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二

關燈


    但持毒藥所和飯來。

    不須複造。

    佛語大衆。

    受是飯已且置缽中未可食也。

    世間凡夫有其三毒。

    一者貪欲。

    二者嗔恚。

    三者愚癡。

    我今已于曠大劫來。

    滅煩惱火。

    心得清涼。

    于此三毒永盡無餘。

    假使毒藥大如須彌。

    所穿火坑廣于大海。

    則于吾身不能為害。

    以佛法僧實行力故。

    一切惡毒自然消散。

    作是說已令餐缽飯。

    佛及大衆一無所損。

    彼外道輩潛竄泯迹。

    申日長跪頂禮佛足。

    白言。

    世尊。

    我大愚癡信彼邪師造此惡行。

    唯願大慈哀愍攝受。

    授我忏悔令離憂怖。

    如來為說苦集滅道四聖谛法。

    長者聞已心淨信解得證初果。

    作禮而退。

     兔王舍身供養梵志緣起第六 菩薩往昔曾作兔王。

    以其宿世餘業因緣。

    雖受斯報而能人語。

    純誠質直未嘗虛謬。

    積集智慧熏修慈悲。

    不生一念殺害之心。

    于彼無量百千兔中。

    禀性調柔居其上首。

    為彼徒屬講宣經法。

    勸令谛聽善思念之。

    我及汝等無始劫來。

    不修正行随惡流轉。

    由四種因堕三惡道。

    所謂四者貪嗔癡慢。

    或由悭貪造十惡業。

    以是因緣堕餓鬼中。

    悭增上故其咽如針。

    長劫不聞漿水之名。

    設得少食變成火聚。

    皮骨連立受饑渴苦。

    或由嗔恚造十惡業。

    以是因緣堕傍生中。

    或為鸷獸虎兕毒蛇無足多足更相食啖。

    受駝牛報負重緻遠。

    項颔穿破償住宿債。

    或由愚癡造十惡業。

    以是因緣堕于地獄。

    無淨慧故撥無因果。

    毀佛法僧斷學般若。

    人于苦處八寒八熱刀山劍林種種治罰。

    或由我慢造十惡業。

    以是因緣堕修羅中。

    心常谄曲貢高自大。

    離善知識不信三寶。

    雖受福報如彼天中。

    常苦鬥戰殘害支節。

    我今略陳如是諸趣所受衆苦。

    若具說者窮劫不盡。

    又我與汝盲無慧眼。

    癡增上故受彼兔身。

    常受饑渴乏于水草。

    處于林野周慞驚怖。

    或為罝網機陷所困。

    為彼獵者之所傷害。

    現受此苦深可厭患。

    汝等各各發勤勇心。

    修十善行趣出離道。

    求生勝處。

    是時兔王常為同類。

    宣說如上相應法要。

    有一外道婆羅門姓。

    厭世出家修習仙道。

    遠離愛欲不起嗔恚。

    飲水食果樂居閑寂。

    長護爪發為梵志相。

    忽于一時遙聞兔王為彼群兔宣說經法。

    而自咨嗟乃作是言。

    我今雖得生于人中。

    愚癡無智。

    不及彼兔了達善法開悟于他。

    此必大權聖賢所化。

    或是梵王大自在等。

    我因得聞彼所說法。

    身心泰然離諸熱惱。

    今此兔王自性仁賢。

    善能發明先聖之道。

    分别善惡報應之理。

    我從昔來栖止山谷。

    草衣木食求出離道。

    未逢師友如是教誨。

    今始遇之喜躍無量。

    是時仙人即起合掌。

    詣兔王所安徐而言。

    奇哉大士。

    現此權身能為有情廣宣法要。

    汝今真是持大法者。

    必當所蘊正法之藏。

    願今為我開示演說最上究竟出離之道。

    我先修習婆羅門法。

    久受勤苦殊無所益。

    譬如有人信順愚夫鑽冰求火不可得也。

    願投仁者作歸依處。

    時兔答言。

    大婆羅門。

    我今所說解脫之法能盡苦際。

    稱汝機者但當發問無所吝惜。

    我已久除悭貪之垢。

    為利有情樂住生死。

    化彼同類受是兔身。

    是時仙人聞是說已。

    心大歡喜得未曾有。

    我今幸得親附慈化。

    願垂教誨勿辭勞倦。

    凡曆多年義深親友。

    食草飲泉與兔無異。

    時世人民枉行非法。

    慣習罪惡福力衰微。

    善神舍離災難競起。

    共業所招令天亢旱。

    經于數載不降甘雨。

    草木焦枯泉源幹涸。

    時婆羅門即作是念我今年邁複阙所食。

    若唯止此轉增饑羸。

    乃白兔言。

    今且暫離往至餘處。

    幸勿見訝。

    兔即告曰。

    大仙今者不樂其所。

    誠恐誤犯冀乞容恕。

    久要之言俄成輕别。

    婆羅門曰。

    此處幽寂絕其過患。

    諸兔調順各不侵撓。

    但我薄祐乏其所食。

    久依大士獲聞法味。

    要當終身藏之心腑。

    願廣其傳以濟群有。

    絕漿亡食已經旬日。

    恐命不保虛捐前功。

    兔聞是已悲哽而言。

    今此睽違何時再遇。

    願留一宿虔伸薄供。

    是時兔王語群兔曰。

    今此大仙道力堅固。

    是善知識。

    最上福田。

    汝等戮力多積幹薪。

    共助晨餐供爨之用。

    乃詣仙所複作是言。

    唯願明旦必受我請。

    仙即許之。

    彼婆羅門伫思詳審。

    今此兔者為何所有。

    或得斃鹿。

    或遇殘獸。

    心生歡悅勤請如是。

    是時兔王謂群屬曰。

    今此大仙欲舍我去。

    無常别離世态若此。

    衆生壽命猶如幻化。

    果報一來無能脫者。

    是故汝等當勤精進求出離道得盡苦際。

    爾時兔王終夜不寐。

    為彼同類說如是法。

    當其清旦詣積薪所。

    以火然之。

    其焰漸熾。

    白言大仙。

    我先所請欲陳微供。

    今已具辦願強食之。

    所以者何。

    智者集财積而能施。

    受者憐愍要必受用。

    我今貧乏施力為難。

    唯願仁者決定納受。

    我欲令他獲安隐樂。

    自舍己身無所貪惜。

    共諸衆生證無上覺。

    說是語已投身火中。

    時彼仙人睹是事已。

    急于火聚匍匐救之。

    不堅之身倏焉而殒。

    抱之于膝悲不自勝。

    苦哉大士。

    奄忽若此為濟他身而殒己命。

    我今敬禮為歸依主。

    願我來世常為弟子。

    發此誓已置兔于地。

    頭面作禮而複抱持。

    即與兔王俱投熾焰。

    是時帝釋天眼遙觀。

    即至其所興大供養。

    以衆寶建窣睹波。

    佛語諸比丘。

    昔仙人者彌勒是也。

    彼兔王者即我身也。

     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