
揚聲白佛言。
聞者不識四方名心甚悲。
所聞經法。
不能複誦。
聞佛及比丘僧怨被惡名。
佛謂阿須利言。
不适有是宿命因緣。
佛便說偈言。
亦毀于少言 多言亦得毀 亦毀于忠言 世惡無不毀 過去亦當來 現在亦無有 誰盡壽見毀 難形尚敬難 佛廣為阿須利說經。
便到須達家。
直坐正座。
須達便為佛作禮。
叉手言。
我屬者悲。
身不識方面。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