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關燈
小
中
大
示正方便。
令彼衆生以是方便精進力故。
離諸衰患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回一切善根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以此方便精進力故能遍滿足六波羅蜜。
勤行精進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虛空藏菩薩成就如是不可思議功德勤行精進成就衆生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
何因緣故彼族姓子頂上獨有如意寶珠。
餘菩薩無邪。
佛告彌勒。
彼虛空藏菩薩成就大悲。
于諸苦危犯根本罪趣向惡道燒滅善根而自毀。
懷于此衆生是大良藥住。
黑暗衆生為作大明猶如日照。
若有衆生犯根本罪。
疑箭在心破壞法器。
永堕棄損喪失善根。
必堕惡趣無歸無依智者所棄邪惡衆生。
彼族姓子能示正道。
除滅煩惱令離惡趣。
若有衆生貪欲嗔恚愚癡多者。
言無因果不畏後世。
積聚無厭常行貪嫉。
乃至專行十不善業。
亦教他行。
彼族姓子猶如船車能示善道及涅槃道。
是故彼族姓子。
唯除如來。
一切世間人天皆應供養。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
何等是根本罪。
若有衆生犯根本罪。
燒滅善根趣向惡道。
永堕棄損離人天樂。
彼族姓子雲何除罪。
以善道樂及涅槃樂而充足耶。
佛告彌勒。
刹帝利王有五種根本罪。
若刹帝利王犯此罪者。
燒滅善根趣向惡道永堕棄損離人天樂。
何等為五。
刹帝利王若取佛物招提僧物。
若教他取。
是名初罪。
謗聲聞法謗辟支佛法謗大乘法。
為作留難隐蔽覆藏。
是第二罪。
若有信心出家。
剃除須發身着染衣。
或有持戒或不持戒。
脫其袈裟逼令還俗。
或時系閉或加杖楚。
或斷其命。
是第三罪。
若作五逆。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
于此五業若造一業。
是第四罪。
謗無因果不畏後世。
常行十不善業亦教他行。
身自堅住教他堅住十不善業。
是第五罪。
若刹帝利王于此五罪若犯一罪。
是刹帝利王燒滅善根趣向惡道永堕棄損離人天樂。
彼族姓子為是人故。
于離車出現身受生。
或作沙門形象威儀。
或作婆羅門形象威儀。
為刹帝利王說。
一切智所說甚深未曾有。
修多羅經諸陀羅尼諸忍諸地。
令刹帝利王發露忏悔修戒。
聞定慧勤行精進得生善處。
大臣輔相有五種根本罪。
何等為五。
大臣輔相若取佛物僧物。
是名初罪。
若破壞城邑聚落毀害人民。
是第二罪。
诽謗正法如上所說。
是第三罪。
毀出家人令其苦惱如上廣說。
是第四罪。
于五無間若作一業。
是第五罪。
大臣輔相于此五罪。
若犯一罪如上所說。
聲聞弟子有五種根本罪。
何等為五。
一者殺。
二者盜。
三者淫。
四者妄語。
五者惡心出佛身血。
聲聞弟子于此五罪。
若犯一罪如上所說。
初行菩薩有八種根本罪。
毀壞大乘燒滅善根趣向惡道永堕棄損離人天大乘之樂。
久住生死離善知識。
何等為八。
此諸衆生以惡行故生此險惡五濁世界。
以少善根故近善知識得聞甚深大乘經典。
其人淺智善根微薄。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初行菩薩聞說甚深法空經典如其所聞受持讀誦。
為淺識者随其所聞義而為演說。
彼人聞法心生怖畏便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聲聞心。
此初行菩薩犯根本罪。
以犯罪故燒滅善根趣向惡道永堕棄損離于人天涅槃之樂毀菩提心。
是故菩薩應當先知衆生心行然後漸次而為說法。
譬如入海漸漸轉深。
為此人故虛空藏菩薩處處受身。
令初行菩薩随所犯罪畏堕惡道。
若聞虛空藏菩薩名号。
聞已歡喜欲得睹見忏所犯罪。
于夜後乃燒阿伽樓香多佉羅香。
合掌恭敬稱虛空藏菩薩名号。
彼族姓子。
随其所應現種種身。
或現自身或梵釋身乃至現男女之身。
在其人前即令初行菩薩随其所犯忏悔除罪。
亦複為說無上大乘甚深方便三昧陀羅尼諸忍諸地。
令離惡道怖畏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大精進猶如金剛。
行六波羅蜜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虛空藏菩薩若不現身應當求請阿樓那天。
作如是言。
南無阿樓那天。
成就大悲。
有大威勢。
若出現時。
光明照曜遍閻浮提并照我身。
願以我言白虛空藏菩薩。
便我夢中而得見之示我方便令我忏悔根本重罪。
得摩诃衍智慧聖眼。
爾時應當眠寝本處至阿樓那出時。
虛空藏菩薩為初行菩薩夢中現身。
為說大智方便令其悔罪。
亦不忘失菩提之心逮得三昧堅住大乘速滿足六波羅蜜。
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初行菩薩第一之罪。
若初行菩薩語衆生言。
汝于大乘不能善修般若波羅蜜。
亦複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汝應速發聲聞辟支佛心。
汝可速得出離生死。
餘如上說。
是名初行菩薩第二之罪。
複次若初行菩薩說衆人言。
汝何為堅持波羅提木叉戒。
應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讀誦摩诃衍經。
若以煩惱故起身口意不善業不者。
皆當除滅不受果報。
餘如上說。
是名初行菩薩第三之罪。
複次若初行菩薩語衆生言。
族姓子。
汝不應聽受聲聞經法應當覆藏。
何以故不能令汝得大果報。
永斷煩惱應當聽受摩诃衍經。
令汝惡行一切消滅。
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彼衆生受是見者。
犯根本罪。
是名初行菩薩第四之罪。
複次若初行菩薩
令彼衆生以是方便精進力故。
離諸衰患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回一切善根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以此方便精進力故能遍滿足六波羅蜜。
勤行精進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虛空藏菩薩成就如是不可思議功德勤行精進成就衆生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
何因緣故彼族姓子頂上獨有如意寶珠。
餘菩薩無邪。
佛告彌勒。
彼虛空藏菩薩成就大悲。
于諸苦危犯根本罪趣向惡道燒滅善根而自毀。
懷于此衆生是大良藥住。
黑暗衆生為作大明猶如日照。
若有衆生犯根本罪。
疑箭在心破壞法器。
永堕棄損喪失善根。
必堕惡趣無歸無依智者所棄邪惡衆生。
彼族姓子能示正道。
除滅煩惱令離惡趣。
若有衆生貪欲嗔恚愚癡多者。
言無因果不畏後世。
積聚無厭常行貪嫉。
乃至專行十不善業。
亦教他行。
彼族姓子猶如船車能示善道及涅槃道。
是故彼族姓子。
唯除如來。
一切世間人天皆應供養。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
世尊。
何等是根本罪。
若有衆生犯根本罪。
燒滅善根趣向惡道。
永堕棄損離人天樂。
彼族姓子雲何除罪。
以善道樂及涅槃樂而充足耶。
佛告彌勒。
刹帝利王有五種根本罪。
若刹帝利王犯此罪者。
燒滅善根趣向惡道永堕棄損離人天樂。
何等為五。
刹帝利王若取佛物招提僧物。
若教他取。
是名初罪。
謗聲聞法謗辟支佛法謗大乘法。
為作留難隐蔽覆藏。
是第二罪。
若有信心出家。
剃除須發身着染衣。
或有持戒或不持戒。
脫其袈裟逼令還俗。
或時系閉或加杖楚。
或斷其命。
是第三罪。
若作五逆。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
于此五業若造一業。
是第四罪。
謗無因果不畏後世。
常行十不善業亦教他行。
身自堅住教他堅住十不善業。
是第五罪。
若刹帝利王于此五罪若犯一罪。
是刹帝利王燒滅善根趣向惡道永堕棄損離人天樂。
彼族姓子為是人故。
于離車出現身受生。
或作沙門形象威儀。
或作婆羅門形象威儀。
為刹帝利王說。
一切智所說甚深未曾有。
修多羅經諸陀羅尼諸忍諸地。
令刹帝利王發露忏悔修戒。
聞定慧勤行精進得生善處。
大臣輔相有五種根本罪。
何等為五。
大臣輔相若取佛物僧物。
是名初罪。
若破壞城邑聚落毀害人民。
是第二罪。
诽謗正法如上所說。
是第三罪。
毀出家人令其苦惱如上廣說。
是第四罪。
于五無間若作一業。
是第五罪。
大臣輔相于此五罪。
若犯一罪如上所說。
聲聞弟子有五種根本罪。
何等為五。
一者殺。
二者盜。
三者淫。
四者妄語。
五者惡心出佛身血。
聲聞弟子于此五罪。
若犯一罪如上所說。
初行菩薩有八種根本罪。
毀壞大乘燒滅善根趣向惡道永堕棄損離人天大乘之樂。
久住生死離善知識。
何等為八。
此諸衆生以惡行故生此險惡五濁世界。
以少善根故近善知識得聞甚深大乘經典。
其人淺智善根微薄。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初行菩薩聞說甚深法空經典如其所聞受持讀誦。
為淺識者随其所聞義而為演說。
彼人聞法心生怖畏便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聲聞心。
此初行菩薩犯根本罪。
以犯罪故燒滅善根趣向惡道永堕棄損離于人天涅槃之樂毀菩提心。
是故菩薩應當先知衆生心行然後漸次而為說法。
譬如入海漸漸轉深。
為此人故虛空藏菩薩處處受身。
令初行菩薩随所犯罪畏堕惡道。
若聞虛空藏菩薩名号。
聞已歡喜欲得睹見忏所犯罪。
于夜後乃燒阿伽樓香多佉羅香。
合掌恭敬稱虛空藏菩薩名号。
彼族姓子。
随其所應現種種身。
或現自身或梵釋身乃至現男女之身。
在其人前即令初行菩薩随其所犯忏悔除罪。
亦複為說無上大乘甚深方便三昧陀羅尼諸忍諸地。
令離惡道怖畏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大精進猶如金剛。
行六波羅蜜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虛空藏菩薩若不現身應當求請阿樓那天。
作如是言。
南無阿樓那天。
成就大悲。
有大威勢。
若出現時。
光明照曜遍閻浮提并照我身。
願以我言白虛空藏菩薩。
便我夢中而得見之示我方便令我忏悔根本重罪。
得摩诃衍智慧聖眼。
爾時應當眠寝本處至阿樓那出時。
虛空藏菩薩為初行菩薩夢中現身。
為說大智方便令其悔罪。
亦不忘失菩提之心逮得三昧堅住大乘速滿足六波羅蜜。
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初行菩薩第一之罪。
若初行菩薩語衆生言。
汝于大乘不能善修般若波羅蜜。
亦複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汝應速發聲聞辟支佛心。
汝可速得出離生死。
餘如上說。
是名初行菩薩第二之罪。
複次若初行菩薩說衆人言。
汝何為堅持波羅提木叉戒。
應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讀誦摩诃衍經。
若以煩惱故起身口意不善業不者。
皆當除滅不受果報。
餘如上說。
是名初行菩薩第三之罪。
複次若初行菩薩語衆生言。
族姓子。
汝不應聽受聲聞經法應當覆藏。
何以故不能令汝得大果報。
永斷煩惱應當聽受摩诃衍經。
令汝惡行一切消滅。
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彼衆生受是見者。
犯根本罪。
是名初行菩薩第四之罪。
複次若初行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