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本生鬘論卷第四

關燈
彌盧山高廣八萬四千由旬。

    入大海中其量亦等。

    及鐵圍山高十二萬八千由旬。

    堅若金剛不可破壞。

    至于如來般涅槃時。

    無不傾側向佛作禮。

    若欲回避不傾側者。

    無有是處。

    又佛如來心淨離染。

    所行之處足無所污蟲蟻不損。

    佛不著履有三種因。

    一令行人心生少欲。

    二現足下千輻輪相。

    三令見者心生歡喜。

    又佛行時其足去地離于四寸有三種因。

    一者愍地有蟲蟻故。

    二者護地有生草故。

    三者顯現佛神足故。

    汝等比丘。

    當如佛語依教修行得盡苦際。

     造塔勝報緣起第十三 佛告阿難。

    我今于此大衆之所。

    略說造塔所得功德。

    汝當谛聽善思念之。

    假使以四天下滿中所有草木叢林。

    皆為人身。

    彼一一人發心修行。

    随其所證或有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及緣覺果。

    時有長者以淨施心長時供給飲食衣服卧具醫藥。

    盡其形壽令無所乏。

    至滅度後一一複為起立塔廟。

    缯蓋幢幡廣大嚴飾香華燈塗種種供養。

    阿難。

    是人所得福報甯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言。

    阿難。

    此大長者。

    雖獲其福猶有限量。

    不如有人于佛滅後。

    以敬慕心求一舍利。

    至極微細如芥子許。

    造塔供養。

    其量正等一庵摩果。

    塔心之木堅直如針。

    上施露盤猶如棗葉。

    中安佛像量同[麩-夫+廣]麥。

    或香或燈随分供養。

    阿難。

    以彼長者所作福行。

    類修佛塔不可為比。

    以要言之。

    若以造塔所有勝報。

    分為百分。

    不及其一。

    千萬億分亦不及一。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阿難。

    當知如來于塵沙劫積習熏修五分法身出生功德。

    所謂戒分定分慧分解脫分解脫知見分。

    四無量心六波羅蜜。

    自利利他難行苦行。

    不可思議神通願力。

    世出世間無能勝者。

    所以者何。

    由佛成就無量無邊真實慧故。

    阿難。

    一切如來在昔因地。

    知衆生界自性清淨。

    為彼客塵煩惱所覆。

    然彼畢竟染污不及。

    是故如來出興于世。

    為諸衆生說微妙法。

    除諸垢濁令得解脫。

     出家功德緣起第十四 佛在世時。

    王舍城中有一長者。

    名曰福增。

    年過百歲齒衰力屈。

    家中大小無不生厭。

    聞說出家心生歡喜。

    功德無量譬喻不及。

    出家之利。

    高于須彌。

    深于巨海。

    廣于虛空。

    所以然者。

    由出家故方得成佛。

    三世諸佛未有不因舍家出家成佛者也。

    是時長者來詣佛所欲求出家。

    值佛遊化。

    即便往至舍利弗所。

    見其熟老不為攝受。

    如是遍至五百羅漢。

    悉不肯度。

    時彼長者即出寺外發聲大哭。

    于是世尊從後而至。

    種種誨喻令其心悅。

    即語目連。

    收其出家與受其戒。

    乃為新學小比丘輩。

    常生調戲之所娆亂。

    便自溺水欲喪身命。

    目連觀見。

    即以神力接置岸上。

    因問其故。

    具如上說。

    此人愚鈍嗔恚若斯。

    不以三塗報應之怖而攝化之無由得道。

    時彼目連欲乘空行。

    乃令專意執袈裟角。

    漸次遊曆到大海邊。

    見有新斃端正婦人。

    便有一蟲從其口出而從鼻入。

    複從眼出從耳而入。

    目連見已舍之而去。

    弟子白言。

    此是何人。

    師曰。

    此是舍衛城中大商之婦。

    自恃顔貌不修福業。

    承夫寵念損害一切。

    偕行至此沒水而終。

    海不納屍漂出在岸。

    猶愛故身作此蟲耳。

    後入地獄受諸苦報。

    漸次前行見一女人。

    自泥大镬水滿火然。

    脫衣入中皮肉各離。

    吹骨在外尋複成形。

    自取其肉而啖食之。

    福增白師。

    此是何人。

    師曰。

    舍衛城中有優婆塞。

    崇重三寶請僧供養。

    常造美膳遣婢送之。

    每至屏處選好先食。

    大家察問汝無竊食。

    婢言。

    比丘食訖有殘與我。

    我得食之。

    若我先食願于後世自食身肉。

    以是因緣先受華報果在地獄。

    次複前行見一骨山。

    其量高廣七百由旬。

    障其日光使海陰黑。

    是時目連登此山上。

    有大肋骨往來經行。

    福增白師。

    此何骨山。

    汝欲知者。

    即是汝之故身骨也。

    福增聞已身毛恐聳。

    惶怖流汗白和尚言。

    聞我今者心未摧裂。

    願時為說本末因緣。

    目連告曰。

    生死輪轉無有邊際。

    善惡業報影響無差。

    昔過去世此閻浮提。

    有一聚落民物富盛。

    時有長者名曰法增。

    宗族已來笃信三寶。

    好行仁惠不傷生命。

    居人推之以為令長。

    數十年間民物安泰。

    鹹賴其德如己之父。

    時彼令長或因閑暇習其博奕。

    惡友得便而親輔之。

    授彼邪說廢其政事。

    未久境内強惡恣橫。

    按訟交舉刑罰不中。

    忽偶一時吏呈款實。

    适值令長博奕不勝。

    無暇顧覽盡令處死。

    來日乃問諸軍吏曰。

    罪人何所答以戮竟。

    令長聞已悶絕躄地。

    水灑乃稣。

    垂淚而言。

    親愛珍寶悉皆住此。

    唯我一人獨入地獄。

    而我今者率易殺人。

    當知即是旃陀羅類。

    作是念已尋便命終。

    生大海中作摩竭魚。

    其身長大七百由旬。

    佛言。

    目連。

    若諸官屬自恃威勢。

    枉克民物殺戮無數。

    命終多堕摩竭大魚。

    為諸小蟲匝食其軀。

    身癢指山蟲血污海。

    流将百裡水皆紅赤。

    彼魚一眠經于百歲。

    睡起吸水如注大河。

    爾時适有衆商采寶值魚張口。

    船趣如飛将入魚腹。

    賈人悲号一時同聲稱南無佛。

    魚聞佛名閉口水止。

    由佛慈護衆商得活。

    時摩竭魚忍渴而死。

    有諸夜叉羅刹水神。

    競拽魚身出置海岸。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

    将其弟子福增比丘。

    遊行畢已還至佛所。

    頭面作禮歡喜無量。

    深悟生死無常苦空。

    盡諸有結得羅漢果。

     菩薩本生鬘論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