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集百緣經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食啖。
願使父王得聞妙法。
王聞太子發廣大心不惜身命。
即自思惟。
我于曠劫為恩愛所縛。
流轉生死。
無有窮已。
今甯聞法。
舍所愛子。
思惟是已。
即便可之。
爾時太子。
既蒙聽許。
即便持身。
與彼羅刹。
羅刹得已。
即于王前。
攫裂太子。
狼籍在地。
飲血啖肉。
食之既盡。
故言不足。
時王夫人。
見子舍身與彼羅刹。
羅刹食已。
故言不飽。
即作是念。
我子尚能舍此身命。
況于我身。
而當不舍。
即如所念。
具白于王。
王聞此語。
即複然可。
時王夫人。
即便以身施與羅刹。
羅刹得已。
如前啖食。
食之既盡。
猶雲饑渴。
爾時羅刹。
即便語王。
汝今以身。
用供我食。
王即答言。
我今此身。
都不吝惜。
但身死已。
不得聞法。
汝于今者。
先為我說。
然後舍身。
用供汝食。
爾時羅刹。
知其誠信。
即便為王。
而說偈言。
因愛則生憂 因愛便有畏 能離恩愛者 永斷無怖畏 爾時羅刹。
說此偈已。
還複釋身。
太子夫人。
忽然在前。
王聞法已。
倍生信敬。
複見夫人。
及以太子。
猶故存在。
心懷歡喜。
不能自勝。
佛告諸比丘。
欲知爾時善面王者則我身是。
時太子者。
今阿難是。
王夫人者。
今耶輸陀羅是。
我于往昔。
修菩薩道時。
為求法故。
尚不愛惜所敬妻子。
況于今日。
而有疲惓。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三五)梵摩王太子求法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名曰須達。
禀性仁賢。
敬信三寶。
日日往詣僧坊精舍。
除掃塔寺。
又于一時。
有諸緣務。
值行不在掃彼塔寺。
爾時世尊。
将大目連。
舍利弗。
大迦葉等。
入其塔中。
掃除已竟。
卻坐一面。
為諸比丘說是掃地得五功德。
一者自除心垢。
二者亦除他垢。
三者除去憍慢。
四者調伏其心。
五者增長功德。
得生善處。
時須達長者。
于其行還。
到精舍中。
聞佛世尊。
為諸比丘。
說此掃地所得功德。
心懷歡喜。
前白佛言。
我今聞佛說是掃地五事功德在所行處。
如見賢聖在我目前。
爾時世尊。
告須達言。
我所愛敬。
一切善法。
亦複如是。
汝今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乃往過去無量世時。
波羅奈國王名梵摩達多。
正法治化。
人民熾盛豐樂無極。
時王夫人。
自覺有娠。
頂上自然。
有一寶蓋。
随其行坐。
王召相師。
占相夫人。
相師睹已。
此兒生已。
有大福德。
必當四方推求索法。
于是夫人。
足滿十月。
生一太子。
端政殊妙。
世所希有。
因為立字。
名曰求法。
年漸長大。
心樂道法。
即複遣人。
赍持珍寶。
四方推求。
了不能得。
涕哭懊惱。
不能自甯。
精誠感應。
震動釋宮。
不安其所。
時天帝釋作是念言。
我此宮殿。
以何因緣。
動搖如是。
尋自觀察。
見王太子。
求法懊惱。
了不能得。
是以涕哭。
感我宮殿。
動搖如是。
我今當往試其善心為虛實耶。
即便化作一婆羅門。
來詣宮門。
作是唱言。
我有妙法。
誰欲樂聞。
我當為說。
時王太子。
聞使者語。
喜不自勝。
即出奉迎。
接足作禮。
将至殿上。
敷施好床。
請命使坐。
合掌白言。
唯願大師。
慈哀憐愍。
為我解說。
時婆羅門。
答太子曰。
學法甚難。
追師積久。
乃可得知。
今者雲何。
直欲得聞。
理不可爾。
時王太子。
白大師言。
若欲所須。
願見告示。
及身妻子。
象馬珍寶。
皆悉備有。
終不吝惜。
當相供給。
婆羅門言。
如汝所道。
我悉不須。
汝今若能作一大坑。
令深十丈。
盛滿中火。
自投其身。
乃當與法。
爾時太子。
聞是語已。
心懷歡喜。
尋作大坑。
盛滿中火。
欲自投身。
時王夫人。
及諸群臣。
尋來抱捉。
谏喻太子。
曉婆羅門。
唯願大師。
慈哀憐愍。
為我等故。
莫令太子投此火坑。
若欲所須。
國城珍寶。
及以妻子。
當相供給。
婆羅門言。
吾不相逼。
随太子意。
能如是者。
我為說法。
時王太子。
聞是語已。
而作是言。
我于曠劫。
唐捐身命。
未曾有人為我欲說如是妙法。
即欲自投。
時王夫人。
及諸群臣。
觀其志誠必欲自投。
尋即遣使。
乘八千裡象。
宣告一切閻浮提内。
諸大臣等。
速來集會。
詣太子所。
合掌谏曉。
為我等故。
莫投此坑。
今為一人。
孤棄一切。
時王太子。
答諸臣言。
我于無數生死之中。
或在地獄畜生餓鬼。
更相殺害。
火燒湯煮。
饑餓困苦。
一日之中。
不可稱計。
痛不可言。
唐捐身命。
未曾有益為于法也。
汝等今者。
雲何谏我。
以此臭身。
為求無上菩提道故。
舍此身命。
誓度衆生。
出生死海。
作是語已。
決定欲投。
白婆羅門言。
唯願大師。
先為我說。
我命傥終。
不及聞法。
時婆羅門。
即為太子。
而說偈言。
常行于慈心 除去恚害想
願使父王得聞妙法。
王聞太子發廣大心不惜身命。
即自思惟。
我于曠劫為恩愛所縛。
流轉生死。
無有窮已。
今甯聞法。
舍所愛子。
思惟是已。
即便可之。
爾時太子。
既蒙聽許。
即便持身。
與彼羅刹。
羅刹得已。
即于王前。
攫裂太子。
狼籍在地。
飲血啖肉。
食之既盡。
故言不足。
時王夫人。
見子舍身與彼羅刹。
羅刹食已。
故言不飽。
即作是念。
我子尚能舍此身命。
況于我身。
而當不舍。
即如所念。
具白于王。
王聞此語。
即複然可。
時王夫人。
即便以身施與羅刹。
羅刹得已。
如前啖食。
食之既盡。
猶雲饑渴。
爾時羅刹。
即便語王。
汝今以身。
用供我食。
王即答言。
我今此身。
都不吝惜。
但身死已。
不得聞法。
汝于今者。
先為我說。
然後舍身。
用供汝食。
爾時羅刹。
知其誠信。
即便為王。
而說偈言。
因愛則生憂 因愛便有畏 能離恩愛者 永斷無怖畏 爾時羅刹。
說此偈已。
還複釋身。
太子夫人。
忽然在前。
王聞法已。
倍生信敬。
複見夫人。
及以太子。
猶故存在。
心懷歡喜。
不能自勝。
佛告諸比丘。
欲知爾時善面王者則我身是。
時太子者。
今阿難是。
王夫人者。
今耶輸陀羅是。
我于往昔。
修菩薩道時。
為求法故。
尚不愛惜所敬妻子。
況于今日。
而有疲惓。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三五)梵摩王太子求法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名曰須達。
禀性仁賢。
敬信三寶。
日日往詣僧坊精舍。
除掃塔寺。
又于一時。
有諸緣務。
值行不在掃彼塔寺。
爾時世尊。
将大目連。
舍利弗。
大迦葉等。
入其塔中。
掃除已竟。
卻坐一面。
為諸比丘說是掃地得五功德。
一者自除心垢。
二者亦除他垢。
三者除去憍慢。
四者調伏其心。
五者增長功德。
得生善處。
時須達長者。
于其行還。
到精舍中。
聞佛世尊。
為諸比丘。
說此掃地所得功德。
心懷歡喜。
前白佛言。
我今聞佛說是掃地五事功德在所行處。
如見賢聖在我目前。
爾時世尊。
告須達言。
我所愛敬。
一切善法。
亦複如是。
汝今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乃往過去無量世時。
波羅奈國王名梵摩達多。
正法治化。
人民熾盛豐樂無極。
時王夫人。
自覺有娠。
頂上自然。
有一寶蓋。
随其行坐。
王召相師。
占相夫人。
相師睹已。
此兒生已。
有大福德。
必當四方推求索法。
于是夫人。
足滿十月。
生一太子。
端政殊妙。
世所希有。
因為立字。
名曰求法。
年漸長大。
心樂道法。
即複遣人。
赍持珍寶。
四方推求。
了不能得。
涕哭懊惱。
不能自甯。
精誠感應。
震動釋宮。
不安其所。
時天帝釋作是念言。
我此宮殿。
以何因緣。
動搖如是。
尋自觀察。
見王太子。
求法懊惱。
了不能得。
是以涕哭。
感我宮殿。
動搖如是。
我今當往試其善心為虛實耶。
即便化作一婆羅門。
來詣宮門。
作是唱言。
我有妙法。
誰欲樂聞。
我當為說。
時王太子。
聞使者語。
喜不自勝。
即出奉迎。
接足作禮。
将至殿上。
敷施好床。
請命使坐。
合掌白言。
唯願大師。
慈哀憐愍。
為我解說。
時婆羅門。
答太子曰。
學法甚難。
追師積久。
乃可得知。
今者雲何。
直欲得聞。
理不可爾。
時王太子。
白大師言。
若欲所須。
願見告示。
及身妻子。
象馬珍寶。
皆悉備有。
終不吝惜。
當相供給。
婆羅門言。
如汝所道。
我悉不須。
汝今若能作一大坑。
令深十丈。
盛滿中火。
自投其身。
乃當與法。
爾時太子。
聞是語已。
心懷歡喜。
尋作大坑。
盛滿中火。
欲自投身。
時王夫人。
及諸群臣。
尋來抱捉。
谏喻太子。
曉婆羅門。
唯願大師。
慈哀憐愍。
為我等故。
莫令太子投此火坑。
若欲所須。
國城珍寶。
及以妻子。
當相供給。
婆羅門言。
吾不相逼。
随太子意。
能如是者。
我為說法。
時王太子。
聞是語已。
而作是言。
我于曠劫。
唐捐身命。
未曾有人為我欲說如是妙法。
即欲自投。
時王夫人。
及諸群臣。
觀其志誠必欲自投。
尋即遣使。
乘八千裡象。
宣告一切閻浮提内。
諸大臣等。
速來集會。
詣太子所。
合掌谏曉。
為我等故。
莫投此坑。
今為一人。
孤棄一切。
時王太子。
答諸臣言。
我于無數生死之中。
或在地獄畜生餓鬼。
更相殺害。
火燒湯煮。
饑餓困苦。
一日之中。
不可稱計。
痛不可言。
唐捐身命。
未曾有益為于法也。
汝等今者。
雲何谏我。
以此臭身。
為求無上菩提道故。
舍此身命。
誓度衆生。
出生死海。
作是語已。
決定欲投。
白婆羅門言。
唯願大師。
先為我說。
我命傥終。
不及聞法。
時婆羅門。
即為太子。
而說偈言。
常行于慈心 除去恚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