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恒在前。
亦不演說此空彼空有若幹相。
不見從空往來有所成辦。
斯乃解知泥洹之要。
彼諸比丘前世習邪至今不寤欲求泥洹無為大道。
猶尚不識名号姓字。
豈能分别泥洹道乎。
終日周旋求于滅度。
唐勞其功而不可獲。
何以故。
泥洹假号如幻如化。
空無所有假名為空。
假号虛詐。
愚人所傳非賢聖法律之所贊歎。
爾時複有立行比丘七百餘人。
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三達六通無所挂礙。
了佛無生亦不起滅。
不以過去諸法求于泥洹。
無數恒沙諸佛過去所說教誡智慧辯才悉無若幹。
從凡夫起乃至無學。
演說道教無有差違。
不見衆生流浪生死。
不見泥洹當有起滅。
何以故。
一切諸法悉空如空。
不見諸佛所出窠窟。
爾時座上六百優婆塞三百優婆夷。
皆得盡信之行。
無數天與世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爾時長老舍利弗告五百比丘曰。
汝等諸人各獲通慧必本願耶。
諸比丘言。
尊者舍利弗。
曩昔所願今日已獲。
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舍利弗言。
善所問者知所趣乎。
諸比丘言。
盡諸結縛更不染有。
不愛生死不著泥洹。
泥洹無為行合空性。
無結縛盡亦不見盡。
是謂泥洹。
爾時舍利弗贊彼比丘曰。
善哉善哉。
族姓子。
真解空性甚深之義。
今有幾賢住于福地。
諸比丘曰。
尊者舍利弗。
即是福田如來所稱。
施行佛事未曾唐捐。
我等諸人。
于十六分未獲其一。
舍利弗言。
汝五百人。
悉是彼此解脫之士。
亦是福田。
諸比丘曰。
如來聖慧性自清淨。
于諸法界無所染著。
是時最勝菩薩前白佛言。
世有幾賢必報施恩。
佛告最勝。
不著世法能報施恩。
又問。
複有幾賢于施清淨。
答曰。
不受諸法乃謂清淨。
又問。
何者是施福田。
答曰。
忘佛道法乃謂福田。
又問。
複有幾賢于衆生種。
為善知識指授善惡。
答曰不舍一切衆生之類。
是謂善知識。
又問。
世有幾賢能報佛恩。
答曰。
獲四無畏不斷佛種。
又問。
世有幾賢能供養如來。
答曰。
億萬劫行于中不惑。
是謂供養。
又問。
世有幾賢能護佛藏。
答曰。
盡其形壽不毀佛戒。
又問。
複有幾賢能興恭敬。
答曰。
守護諸根能閉六情。
又問。
何者世間名大珍寶。
答曰。
成就七寶者。
又問。
雲何解知足行。
答曰。
修于第一無上慧義。
又曰。
雲何于世少欲。
答曰。
不願求于世。
又問。
雲何解世無著。
答曰。
斷諸結縛無複五蓋。
又問。
世誰快樂無複衆苦。
答曰。
無所系屬故謂為樂。
又問。
雲何無所系屬。
答曰。
解知五陰十八本持空寂無為。
又問。
誰有此難。
答曰。
外舍六塵内舍六情。
又問。
誰度此岸。
得至彼岸。
答曰。
立根得力成道者也。
又問。
雲何菩薩施心不斷。
答曰。
消除三想不興塵勞。
又問。
雲何持戒而不缺漏。
答曰。
道心堅固不舍弘誓。
雲何行忍遭對不懼。
答曰。
解心空寂不起恚本。
雲何菩薩修于精進。
答曰。
心之所念無有端緒。
又問。
雲何禅定意不戲損。
答曰。
心定永寂不受外塵。
雲何慧業演暢諸法。
答曰。
分别義趣不舍道心。
又問。
雲何菩薩修行慈心不舍道根。
答曰。
不舍衆生見有度者。
又問。
雲何菩薩行于悲心。
答曰。
思惟諸法而不退轉。
又問。
雲何菩薩喜意不斷得至滅度。
答曰。
不興我想計有吾我。
又問。
雲何菩薩護心不斷。
答曰。
守護道根畢至成佛。
于其中間不興餘想。
又問。
雲何菩薩立于信根。
答曰。
超越外法不與邪俱。
又問。
雲何解空而無猶豫。
答曰。
解道非道道無根源。
是謂菩薩摩诃薩所應行業。
四梵堂品第三十一 爾時濡首童真。
内心自念。
雲何菩薩摩诃薩。
于身口意淨修梵行。
周遍四荒往度衆生。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未曾舍離衆生。
雲何菩薩進成佛業。
不失菩薩所行之定。
佛知其意。
即告之曰。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菩薩行本其類不同。
吾今與汝敷演其義。
谛聽谛聽。
善思念之。
對曰。
如是世尊。
佛告濡首。
身行清淨不為衆惡。
口行至誠不失法性。
心念定意恐畏不動。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慈念衆生不著愛欲。
恒修不淨惡露之觀。
守固其心不處愚闇。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在衆如野不失威儀。
進止行來儀容齊整。
未曾違失如來禁戒。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于諸佛法悉皆解脫。
無欲無為不可思議。
聖衆修習永無三乘。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于欲解脫曉了無形。
嗔恚解脫癡懈亦然。
修九次第不動禅覺。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不著欲界求轉輪位。
不處色界希望成福。
複不思惟無色界道。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複于空無無願無相。
無不盡有漏之行。
解了諸法如幻如化。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或有衆生終不失意。
從住至住愛憎意等。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不違過去諸法之本。
未來現在亦複如是。
于染無染不見染著。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梵天請品第三十二 爾時最勝菩薩摩诃薩白佛言。
世尊。
身行清淨不行惡業。
演說言教終不虛妄。
心念清淨超越道根。
尊今所論四等梵堂。
慈悲喜護濟度衆生。
一人不度終不忘舍。
以慈去淫。
以不淨去淨。
觀相無形。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于諸法本悉得解脫。
于三法寶悉得解脫。
有為無為有漏無漏。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已知無欲知之不生。
嗔恚無本皆知為空。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行慈不斷。
不著欲界色無色界。
于諸四禅盡不起想。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菩薩摩诃薩。
恒入空無想願。
亦不求索諸法之相。
或有菩薩發弘誓心。
設我成佛國界衆生無三乘道名。
然我今日至誠。
作佛成等正覺。
廣化衆生不以為厭。
爾時八千天人立于信地。
魔王營從即還本所。
梵天囑累品第三十三 佛告無畏梵天及諸大衆諸菩薩等。
吾從無數阿僧祇劫積功累德自緻成佛。
不染于世八法之累。
一切衆生蜎飛蠕動有形之類。
染著五陰玩而不舍。
是以賢聖不染八法。
解知五陰十八本持空無所有。
離世八事。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佛複告梵天。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諷誦受持此經典者。
魔若魔天不能沮壞。
何以故。
諸佛世尊威神所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求于無上正真等正覺。
皆由此典而取果證。
佛複告梵天。
吾今從劫至百千劫。
滿中衆生。
皆共稱歎此經典者不能究盡。
何以故。
此經名曰無盡之藏。
非是羅漢辟支所及。
一名最勝菩薩所問。
吾今囑累此經。
無令缺漏一字。
味身句身。
皆令具足。
如我今日成于佛道。
相有三十二。
好有八十種。
身黃金色圓光七尺。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有一善男子善女人。
至誠求佛道供養如來至真等正覺。
不如彈指之頃誦此經典。
何以故。
如來至真等正覺。
皆由此經而成佛道。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
皆由此典而得成就。
爾時無畏梵天前白佛言。
世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至誠求佛。
諷誦此經典戢念不忘。
我等當擁護此善男子善女人。
百由旬内。
魔若魔天不得其便。
佛告梵天。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過去當來現在諸佛皆誦此典。
必至堅固終不退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修習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賢聖道空無想無願。
皆由此典成就世間。
便有四性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爾時濡首童真。
最勝菩薩。
尊者舍利弗。
天龍鬼神幹沓和阿須倫迦留羅栴陀羅摩休勒。
聞佛所說。
作禮而去。
十住斷結經卷第十
亦不演說此空彼空有若幹相。
不見從空往來有所成辦。
斯乃解知泥洹之要。
彼諸比丘前世習邪至今不寤欲求泥洹無為大道。
猶尚不識名号姓字。
豈能分别泥洹道乎。
終日周旋求于滅度。
唐勞其功而不可獲。
何以故。
泥洹假号如幻如化。
空無所有假名為空。
假号虛詐。
愚人所傳非賢聖法律之所贊歎。
爾時複有立行比丘七百餘人。
即于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三達六通無所挂礙。
了佛無生亦不起滅。
不以過去諸法求于泥洹。
無數恒沙諸佛過去所說教誡智慧辯才悉無若幹。
從凡夫起乃至無學。
演說道教無有差違。
不見衆生流浪生死。
不見泥洹當有起滅。
何以故。
一切諸法悉空如空。
不見諸佛所出窠窟。
爾時座上六百優婆塞三百優婆夷。
皆得盡信之行。
無數天與世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爾時長老舍利弗告五百比丘曰。
汝等諸人各獲通慧必本願耶。
諸比丘言。
尊者舍利弗。
曩昔所願今日已獲。
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舍利弗言。
善所問者知所趣乎。
諸比丘言。
盡諸結縛更不染有。
不愛生死不著泥洹。
泥洹無為行合空性。
無結縛盡亦不見盡。
是謂泥洹。
爾時舍利弗贊彼比丘曰。
善哉善哉。
族姓子。
真解空性甚深之義。
今有幾賢住于福地。
諸比丘曰。
尊者舍利弗。
即是福田如來所稱。
施行佛事未曾唐捐。
我等諸人。
于十六分未獲其一。
舍利弗言。
汝五百人。
悉是彼此解脫之士。
亦是福田。
諸比丘曰。
如來聖慧性自清淨。
于諸法界無所染著。
是時最勝菩薩前白佛言。
世有幾賢必報施恩。
佛告最勝。
不著世法能報施恩。
又問。
複有幾賢于施清淨。
答曰。
不受諸法乃謂清淨。
又問。
何者是施福田。
答曰。
忘佛道法乃謂福田。
又問。
複有幾賢于衆生種。
為善知識指授善惡。
答曰不舍一切衆生之類。
是謂善知識。
又問。
世有幾賢能報佛恩。
答曰。
獲四無畏不斷佛種。
又問。
世有幾賢能供養如來。
答曰。
億萬劫行于中不惑。
是謂供養。
又問。
世有幾賢能護佛藏。
答曰。
盡其形壽不毀佛戒。
又問。
複有幾賢能興恭敬。
答曰。
守護諸根能閉六情。
又問。
何者世間名大珍寶。
答曰。
成就七寶者。
又問。
雲何解知足行。
答曰。
修于第一無上慧義。
又曰。
雲何于世少欲。
答曰。
不願求于世。
又問。
雲何解世無著。
答曰。
斷諸結縛無複五蓋。
又問。
世誰快樂無複衆苦。
答曰。
無所系屬故謂為樂。
又問。
雲何無所系屬。
答曰。
解知五陰十八本持空寂無為。
又問。
誰有此難。
答曰。
外舍六塵内舍六情。
又問。
誰度此岸。
得至彼岸。
答曰。
立根得力成道者也。
又問。
雲何菩薩施心不斷。
答曰。
消除三想不興塵勞。
又問。
雲何持戒而不缺漏。
答曰。
道心堅固不舍弘誓。
雲何行忍遭對不懼。
答曰。
解心空寂不起恚本。
雲何菩薩修于精進。
答曰。
心之所念無有端緒。
又問。
雲何禅定意不戲損。
答曰。
心定永寂不受外塵。
雲何慧業演暢諸法。
答曰。
分别義趣不舍道心。
又問。
雲何菩薩修行慈心不舍道根。
答曰。
不舍衆生見有度者。
又問。
雲何菩薩行于悲心。
答曰。
思惟諸法而不退轉。
又問。
雲何菩薩喜意不斷得至滅度。
答曰。
不興我想計有吾我。
又問。
雲何菩薩護心不斷。
答曰。
守護道根畢至成佛。
于其中間不興餘想。
又問。
雲何菩薩立于信根。
答曰。
超越外法不與邪俱。
又問。
雲何解空而無猶豫。
答曰。
解道非道道無根源。
是謂菩薩摩诃薩所應行業。
四梵堂品第三十一 爾時濡首童真。
内心自念。
雲何菩薩摩诃薩。
于身口意淨修梵行。
周遍四荒往度衆生。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未曾舍離衆生。
雲何菩薩進成佛業。
不失菩薩所行之定。
佛知其意。
即告之曰。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菩薩行本其類不同。
吾今與汝敷演其義。
谛聽谛聽。
善思念之。
對曰。
如是世尊。
佛告濡首。
身行清淨不為衆惡。
口行至誠不失法性。
心念定意恐畏不動。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慈念衆生不著愛欲。
恒修不淨惡露之觀。
守固其心不處愚闇。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在衆如野不失威儀。
進止行來儀容齊整。
未曾違失如來禁戒。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于諸佛法悉皆解脫。
無欲無為不可思議。
聖衆修習永無三乘。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于欲解脫曉了無形。
嗔恚解脫癡懈亦然。
修九次第不動禅覺。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不著欲界求轉輪位。
不處色界希望成福。
複不思惟無色界道。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複于空無無願無相。
無不盡有漏之行。
解了諸法如幻如化。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或有衆生終不失意。
從住至住愛憎意等。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不違過去諸法之本。
未來現在亦複如是。
于染無染不見染著。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梵天請品第三十二 爾時最勝菩薩摩诃薩白佛言。
世尊。
身行清淨不行惡業。
演說言教終不虛妄。
心念清淨超越道根。
尊今所論四等梵堂。
慈悲喜護濟度衆生。
一人不度終不忘舍。
以慈去淫。
以不淨去淨。
觀相無形。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于諸法本悉得解脫。
于三法寶悉得解脫。
有為無為有漏無漏。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已知無欲知之不生。
嗔恚無本皆知為空。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行慈不斷。
不著欲界色無色界。
于諸四禅盡不起想。
是謂菩薩通慧之本。
菩薩摩诃薩。
恒入空無想願。
亦不求索諸法之相。
或有菩薩發弘誓心。
設我成佛國界衆生無三乘道名。
然我今日至誠。
作佛成等正覺。
廣化衆生不以為厭。
爾時八千天人立于信地。
魔王營從即還本所。
梵天囑累品第三十三 佛告無畏梵天及諸大衆諸菩薩等。
吾從無數阿僧祇劫積功累德自緻成佛。
不染于世八法之累。
一切衆生蜎飛蠕動有形之類。
染著五陰玩而不舍。
是以賢聖不染八法。
解知五陰十八本持空無所有。
離世八事。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佛複告梵天。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諷誦受持此經典者。
魔若魔天不能沮壞。
何以故。
諸佛世尊威神所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求于無上正真等正覺。
皆由此典而取果證。
佛複告梵天。
吾今從劫至百千劫。
滿中衆生。
皆共稱歎此經典者不能究盡。
何以故。
此經名曰無盡之藏。
非是羅漢辟支所及。
一名最勝菩薩所問。
吾今囑累此經。
無令缺漏一字。
味身句身。
皆令具足。
如我今日成于佛道。
相有三十二。
好有八十種。
身黃金色圓光七尺。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有一善男子善女人。
至誠求佛道供養如來至真等正覺。
不如彈指之頃誦此經典。
何以故。
如來至真等正覺。
皆由此經而成佛道。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
皆由此典而得成就。
爾時無畏梵天前白佛言。
世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至誠求佛。
諷誦此經典戢念不忘。
我等當擁護此善男子善女人。
百由旬内。
魔若魔天不得其便。
佛告梵天。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過去當來現在諸佛皆誦此典。
必至堅固終不退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修習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賢聖道空無想無願。
皆由此典成就世間。
便有四性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爾時濡首童真。
最勝菩薩。
尊者舍利弗。
天龍鬼神幹沓和阿須倫迦留羅栴陀羅摩休勒。
聞佛所說。
作禮而去。
十住斷結經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