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集百緣經卷第十

關燈


    作是念言。

    斯是何人。

    福德乃爾。

    我從先來。

    未見此比丘。

    作是念已。

    即前問曰。

    汝事何師。

    法則乃爾。

    時阿鞞比丘。

    說偈答曰。

     吾師天中天  三界無極尊 相好身丈六  神通遊虛空 時阿鞞比丘。

    說是偈已。

    默然而住。

    時舍利弗。

    語阿鞞言。

    汝師容貌神通。

    我久已聞。

    為悟何道。

    得如是乎。

    時阿鞞比丘。

    複以偈答。

     花熏去五陰  拔斷十二根 不貪天世樂  心淨開法門 時舍利弗。

    複問阿鞞比丘言。

    汝師所說。

    為經幾時。

    習學何法。

    阿鞞比丘。

    複以偈答。

     我年既幼稚  學日有初淺 豈能宣正真  如來廣大義 時舍利弗。

    複語阿鞞言。

    汝師所說。

    幸見告示。

    爾時阿鞞。

    複以偈答。

     一切諸法中  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原  故号為沙門 時舍利弗。

    聞此偈已。

    心即開悟。

    得須陀洹果。

    爾時目連見舍利弗顔色怡悅。

    而問之言。

    我昔與汝。

    先有要誓。

    若有先得甘露法味。

    要當相語。

    我今觀汝。

    以有所得。

    顔色怡悅。

    時舍利弗。

    即以上偈。

    為其目連三遍說之。

    目連聞已。

    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

    時舍利弗目連。

    各獲道迹。

    心懷歡喜。

    還自徒衆。

    具以上事。

    而向說之。

    我今欲詣求佛出家。

    汝等雲何。

    時諸弟子。

    各白師言。

    大師今者。

    若當習學瞿昙所說。

    我弟子等。

    亦當随從。

    時舍利弗目連。

    聞是語已。

    将諸弟子各二百五十人。

    随阿鞞比丘。

    詣于竹林。

    見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光明普曜如百千日。

    心懷歡喜。

    前禮佛足。

    求索出家。

    佛即聽許。

    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諸天世人之所敬仰。

    爾時長瓜梵志。

    聞舍利弗出家入道。

    嗔恚懊惱。

    而作是言。

    我此[外*男]甥舍利弗。

    禀性聰慧博通群籍。

    十六大國。

    宿舊論師。

    鹹服其德。

    如何忽然。

    舍此高名。

    奉事瞿昙。

    即從南天竺來詣佛所。

    與佛論議。

    爾時世尊。

    告梵志曰。

    汝今所見。

    非是究竟涅槃之道。

    時彼梵志。

    聞是語已。

    默然不答。

    如是三問。

    亦複默然。

    時金剛密迹于虛空中以金剛杵拟梵志頂。

    汝若不答我以此杵碎破汝身。

    爾時梵志。

    心懷惶怖。

    流污抆垢。

    無所歸趣。

    即自引負。

    寄顔無所。

    便于佛前。

    心懷敬伏。

    求索出家。

    為佛弟子。

    佛即聽許。

    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道。

    得阿羅漢果。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白佛言。

    世尊。

    今此梵志比丘。

    宿殖何福舍邪就正。

    值佛世尊。

    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乃往過去無量世時。

    波羅奈國。

    有辟支佛。

    在于山林坐禅思惟。

    時有五百群賊。

    劫掠他物。

    将欲入彼山林樹間。

    時彼賊帥。

    先遣一人。

    往看林中無有人不。

    見辟支佛在一樹下端坐思惟。

    即前牽捉。

    系縛将來。

    到賊帥邊。

    欲共殺之。

    時辟支佛。

    作是念言我若默然。

    為彼所殺。

    增其罪業。

    墜堕地獄。

    無由出期。

    我今當為現于神變。

    令彼信伏。

    作是念已。

    身升虛空。

    東踴西沒。

    南踴北沒。

    身出水火。

    或現大身。

    滿虛空中。

    而複現小。

    如是展轉。

    作十八變。

    爾時群賊。

    見是變已。

    甚懷惶怖。

    即便各各五體投地。

    歸誠忏悔。

    時辟支佛。

    受其忏已。

    設諸肴膳。

    請辟支佛。

    發願而去。

    緣是功德。

    無量世中。

    不堕地獄畜生餓鬼。

    天上人中。

    受天快樂。

    乃至今者。

    遭值于我。

    出家得道。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賊帥人者。

    今長爪梵志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一○○)孫陀利端政緣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時波斯匿王夫人懷妊。

    足滿十月。

    産一男兒。

    容貌端政。

    世所無比。

    兩目明淨如拘那羅鳥。

    時王因名字拘那羅。

    著諸璎珞上妙衣服。

    遣人抱行。

    遍諸聚落。

    問諸人言。

    世間叵有如似我兒端政者不。

    時聚落中。

    有諸商人。

    白大王言。

    願王見恕。

    施我無畏。

    乃敢陳說。

    王即答言。

    但道莫畏。

    于是商人。

    白大王言。

    我所居止聚落之中。

    有一小兒。

    字孫陀利。

    端政殊妙。

    容貌似天。

    勝于王子。

    百千萬倍。

    不可為比。

    又兒産時。

    舍内自然有一湧泉。

    香水冷美。

    有諸珍寶。

    充滿其中。

    時波斯匿王。

    聞商人語。

    尋即遣使敕彼聚落雲。

    我自當往彼觀孫陀利。

    時聚落主。

    聞王欲來看孫陀利。

    便共議言。

    王今來者。

    用何瞻待。

    不如先送。

    作是議已。

    即便莊嚴孫陀利。

    著諸璎珞上妙服飾。

    往送與王。

    王見孫陀利。

    端政殊妙。

    世所無比。

    深生疑怪。

    歎未曾有。

    即将小兒。

    往至佛所。

    欲問所由受如是身。

    小兒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光明普曜如百千日。

    心懷歡喜。

    前禮佛足。

    卻坐一面。

    佛即為其說四谛法。

    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

    求索出家。

    佛即告言。

    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

    未久之間。

    得阿羅漢果。

    時波斯匿王。

    見是事已。

    白佛言。

    世尊。

    今此孫陀利比丘。

    宿殖何福。

    生時自然。

    有此泉水及諸珍寶。

    充滿其中。

    又值世尊。

    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

    告波斯匿王。

    汝今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此賢劫中。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曰迦葉。

    有一萬八千比丘。

    在山林中。

    坐禅行道。

    時有長者。

    偶行值見。

    心懷歡悅。

    即還歸家。

    備辦香水。

    澡浴衆僧。

    設諸肴膳供養訖竟。

    複以珍寶投之瓫水。

    奉施衆僧。

    發願而去。

    緣是功德。

    不堕惡趣。

    天上人中。

    常有池水珍寶随其俱生。

    佛告大王。

    欲知彼時大長者子。

    澡浴衆僧設供養故。

    常得端正者。

    今孫陀利比丘是。

    爾時大王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撰集百緣經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