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持器至取之而飲。
既飽且喜。
王乃語曰。
我以身血救汝之命。
若充足者吾無所希。
唯修十善則為報恩。
願未來世我成佛時。
最初說法先度汝等。
以甘露味除汝三毒。
諸欲饑渴令得清淨。
佛告阿難。
欲知往昔慈力王者。
豈異人乎。
我身是也。
五夜叉者。
今此會中憍陳如等五比丘是。
由我宿昔本願力故。
今得成佛于鹿野苑初轉法輪。
最先悟解。
得盡苦際成阿羅漢。
是時始有佛法僧寶差别名字出現世間。
時諸大衆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作禮而退。
開示少施正因功能緣起第九 佛在舍衛國祇陀林給孤獨精舍。
與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俱。
是時國中有一商主。
與五百人欲泛巨舶入于大海采諸珍寶。
時彼商主發淨信心。
欲飯佛僧祈福保祐。
前諸佛所緻誠勤請。
如來知已默然許之。
于其住處明旦設食。
盡其甘美虔伸供養。
食畢敷座。
佛為說法贊布施行。
所感如意心田俱勝因少果多。
商主聞法心開悟解。
作禮右旋住立一面。
爾時世尊謂商主曰。
欲入大海彼多險難。
必須歸依緣念三寶。
受持五戒作優婆塞。
可遂所願安隐而還。
時彼商主聞佛說法。
勤懇頂奉求受五戒。
佛令谛聽善思念之。
其五者何。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欲。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是名五戒。
汝當奉持盡其形壽。
不得毀犯名優婆塞。
由彼商主宿植德本。
聰慧明達。
能察風波善惡之候。
衆商勸請以作導師。
尊尚其人稱為賢者。
乃擇吉日聚糧積薪。
集諸商人共入大海。
行将數日風濤亘起。
海神變身為一夜叉。
其狀醜惡形色青黑。
口出利牙牙端火現。
從波湧出挽船不行。
問賈客曰。
汝叵曾見世間可畏有過于我。
是時賢者睹其怪狀。
但唯一心緣念三寶。
由佛加持即除恐怖。
厲聲對曰。
我亦曾見。
更有極惡過汝數倍。
神問誰耶。
賢者對曰。
世有愚人常行不善。
造作十惡沒在邪見。
後堕地獄受苦萬端。
獄卒羅刹取諸罪人種種治罰。
或斫或斫或搗或磨。
分析其身作百千分。
刀山劍林火車煻煨寒冰沸屎一切備受。
如此苦楚經千萬劫。
此之可畏劇甚于汝。
神乃默然隐身而去。
漸次前進複經數日。
海神複變作一人身極甚羸瘦。
皮骨相連氣息喘迫。
俯近于船問商人曰。
汝叵曾見世間有人瘦類于我。
賢者對曰。
更有枯瘁複過于汝。
神曰誰耶。
賢者對曰。
有愚癡人心性弊惡。
悭貪嫉妒不知布施。
後堕餓鬼頭如太山其咽如針。
頭發髼亂形容燋黑。
長劫不聞飲食之名。
如是臞瘦極更過汝。
海神放船隐身而去。
漸次前進複經數日。
海神複變作一丈夫。
形容年少極甚端正。
湧出挽船問商人曰。
汝曾見有年少色力類我已不。
賢者對曰。
如汝形質乃有勝過百千萬倍。
神問誰耶。
賢者對曰。
世有智人奉行十善。
身口意業常令清淨。
笃信三寶随時供養。
其人命終得生天上。
顔貌端正世無倫匹。
以汝形儀方于彼者。
若瞎猕猴比其仙女。
時彼海神聞是說已默爾自愧。
而作是念。
今此商主識智博達。
善談報應其辯若斯。
以一近事試驗問彼。
即以右手取水一掬。
乃問之曰。
掬中水多海水多耶。
賢者對曰。
掬中水多海水為少。
神複诘曰。
目擊可見。
汝今所說誠難為信。
賢者對曰。
斯言真實決定不謬。
此非世智之所了知。
何以明之。
海水雖多必有枯涸。
劫欲盡時大千俱壞。
須彌巨海磨滅無餘。
以此證知海水必竭。
若複有人以淨信心。
持一掬水供養于佛。
或施衆生或奉父母。
或乞丐者乃至禽畜之類。
此之少善正因功能。
經于塵劫不能窮盡。
是故當知。
海水為少掬水為多。
時彼海神心大歡喜。
即以種種奇異珍寶以贈賢者。
寄諸珍玩施佛及僧。
時諸賈客各得還國。
鹹詣佛所稽首作禮。
持彼海神所寄之物及己所施。
長跪合掌白言。
世尊。
幸蒙如來遙垂慈護。
入海免難獲寶還家。
鹹荷佛恩。
願為弟子。
佛言善來。
具苾刍相。
盡諸有結成阿羅漢。
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三
既飽且喜。
王乃語曰。
我以身血救汝之命。
若充足者吾無所希。
唯修十善則為報恩。
願未來世我成佛時。
最初說法先度汝等。
以甘露味除汝三毒。
諸欲饑渴令得清淨。
佛告阿難。
欲知往昔慈力王者。
豈異人乎。
我身是也。
五夜叉者。
今此會中憍陳如等五比丘是。
由我宿昔本願力故。
今得成佛于鹿野苑初轉法輪。
最先悟解。
得盡苦際成阿羅漢。
是時始有佛法僧寶差别名字出現世間。
時諸大衆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作禮而退。
開示少施正因功能緣起第九 佛在舍衛國祇陀林給孤獨精舍。
與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俱。
是時國中有一商主。
與五百人欲泛巨舶入于大海采諸珍寶。
時彼商主發淨信心。
欲飯佛僧祈福保祐。
前諸佛所緻誠勤請。
如來知已默然許之。
于其住處明旦設食。
盡其甘美虔伸供養。
食畢敷座。
佛為說法贊布施行。
所感如意心田俱勝因少果多。
商主聞法心開悟解。
作禮右旋住立一面。
爾時世尊謂商主曰。
欲入大海彼多險難。
必須歸依緣念三寶。
受持五戒作優婆塞。
可遂所願安隐而還。
時彼商主聞佛說法。
勤懇頂奉求受五戒。
佛令谛聽善思念之。
其五者何。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欲。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是名五戒。
汝當奉持盡其形壽。
不得毀犯名優婆塞。
由彼商主宿植德本。
聰慧明達。
能察風波善惡之候。
衆商勸請以作導師。
尊尚其人稱為賢者。
乃擇吉日聚糧積薪。
集諸商人共入大海。
行将數日風濤亘起。
海神變身為一夜叉。
其狀醜惡形色青黑。
口出利牙牙端火現。
從波湧出挽船不行。
問賈客曰。
汝叵曾見世間可畏有過于我。
是時賢者睹其怪狀。
但唯一心緣念三寶。
由佛加持即除恐怖。
厲聲對曰。
我亦曾見。
更有極惡過汝數倍。
神問誰耶。
賢者對曰。
世有愚人常行不善。
造作十惡沒在邪見。
後堕地獄受苦萬端。
獄卒羅刹取諸罪人種種治罰。
或斫或斫或搗或磨。
分析其身作百千分。
刀山劍林火車煻煨寒冰沸屎一切備受。
如此苦楚經千萬劫。
此之可畏劇甚于汝。
神乃默然隐身而去。
漸次前進複經數日。
海神複變作一人身極甚羸瘦。
皮骨相連氣息喘迫。
俯近于船問商人曰。
汝叵曾見世間有人瘦類于我。
賢者對曰。
更有枯瘁複過于汝。
神曰誰耶。
賢者對曰。
有愚癡人心性弊惡。
悭貪嫉妒不知布施。
後堕餓鬼頭如太山其咽如針。
頭發髼亂形容燋黑。
長劫不聞飲食之名。
如是臞瘦極更過汝。
海神放船隐身而去。
漸次前進複經數日。
海神複變作一丈夫。
形容年少極甚端正。
湧出挽船問商人曰。
汝曾見有年少色力類我已不。
賢者對曰。
如汝形質乃有勝過百千萬倍。
神問誰耶。
賢者對曰。
世有智人奉行十善。
身口意業常令清淨。
笃信三寶随時供養。
其人命終得生天上。
顔貌端正世無倫匹。
以汝形儀方于彼者。
若瞎猕猴比其仙女。
時彼海神聞是說已默爾自愧。
而作是念。
今此商主識智博達。
善談報應其辯若斯。
以一近事試驗問彼。
即以右手取水一掬。
乃問之曰。
掬中水多海水多耶。
賢者對曰。
掬中水多海水為少。
神複诘曰。
目擊可見。
汝今所說誠難為信。
賢者對曰。
斯言真實決定不謬。
此非世智之所了知。
何以明之。
海水雖多必有枯涸。
劫欲盡時大千俱壞。
須彌巨海磨滅無餘。
以此證知海水必竭。
若複有人以淨信心。
持一掬水供養于佛。
或施衆生或奉父母。
或乞丐者乃至禽畜之類。
此之少善正因功能。
經于塵劫不能窮盡。
是故當知。
海水為少掬水為多。
時彼海神心大歡喜。
即以種種奇異珍寶以贈賢者。
寄諸珍玩施佛及僧。
時諸賈客各得還國。
鹹詣佛所稽首作禮。
持彼海神所寄之物及己所施。
長跪合掌白言。
世尊。
幸蒙如來遙垂慈護。
入海免難獲寶還家。
鹹荷佛恩。
願為弟子。
佛言善來。
具苾刍相。
盡諸有結成阿羅漢。
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