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一

關燈


    甚可厭患。

    是故我今應當棄舍。

    以求無上究竟涅槃。

    永離憂悲無常苦惱。

    百福莊嚴。

    成一切智。

    施諸衆生無量法樂。

    是時王子興大勇猛。

    以悲願力增益其心。

    慮彼二兄共為留難。

    請先還宮。

    我當後至。

    爾時王子摩诃薩埵。

    遽入竹林。

    至其虎所。

    脫去衣服。

    置竹枝上。

    于彼虎前。

    委身而卧。

    菩薩慈忍。

    虎無能為。

    即上高山。

    投身于地。

    虎今羸弱。

    不能食我。

    即以幹竹。

    刺頸出血。

    于時大地六種震動。

    如風激水。

    湧沒不安。

    日無精明。

    如羅睺障。

    天雨衆華及妙香末。

    缤紛亂墜遍滿林中。

    虛空諸天鹹共稱贊。

    是時餓虎即舐頸血啖肉皆盡。

    唯留餘骨。

    時二王子生大愁苦。

    共至虎所不能自持。

    投身骨上久乃得稣。

    悲泣懊惱漸舍而去。

    時王夫人寝高樓上。

    忽于夢中見不祥事。

    兩乳被割牙齒堕落。

    得三鴿鶵一為鷹奪。

    夫人遂覺兩乳流出。

    時有侍女聞外人言。

    求覓王子今猶未得。

    即入宮中白夫人知。

    聞已憂惱悲淚盈目。

    即至王所白言。

    大王。

    失我最小所愛之子。

    王聞是已悲哽而言。

    苦哉。

    今日失我愛子。

    慰喻夫人汝勿憂戚。

    吾今集諸大臣人民。

    即共出城分散尋覓。

    未久之頃。

    有一大臣。

    前白王言。

    聞王子在。

    其最小者。

    今猶未見。

    次第二臣來至王所。

    懊惱啼泣。

    即以王子舍身之事具白王知。

    王及夫人悲不自勝。

    共至菩薩舍身之地。

    見其遺骨随處交橫。

    悶絕投地都無所知。

    以水遍灑而得惺悟。

    是時夫人頭發蓬亂宛轉于地。

    如魚處陸。

    若牛失犢。

    及王二子悲哀号哭。

    共收菩薩遺身舍利。

    為作供養置寶塔中。

    阿難當知。

    此即是彼薩埵舍利。

    我于爾時。

    雖具煩惱貪嗔癡等。

    能于地獄餓鬼傍生惡趣之中。

    随緣救濟令得出離。

    何況今時煩惱都盡無複餘習。

    号天人師具一切智。

    而不能為一一衆生于險難中代受衆苦。

    佛告阿難。

    往昔王子摩诃薩埵。

    豈異人乎。

    今此會中我身是也。

    昔國王者今淨飯父王是也。

    昔後妃者摩耶夫人是也。

    昔長子者彌勒是也。

    昔次子者文殊是也。

    昔彼虎者今姨母是也。

    七虎子者大目乾連舍利弗五比丘是也。

    爾時世尊說是往昔因緣之時。

    無量阿僧祇人天大衆。

    皆悉悲喜。

    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先所湧出七寶妙塔。

    佛攝神力忽然不現。

     屍毗王救鴿命緣起第二 佛告諸比丘。

    我念往昔無量阿僧祇劫。

    閻浮提中有大國王。

    名曰屍毗。

    所都之城号提婆底。

    地唯沃壤人多豐樂。

    統領八萬四千小國。

    後妃采女其數二萬。

    太子五百。

    臣佐一萬。

    王蘊慈行仁恕和平。

    愛念庶民猶如赤子。

    是時三十三天帝釋天主。

    五衰相貌慮将退堕。

    彼有近臣毗首天子。

    見是事已白天主言。

    何故尊儀忽有愁色。

    帝釋謂言。

    吾将逝矣。

    思念世間佛法已滅。

    諸大菩薩不複出現。

    我心不知何所歸趣。

    時毗首天複白天主。

    今閻浮提有屍毗王。

    志固精進樂求佛道。

    當往歸投必脫是難。

    天帝聞已審為實不。

    若是菩薩今當試之。

    乃遣毗首變為一鴿。

    我化作鷹。

    逐至王所。

    求彼救護可驗其誠。

    毗首白言。

    今于菩薩正應供養。

    不宜加苦。

    無以難事而逼惱也。

    時天帝釋而說偈曰。

     我本非惡意  如火試真金 以此驗菩薩  知為真實不 說是偈已。

    毗首天子。

    化為一鴿。

    帝釋作鷹。

    急逐于後。

    将為搏取。

    鴿甚惶怖。

    飛王腋下求藏避處。

    鷹立王前乃作人語。

    今此鴿者是我之食。

    我甚饑急。

    願王見還。

    王曰。

    吾本誓願當度一切。

    鴿來依投終不與汝。

    鷹言。

    大王。

    今者愛念一切。

    若斷我食。

    命亦不濟。

    王曰。

    若與餘肉汝能食不。

    鷹言。

    唯新血肉我乃食之。

    王自念言。

    害一救一于理不然。

    唯以我身可能代彼。

    其餘有命皆自保存。

    即取利刀自割股肉。

    持肉與鷹貿此鴿命。

    鷹言。

    王為施主。

    今以身肉。

    代于鴿者可稱令足。

    王敕取稱兩頭施盤。

    挂鈎中央。

    使其均等。

    鴿之與肉。

    各置一處。

    股肉割盡鴿身尚低。

    以至臂脅身肉都無。

    比其鴿形輕猶未等。

    王自舉身。

    欲上稱槃。

    力不相接失足堕地。

    悶絕無覺。

    良久乃稣。

    以勇猛力自責其心。

    曠大劫來我為身累。

    循環六趣備萦萬苦。

    未嘗為福利及有情。

    今正是時何懈怠耶。

    爾時大王。

    作是念已。

    自強起立置身盤上。

    心生喜足。

    得未曾有。

    是時大地六種震動。

    諸天宮殿皆悉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