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集百緣經卷第八

關燈
諸比丘。

    遊行聚落。

    教化衆生。

    時有女人。

    見佛及僧。

    心懷歡喜。

    持一張[(畾/且)*毛]。

    布施佛僧。

    發願而去。

    緣是功德天上人中。

    常有淨衣裹身而生。

    乃至今者。

    遭值于我。

    出家得道。

    佛告阿難。

    欲知彼時布施[疊*毛]者。

    今此白淨比丘尼是。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七四)須漫比丘尼辯才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城中有一婆羅門。

    名曰梵摩。

    多聞辯才明解經論。

    四韋陀典。

    無不鑒達。

    選擇高門。

    娉以為婦。

    足滿十月。

    産一女兒。

    端政殊妙。

    智慧辯才。

    無有及者。

    聞諸婆羅門共父論議。

    悉能受持。

    一言不失。

    如是展轉。

    所聞甚多。

    耆舊長宿。

    皆來咨啟。

    無不通達。

    聞世有佛。

    始成正覺。

    教化衆生。

    咨受法味。

    尋自莊嚴。

    著諸璎珞。

    往詣佛所。

    見佛世尊。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光明普曜。

    如百千日。

    前禮佛足。

    卻坐一面。

    佛即為其說四谛法。

    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

    求索出家。

    佛即告言。

    善來比丘尼。

    頭發自落。

    法服著身。

    成比丘尼。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爾時阿難。

    見是事已。

    白佛言。

    世尊。

    今此須漫比丘尼。

    宿殖何福。

    雖受女身。

    多聞第一。

    又值世尊。

    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

    告阿難言。

    汝今善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此賢劫中。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曰迦葉。

    化緣周訖。

    遷神涅槃。

    于像法中。

    有一比丘尼。

    心常喜樂。

    說法教化。

    精勤無替。

    因發誓願。

    使我來世釋迦牟尼佛法之中明解經論。

    發是願已。

    便取命終。

    生天人中。

    聰明智慧。

    無有及者。

    佛告阿難。

    欲知彼時說法教化比丘尼者。

    今得值我出家得道多聞第一者是。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七五)舞師女作比丘尼緣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時彼城中。

    豪富長者。

    各相率合。

    設大節會。

    作諸伎樂。

    而自娛樂。

    時有舞師夫婦二人。

    從南方來。

    将一美女。

    字青蓮華。

    端政殊妙。

    世所希有。

    聰明智慧。

    難可酬對。

    婦人所有六十四藝。

    皆悉備知。

    善解舞法。

    回轉俯仰。

    曲得節解。

    作是唱言。

    今此城中。

    頗有能舞如我者不。

    明解經論。

    能問答不。

    時人答曰。

    有佛世尊。

    在迦蘭陀竹林。

    善能問答使汝無疑。

    舞女聞已。

    尋将諸人。

    共相随逐。

    且歌且舞到竹林中。

    見佛世尊。

    猶故憍慢放逸戲笑。

    不敬如來爾時世尊。

    見其如是。

    即以神力變此舞女。

    如百歲老母。

    發白面皺。

    牙齒疏缺。

    俯偻而行。

    時彼舞女。

    自觀其身形狀極老。

    而作是言。

    今我此身。

    以何因緣。

    卒有如是衰老相現。

    今者必是佛之威神。

    使我故爾。

    即于佛前。

    深生慚愧。

    前白佛言。

    我于今者。

    在世尊前。

    憍慢自大。

    放情縱意。

    唯願世尊當見原恕。

    爾時世尊知此舞女心中調伏。

    以神通力。

    變舞女身如前無異。

    時諸大衆。

    見此舞女。

    卒老卒壯。

    無有常定。

    各生厭離。

    解悟非常。

    心開意解。

    有得須陀洹者。

    斯陀含者。

    阿那含者。

    阿羅漢者。

    有發辟支佛心者。

    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時彼舞女。

    及其父母。

    即于佛前求索出家。

    佛即告言善來比丘尼。

    頭發自落。

    法服著身。

    成比丘尼。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諸天世人。

    所見敬仰。

    時諸大衆。

    見是事已。

    前白佛言。

    乃能化此放逸妖姿不信之人。

    使令開悟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

    告諸大衆。

    非但今者能化彼耶。

    過去世時。

    我亦化彼。

    時諸大衆。

    聞是語已。

    複白佛言。

    不審世尊。

    過去世時。

    其事雲何。

    唯願世尊。

    敷演解說。

    爾時世尊告諸大衆。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乃往過去無量世時。

    波羅奈國王。

    有太子。

    字孫陀利。

    入山學道。

    獲五神通。

    見緊耶羅女。

    端政殊妙。

    狀如諸天。

    作諸姿态。

    且歌且舞。

    鼓動我心。

    望使染著退失仙道。

    我于彼時。

    心遂堅固。

    無有欲想。

    語彼女言。

    一切有為。

    無有常定。

    我今觀汝。

    形體臭穢。

    充滿其中。

    薄皮覆上。

    不可久保。

    正爾當有發白面皺俯偻而行。

    汝今何為憍慢放恣乃至如是。

    向者歌聲。

    其音以變。

    何故在此。

    作諸恣态。

    于是緊那羅女。

    聞是語已。

    尋向仙人。

    忏悔罪咎。

    因發願言。

    使我來世得斷生死。

    我于汝邊得獲道果。

    佛告大衆。

    欲知彼時王子學仙道者。

    則我身是。

    彼時緊那羅女。

    今青蓮花比丘尼是。

    由于彼時發願力故。

    今得值我出家得道。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七六)伽屍比丘尼生時身披袈裟緣 佛在波羅奈國鹿野苑中。

    爾時梵摩達王。

    其婦懷妊。

    足滿十月。

    生一女兒。

    身披袈裟。

    端政殊妙。

    世所希有。

    召諸相師。

    占相此女。

    相師觀已。

    問其父王。

    此女生時。

    有何瑞相。

    父王答曰。

    此女生時。

    身披袈裟。

    因為立字。

    名伽屍孫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