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法也。
雲何舍利弗。
今當引譬智者以譬喻自解。
猶如士夫勇猛之人。
觀虛空界悉了無形。
然複彼人意欲規郭。
以衆彩色欲畫虛空。
或作天像或作人像。
或作龍鬼神旃陀羅像。
或作蜎飛蠕動畜生之像。
雲何舍利弗。
彼人施意甯能不乎。
舍利弗對曰。
非也世尊。
甚難甚難至未曾有。
佛告舍利弗。
如來權化不可思議。
施設言教甚難于彼。
所以者何。
一切衆行有為法無為法。
有漏法無漏法。
道法俗法。
十二因緣及六識身。
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直行。
過去當來現在諸佛。
無形無像不可睹見。
亦無取舍亦無聚散。
不可攜持而不可得。
虛空境界虛寂無二。
諸佛世尊遊諸方界。
為一切衆生講說言教。
實無名号強為假号。
實無文字強為文字。
實無法性而說法性。
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以權方便應适衆生。
随彼根本此乃甚難。
設有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笃信如是虛無寂法。
具足衆行便能成就如來相好。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承事供養諸佛世尊。
複于彼佛得強記總持。
亦複受此深妙之義。
轉複演布鹹使聞知。
菩薩摩诃薩當念具足七無著法。
雲何為七。
解一切有悉無所有。
不染于有亦不見有。
現其形像亦無色相。
猶無有佛況色相乎。
一切世界亦無端緒。
況當有本而可推耶。
衆生根本無窮無底。
誰能發意料量其行。
法自然生法自然滅。
亦複不見有生有滅。
諸法如化諸法如幻。
亦複不見幻化野馬。
諸法自然諸法無生。
亦複不見生滅著斷。
是謂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成就此七無著法者。
便能具足一切衆行。
漸漸得至成菩薩位。
坐佛樹下降伏魔怨。
衆德著積光相具足。
從第一住乃至十住。
于其中間未曾退轉。
恒為諸佛所見擁護。
天龍鬼神幹沓和阿須倫迦留羅旃陀羅摩休勒。
供養華香作唱伎樂被服幢幡。
轉加功德威神扶接。
自上無上至真之道。
佛複告舍利弗。
自念我昔修菩薩道。
或為儒童。
或為梵身。
或時出家修沙門律供養江河沙數諸佛世尊。
或以頭目國财妻子。
或以醫藥四事供養。
但聞諸佛論講苦義空義非身之義。
或說六度空無想願。
或說禁戒學道之法。
或說忍辱仁和之教。
或時隐處經劫不起。
或禅入定形神不動。
皆由内法未成就故。
佛複告舍利弗。
吾始從寂寞世界諸佛世尊。
即得聞此深妙之法。
諸來菩薩大士集者。
應時逮成柔順法忍。
爾時衆會諸在坐者。
二萬四千衆生。
應時逮得不起法忍。
去來諸佛及現在者。
皆共宣傳頒暢深法悉無處所。
亦複不見我人壽命。
觀察衆生根本純淑。
衆生有想以無想教授。
衆生有念以無念教誡。
衆生有礙示以無礙。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諷誦善持此深奧法。
若複演布為他人說。
其福功德不可稱限。
若有學人修菩薩道。
慈悲喜護愍傷一切。
欲令成就登菩薩位。
常當修持深奧法藏。
若善男子善女人。
遍滿三千世界。
受持五戒遍行十善。
四禅四等四空定。
不如一聞斯深法奧。
若不能多思惟亦可七日。
若不能七日六五四三乃至一日。
若不能一日彈指頃可。
雲何舍利弗。
如汝聲聞其數彌滿十方世界。
四事供養衣被飯食。
床敷卧具病瘦醫藥。
從億億劫複過億億劫。
不如一聞深要之法。
所以者何。
菩薩法藏珍寶之聚。
若複演說一句之義。
無常苦空非身之義。
三脫法門及四明慧。
空無想願虛寂之行。
不生不起無滅盡行。
如是菩薩摩诃薩是則安隐無量德行。
福不可限無以為喻。
若有菩薩以限礙身修有為法。
教化衆生使充所願。
然彼之類未曾更聞無為之道。
欲履菩薩深奧法者此事不然。
若有菩薩定意正受從無量法。
宣暢演布深奧法典聞無為法。
諸法虛空悉無所有。
是則深義無能及者。
是故菩薩若欲具足衆生願者。
欲與他人說其義者。
複欲宣暢如來菩薩秘要法者。
欲使衆生成四果證者。
常當念學此深法要。
佛複告舍利弗。
昔吾遊學為菩薩行。
常習六度四等。
大慈加被衆生演甘露味。
或演言教。
或賢聖默然。
或現神足。
或以善權巧便。
或以神通五道。
或以一道周遊。
或以辟支飛缽虛空。
或以聲聞禀受言教。
或現儒童狀如無知。
舍利弗當知。
菩薩教化權現無方不可窮盡。
随世習俗随類而入。
亦入于地亦入于水。
亦入于火亦入于風。
菩薩分别四大本原皆無有主。
分别地界内外虛寂。
水火風界亦複如是。
複觀衆生有淫怒癡無淫怒癡。
有愛欲心無愛欲心。
有憍慢意無憍慢意。
有定意無定意。
有亂心者。
無亂心者。
菩薩悉皆分别。
或以安般守意。
或以惡露不淨觀。
或以泥洹滅盡之法。
或以有為無為法。
或以有漏無漏法。
或以俗法。
或以道法。
或以神通漏盡之道。
而教化之。
吾曾遊處通慧世界。
為一衆生十二中劫入禅定意形神不動。
不辭劬勞待而教化。
此衆生者豈異人乎。
莫造斯觀。
卿欲知者。
今最勝菩薩是也。
最勝菩薩。
在通慧世界生豪族家。
由宿積德不生貧匮窮困之家。
一生二生至百千生。
乃至十二中劫受形。
常在豪貴不處卑賤。
吾亦入定去彼不遠觀其心意。
于百千劫不解一句深奧之法。
後能自悟豁然心開自歸我身。
欲聞深妙無量法典。
而為說法無盡之藏。
所謂無盡藏者分别音響。
或以一音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或以一句應适一切衆生心意。
所吐言教過于梵音。
複有六通無盡藏。
往詣十方諸佛世界。
承事供養如來世尊。
禀受深妙難有之法。
于諸苦行。
過于精進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善權。
複有無盡藏。
使有四意止。
四意止者無漏法行。
法意止者泥洹徑路。
餘者凡夫之所修。
四意斷四神足。
五根五力。
七覺意八賢聖道。
報應果證悉無所有。
亦不見有。
是謂菩薩無盡之藏。
何者可盡。
平等光曜善講本性是可盡也。
法性相修為可盡也。
心所思惟為可盡也。
思惟五陰為可盡也。
曉了十二因緣為可盡也。
知内外四大為可盡也。
舍利弗對曰。
非也世尊。
非是如來所能究盡。
佛複告舍利弗。
複有四事法無盡之教為辯才門。
雲何為四。
一者分别無盡慧。
二者分别無盡慧明。
三者思惟強記總持。
四者分别辯才無外。
是謂舍利弗四無盡之藏菩薩所可修行。
複有四無盡之藏不可攜持。
雲何為四。
一者其性難攜放逸不住。
二者道心難攜本性甚深。
三者入諸本際習無本末。
四者入衆生意了知無法。
是謂菩薩摩诃薩無盡之藏。
佛複告舍利弗。
菩薩複有四牢固無盡之藏為辯才法門。
雲何為四。
一者志願牢固不著邪部。
二者本行清淨不興塵勞。
三者古佛言教立忍無恚。
四者随緣造行不失本誓。
是謂菩薩摩诃薩無盡之藏辯才法門。
在道樹下降伏魔怨意無怯弱。
複有四轉輪法門無盡之藏。
雲何為四。
一者所言至誠不毀他人。
二者究盡緣起知所從生。
三者訓誨衆生初無懈倦。
四者分别明慧上菩薩位。
是謂菩薩摩诃薩不毀法戒無盡之藏。
菩薩摩诃薩常所修行。
佛複告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複有四無盡之藏成就法界。
雲何為四。
一者照曜法界通達往來。
二者照曜法性解無所有。
三者分别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雲何為肉眼。
觀睹色像不無眼識。
雲何為天眼。
所謂天眼者。
睹天色像不見報應。
慧眼分别不見塵垢。
法眼清淨具足
雲何舍利弗。
今當引譬智者以譬喻自解。
猶如士夫勇猛之人。
觀虛空界悉了無形。
然複彼人意欲規郭。
以衆彩色欲畫虛空。
或作天像或作人像。
或作龍鬼神旃陀羅像。
或作蜎飛蠕動畜生之像。
雲何舍利弗。
彼人施意甯能不乎。
舍利弗對曰。
非也世尊。
甚難甚難至未曾有。
佛告舍利弗。
如來權化不可思議。
施設言教甚難于彼。
所以者何。
一切衆行有為法無為法。
有漏法無漏法。
道法俗法。
十二因緣及六識身。
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直行。
過去當來現在諸佛。
無形無像不可睹見。
亦無取舍亦無聚散。
不可攜持而不可得。
虛空境界虛寂無二。
諸佛世尊遊諸方界。
為一切衆生講說言教。
實無名号強為假号。
實無文字強為文字。
實無法性而說法性。
複次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以權方便應适衆生。
随彼根本此乃甚難。
設有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笃信如是虛無寂法。
具足衆行便能成就如來相好。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承事供養諸佛世尊。
複于彼佛得強記總持。
亦複受此深妙之義。
轉複演布鹹使聞知。
菩薩摩诃薩當念具足七無著法。
雲何為七。
解一切有悉無所有。
不染于有亦不見有。
現其形像亦無色相。
猶無有佛況色相乎。
一切世界亦無端緒。
況當有本而可推耶。
衆生根本無窮無底。
誰能發意料量其行。
法自然生法自然滅。
亦複不見有生有滅。
諸法如化諸法如幻。
亦複不見幻化野馬。
諸法自然諸法無生。
亦複不見生滅著斷。
是謂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成就此七無著法者。
便能具足一切衆行。
漸漸得至成菩薩位。
坐佛樹下降伏魔怨。
衆德著積光相具足。
從第一住乃至十住。
于其中間未曾退轉。
恒為諸佛所見擁護。
天龍鬼神幹沓和阿須倫迦留羅旃陀羅摩休勒。
供養華香作唱伎樂被服幢幡。
轉加功德威神扶接。
自上無上至真之道。
佛複告舍利弗。
自念我昔修菩薩道。
或為儒童。
或為梵身。
或時出家修沙門律供養江河沙數諸佛世尊。
或以頭目國财妻子。
或以醫藥四事供養。
但聞諸佛論講苦義空義非身之義。
或說六度空無想願。
或說禁戒學道之法。
或說忍辱仁和之教。
或時隐處經劫不起。
或禅入定形神不動。
皆由内法未成就故。
佛複告舍利弗。
吾始從寂寞世界諸佛世尊。
即得聞此深妙之法。
諸來菩薩大士集者。
應時逮成柔順法忍。
爾時衆會諸在坐者。
二萬四千衆生。
應時逮得不起法忍。
去來諸佛及現在者。
皆共宣傳頒暢深法悉無處所。
亦複不見我人壽命。
觀察衆生根本純淑。
衆生有想以無想教授。
衆生有念以無念教誡。
衆生有礙示以無礙。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諷誦善持此深奧法。
若複演布為他人說。
其福功德不可稱限。
若有學人修菩薩道。
慈悲喜護愍傷一切。
欲令成就登菩薩位。
常當修持深奧法藏。
若善男子善女人。
遍滿三千世界。
受持五戒遍行十善。
四禅四等四空定。
不如一聞斯深法奧。
若不能多思惟亦可七日。
若不能七日六五四三乃至一日。
若不能一日彈指頃可。
雲何舍利弗。
如汝聲聞其數彌滿十方世界。
四事供養衣被飯食。
床敷卧具病瘦醫藥。
從億億劫複過億億劫。
不如一聞深要之法。
所以者何。
菩薩法藏珍寶之聚。
若複演說一句之義。
無常苦空非身之義。
三脫法門及四明慧。
空無想願虛寂之行。
不生不起無滅盡行。
如是菩薩摩诃薩是則安隐無量德行。
福不可限無以為喻。
若有菩薩以限礙身修有為法。
教化衆生使充所願。
然彼之類未曾更聞無為之道。
欲履菩薩深奧法者此事不然。
若有菩薩定意正受從無量法。
宣暢演布深奧法典聞無為法。
諸法虛空悉無所有。
是則深義無能及者。
是故菩薩若欲具足衆生願者。
欲與他人說其義者。
複欲宣暢如來菩薩秘要法者。
欲使衆生成四果證者。
常當念學此深法要。
佛複告舍利弗。
昔吾遊學為菩薩行。
常習六度四等。
大慈加被衆生演甘露味。
或演言教。
或賢聖默然。
或現神足。
或以善權巧便。
或以神通五道。
或以一道周遊。
或以辟支飛缽虛空。
或以聲聞禀受言教。
或現儒童狀如無知。
舍利弗當知。
菩薩教化權現無方不可窮盡。
随世習俗随類而入。
亦入于地亦入于水。
亦入于火亦入于風。
菩薩分别四大本原皆無有主。
分别地界内外虛寂。
水火風界亦複如是。
複觀衆生有淫怒癡無淫怒癡。
有愛欲心無愛欲心。
有憍慢意無憍慢意。
有定意無定意。
有亂心者。
無亂心者。
菩薩悉皆分别。
或以安般守意。
或以惡露不淨觀。
或以泥洹滅盡之法。
或以有為無為法。
或以有漏無漏法。
或以俗法。
或以道法。
或以神通漏盡之道。
而教化之。
吾曾遊處通慧世界。
為一衆生十二中劫入禅定意形神不動。
不辭劬勞待而教化。
此衆生者豈異人乎。
莫造斯觀。
卿欲知者。
今最勝菩薩是也。
最勝菩薩。
在通慧世界生豪族家。
由宿積德不生貧匮窮困之家。
一生二生至百千生。
乃至十二中劫受形。
常在豪貴不處卑賤。
吾亦入定去彼不遠觀其心意。
于百千劫不解一句深奧之法。
後能自悟豁然心開自歸我身。
欲聞深妙無量法典。
而為說法無盡之藏。
所謂無盡藏者分别音響。
或以一音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或以一句應适一切衆生心意。
所吐言教過于梵音。
複有六通無盡藏。
往詣十方諸佛世界。
承事供養如來世尊。
禀受深妙難有之法。
于諸苦行。
過于精進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善權。
複有無盡藏。
使有四意止。
四意止者無漏法行。
法意止者泥洹徑路。
餘者凡夫之所修。
四意斷四神足。
五根五力。
七覺意八賢聖道。
報應果證悉無所有。
亦不見有。
是謂菩薩無盡之藏。
何者可盡。
平等光曜善講本性是可盡也。
法性相修為可盡也。
心所思惟為可盡也。
思惟五陰為可盡也。
曉了十二因緣為可盡也。
知内外四大為可盡也。
舍利弗對曰。
非也世尊。
非是如來所能究盡。
佛複告舍利弗。
複有四事法無盡之教為辯才門。
雲何為四。
一者分别無盡慧。
二者分别無盡慧明。
三者思惟強記總持。
四者分别辯才無外。
是謂舍利弗四無盡之藏菩薩所可修行。
複有四無盡之藏不可攜持。
雲何為四。
一者其性難攜放逸不住。
二者道心難攜本性甚深。
三者入諸本際習無本末。
四者入衆生意了知無法。
是謂菩薩摩诃薩無盡之藏。
佛複告舍利弗。
菩薩複有四牢固無盡之藏為辯才法門。
雲何為四。
一者志願牢固不著邪部。
二者本行清淨不興塵勞。
三者古佛言教立忍無恚。
四者随緣造行不失本誓。
是謂菩薩摩诃薩無盡之藏辯才法門。
在道樹下降伏魔怨意無怯弱。
複有四轉輪法門無盡之藏。
雲何為四。
一者所言至誠不毀他人。
二者究盡緣起知所從生。
三者訓誨衆生初無懈倦。
四者分别明慧上菩薩位。
是謂菩薩摩诃薩不毀法戒無盡之藏。
菩薩摩诃薩常所修行。
佛複告舍利弗。
菩薩摩诃薩複有四無盡之藏成就法界。
雲何為四。
一者照曜法界通達往來。
二者照曜法性解無所有。
三者分别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雲何為肉眼。
觀睹色像不無眼識。
雲何為天眼。
所謂天眼者。
睹天色像不見報應。
慧眼分别不見塵垢。
法眼清淨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