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八

關燈
薩得此總持者。

    自識宿命知所從來。

    複有法輪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無意無想亦無神識。

    複有甘露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講誦說法亦無挂礙。

    複有深入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一一分别四句合義。

    複有法幢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曉了誼理明識法本。

    複有無盡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究暢本際不離眷屬。

    複有等覺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常講無量無著正法。

    複有諸法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玩習諸法不失次緒。

    複有弘誓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解了智慧悉無逆順。

    複有善權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随類适化不懷怯弱。

    複有道慧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分别頂法修度無極。

    複有幻化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分别法界無内外性。

    複有中陰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諸佛世尊所居窠窟。

    複有道場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十方刹土晃然金色。

    複有降魔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一切外道靡不降伏。

    複有自守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護身口意不見有護。

    複有說法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具足法本無所缺漏。

    複有自用總持菩薩得此總持者。

    觀察無量衆生心意。

    複有殷勤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方便所說使入道撿。

    複有流化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分别諸慧不著古今。

    複有柔順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受法無厭亦無恚惑。

    複有進德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于諸法本悉無所有。

    複有色像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其有睹形未曾忘舍。

    複有聲聞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挍計諸法無量無著。

    複有苦順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聽采法味平等無二。

    爾時世尊說此總持法門時。

    十二億那術人皆得盡信不起法忍。

    複有無央衆生悉發無上正真道意。

    是時世尊告最勝曰。

    菩薩所行不可思議。

    非是羅漢辟支佛所知。

    等慈三昧定意正受之所感動威神能爾。

    以是之故說大乘律。

    導以正化撿以法服。

    是時最勝前白佛言。

    善哉善哉。

    快說斯言。

    一切諸法習無本末。

    解了法性虛無寂寞。

    一一分别皆虛皆寂。

    大乘所演廣及一切。

    聞菩薩行壽終之後。

    皆得生于曠忍世界。

    爾時衆會盡皆猶豫。

    欲得睹見彼佛刹土。

    如來神鑒尋知衆生心之所念。

    即以神足出頂光明。

    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及彼曠忍無量刹土。

    曠忍佛名号曰無盡。

    順執總持強記不忘。

    殊特之法恒以在前。

    從恒沙劫供養諸佛。

    積累道法自緻得是無上等正覺。

    佛告最勝菩薩當念修行十住。

    雲何為十。

    一者分别法界了知虛無。

    二者解身虛寂内外無主。

    三者四大覺意不猗有餘。

    四者于一切法不見滅度。

    五者身口意行寂寞不住。

    六者護戒無戒亦不毀戒。

    七者無放逸行撿心為本。

    八者誓願成道不舍本志。

    九者不思議法度難寤者。

    十者衆行清淨所行不重。

    是謂菩薩摩诃薩之所修行十法之本。

    複次菩薩次當習于十法之号。

    雲何為十。

    一者戒具清淨無放逸行。

    二者聞以施惠不毀法界。

    三者分别陰入了知虛寂。

    四者知四非常悉歸磨滅。

    五者十八難解陰持入病。

    六者具足誓願諸佛加歎。

    七者未立根衆生安處無為。

    八者菩薩入定無能亂者。

    九者遍觀一切内外諸行。

    十者自觀身本生滅之相。

    是謂菩薩摩诃薩當念修行十法之本。

    便得自緻成最正覺。

    複次菩薩複當習定正受三昧。

    所謂三昧者等觀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建立慧觀不為放逸。

    複有三昧名曰攝意。

    菩薩得此三昧者。

    能攝衆結不令縛著。

    複有護戒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守身口意不生塵勞。

    複有平等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意如虛空不興二想。

    複有大寶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演七覺意無盡之寶。

    複有道樹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道花敷卓見莫不歡。

    複有海量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非是二乘所可斟量。

    複有入室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深要法藏靡不斟酌。

    複有月光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普遊諸佛往來周旋。

    複有月明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普曜一切靡不蒙光。

    複有玄鑒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解了三世無起滅法。

    複有無憎愛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怨儲平等視如赤子。

    複有大哀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視一切衆如父如母。

    複有悲慈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為一切衆為其雨淚。

    複有愍哀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亦無吾我我人壽命。

    複有無想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便能轉于無上法輪。

    複有行苦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于阿僧祇劫不唐其功。

    複有建力慧戒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不見吾我清淨之行。

    複有離身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去離系縛亦不毀戒複。

    有吾我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于彼此岸亦無染著。

    複有玄通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語法忍辱無寂不寂。

    複有清白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于清白行思惟分别。

    複有相應三昧。

    菩薩得此三昧者。

    與相應法不起不滅。

    是謂菩薩摩诃薩正受三昧。

    遊至他方諸佛刹土。

    事事供養諸佛世尊。

    亦不恐懼無所畏難。

    正使身壞于中命終節節離解。

    自觀其身如草木牆壁。

    不興染著而行忍辱。

    彼聞惡言不以為戚。

    雖遇歡樂亦不為慶。

    尋其言教亦無處所。

    曉了所言亦無本末。

    本無之心各各無實。

    是謂菩薩摩诃薩清淨定意。

    彼雖亂心心無所結。

    亦不在此複不在彼。

    于内外法皆悉清淨。

    以觀如此則為忍辱。

    是謂菩薩摩诃薩身口意淨建立慧忍。

    複次最勝。

    菩薩摩诃薩當複修行精進定意。

    長諸善法無所漏失。

    觀其法界不增不減。

    無漏慧觀以為法禦。

    複當思惟觀猗世法。

    不見諸法有成就不成就者。

    不見正谛及與颠倒。

    不随不舍亦無去就。

    是諸菩薩摩诃薩珍寶積聚無盡之藏。

    不見去來現在之法。

    何所從來何所從去。

    來亦無處去亦無迹。

    賢聖八道諸法之首。

    一一分别賢聖四谛。

    去離颠倒妄想之行。

    為人說法無所滞礙。

    解了衆生虛而無實。

    推尋諸法亦不可得。

    所以然者。

    法法相生法法相滅。

    人不離法法不離人。

    人自虛寂法亦虛寂。

    如人自然法亦自然。

    解自然者乃應無上正真之行。

    便逮佛法無盡之行。

    其有求法。

    若以求者。

    方當求者。

    三世無著無所染污。

    彼以求者彼求此已。

    亦無所得亦無所失。

    是謂最勝菩薩摩诃薩建立妙慧精進之行。

    最勝當知。

    菩薩摩诃薩複當思惟禅定之行正受三昧。

    不毀法戒平等無二亦不見二。

    亦不成就非不成就。

    彼于禅定而以正受。

    一切諸定不起亂想。

    諸法無想亦無放舍。

    解了内外悉無有主。

    是謂菩薩摩诃薩一意正受不毀禅定。

    亦複不見有合會。

    舍諸境界無有去離。

    行無著禅意趣無難。

    是謂菩薩摩诃薩不立于法亦不離法。

    恒以一意諸法自然。

    解了諸法無生滅想。

    非身非心所能忖量。

    思惟定意平等無二。

    志性所趣無應不應亦不見應。

    分别十二因緣之本。

    緣行有癡。

    緣癡有識。

    緣識有名色。

    緣名色有六入。

    緣六入有更樂。

    緣更樂有有。

    緣有有愛。

    緣愛有受。

    緣受有生。

    緣生有死愁憂苦惱。

    不可稱計。

    取要言之。

    五盛陰身危脆之形不可久保。

    菩薩是時等行本無。

    分别色痛想行識悉了虛寂。

    複以正受。

    于本淨法亦無染著。

    亦不見色解色無色。

    度于一切颠倒之行。

    是謂菩薩摩诃薩禅定一意。

    非是羅漢辟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