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意華以自璎珞。
處在大衆不懷怯弱。
論說三十七賢聖之道。
永離外耶。
複可盡耶。
講說逆順正受三昧。
或複分别名身句義。
複可盡耶。
苦習盡道至道印封三十二相。
相相受報。
複可盡耶。
濡首白佛言。
世尊。
無形法教而不可盡。
諸有為法皆是耗減。
無為泥洹而不可盡。
爾時最勝複白佛言。
泥洹泥洹者。
雲何為泥洹。
佛告最勝。
所謂泥洹。
息也。
複問雲何為息。
答曰無為閑靜。
又問雲何無為。
雲何閑靜。
答曰想滅者閑靜。
識停者無為。
又問非空乎。
答曰非空空。
又問非空空。
雲何識停耶。
答曰非空空。
爾時最勝菩薩。
倍生狐疑即白佛言世尊。
向問二事然同答乎。
佛告最勝。
止止。
族姓子。
勿謂如來答性空同。
但族姓子意未解耳。
吾今問汝非空空義及識澄靜。
随汝辯才一一酬吾。
雲何族姓子非空義乎。
對曰諸法無數非不有數。
佛言。
非也族姓子。
佛複問。
雲何識停澄靜。
最勝白佛言。
悉歸不起非不有起。
佛言。
非也族姓子。
爾時最勝即從坐起五體投地。
接足而禮須臾退卻。
複白佛言。
自審有過于如來所說。
願世尊愍恕不及。
願垂敷演永除愚惑。
佛告最勝。
法無若幹唯解為本。
香山有樹一枝萬尋。
倒屈入地果實乃熟。
果應在上反更入地。
汝今所見亦複如是。
吾問汝空乃以有報。
與彼果樹有何異哉。
吾當與汝一一分别。
善思念之。
對曰如是世尊。
佛告最勝。
非者非空。
一切諸法皆号為非。
非者諸法之名。
有名者則非空也。
解非歸空故曰非空也。
所謂識者非有非無。
雲何識非有非無。
不染于世是謂非有。
在空澄靜是謂非無。
識者舍此适彼是謂非有。
踞生死岸顧愍衆生是謂非無。
能以化身滿十方界化化空寂是謂非有。
一識感化化皆說法是謂非無。
如來入定身心寂靜。
迳億千那術恒沙劫數無起滅想是謂非有。
複從定起接度衆生令至無為。
是謂非無。
雲何最勝。
吾今與汝一一分别非有非無。
為是真空泥洹義乎。
最勝白佛。
空實空泥洹實泥洹。
佛告最勝。
止止。
族姓子。
此非空亦非泥洹。
所以者何。
皆由世俗假号權詐文字相傳。
故謂非有非無。
法性境界。
盡無端緒無名字法。
豈當有非有非無耶。
蠲除高下無是非心。
知欲怒無欲怒心。
解知無明無無明心。
五蓋諸縛了之為一。
亦不見一是謂為空。
是謂為泥洹。
爾時最勝前白佛言。
善哉善哉世尊。
說空性法及泥洹界。
非有非無實無等倫。
爾時說此法時。
六萬比丘。
本願聲聞回意大乘皆得不退轉。
十一那術諸天世人。
皆得盡信之行。
複有異方八十千菩薩悉獲不起法忍。
佛複告族姓子。
菩薩摩诃薩解空性法有十事行得至滅度。
雲何為十。
一者諸佛世尊恒住法界不舍道智。
二者諸佛世尊慈愍一切不舍大悲。
三者所行如願中無差違。
四者度諸衆生諸根純淑。
五者諸佛世尊觀了諸法空無所有。
六者諸佛世尊分别智慧。
三毒等分亦無所有。
七者諸佛世尊于諸法界不起增減。
八者發心起學平等無二。
九者解如法性不舍本際。
十者諸佛世尊行諸道法一相無相。
是謂族姓子菩薩摩诃薩解空法性修此十法得至泥洹。
複次菩薩摩诃薩行六神通至空法界有十事行。
雲何為十。
一者盡觀過去不失慧明。
二者盡觀未來不失慧明。
三者盡觀現在不失慧明。
四者觀五趣衆生盡知根原不失慧明。
五者一切世間生者滅者不失慧明。
六者觀一切衆生。
從有而生從有而滅不失慧明。
七者觀一切衆生從無而生從無而滅不失慧明。
八者道心堅固不舍衆生不失慧明。
九者無選擇心。
是可度是不可度不失慧明。
十者解知法界根門不缺不失慧明。
是謂族姓子菩薩摩诃薩修六神通至空法界。
佛複告族姓子。
菩薩摩诃薩。
至空法界當修十慧。
雲何為十。
一者觀諸衆生若幹種心若幹種行悉知。
是謂菩薩慧。
二者觀一切衆生。
若幹種心若幹種報悉知。
三者寂寞無言。
如務魄太子。
盡知衆生心意所念。
四者知諸衆生異心異行。
以佛聖慧而教授之。
五者從久遠已來修于法性不舍衍心。
六者安處衆生住佛所住。
七者以佛聖慧盡知五趣心意識念。
八者言有所說不舍大乘。
九者得佛心識定意不亂。
十者度心無量不處解脫。
亦複不見衆生度者。
是謂族姓子菩薩摩诃薩至空法界修若幹十慧。
菩薩證品第二十七 佛複告族姓子。
菩薩摩诃薩乘六神通遊至十方無數佛土。
承事供養諸佛世尊。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教化衆生不懷怯弱。
歎佛功勳德行之業。
普使十方聞佛音響。
最勝所行無不濟度。
或以神足或以教誡。
福田清淨無三惡趣。
永舍邪部悲念未度。
已過諸量住于佛量。
為人福祐安處無為。
于百千劫淨修梵行。
不如五濁一行慈心。
夫慈心者福難稱量。
世多有人行三惡業。
身三口四意三法本。
應向三惡當受其報。
設能專意諷誦此典。
于現法中盡其苦原。
或有菩薩疲厭生死。
遭遇此典終不退還。
更不受生在母胞胎。
神識了朗未嘗錯謬。
夫欲解縛淨諸結使。
當護佛法興顯慧明。
若于他方百千萬劫奉行正法演暢其義。
不如此土彈指之頃諷念一偈分别義趣此最為勝。
吾見妙樂安明佛土。
亦見永寂無量佛國。
彼無憂苦煩惱之難。
亦複不得行福業事。
若能于此盡諸結縛。
此則為奇勝生彼國。
所以者何。
于五濁世衆惱萬端。
億千萬劫時乃有佛。
衆生行惡希睹賢聖。
或生邊地八不閑處。
或在佛後不聞正法。
正使有佛不聞不見。
能于其中興顯佛法。
是為奇特無與等倫。
吾今雖為三界至尊。
猶願行福不以為厭。
慈悲喜護拔其苦原。
難革衆生染邪來久。
卒聞正教倍懷狐疑。
會值今日如來要集。
菩薩大士不可稱數。
聞法無厭如海吞流。
應與演說正真佛道。
釋梵四王天龍鬼神阿須倫旃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魔若魔天十方雲集。
今得聞法霍然大悟。
皆由前世福業所緻。
正使吾于百千萬劫。
演暢一句深妙之義。
不能究盡此慧法本。
是故最勝。
菩薩大士。
苦行無數不以為難。
若使三千大千刹土。
同時劫燒火至梵天。
凡夫衆生未履道迹。
聞此正典在他佛國。
投身自歸入彼火災。
安隐得度無所傷損。
有時三千大千世界。
火滅水盛乃至梵天。
複自投身入彼水災。
安隐得度終不沒溺最勝當知。
有時三千大千世界。
水涸風盛乃至梵天。
複自投身入彼風災。
安隐得度不被飄浪。
所以者何。
諸佛威神之所擁護。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執持諷誦此經典者。
現世獲祐不逢苦惱。
若能進業淨修梵行。
即于現世受無為證。
今此座上神通大士。
億百千垓那術衆生。
普修此典乃受果證。
吾今殷勤敷演經典。
聞者得度不至惡趣。
随前志操應适解慧。
向佛乘者意廣無崖。
恒愍衆生不自為己。
乃至成佛終不耗減。
趣緣覺者畢其所願因緣成道。
飛缽虛空變化自由。
願聲聞者。
求師咨受無所挂礙。
斷諸結縛盡漏成道。
複觀衆生心意所趣。
或有發意應成道迹。
菩薩權慧誘進異道。
漸漸将導即成羅漢。
或有衆生應頻來道。
複以權慧以次指導便得羅漢。
或有衆生應成不還。
複以權慧開化進趣使成羅漢。
或有衆生不越次第以成三道。
菩薩權慧欲令學者。
小節不真。
即便誘進成須陀洹。
或有衆生已成二道。
複以權慧接引前人成斯陀含。
或有衆生越次取證受應真者。
菩薩權慧觀察前人。
已得須
處在大衆不懷怯弱。
論說三十七賢聖之道。
永離外耶。
複可盡耶。
講說逆順正受三昧。
或複分别名身句義。
複可盡耶。
苦習盡道至道印封三十二相。
相相受報。
複可盡耶。
濡首白佛言。
世尊。
無形法教而不可盡。
諸有為法皆是耗減。
無為泥洹而不可盡。
爾時最勝複白佛言。
泥洹泥洹者。
雲何為泥洹。
佛告最勝。
所謂泥洹。
息也。
複問雲何為息。
答曰無為閑靜。
又問雲何無為。
雲何閑靜。
答曰想滅者閑靜。
識停者無為。
又問非空乎。
答曰非空空。
又問非空空。
雲何識停耶。
答曰非空空。
爾時最勝菩薩。
倍生狐疑即白佛言世尊。
向問二事然同答乎。
佛告最勝。
止止。
族姓子。
勿謂如來答性空同。
但族姓子意未解耳。
吾今問汝非空空義及識澄靜。
随汝辯才一一酬吾。
雲何族姓子非空義乎。
對曰諸法無數非不有數。
佛言。
非也族姓子。
佛複問。
雲何識停澄靜。
最勝白佛言。
悉歸不起非不有起。
佛言。
非也族姓子。
爾時最勝即從坐起五體投地。
接足而禮須臾退卻。
複白佛言。
自審有過于如來所說。
願世尊愍恕不及。
願垂敷演永除愚惑。
佛告最勝。
法無若幹唯解為本。
香山有樹一枝萬尋。
倒屈入地果實乃熟。
果應在上反更入地。
汝今所見亦複如是。
吾問汝空乃以有報。
與彼果樹有何異哉。
吾當與汝一一分别。
善思念之。
對曰如是世尊。
佛告最勝。
非者非空。
一切諸法皆号為非。
非者諸法之名。
有名者則非空也。
解非歸空故曰非空也。
所謂識者非有非無。
雲何識非有非無。
不染于世是謂非有。
在空澄靜是謂非無。
識者舍此适彼是謂非有。
踞生死岸顧愍衆生是謂非無。
能以化身滿十方界化化空寂是謂非有。
一識感化化皆說法是謂非無。
如來入定身心寂靜。
迳億千那術恒沙劫數無起滅想是謂非有。
複從定起接度衆生令至無為。
是謂非無。
雲何最勝。
吾今與汝一一分别非有非無。
為是真空泥洹義乎。
最勝白佛。
空實空泥洹實泥洹。
佛告最勝。
止止。
族姓子。
此非空亦非泥洹。
所以者何。
皆由世俗假号權詐文字相傳。
故謂非有非無。
法性境界。
盡無端緒無名字法。
豈當有非有非無耶。
蠲除高下無是非心。
知欲怒無欲怒心。
解知無明無無明心。
五蓋諸縛了之為一。
亦不見一是謂為空。
是謂為泥洹。
爾時最勝前白佛言。
善哉善哉世尊。
說空性法及泥洹界。
非有非無實無等倫。
爾時說此法時。
六萬比丘。
本願聲聞回意大乘皆得不退轉。
十一那術諸天世人。
皆得盡信之行。
複有異方八十千菩薩悉獲不起法忍。
佛複告族姓子。
菩薩摩诃薩解空性法有十事行得至滅度。
雲何為十。
一者諸佛世尊恒住法界不舍道智。
二者諸佛世尊慈愍一切不舍大悲。
三者所行如願中無差違。
四者度諸衆生諸根純淑。
五者諸佛世尊觀了諸法空無所有。
六者諸佛世尊分别智慧。
三毒等分亦無所有。
七者諸佛世尊于諸法界不起增減。
八者發心起學平等無二。
九者解如法性不舍本際。
十者諸佛世尊行諸道法一相無相。
是謂族姓子菩薩摩诃薩解空法性修此十法得至泥洹。
複次菩薩摩诃薩行六神通至空法界有十事行。
雲何為十。
一者盡觀過去不失慧明。
二者盡觀未來不失慧明。
三者盡觀現在不失慧明。
四者觀五趣衆生盡知根原不失慧明。
五者一切世間生者滅者不失慧明。
六者觀一切衆生。
從有而生從有而滅不失慧明。
七者觀一切衆生從無而生從無而滅不失慧明。
八者道心堅固不舍衆生不失慧明。
九者無選擇心。
是可度是不可度不失慧明。
十者解知法界根門不缺不失慧明。
是謂族姓子菩薩摩诃薩修六神通至空法界。
佛複告族姓子。
菩薩摩诃薩。
至空法界當修十慧。
雲何為十。
一者觀諸衆生若幹種心若幹種行悉知。
是謂菩薩慧。
二者觀一切衆生。
若幹種心若幹種報悉知。
三者寂寞無言。
如務魄太子。
盡知衆生心意所念。
四者知諸衆生異心異行。
以佛聖慧而教授之。
五者從久遠已來修于法性不舍衍心。
六者安處衆生住佛所住。
七者以佛聖慧盡知五趣心意識念。
八者言有所說不舍大乘。
九者得佛心識定意不亂。
十者度心無量不處解脫。
亦複不見衆生度者。
是謂族姓子菩薩摩诃薩至空法界修若幹十慧。
菩薩證品第二十七 佛複告族姓子。
菩薩摩诃薩乘六神通遊至十方無數佛土。
承事供養諸佛世尊。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教化衆生不懷怯弱。
歎佛功勳德行之業。
普使十方聞佛音響。
最勝所行無不濟度。
或以神足或以教誡。
福田清淨無三惡趣。
永舍邪部悲念未度。
已過諸量住于佛量。
為人福祐安處無為。
于百千劫淨修梵行。
不如五濁一行慈心。
夫慈心者福難稱量。
世多有人行三惡業。
身三口四意三法本。
應向三惡當受其報。
設能專意諷誦此典。
于現法中盡其苦原。
或有菩薩疲厭生死。
遭遇此典終不退還。
更不受生在母胞胎。
神識了朗未嘗錯謬。
夫欲解縛淨諸結使。
當護佛法興顯慧明。
若于他方百千萬劫奉行正法演暢其義。
不如此土彈指之頃諷念一偈分别義趣此最為勝。
吾見妙樂安明佛土。
亦見永寂無量佛國。
彼無憂苦煩惱之難。
亦複不得行福業事。
若能于此盡諸結縛。
此則為奇勝生彼國。
所以者何。
于五濁世衆惱萬端。
億千萬劫時乃有佛。
衆生行惡希睹賢聖。
或生邊地八不閑處。
或在佛後不聞正法。
正使有佛不聞不見。
能于其中興顯佛法。
是為奇特無與等倫。
吾今雖為三界至尊。
猶願行福不以為厭。
慈悲喜護拔其苦原。
難革衆生染邪來久。
卒聞正教倍懷狐疑。
會值今日如來要集。
菩薩大士不可稱數。
聞法無厭如海吞流。
應與演說正真佛道。
釋梵四王天龍鬼神阿須倫旃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魔若魔天十方雲集。
今得聞法霍然大悟。
皆由前世福業所緻。
正使吾于百千萬劫。
演暢一句深妙之義。
不能究盡此慧法本。
是故最勝。
菩薩大士。
苦行無數不以為難。
若使三千大千刹土。
同時劫燒火至梵天。
凡夫衆生未履道迹。
聞此正典在他佛國。
投身自歸入彼火災。
安隐得度無所傷損。
有時三千大千世界。
火滅水盛乃至梵天。
複自投身入彼水災。
安隐得度終不沒溺最勝當知。
有時三千大千世界。
水涸風盛乃至梵天。
複自投身入彼風災。
安隐得度不被飄浪。
所以者何。
諸佛威神之所擁護。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執持諷誦此經典者。
現世獲祐不逢苦惱。
若能進業淨修梵行。
即于現世受無為證。
今此座上神通大士。
億百千垓那術衆生。
普修此典乃受果證。
吾今殷勤敷演經典。
聞者得度不至惡趣。
随前志操應适解慧。
向佛乘者意廣無崖。
恒愍衆生不自為己。
乃至成佛終不耗減。
趣緣覺者畢其所願因緣成道。
飛缽虛空變化自由。
願聲聞者。
求師咨受無所挂礙。
斷諸結縛盡漏成道。
複觀衆生心意所趣。
或有發意應成道迹。
菩薩權慧誘進異道。
漸漸将導即成羅漢。
或有衆生應頻來道。
複以權慧以次指導便得羅漢。
或有衆生應成不還。
複以權慧開化進趣使成羅漢。
或有衆生不越次第以成三道。
菩薩權慧欲令學者。
小節不真。
即便誘進成須陀洹。
或有衆生已成二道。
複以權慧接引前人成斯陀含。
或有衆生越次取證受應真者。
菩薩權慧觀察前人。
已得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