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羅摩伽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正趣佛道。
修諸三昧寂靜法門。
善修一切諸菩薩行。
願遊戲神通轉不退輪淨諸業道。
速疾回向一切智心。
于菩薩行。
如實修行。
為菩薩道故來問我。
行此行者。
普見十方。
無有障礙。
善知一切智海對治門。
莊嚴一切菩薩行故來問我。
善男子。
我在此海岸屈頭摩城重閣講堂。
晝夜常說大慈大悲菩薩淨行法門。
善男子。
我于此閻浮提。
見諸貧苦衆生。
必欲饒益然後為說甚深空義。
随彼所願。
令得滿足。
或以飲食而攝取之。
或以法财而攝取之。
或以功德業而攝取之。
或以智慧而攝取之。
或以善根正直業而攝取之。
應以菩薩根而攝取者。
即以菩薩根而攝取之。
應發菩薩心攝取者。
即以菩薩心而攝取之。
若應以除去疑惑發菩提心者。
即以除疑惑法而攝取之。
若應以喜悅發菩薩心者。
即以喜悅法而攝取之。
若應以大悲發菩薩心者。
即以大悲而攝取之。
若有應以除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無常定法發菩薩心者。
即以苦空無常法而攝取之。
若有衆生。
應以住生死海心無疲惓。
即同住生死海而攝取之。
若有應以四攝法發菩薩心者。
即以四攝法而攝取之。
若應以一切智慧功德海發菩薩心者。
即以功德智慧海随順法而攝取之。
若有應以一切三世諸佛正法海對治門發菩薩心者。
即以三世諸佛正法海而攝取之。
善男子。
我以如是等諸攝取法。
為饒益衆生故。
令一切衆生得法利樂故。
在海此岸。
善男子。
我住于此岸。
普知一切海中珍寶及所出處。
根原種性及價貴賤清明之相。
識寶光明。
善能分别。
善知一切工巧伎術。
善知一切諸龍龍王龍子宮殿差别。
亦能善除諸龍鬥诤怖畏惡相。
又複善知一切諸羅刹王宮殿村落。
亦能善除羅刹鬥訟。
及與怖畏。
又複善知一切魑魅魍魉諸惡鬼神所住之處。
亦能除滅一切海水洄波諸難。
并知水色泉源衆流。
善能瞻知日月星辰一切災異變怪之事。
晝夜瞻相。
無一念頃失于常度。
了了分明無分毫差。
善知一切書疏算數。
射馭。
随時能用。
善知一切衆相。
于刹那頃變怪不停。
或合或離。
善知籌量世間衆事。
善男子。
汝今當知。
我以知此一切衆生十明法門。
安止清淨住無畏岸。
令彼彼衆生皆得安隐。
恒以正法而撫慰之。
若閻浮提。
有諸商估賈客。
欲往大海求珍寶者。
稱我名故大獲珍寶。
安隐吉還。
若有衆生得聞我名者。
身心諸垢及以衣垢。
永得消除。
何況煩惱。
若有衆生眼視我者。
常得清淨無上法喜。
聞法無厭。
身心悅樂。
以此法樂。
普為一切閻浮提内諸苦衆生。
雨大法雨令得悅樂。
若有衆生聞我說法。
必得安隐度生死海。
免諸怖畏。
必得安立一切智海。
永離渴愛無複憂患。
恒住三世明解脫海。
善男子。
汝今當知。
我能當入一切衆生心心數行海中。
令彼衆生修淨土業。
普知一切十方淨國海。
随意往生得無礙業。
複能莊嚴一切淨業根海。
普能清淨一切諸衆生行海。
令住安樂寂靜大安眠海。
善男子。
我以知此大慈悲喜舍對治滅相擊音聲菩薩喜幢法門。
諸大菩薩。
成就無量諸功德智慧海。
善能分别一切世界行海。
斷除一切煩惱業海。
成就一切諸法界海。
普攝一切諸衆生及世界海。
普入一切勝智慧海。
終不舍一切衆生海。
其心如地。
善能随順一切衆生海。
普能教化一切衆生海。
善随一切衆生威儀海。
諸大菩薩深行如是。
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時善财童子。
頭面作禮。
繞百千匝。
辭退西行。
善勝贊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今應當正念思惟三昧正受。
汝從此去。
漸漸西行。
向名聞城。
去彼城已。
有國名難忍。
城名迦陵提。
去此不遠。
有功德林。
于其林中。
有比丘尼。
名師子奮迅。
身紫金色。
端嚴第一。
汝可詣彼問菩薩行。
問菩薩戒。
問諸法門。
爾時善财童子。
逡巡辭退。
漸漸遊行。
至功德林日光泉側。
見彼比丘尼端坐正受。
有五百童女。
形貌端正。
以為侍者。
複有五百童子衛護衆女。
百千天女衛立左右。
爾時日光泉側有一園林。
名曰王園。
入彼園中。
見一大樹。
名日月光。
普放光明。
照百由旬莊嚴園林。
化成重閣。
七寶嚴飾。
上有光明。
複見大樹。
名普光明。
枝葉扶疏。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其形如蓋。
流出衆水。
有清淨光。
複見寶林。
名曰花藏。
高顯無極。
其華開敷。
如天樹王。
有妙光明。
如天宮殿。
其色鮮白。
猶如雪山。
複見大樹。
名曰美味。
金花金果。
柔軟香美。
甚适衆心。
複見一樹。
名世淨光。
其色光明。
無量無邊。
栴檀摩尼。
以為樹果。
有阿僧祇諸雜珠網。
羅覆樹上。
像天宮殿。
複見一樹。
名曰天衣。
常出無量阿僧祇數衆寶色衣。
複見諸樹名曰音樂。
互相掁觸。
聲逾梵音。
複見衆林。
名普香莊嚴。
其香普熏。
無有障礙。
于園林中。
複見泉池。
七寶光網。
彌覆其上。
其池四方。
有四渠流。
分為八支。
更相灌注。
八功德水。
湛然盈滿。
牛頭栴檀。
末為底泥。
衆寶莊嚴。
黃金為沙。
激此香水。
聲如天樂。
悅可衆心。
又以衆寶而為欄楯。
于池岸上。
布以金沙。
常放種種雜色光明。
優缽羅花。
缽昙摩花。
拘勿頭花。
分陀利花。
敷榮水上。
有衆寶樹。
行列嚴飾。
圍繞池側。
一一樹下。
各敷無量寶師子座。
無量天衣。
衆妙珍奇。
以為嚴飾。
燒無價香。
熏師子座。
衆香缯帳。
白淨鮮明。
寶網覆上。
垂衆金鈴。
出和妙音。
複有無量衆寶床帳。
圍繞高座。
一一樹下。
亦複如是。
于諸樹間。
複有無量蓮花寶藏師子座。
又于樹間。
有衆香藏座。
又于樹間。
有種種香雲藏座。
又于樹間。
有師子寶聚藏座。
又于樹間。
有一切世間普光摩尼清淨藏座。
又于樹間。
有樂見師子寶藏之座。
無量妙香。
以為敷具。
此諸寶座。
一一皆有無量百千諸小床座。
以為圍繞。
一一小座。
以無量寶。
而為莊嚴。
一一座上。
有無量寶珠。
充滿一切。
如大寶洲。
一一座上。
有勝光明。
普照王園及日光林。
于光明中。
雨天寶衣及雜寶珠。
柔軟可愛。
以布其地。
譬如大海悉具衆寶。
此日光泉。
栴檀香水。
蹑則沒踝。
随足旋轉。
舉足還複本相如故。
于其池中。
有衆色鳥。
凫雁鴛鴦。
[非/鳥]翠孔雀。
各自顧影。
雅音相和。
飛翔空中。
集栴檀林。
此王園林。
日光泉水。
出生無盡清淨雜花。
有無價香。
散衆花間。
超過帝釋喜見林池。
寶樹寶鈴。
枝葉花果。
不鼓自鳴。
出妙音聲。
有諸天女。
端正殊妙。
如自在天後。
此王園林。
倍更明顯。
勝諸天宮。
此諸天女。
鼓樂弦歌。
聲遍王園。
充悅一切天劫流毓衣被樹枝間。
于林四邊。
有四天王。
一切皆是。
大權菩薩。
領四種兵。
以為備衛。
種種樓閣。
天缯華蓋。
及諸殿堂。
亦有兵衆。
而衛護之。
此園莊嚴。
猶如帝釋照明寶林歡喜之園。
普皆嚴淨。
視之無厭。
出過三界人天果報大梵善淨莊嚴講堂。
不得為比。
無量梵王清淨報明眼所不能見。
此功德林及日光泉。
假使和合百千梵宮。
所不能及。
珍妙莊嚴。
不可具說。
爾時善财童子。
見此園林種種光明微妙嚴飾。
悉是菩薩本業淨行。
如實功德善根願力之所成就。
超絕世間三界果報。
于不可思議阿僧祇劫諸如來所植衆德本。
不著世間。
遠離揣食。
猶如幻師。
見衆色像。
廣修淨業。
無著勝行。
不可破壞。
所謂師子奮迅比丘尼。
曉了諸法性相如幻本修功德。
長養善根。
成熟五力。
而無所著。
此王園林廣博嚴淨。
普容一切三千大千世界。
天龍夜叉。
乾闼婆阿修羅。
緊那羅迦樓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
一切悉集。
入此王園。
而不迫迮。
何以故。
皆是師子奮迅比丘尼。
威神力故。
不可思議神通變化。
皆從菩薩本願海生。
爾時善财童子。
普見一切諸寶樹下師子之座。
一一座上有比丘尼。
名師子奮迅。
端嚴勝妙威儀庠序。
其心善寂。
調伏諸根如大龍象。
如如意珠普适衆願。
心無所著猶如蓮花。
如師子王威伏衆獸。
安住不動。
無相戒故。
其心清淨消除煩惱。
猶如香王滅除臭穢。
如大藥王諸藥莊嚴。
滅除衆病如良藥王。
善心見者能除衆病。
不善見者反成毒害。
菩薩摩诃薩。
亦複如是為有緣無緣者。
說微妙法。
有緣者。
見我形聞我聲。
即得無礙陀羅尼。
無緣衆生更增惡行。
無記衆生即得善心。
如波樓那天莊嚴微妙。
普施世間。
一切清淨。
長養善根如良福田。
又見此座種種大衆。
或見淨居天眷屬圍繞。
又見摩醯首羅天眷屬圍繞。
是諸天衆。
一心谛觀彼比丘尼。
目不暫舍。
正趣佛道。
修諸三昧寂靜法門。
善修一切諸菩薩行。
願遊戲神通轉不退輪淨諸業道。
速疾回向一切智心。
于菩薩行。
如實修行。
為菩薩道故來問我。
行此行者。
普見十方。
無有障礙。
善知一切智海對治門。
莊嚴一切菩薩行故來問我。
善男子。
我在此海岸屈頭摩城重閣講堂。
晝夜常說大慈大悲菩薩淨行法門。
善男子。
我于此閻浮提。
見諸貧苦衆生。
必欲饒益然後為說甚深空義。
随彼所願。
令得滿足。
或以飲食而攝取之。
或以法财而攝取之。
或以功德業而攝取之。
或以智慧而攝取之。
或以善根正直業而攝取之。
應以菩薩根而攝取者。
即以菩薩根而攝取之。
應發菩薩心攝取者。
即以菩薩心而攝取之。
若應以除去疑惑發菩提心者。
即以除疑惑法而攝取之。
若應以喜悅發菩薩心者。
即以喜悅法而攝取之。
若應以大悲發菩薩心者。
即以大悲而攝取之。
若有應以除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無常定法發菩薩心者。
即以苦空無常法而攝取之。
若有衆生。
應以住生死海心無疲惓。
即同住生死海而攝取之。
若有應以四攝法發菩薩心者。
即以四攝法而攝取之。
若應以一切智慧功德海發菩薩心者。
即以功德智慧海随順法而攝取之。
若有應以一切三世諸佛正法海對治門發菩薩心者。
即以三世諸佛正法海而攝取之。
善男子。
我以如是等諸攝取法。
為饒益衆生故。
令一切衆生得法利樂故。
在海此岸。
善男子。
我住于此岸。
普知一切海中珍寶及所出處。
根原種性及價貴賤清明之相。
識寶光明。
善能分别。
善知一切工巧伎術。
善知一切諸龍龍王龍子宮殿差别。
亦能善除諸龍鬥诤怖畏惡相。
又複善知一切諸羅刹王宮殿村落。
亦能善除羅刹鬥訟。
及與怖畏。
又複善知一切魑魅魍魉諸惡鬼神所住之處。
亦能除滅一切海水洄波諸難。
并知水色泉源衆流。
善能瞻知日月星辰一切災異變怪之事。
晝夜瞻相。
無一念頃失于常度。
了了分明無分毫差。
善知一切書疏算數。
射馭。
随時能用。
善知一切衆相。
于刹那頃變怪不停。
或合或離。
善知籌量世間衆事。
善男子。
汝今當知。
我以知此一切衆生十明法門。
安止清淨住無畏岸。
令彼彼衆生皆得安隐。
恒以正法而撫慰之。
若閻浮提。
有諸商估賈客。
欲往大海求珍寶者。
稱我名故大獲珍寶。
安隐吉還。
若有衆生得聞我名者。
身心諸垢及以衣垢。
永得消除。
何況煩惱。
若有衆生眼視我者。
常得清淨無上法喜。
聞法無厭。
身心悅樂。
以此法樂。
普為一切閻浮提内諸苦衆生。
雨大法雨令得悅樂。
若有衆生聞我說法。
必得安隐度生死海。
免諸怖畏。
必得安立一切智海。
永離渴愛無複憂患。
恒住三世明解脫海。
善男子。
汝今當知。
我能當入一切衆生心心數行海中。
令彼衆生修淨土業。
普知一切十方淨國海。
随意往生得無礙業。
複能莊嚴一切淨業根海。
普能清淨一切諸衆生行海。
令住安樂寂靜大安眠海。
善男子。
我以知此大慈悲喜舍對治滅相擊音聲菩薩喜幢法門。
諸大菩薩。
成就無量諸功德智慧海。
善能分别一切世界行海。
斷除一切煩惱業海。
成就一切諸法界海。
普攝一切諸衆生及世界海。
普入一切勝智慧海。
終不舍一切衆生海。
其心如地。
善能随順一切衆生海。
普能教化一切衆生海。
善随一切衆生威儀海。
諸大菩薩深行如是。
我當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時善财童子。
頭面作禮。
繞百千匝。
辭退西行。
善勝贊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今應當正念思惟三昧正受。
汝從此去。
漸漸西行。
向名聞城。
去彼城已。
有國名難忍。
城名迦陵提。
去此不遠。
有功德林。
于其林中。
有比丘尼。
名師子奮迅。
身紫金色。
端嚴第一。
汝可詣彼問菩薩行。
問菩薩戒。
問諸法門。
爾時善财童子。
逡巡辭退。
漸漸遊行。
至功德林日光泉側。
見彼比丘尼端坐正受。
有五百童女。
形貌端正。
以為侍者。
複有五百童子衛護衆女。
百千天女衛立左右。
爾時日光泉側有一園林。
名曰王園。
入彼園中。
見一大樹。
名日月光。
普放光明。
照百由旬莊嚴園林。
化成重閣。
七寶嚴飾。
上有光明。
複見大樹。
名普光明。
枝葉扶疏。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其形如蓋。
流出衆水。
有清淨光。
複見寶林。
名曰花藏。
高顯無極。
其華開敷。
如天樹王。
有妙光明。
如天宮殿。
其色鮮白。
猶如雪山。
複見大樹。
名曰美味。
金花金果。
柔軟香美。
甚适衆心。
複見一樹。
名世淨光。
其色光明。
無量無邊。
栴檀摩尼。
以為樹果。
有阿僧祇諸雜珠網。
羅覆樹上。
像天宮殿。
複見一樹。
名曰天衣。
常出無量阿僧祇數衆寶色衣。
複見諸樹名曰音樂。
互相掁觸。
聲逾梵音。
複見衆林。
名普香莊嚴。
其香普熏。
無有障礙。
于園林中。
複見泉池。
七寶光網。
彌覆其上。
其池四方。
有四渠流。
分為八支。
更相灌注。
八功德水。
湛然盈滿。
牛頭栴檀。
末為底泥。
衆寶莊嚴。
黃金為沙。
激此香水。
聲如天樂。
悅可衆心。
又以衆寶而為欄楯。
于池岸上。
布以金沙。
常放種種雜色光明。
優缽羅花。
缽昙摩花。
拘勿頭花。
分陀利花。
敷榮水上。
有衆寶樹。
行列嚴飾。
圍繞池側。
一一樹下。
各敷無量寶師子座。
無量天衣。
衆妙珍奇。
以為嚴飾。
燒無價香。
熏師子座。
衆香缯帳。
白淨鮮明。
寶網覆上。
垂衆金鈴。
出和妙音。
複有無量衆寶床帳。
圍繞高座。
一一樹下。
亦複如是。
于諸樹間。
複有無量蓮花寶藏師子座。
又于樹間。
有衆香藏座。
又于樹間。
有種種香雲藏座。
又于樹間。
有師子寶聚藏座。
又于樹間。
有一切世間普光摩尼清淨藏座。
又于樹間。
有樂見師子寶藏之座。
無量妙香。
以為敷具。
此諸寶座。
一一皆有無量百千諸小床座。
以為圍繞。
一一小座。
以無量寶。
而為莊嚴。
一一座上。
有無量寶珠。
充滿一切。
如大寶洲。
一一座上。
有勝光明。
普照王園及日光林。
于光明中。
雨天寶衣及雜寶珠。
柔軟可愛。
以布其地。
譬如大海悉具衆寶。
此日光泉。
栴檀香水。
蹑則沒踝。
随足旋轉。
舉足還複本相如故。
于其池中。
有衆色鳥。
凫雁鴛鴦。
[非/鳥]翠孔雀。
各自顧影。
雅音相和。
飛翔空中。
集栴檀林。
此王園林。
日光泉水。
出生無盡清淨雜花。
有無價香。
散衆花間。
超過帝釋喜見林池。
寶樹寶鈴。
枝葉花果。
不鼓自鳴。
出妙音聲。
有諸天女。
端正殊妙。
如自在天後。
此王園林。
倍更明顯。
勝諸天宮。
此諸天女。
鼓樂弦歌。
聲遍王園。
充悅一切天劫流毓衣被樹枝間。
于林四邊。
有四天王。
一切皆是。
大權菩薩。
領四種兵。
以為備衛。
種種樓閣。
天缯華蓋。
及諸殿堂。
亦有兵衆。
而衛護之。
此園莊嚴。
猶如帝釋照明寶林歡喜之園。
普皆嚴淨。
視之無厭。
出過三界人天果報大梵善淨莊嚴講堂。
不得為比。
無量梵王清淨報明眼所不能見。
此功德林及日光泉。
假使和合百千梵宮。
所不能及。
珍妙莊嚴。
不可具說。
爾時善财童子。
見此園林種種光明微妙嚴飾。
悉是菩薩本業淨行。
如實功德善根願力之所成就。
超絕世間三界果報。
于不可思議阿僧祇劫諸如來所植衆德本。
不著世間。
遠離揣食。
猶如幻師。
見衆色像。
廣修淨業。
無著勝行。
不可破壞。
所謂師子奮迅比丘尼。
曉了諸法性相如幻本修功德。
長養善根。
成熟五力。
而無所著。
此王園林廣博嚴淨。
普容一切三千大千世界。
天龍夜叉。
乾闼婆阿修羅。
緊那羅迦樓羅。
摩睺羅伽。
人非人等。
一切悉集。
入此王園。
而不迫迮。
何以故。
皆是師子奮迅比丘尼。
威神力故。
不可思議神通變化。
皆從菩薩本願海生。
爾時善财童子。
普見一切諸寶樹下師子之座。
一一座上有比丘尼。
名師子奮迅。
端嚴勝妙威儀庠序。
其心善寂。
調伏諸根如大龍象。
如如意珠普适衆願。
心無所著猶如蓮花。
如師子王威伏衆獸。
安住不動。
無相戒故。
其心清淨消除煩惱。
猶如香王滅除臭穢。
如大藥王諸藥莊嚴。
滅除衆病如良藥王。
善心見者能除衆病。
不善見者反成毒害。
菩薩摩诃薩。
亦複如是為有緣無緣者。
說微妙法。
有緣者。
見我形聞我聲。
即得無礙陀羅尼。
無緣衆生更增惡行。
無記衆生即得善心。
如波樓那天莊嚴微妙。
普施世間。
一切清淨。
長養善根如良福田。
又見此座種種大衆。
或見淨居天眷屬圍繞。
又見摩醯首羅天眷屬圍繞。
是諸天衆。
一心谛觀彼比丘尼。
目不暫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