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集百緣經卷第十

關燈
自歸。

    若蒙所願。

    願賜一子。

    當以金銀莊校天身。

    及以名香。

    塗治神屋。

    如其無驗。

    當壞此廟屎塗汝身。

    天神聞已。

    自思惟言。

    此人豪富。

    力勢強盛。

    非是凡品得為其子。

    我力鮮少不能與願。

    願若不果。

    必見毀辱神廟。

    便複往白摩尼跋陀摩尼跋陀力不能辦。

    便複往詣毗沙門王。

    自啟此事。

    毗沙門王言。

    亦非我力能使有子。

    尋詣天帝。

    從其求願。

    毗沙門王。

    即時上天。

    啟帝釋曰。

    我有一臣摩尼跋陀。

    近日見語。

    雲波羅奈國有一輔相。

    從其求子。

    結立重誓。

    我願既遂。

    倍加供養。

    所願若違。

    當破我廟。

    而加毀辱。

    彼人豪兇。

    必能如是。

    幸望天王。

    令其有子。

    帝釋答言。

    斯事甚難。

    當覓有緣。

    時有一天。

    五德離身。

    臨命欲盡。

    帝釋告言。

    卿今垂終。

    可願生彼輔相之家。

    天子答言。

    意欲出家奉修正行。

    若生尊榮。

    離欲則難。

    欲在中流冀遂所願。

    帝釋複白。

    但往生彼。

    若欲學道。

    吾當佐汝。

    天子命終。

    降神受胎輔相之家。

    即生出外。

    形貌端政。

    即召相師。

    為兒立字。

    相師問曰。

    本于何處。

    求得此兒。

    輔相答曰。

    昔從恒伽天神求之。

    因為作字。

    名恒伽達。

    年漸長大。

    便啟父母求索出家。

    父母答言。

    吾今富貴。

    生業弘廣。

    唯汝一子。

    當嗣門戶。

    吾今存在。

    終不聽汝出家入道。

    兒不從志。

    深自惆怅。

    便欲舍身。

    更求凡處。

    于中求出。

    必可易也于是密去。

    自投山岩。

    既堕在地。

    無所傷損。

    複至河邊。

    投身水中。

    水尋[漂*寸]出。

    亦無所苦。

    複取毒藥。

    而吞啖之。

    毒氣不行。

    無由緻死。

    複作是念。

    當犯官法為王所殺。

    值王夫人及諸婇女。

    出宮到園池中滲洗。

    解脫衣服。

    置林樹間。

    時恒伽達。

    密入林中。

    取其服飾。

    抱持而去。

    門監見之。

    即便将往。

    白阿阇世王。

    王聞此事。

    嗔恚隆盛。

    便取弓箭。

    自手射之。

    而箭還返。

    正向王身。

    如是至三。

    不能使中。

    王怖投弓。

    問彼人言。

    卿為是天龍鬼神乎。

    恒伽達言。

    賜我一願。

    乃敢自陳。

    王曰當與。

    恒伽達言。

    我非是天。

    亦非龍鬼。

    是舍衛國輔相之子。

    我欲出家。

    父母不聽。

    故欲自殺更生餘處。

    投岩赴河飲毒不死。

    故犯王法望得危命。

    王今加害。

    複不能中。

    事情如是。

    何酷之甚。

    願垂憐愍。

    聽我為道。

    王尋告曰。

    聽汝出家。

    因複将到。

    詣于佛所。

    啟白世尊如向之事。

    于時如來。

    聽為沙門。

    法服在體。

    使為比丘。

    佛為說法。

    心開意解。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時阿阇世王。

    尋白佛言。

    世尊。

    此恒伽達。

    先世之時。

    種何善根。

    投山不死。

    堕水不溺。

    食毒無苦。

    箭射無傷。

    加遇世尊。

    得度生死。

    佛告王曰。

    乃往過去無數世。

    時有一大國。

    名波羅奈國其王名曰梵摩達多。

    将諸宮人林中遊戲。

    遣諸婇女輩。

    激聲而歌。

    外有一人。

    高聲和之。

    王聞其聲。

    便生嗔妒。

    遣人捕來。

    敕使殺之。

    時有大臣。

    從外而來。

    見此一人而被囚執。

    何緣乃爾。

    其傍諸人具别事狀。

    臣曰且停。

    待我見王。

    大臣進入。

    啟白王言。

    彼人之罪。

    不至深重。

    何以害之。

    雖和其音。

    而不見形。

    既不交通奸淫之事。

    幸願垂憐。

    原其生命。

    王不能違。

    赦不刑戮。

    其人得脫。

    奉事大臣。

    勤謹無替。

    如是承事多年。

    便自思惟。

    淫欲傷人。

    利于刀劍。

    我之困厄。

    皆由欲故。

    即語大臣聽我出家遵修道業。

    大臣答曰。

    不敢相違。

    學若成道。

    還來相見。

    即詣山澤。

    專思如理。

    精神開悟。

    成辟支佛。

    還來城邑。

    造大臣家。

    大臣見已。

    心大歡喜。

    請供養之。

    甘膳飲食。

    四事無乏。

    時辟支佛。

    于虛空中。

    現神變化。

    身出水火。

    放大光明。

    大臣見之。

    欣然無量。

    便立誓願。

    由我恩故。

    命得全濟。

    使我世世富貴長壽。

    殊勝奇特數千萬倍。

    令我智德相與共等。

    佛告王曰。

    時彼大臣救活一人。

    令得脫者。

    今恒伽達是。

    由是因緣。

    所生之處。

    命不中夭。

    今得值我。

    逮得應真。

    佛說此已。

    諸在會者。

    信敬歡喜。

    頂戴奉行。

     (九九)長瓜梵志緣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時彼城中。

    有一梵志。

    名曰蛭駛。

    有其二子。

    男名長瓜。

    女字舍利。

    其男長瓜。

    聰明博達。

    善能論議。

    常共其姊舍利。

    凡所論說。

    每常勝姊。

    姊既妊娠。

    共弟論議。

    弟又不如。

    時弟長瓜。

    而作是言。

    我姊先來。

    共我論議。

    常不如我。

    懷妊以來。

    論議殊勝。

    乃是胎子福德之力。

    若子生已。

    論必勝我。

    我今當宜遊方廣學四韋陀典十八種術。

    然後還國與[外*男]甥論。

    作是念已。

    詣南天竺。

    習學諸論。

    若未通利為第一師。

    誓不剪瓜。

    于是其姊。

    日月滿足。

    産一男兒。

    因母立名字。

    曰舍利弗。

    端政殊特。

    聰明黠慧。

    博達諸論。

    難可酬對。

    時王舍城中。

    諸梵志等。

    擊大金鼓。

    招集國人十八億衆。

    會乎論場。

    敷四高座。

    時舍利弗。

    年始八歲。

    會乎論場。

    問諸人言。

    敷四高座。

    為欲待誰。

    諸人答言。

    一為國王。

    二為太子。

    三為大臣。

    四為論士。

    時舍利弗。

    聞是語已。

    辄升論士高座而坐其上。

    時諸宿德耆舊梵志。

    一切徒衆。

    無不驚怪。

    作是念言。

    我諸論士。

    共彼小兒。

    論議得勝。

    不足為榮。

    其若不勝。

    大可恥愧。

    作是念已即遣下座小婆羅門。

    共舍利弗論。

    粗相答問。

    時婆羅門等。

    辭窮理屈。

    漸次相推。

    遂至上座。

    其論議不過數返。

    盡皆不如。

    時舍利弗。

    論議既勝。

    名聲遠著于十六大國。

    智慧博通獨出無侶。

    後于一時。

    于王舍城。

    升高樓上。

    四顧視瞻。

    見城内人節慶聚會。

    便自思惟。

    斯等蠢蠢百年之後。

    廓然歸無。

    作是念已。

    即下高樓。

    外道法中。

    出家求道。

    爾時世尊。

    初始成佛。

    時十六大國。

    都未聞知。

    如來大慈欲教化故。

    遣阿鞞比丘。

    詣王舍城。

    分衛乞食。

    時舍利弗。

    見其威儀詳序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