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義足經卷上

關燈
(八雙十六輩)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桀貪王經第一 聞如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梵志。

    祇樹間有大稻田。

    已熟。

    在朝暮當收獲梵志晨起。

    往到田上遙見禾穟。

    心内歡喜。

    自謂得願。

    視禾不能舍去。

    佛是時從諸比丘。

    入城求食。

    遙見梵志喜樂如是。

    便謂諸比丘。

    汝曹見是梵志不。

    皆對言見。

    佛默然入城。

    食後各還精舍。

    即日夜天雨大雹。

    皆殺田中禾。

    梵志有一女。

    亦以夜死。

    梵志以是故。

    愁愦憂煩。

    啼哭無能止者。

    明日衆比丘。

    持應器入城求食。

    便聞梵志有是災害。

    啼哭甚悲。

    非沙門梵志及國人所能解其憂者。

    比丘食竟。

    還到佛所。

    作禮白。

    梵志意狀如是。

    言适竟。

    梵志啼哭。

    來到佛所。

    勞佛竟。

    便坐佛邊。

    佛知其本憂所念。

    即謂梵志言。

    世有五事。

    不可得避。

    亦無脫者。

    何等為五。

    當耗減法。

    欲使不耗減。

    是不可得。

    當亡棄法。

    欲使不亡棄。

    是不可得。

    當病瘦法。

    欲使不病瘦。

    是不可得。

    當老朽法。

    欲使不老朽。

    是不可得。

    當死去法。

    欲使不死去。

    是不可得。

    凡人無道無慧計。

    見耗減亡棄老病死法來。

    即生憂愦悲哀。

    拍髀熱自。

    耗身無益。

    何以故。

    坐不聞知谛。

    當如是。

    梵志我聞有抱谛者。

    見耗減法亡棄老病死法來。

    不以為憂。

    何以故。

    已聞知谛。

    當如是。

    不是獨我家耗。

    世悉亦爾。

    世與耗俱生。

    我何從獨得離。

    慧意谛計。

    我今已耗。

    至使憂之。

    坐羸不食。

    面目委色。

    與我怨者快喜。

    與我厚者代憂。

    慘戚家事不修計耗。

    不可複得。

    已谛如是。

    見耗減亡棄老病死法來。

    終不複憂也。

    佛以是因緣。

    為梵志說偈。

     不以憂愁悲聲  多少得前所亡 痛憂亦無所益  怨家意快生喜 至誠有慧谛者  不憂老病死亡 欲快者反生惱  見其華色悅好 飛響不及無常  珍寶求解不死 知去不複憂追  念行緻勝世寶 谛知是不可追  世人我卿亦然 遠憂愁念正行  是世憂當何益 佛複為梵志。

    極說經法。

    次說布施持戒。

    現天徑欲善。

    其惡無堅固。

    佛知梵志意軟向正便見四谛。

    梵志意解。

    便得第一溝港道。

    如染淨缯受色即好。

    便起頭面著佛足。

    叉手言。

    我今見谛。

    如引鏡自照。

    從今已後。

    身歸佛歸比丘僧。

    受我為清信士。

    奉行五戒。

    盡形壽淨潔不犯戒。

    便起繞佛三匝而去。

    衆比丘便白佛言。

    快哉解洗梵志意。

    乃如是至便喜笑而去。

     佛語諸比丘。

    不但是返解是梵志憂。

    過去久遠。

    是閻浮利地有五王。

    其一王名曰桀貪。

    治國不正。

    大臣人民。

    悉患王所為。

    便共集議言。

    我曹家家出兵。

    皆拔白到王前。

    共謂王甯自知所為不正施行貪害萬姓。

    不急出國去。

    不者必相害傷。

    王聞大恐怖戰栗。

    衣毛悉豎。

    以車騎而出國去。

    窮厄織草[卄/((女/女)*幹)]。

    賣以自給。

    大臣人民。

    取王弟拜作王。

    便正治不枉萬姓。

    故王桀貪聞弟興将為王。

    即内歡喜計言。

    我可從弟有所乞。

    可以自活。

    便上書具自陳說。

    便從王乞一鄹。

    可以自給。

    王即與之。

    愍傷其厄。

    得一[阿-可+聚]便正治。

    複乞兩[阿-可+聚]。

    四五至十[阿-可+聚]。

    二十三十四十五十至百[阿-可+聚]。

    二百至五百[阿-可+聚]。

    便複乞半國。

    王即與之。

    便正治。

    如是久遠。

    桀貪生念。

    便興半國兵。

    攻弟國即勝。

    便自得故國。

    複生念。

    我今何不悉興一國兵攻二國三國四國。

    便往攻悉得勝。

    複正治四國。

    複生念。

    今我何不興四國兵攻第五國。

    便往攻即複得勝。

    是時陸地盡。

    四海内皆屬王。

    便改号自立為大勝王。

    天帝釋便試之。

    甯知厭足不。

    便化作小童梵志姓駒夷。

    欲得見王。

    被發拄金杖。

    持金瓶住宮門。

    守門者白王言。

    外有梵志姓駒夷欲見王。

    王言大善。

    便請前坐。

    相勞問畢。

    卻謂王言。

    我屬從海邊來。

    見一大國豐樂。

    人民熾盛。

    多有珍寶。

    可往攻之。

    王審足複欲得是國。

    王言。

    我大欲得。

    天王謂言。

    可益裝船興兵相待。

    卻後七日。

    當将王往适。

    言天王便化去。

    到其日便大興兵益裝船。

    不見梵志來。

    是時王愁憂不樂。

    拍髀如言。

    怨哉我今以亡是大國。

    如得駒夷不堅獲。

    如期反不見。

    是時一國人民。

    回坐向王。

    王啼亦啼。

    王憂亦憂。

    王處憂未嘗止聞識經偈。

    便生意而說言。

     增念随欲  已有複願  日盛為喜 從得自在 王便為衆人。

    說欲偈意。

    有能解是偈義者。

    上金錢一千。

    時坐中有少年。

    名曰郁多。

    郁多即白王言。

    我能解是義。

    相假七日乃來對。

    到七日白母言。

    我今欲到王所解王憂。

    母謂子。

    子且勿行。

    帝王難事如燃火。

    其教如利刀。

    難可親近。

    子言。

    母勿愁憂。

    我力自能淹王偈義。

    當得重謝。

    可以極自娛樂。

    便到王所言。

    我今來對其義。

    即說偈言。

     增念随欲  已有複願  已放不制 如渴飲湯  悉以世地  滿馬金銀 悉得不厭  有黠正行  如角距生 日長取增  人生亦爾  不覺欲增 饑渴無盡  日日複有  金山拄天 狀若須彌  悉得不厭  有黠正行 欲緻痛冥  未嘗聞之  願聞遠欲 厭者以黠  厭欲為尊  欲漏難離 黠人覺苦  不随愛欲  如作車輪 能使緻堅  稍稍去欲  意稍得安 欲得道定  悉舍所欲 王言知意。

    悉治世地盡。

    四海内無不至屬。

    是亦可為厭。

    乃複遠欲貪海外國。

    大勝王即謂郁多言。

     童子若善  以尊依世  說欲甚痛 慧計乃爾  汝說八偈  偈上千錢 願上大德  說義甚哀 郁多以偈報言。

     不用是寶  取可自給  最後說偈 意遠欲樂  家母大王  身羸老年 念欲報母  與金錢千  令得自供 大勝王。

    便上金錢一千。

    使得供養老母。

    佛語諸比丘。

    是時大勝者。

    即種稻梵志是也。

    時童子郁多者。

    則我身是也。

    我是時亦解釋是梵志痛憂。

    我今亦一切斷是梵志痛憂。

    已終不複著苦。

    佛以是本因。

    演是卷義。

    令我後學聞是說。

    欲作偈句為後世作明。

    令我經法久住。

    義足經。

     增念随欲  已有複願  日增為喜 從得自在  有貪世欲  坐貪癡人 既亡欲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