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集百緣經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分别解說。
乃往過去九十一劫。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毗婆屍。
教化周訖。
遷神涅槃。
時彼國王。
名槃頭末帝。
收取舍利。
造四寶塔。
而供養之。
時有同邑一百餘人。
作倡伎樂。
赍持香花。
供養彼塔。
各發誓願。
以此供養善根功德。
使我來世在所生處。
共為兄弟發是願已。
各自歸去。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同邑人者。
今此一百比丘是。
由于彼時誓願力故。
九十一劫。
不堕地獄畜生餓鬼。
天上人中。
常共同生。
受天快樂。
乃至今者。
遭值于我。
故複同生。
出家得道。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六九)頂上有寶珠緣 佛在迦毗羅衛國尼拘陀樹下。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财寶無量。
不可稱計。
選擇族望。
娉以為婦。
作諸音樂。
而娛樂之。
其婦懷妊。
足滿十月。
生一男兒。
端政殊妙。
世所希有。
頭上自然。
有摩尼珠。
時兒父母。
見其如是。
因為立字。
名曰寶珠。
年漸長大。
将諸親友。
出城遊戲。
至尼拘陀樹下。
見佛世尊。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光明普曜。
如百千日。
心懷歡喜。
前禮佛足。
卻坐一面。
聽佛說法。
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
歸辭父母。
求索入道。
父母愛念。
不能違逆。
将詣佛所。
求索出家。
佛即告言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諸天世人。
所見敬仰。
著衣持缽。
入城乞食。
時彼寶珠故在頭上。
城中人民。
怪其所以。
雲何比丘頭上戴珠。
而行乞食。
競來看之。
時寶珠比丘。
深自慚恥。
還歸所止。
白言。
世尊。
我此頭上。
有此寶珠。
不能使去。
今者乞食。
為人蚩笑。
願佛世尊。
見卻此珠。
佛告比丘。
汝但語珠。
我今生分已盡。
更不須汝。
如是三說。
珠自當去。
時寶珠比丘。
受佛教敕三遍向說。
于是寶珠忽然不現。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前白佛言。
今此寶珠比丘。
宿殖何福。
于其生時。
頭戴寶珠。
光逾日月。
又值世尊。
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乃往過去九十一劫。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毗婆屍。
教化周訖。
遷神涅槃。
時彼國王名槃頭末帝。
收取舍利。
造四寶塔。
高一由旬。
而供養之。
時彼王子。
入其塔中。
禮拜供養。
持一摩尼寶珠系著枨頭。
發願而去。
緣是功德。
九十一劫不堕地獄畜生餓鬼天上人中。
常有寶珠。
在其頂上。
受天快樂。
乃至今者。
遭值于我。
出家得道。
故有寶珠。
在其頂上。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王子者。
今此寶珠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七○)布施佛幡緣 佛在迦毗羅衛國尼拘陀樹下。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财寶無量。
不可稱計。
選擇族望。
娉以為婦。
作諸音樂。
以娛樂之。
其婦懷妊足滿十月。
生一男兒。
端政殊妙。
與衆超絕。
初生之日。
虛空中有大幡蓋。
遍覆城上。
時諸人衆。
因為立字。
名波多迦。
年漸長大。
将諸親友。
出城遊戲。
到尼拘陀樹下。
見佛世尊。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光明普曜。
如百千日。
心懷歡喜。
前禮佛足。
卻住一面佛即為其說四谛法。
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
歸辭父母。
求索入道。
父母愛念。
不能違逆。
将詣佛所。
求索出家。
佛即告言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諸天世人。
所見敬仰。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而白佛言。
世尊。
今此波多迦比丘。
宿殖何福。
生便端政。
與衆超絕。
又于空中。
有大幡蓋。
遍覆城上。
複值世尊。
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乃往過去九十一劫。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毗婆屍。
教化周訖。
遷神涅槃。
爾時有王。
名槃頭末帝。
收取舍利。
造四寶塔。
高一由旬。
而供養之。
時有一人。
施設大會。
供養訖竟。
作一長幡。
懸著塔上。
發願而去。
緣是功德。
九十一劫。
不堕地獄畜生餓鬼。
天上人中。
常有幡蓋。
覆蔭其上。
受天快樂。
乃至今者。
遭值于我。
出家得道。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作幡者。
今此波多迦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撰集百緣經卷第七
乃往過去九十一劫。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毗婆屍。
教化周訖。
遷神涅槃。
時彼國王。
名槃頭末帝。
收取舍利。
造四寶塔。
而供養之。
時有同邑一百餘人。
作倡伎樂。
赍持香花。
供養彼塔。
各發誓願。
以此供養善根功德。
使我來世在所生處。
共為兄弟發是願已。
各自歸去。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同邑人者。
今此一百比丘是。
由于彼時誓願力故。
九十一劫。
不堕地獄畜生餓鬼。
天上人中。
常共同生。
受天快樂。
乃至今者。
遭值于我。
故複同生。
出家得道。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六九)頂上有寶珠緣 佛在迦毗羅衛國尼拘陀樹下。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财寶無量。
不可稱計。
選擇族望。
娉以為婦。
作諸音樂。
而娛樂之。
其婦懷妊。
足滿十月。
生一男兒。
端政殊妙。
世所希有。
頭上自然。
有摩尼珠。
時兒父母。
見其如是。
因為立字。
名曰寶珠。
年漸長大。
将諸親友。
出城遊戲。
至尼拘陀樹下。
見佛世尊。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光明普曜。
如百千日。
心懷歡喜。
前禮佛足。
卻坐一面。
聽佛說法。
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
歸辭父母。
求索入道。
父母愛念。
不能違逆。
将詣佛所。
求索出家。
佛即告言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諸天世人。
所見敬仰。
著衣持缽。
入城乞食。
時彼寶珠故在頭上。
城中人民。
怪其所以。
雲何比丘頭上戴珠。
而行乞食。
競來看之。
時寶珠比丘。
深自慚恥。
還歸所止。
白言。
世尊。
我此頭上。
有此寶珠。
不能使去。
今者乞食。
為人蚩笑。
願佛世尊。
見卻此珠。
佛告比丘。
汝但語珠。
我今生分已盡。
更不須汝。
如是三說。
珠自當去。
時寶珠比丘。
受佛教敕三遍向說。
于是寶珠忽然不現。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前白佛言。
今此寶珠比丘。
宿殖何福。
于其生時。
頭戴寶珠。
光逾日月。
又值世尊。
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乃往過去九十一劫。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毗婆屍。
教化周訖。
遷神涅槃。
時彼國王名槃頭末帝。
收取舍利。
造四寶塔。
高一由旬。
而供養之。
時彼王子。
入其塔中。
禮拜供養。
持一摩尼寶珠系著枨頭。
發願而去。
緣是功德。
九十一劫不堕地獄畜生餓鬼天上人中。
常有寶珠。
在其頂上。
受天快樂。
乃至今者。
遭值于我。
出家得道。
故有寶珠。
在其頂上。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王子者。
今此寶珠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七○)布施佛幡緣 佛在迦毗羅衛國尼拘陀樹下。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财寶無量。
不可稱計。
選擇族望。
娉以為婦。
作諸音樂。
以娛樂之。
其婦懷妊足滿十月。
生一男兒。
端政殊妙。
與衆超絕。
初生之日。
虛空中有大幡蓋。
遍覆城上。
時諸人衆。
因為立字。
名波多迦。
年漸長大。
将諸親友。
出城遊戲。
到尼拘陀樹下。
見佛世尊。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光明普曜。
如百千日。
心懷歡喜。
前禮佛足。
卻住一面佛即為其說四谛法。
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
歸辭父母。
求索入道。
父母愛念。
不能違逆。
将詣佛所。
求索出家。
佛即告言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諸天世人。
所見敬仰。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而白佛言。
世尊。
今此波多迦比丘。
宿殖何福。
生便端政。
與衆超絕。
又于空中。
有大幡蓋。
遍覆城上。
複值世尊。
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乃往過去九十一劫。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毗婆屍。
教化周訖。
遷神涅槃。
爾時有王。
名槃頭末帝。
收取舍利。
造四寶塔。
高一由旬。
而供養之。
時有一人。
施設大會。
供養訖竟。
作一長幡。
懸著塔上。
發願而去。
緣是功德。
九十一劫。
不堕地獄畜生餓鬼。
天上人中。
常有幡蓋。
覆蔭其上。
受天快樂。
乃至今者。
遭值于我。
出家得道。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作幡者。
今此波多迦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撰集百緣經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