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七寶池。
一一方面每二百裡。
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四色蓮華清香遠布。
時諸衆會睹是神變鹹生信重。
佛為說法心開意解遠塵離垢皆得初果。
次第四日特叉屍羅國陀婆彌王請佛供養。
是時如來于池四面化八渠流。
激揚清波相連灌注。
水聲流演八解脫法諸波羅蜜。
聞者皆發大菩提心。
次第五日波羅奈國梵摩達王請佛供養。
如來口中放金色光。
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蒙光照者身心泰然。
猶如獲得第三禅樂。
佛為說法得法眼淨。
次第六日毗耶離國[口*栗]磋大王請佛供養。
如來慈力平等加持。
普令衆會一切衆生各互了知心行差别心所動作善惡業報。
鹹生驚喜歎佛功德。
佛為說法各得了解。
發清淨心住無生忍。
次第七日迦毗羅衛國諸釋種族請佛供養。
佛以神力令在會者各見自身為轉輪王七寶具足千子圍繞小王臣民恭肅承事。
各各忻慶贊佛功德。
佛為說法皆悉樂求無上佛道。
次第八日帝釋天主知佛世尊攝化邪黨。
下降人間請佛供養。
為佛造作七寶嚴飾師子之座。
佛坐其上光明煥赫。
釋梵諸天侍立左右。
一切衆會寂然安坐。
是時如來舒金色臂以手按座。
欻然有聲如象王吼。
應時即有五大藥叉。
摧壞挽拽六師之座。
密迹金剛杵頭出火。
舉拟六師驚怖奔走。
慚此重辱溺水而死。
六師徒屬九萬人衆。
皆歸依佛願為弟子。
佛言善來。
須發自落成沙門相證羅漢果。
爾時洴沙大王複白佛言。
世尊。
今者六師生雖遇佛不蒙濟度。
願聞往因。
佛言。
大王。
善思谛聽。
乃往過去無量世時。
此閻浮提有一國王。
名賒拘利。
久居寶位未有聖嗣。
念是事已心沒憂海。
廣興福業祈滿此願。
時天帝釋化一醫師。
來詣王前問其憂意。
王以上事乃具答之。
醫曰。
為王入雪山中采取靈藥與後妃服後當有子。
王曰甚善。
于後醫師采藥還宮。
用乳煎藥進上使服。
王後見已避臭不服。
兼亦不信。
化醫遂去。
餘諸宮嫔競分藥飲。
服之未久鹹覺有娠。
是時王後悔惱愁歎。
遍求前藥唯得少滓。
以乳煎服後亦有子。
餘諸夫人月滿生子各各端嚴。
王大歡悅。
最後王後乃生一子。
面貌極醜形如株杌。
王與其後見之不喜。
因是立名株杌太子。
年漸長大武勇冠世。
時彼鄰國群寇犯境。
乃遣太子擊之退散。
王加愛念訪其良匹。
遠國有王名黎瑟跋蹉。
王有一女容止端正。
遣使求親乃蒙相許。
六國聞之各懷慕樂。
競來求聘舉兵相攻。
其王乃曰。
若許其一餘則生恨。
能卻他兵當與女适。
是時株杌聞是說已。
審為實爾。
乃利其器。
方在壯年戰而得勝。
乃取六首獻跋蹉王。
生大歡喜納以為婿。
奪諸士卒與妻還國。
婦睹醜狀常有怖色。
王子愧恥心不自甯。
便至林中乃欲自盡。
帝釋遙知下至其所。
善言慰喻賜一寶珠。
密令置此于汝頂上。
可得容儀如我無異。
跪而受已喜而還家。
婦見不識乃語之曰。
卿是何人。
夫即具說得珠之由。
株杌之名自茲而息。
乃更其号須陀羅舍。
佛言。
大王。
當爾之時賒拘利王者今淨飯父王是。
王夫人者今摩耶是。
醜王子者今我身是。
昔美婦者今耶輸夫人是。
昔六王者今富闌那等六師是。
如來不為毒所害緣起第五 爾時世尊遊化依止王舍城中。
時彼國主阿阇世王。
創發淨信歸依于佛。
四事供養曾無所乏。
大臣人民四部之衆。
鹹于如來親近恭敬。
以梵音聲說微妙法。
教諸弟子斷十惡業。
勿殺生命竊盜他财作非梵行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貪嗔邪見。
是諸衆生蒙佛教誨修行十善。
于佛法中清淨而住。
時有長者名曰申日。
财富無量有大威勢。
從昔已來承事外道。
深著邪見婆羅門法。
時外道輩見阿阇世王大臣人民于如來所歸奉者衆。
而我徒屬不沾惠施。
心懷憎嫉欲作損害。
詣長者所共相議曰。
沙門常說了三世事。
預知他人心之所念。
今可驗彼為實爾不。
長者曰然。
以何試之。
外道告言。
當須長者詐作歸依。
請佛就舍略陳微供。
彼若遙知應不見許。
若受請者必遭所困。
乃令長者先于門内鑿大深坑多積熾火。
危布鐵椽薄土覆上。
伺其沙門領徒至此。
曲躬傍引揖之上行。
若其安然無所損者。
可命沙門次當就食。
即以毒藥和飯授之。
申日雲善。
一如所教。
便令掘地速辦斯事。
即詣請佛具伸虔意。
知其根熟默然許之。
時諸外道皆大歡喜。
長者有子其名月光。
年十六歲具相聰利。
久植善本得宿命智。
乃白父言。
如來神鑒舉念即知。
外道愚人慎不可信。
時彼申日不從子言。
穿坑置火以毒和飯。
遲明遣使請佛臨訪。
如來知已敕諸比丘執持應器從吾之後。
四大天王釋梵王等天龍鬼神皆悉随侍。
是時如來現諸神變。
放金色光照申日舍。
與諸大衆安詳而來。
身相巍巍如星中月。
将至其門地六震動。
病苦有情皆得痊愈。
盲者得視。
聾者能聽。
毒者得消。
狂者得正。
一切音樂自然發響。
珍禽瑞獸率舞和鳴。
所覆火坑。
佛神力故化成清淨廣大池沼。
于中複現千葉蓮華。
如來徐步履上前入。
諸大弟子各各皆蹈百葉蓮華行列而進。
于是申日睹佛神變。
省己無知生大憂怖。
頭面著地悔過自責。
食時将至。
匆遽欲炊上妙香飯以奉如來。
佛即止之
一一方面每二百裡。
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四色蓮華清香遠布。
時諸衆會睹是神變鹹生信重。
佛為說法心開意解遠塵離垢皆得初果。
次第四日特叉屍羅國陀婆彌王請佛供養。
是時如來于池四面化八渠流。
激揚清波相連灌注。
水聲流演八解脫法諸波羅蜜。
聞者皆發大菩提心。
次第五日波羅奈國梵摩達王請佛供養。
如來口中放金色光。
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蒙光照者身心泰然。
猶如獲得第三禅樂。
佛為說法得法眼淨。
次第六日毗耶離國[口*栗]磋大王請佛供養。
如來慈力平等加持。
普令衆會一切衆生各互了知心行差别心所動作善惡業報。
鹹生驚喜歎佛功德。
佛為說法各得了解。
發清淨心住無生忍。
次第七日迦毗羅衛國諸釋種族請佛供養。
佛以神力令在會者各見自身為轉輪王七寶具足千子圍繞小王臣民恭肅承事。
各各忻慶贊佛功德。
佛為說法皆悉樂求無上佛道。
次第八日帝釋天主知佛世尊攝化邪黨。
下降人間請佛供養。
為佛造作七寶嚴飾師子之座。
佛坐其上光明煥赫。
釋梵諸天侍立左右。
一切衆會寂然安坐。
是時如來舒金色臂以手按座。
欻然有聲如象王吼。
應時即有五大藥叉。
摧壞挽拽六師之座。
密迹金剛杵頭出火。
舉拟六師驚怖奔走。
慚此重辱溺水而死。
六師徒屬九萬人衆。
皆歸依佛願為弟子。
佛言善來。
須發自落成沙門相證羅漢果。
爾時洴沙大王複白佛言。
世尊。
今者六師生雖遇佛不蒙濟度。
願聞往因。
佛言。
大王。
善思谛聽。
乃往過去無量世時。
此閻浮提有一國王。
名賒拘利。
久居寶位未有聖嗣。
念是事已心沒憂海。
廣興福業祈滿此願。
時天帝釋化一醫師。
來詣王前問其憂意。
王以上事乃具答之。
醫曰。
為王入雪山中采取靈藥與後妃服後當有子。
王曰甚善。
于後醫師采藥還宮。
用乳煎藥進上使服。
王後見已避臭不服。
兼亦不信。
化醫遂去。
餘諸宮嫔競分藥飲。
服之未久鹹覺有娠。
是時王後悔惱愁歎。
遍求前藥唯得少滓。
以乳煎服後亦有子。
餘諸夫人月滿生子各各端嚴。
王大歡悅。
最後王後乃生一子。
面貌極醜形如株杌。
王與其後見之不喜。
因是立名株杌太子。
年漸長大武勇冠世。
時彼鄰國群寇犯境。
乃遣太子擊之退散。
王加愛念訪其良匹。
遠國有王名黎瑟跋蹉。
王有一女容止端正。
遣使求親乃蒙相許。
六國聞之各懷慕樂。
競來求聘舉兵相攻。
其王乃曰。
若許其一餘則生恨。
能卻他兵當與女适。
是時株杌聞是說已。
審為實爾。
乃利其器。
方在壯年戰而得勝。
乃取六首獻跋蹉王。
生大歡喜納以為婿。
奪諸士卒與妻還國。
婦睹醜狀常有怖色。
王子愧恥心不自甯。
便至林中乃欲自盡。
帝釋遙知下至其所。
善言慰喻賜一寶珠。
密令置此于汝頂上。
可得容儀如我無異。
跪而受已喜而還家。
婦見不識乃語之曰。
卿是何人。
夫即具說得珠之由。
株杌之名自茲而息。
乃更其号須陀羅舍。
佛言。
大王。
當爾之時賒拘利王者今淨飯父王是。
王夫人者今摩耶是。
醜王子者今我身是。
昔美婦者今耶輸夫人是。
昔六王者今富闌那等六師是。
如來不為毒所害緣起第五 爾時世尊遊化依止王舍城中。
時彼國主阿阇世王。
創發淨信歸依于佛。
四事供養曾無所乏。
大臣人民四部之衆。
鹹于如來親近恭敬。
以梵音聲說微妙法。
教諸弟子斷十惡業。
勿殺生命竊盜他财作非梵行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貪嗔邪見。
是諸衆生蒙佛教誨修行十善。
于佛法中清淨而住。
時有長者名曰申日。
财富無量有大威勢。
從昔已來承事外道。
深著邪見婆羅門法。
時外道輩見阿阇世王大臣人民于如來所歸奉者衆。
而我徒屬不沾惠施。
心懷憎嫉欲作損害。
詣長者所共相議曰。
沙門常說了三世事。
預知他人心之所念。
今可驗彼為實爾不。
長者曰然。
以何試之。
外道告言。
當須長者詐作歸依。
請佛就舍略陳微供。
彼若遙知應不見許。
若受請者必遭所困。
乃令長者先于門内鑿大深坑多積熾火。
危布鐵椽薄土覆上。
伺其沙門領徒至此。
曲躬傍引揖之上行。
若其安然無所損者。
可命沙門次當就食。
即以毒藥和飯授之。
申日雲善。
一如所教。
便令掘地速辦斯事。
即詣請佛具伸虔意。
知其根熟默然許之。
時諸外道皆大歡喜。
長者有子其名月光。
年十六歲具相聰利。
久植善本得宿命智。
乃白父言。
如來神鑒舉念即知。
外道愚人慎不可信。
時彼申日不從子言。
穿坑置火以毒和飯。
遲明遣使請佛臨訪。
如來知已敕諸比丘執持應器從吾之後。
四大天王釋梵王等天龍鬼神皆悉随侍。
是時如來現諸神變。
放金色光照申日舍。
與諸大衆安詳而來。
身相巍巍如星中月。
将至其門地六震動。
病苦有情皆得痊愈。
盲者得視。
聾者能聽。
毒者得消。
狂者得正。
一切音樂自然發響。
珍禽瑞獸率舞和鳴。
所覆火坑。
佛神力故化成清淨廣大池沼。
于中複現千葉蓮華。
如來徐步履上前入。
諸大弟子各各皆蹈百葉蓮華行列而進。
于是申日睹佛神變。
省己無知生大憂怖。
頭面著地悔過自責。
食時将至。
匆遽欲炊上妙香飯以奉如來。
佛即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