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非不相應。
從癡生愛亦複如是。
不與道相相應亦非不相應。
一切諸法名色六入。
不與道相相應亦不不相應。
菩薩摩诃薩複當入于滅盡定意不動三昧。
次觀道相不與十八本持相應非不相應。
法性不與十二因緣相應非不相應。
無限無量不可思議塵勞之垢。
不與道相相應亦不不相應。
乃至法性諸情。
不與十二因緣相應非不相應。
乃至老死無淫怒癡法。
不與道相相應。
亦不不相應非不相應。
有數無數。
不與道相相應亦不不相應。
道相無二。
不與有數無數相應亦不不相應。
于第一義。
有俗無俗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記無記。
善法惡法若好若醜。
以不二行非不二行。
無壞敗意求于道相。
求道相者。
不與第一義。
有俗無俗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記無記。
善法惡法若好若醜。
而共相應。
亦不不相應。
複次菩薩摩诃薩複于諸法無相之相。
亦不見相非不無相。
是道。
無相亦不見相。
斯謂道相應于無相。
無相之相法自虛寂。
如空無相非不有相。
當應此相應無所應。
如是菩薩摩诃薩得此道相定意者。
于諸法界悉得自在。
入此定已。
分别己身一一毛孔。
無限無量不可思議。
諸佛世界悉現在前。
已現世界。
複現翼從弟子。
菩薩渴仰聞法聽無厭足。
使彼大衆普見三千大千刹土。
如來金體出無量光。
一一光明無數無量佛土。
于彼佛刹現身色相。
在彼大衆闡揚大法。
聞者牢固不舍金剛定意三昧。
複于彼界百千億劫。
周旋教化示現權智。
如無權智。
不見權智所可化者。
雖處彼界心如影像。
猛焰鏡形心無是念。
劫數長遠尋之無原。
于其中間生懈慢意。
亦複不念衆生易化。
吾于一日一夜教化周旋。
普遍恒沙諸佛世界億千萬劫。
諸佛所化吾為特勝。
如是菩薩摩诃薩入道性無相定者。
一一分别身體毛孔。
周旋教化亦不疲厭。
無受化者。
于淫怒癡不大殷勤。
淨彼世界詣彼如來大會之處。
不見長短起不淨念。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遊無量法界降伏心意。
忍諸塵勞未曾有行。
無方喻行建精進行悉分别故。
不思議定無道相定真際相定。
一而不二亦無差别。
令彼衆生分别道相。
有俗無俗有漏無漏。
有為無為有記無記有欲無欲。
不見與道相相應。
亦不不相應。
道相不與有俗無俗有漏無漏有記無記有欲無欲相應。
亦不不相應。
道相不與十二因緣相應。
亦不不相應。
緣癡有愛生老病死亦不相應。
十二因緣不與道相應亦不不相應。
緣癡有愛生老病死。
不與道相應。
亦不不相應。
如是最勝。
菩薩摩诃薩得此道相定意者。
不見相應不見不相應。
是謂菩薩摩诃薩于道相定意應無所應。
于無相定亦不見應。
亦不見不應。
是謂應無所應。
非羅漢辟支佛所能及知。
何以故。
非彼境界故。
諸佛世尊不可思議。
普入一切十方世界。
現諸相好威儀禮節十八變化師子奮迅無畏三昧。
是時最勝。
菩薩摩诃薩具足如來道相定意。
不舍金剛誓願定意。
過諸佛度無所度。
亦不見度亦不見不度。
菩薩摩诃薩心一念頃從三昧起。
不舍十方苦厄衆生。
尋複往至四事供養。
衣被飯食象馬七珍。
床褥卧具病瘦醫藥權慧調禦一切。
盡為衆生不自為己。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教化周旋闡揚正法。
亦無厭足入諸佛土。
令彼衆生悉令受化。
無覺知者。
興隆佛事現一切智。
心所周接尋念即至。
菩薩摩诃薩入此道相定意。
普入十方恒沙無央數刹諸佛世界衆生之類心意識中。
觀察所念分别宿行。
是趣泥犁。
是趣餓鬼。
是趣畜生。
是趣天道。
是趣人道。
如是菩薩摩诃薩彈指之頃盡能分别衆生所趣。
或有衆生修行善道應道相定。
亦知彼衆生有小乘心辟支佛心菩薩心。
如是菩薩摩诃薩普遊諸佛世界。
禮拜承事諸佛世尊。
淨諸佛土。
具滿一切衆生所念。
或在諸佛刹土。
見悭貪衆生類。
辄自示現行于大施。
于彼刹土豎大施幢。
以清淨梵音告一切曰。
諸賢當知。
我名一切施無求報者。
若有乏短衣被飯食病瘦醫藥。
床卧具等。
國财妻子象馬七珍。
菩薩布施從初發意至于成佛。
除三不施。
餘者盡施。
雲何為三。
一者父。
二者母。
三者師長。
是謂立根菩薩在諸佛刹土行于布施。
複次菩薩摩诃薩以善權方便。
複遊十方恒沙刹土。
見彼衆生在懈慢者。
現身持戒行十八法。
或在樹下曠野冢間。
高山深崖隐處林窟。
殷勤奉戒不犯衆法。
遊在人間執持威儀禮節。
出入進止若行若坐心常懇恻。
初不離戒達了禁戒。
本無所有。
生者皆盡一切無常。
我身與彼一而不異。
至竟清淨。
從地至地乃至十地。
不見十地是礙度十地是無礙。
猶如鳥飛虛空亦無足迹。
解知萬物皆空如空。
物亦非物。
非物亦非物。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遊于無量諸佛世界。
不舍弘誓牢固之心。
攝彼懈怠衆生。
安處入于道相正受。
複次菩薩摩诃薩執權智慧。
複遊十方恒沙刹土。
見彼衆生有懈怠者。
常懷嗔恚未始有悅。
菩薩于彼現身忍辱。
若人罵者默而不報。
設複有人截其手足。
毀辱其形心不變易。
不興恚怒持心如地。
觀達此身四大合成。
神離則散有何可貴。
智者分别無一可貪。
亦如屠牛之家分牛為四分。
了知本末悉無所有。
菩薩大士亦複如是解身無主亦無所有。
何者是身身為誰有。
名相号字悉不真實。
或有菩薩因禅行忍。
在于曠野無人之處。
樹下端坐一心思惟。
行路之人及牧牛人。
擔薪負草迳過其邊。
或以草枝而刺其鼻或刺耳門。
菩薩尋覺熟觀彼已。
還閉其目寂然心意意無亂念亦無他想。
或值行人以瓦石打擲。
破傷頭目毀壞形體。
菩薩心識亦不移變不興亂想。
是謂菩薩摩诃薩因禅行忍接度衆生不可稱記。
複次菩薩摩诃薩以不思議力。
遊至十方恒沙刹土。
見有衆生常懷懈慢。
菩薩于彼現身精進。
攝取衆生安處無為。
是時菩薩為一衆生經百千劫。
心不懈惓亦不疲厭。
何以故。
達了法界空無所有。
以如來之道而度脫之。
雖度衆生亦不見度。
亦不見不度。
是謂菩薩摩诃薩殷勤精進心不變移亦不他想。
于其中間受諸苦惱。
或值刹土劫燒火起焰至梵天。
或值水出亦至梵天。
或值風動吹諸刹土碎如塵霧。
菩薩處彼盡取生類。
安處無為令不擾亂。
是謂菩薩摩诃薩遊恒沙刹土精進不阙。
複次菩薩摩诃薩複以善權方便。
遊至十方恒沙刹土。
見彼衆生心亂不定。
菩薩于彼現乎坐禅。
或坐村落或坐樹間。
或坐山林深窟之中。
或經百千劫心無他想。
引取衆生令心不亂。
是時菩薩在于路側入定。
其三昧名無形想定。
入此定者。
或經一劫至百千劫。
天地融爛山河樹木悉皆散落。
海水泉源江河駃流悉皆涸竭。
入定菩薩處中坐禅。
心不變移亦不腐壞。
或放牛人擔薪負草經過其邊。
或以木枝而刺鼻者或刺耳孔。
或直擘眼而視者。
或開口而看齒者。
或前取發頂捉而不能得者。
或以利刀剪菩薩爪而不能得者。
何以故。
皆是菩薩定力威神不可沮故。
十方諸佛複加威神。
令此菩薩不遭苦惱。
是謂菩薩摩诃薩遊于十方恒沙刹土。
見彼亂意便自入定。
從劫至劫不以疲惓。
複次菩薩摩诃薩複以善權方便遊至恒沙刹土。
觀見衆生有愚惑者。
菩薩于彼示現智慧。
為彼衆生分别義趣。
思惟三世現在之事。
越次諸地。
從地至無地。
從無地至地。
猶如飛鳥無所觸礙。
菩薩亦複如是。
非像為像像為非像。
非物為物物為非物。
雲何非像為像像為非像。
于是菩薩入虛空際定意正受。
觀他方世界。
藥果樹木山河石壁。
悉空如空。
空亦空無。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一切世界皆如空等。
是謂菩薩摩诃薩非像為像像為非像。
非物為物亦複如是。
複入衆智自在定意示現衆生除愚闇想。
皆悉安處令至彼岸。
是謂菩薩摩诃薩遊于十方無量世界。
觀彼衆生愚惑想者。
為現慧明永無闇昧。
十住斷結經卷第七
從癡生愛亦複如是。
不與道相相應亦非不相應。
一切諸法名色六入。
不與道相相應亦不不相應。
菩薩摩诃薩複當入于滅盡定意不動三昧。
次觀道相不與十八本持相應非不相應。
法性不與十二因緣相應非不相應。
無限無量不可思議塵勞之垢。
不與道相相應亦不不相應。
乃至法性諸情。
不與十二因緣相應非不相應。
乃至老死無淫怒癡法。
不與道相相應。
亦不不相應非不相應。
有數無數。
不與道相相應亦不不相應。
道相無二。
不與有數無數相應亦不不相應。
于第一義。
有俗無俗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記無記。
善法惡法若好若醜。
以不二行非不二行。
無壞敗意求于道相。
求道相者。
不與第一義。
有俗無俗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記無記。
善法惡法若好若醜。
而共相應。
亦不不相應。
複次菩薩摩诃薩複于諸法無相之相。
亦不見相非不無相。
是道。
無相亦不見相。
斯謂道相應于無相。
無相之相法自虛寂。
如空無相非不有相。
當應此相應無所應。
如是菩薩摩诃薩得此道相定意者。
于諸法界悉得自在。
入此定已。
分别己身一一毛孔。
無限無量不可思議。
諸佛世界悉現在前。
已現世界。
複現翼從弟子。
菩薩渴仰聞法聽無厭足。
使彼大衆普見三千大千刹土。
如來金體出無量光。
一一光明無數無量佛土。
于彼佛刹現身色相。
在彼大衆闡揚大法。
聞者牢固不舍金剛定意三昧。
複于彼界百千億劫。
周旋教化示現權智。
如無權智。
不見權智所可化者。
雖處彼界心如影像。
猛焰鏡形心無是念。
劫數長遠尋之無原。
于其中間生懈慢意。
亦複不念衆生易化。
吾于一日一夜教化周旋。
普遍恒沙諸佛世界億千萬劫。
諸佛所化吾為特勝。
如是菩薩摩诃薩入道性無相定者。
一一分别身體毛孔。
周旋教化亦不疲厭。
無受化者。
于淫怒癡不大殷勤。
淨彼世界詣彼如來大會之處。
不見長短起不淨念。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遊無量法界降伏心意。
忍諸塵勞未曾有行。
無方喻行建精進行悉分别故。
不思議定無道相定真際相定。
一而不二亦無差别。
令彼衆生分别道相。
有俗無俗有漏無漏。
有為無為有記無記有欲無欲。
不見與道相相應。
亦不不相應。
道相不與有俗無俗有漏無漏有記無記有欲無欲相應。
亦不不相應。
道相不與十二因緣相應。
亦不不相應。
緣癡有愛生老病死亦不相應。
十二因緣不與道相應亦不不相應。
緣癡有愛生老病死。
不與道相應。
亦不不相應。
如是最勝。
菩薩摩诃薩得此道相定意者。
不見相應不見不相應。
是謂菩薩摩诃薩于道相定意應無所應。
于無相定亦不見應。
亦不見不應。
是謂應無所應。
非羅漢辟支佛所能及知。
何以故。
非彼境界故。
諸佛世尊不可思議。
普入一切十方世界。
現諸相好威儀禮節十八變化師子奮迅無畏三昧。
是時最勝。
菩薩摩诃薩具足如來道相定意。
不舍金剛誓願定意。
過諸佛度無所度。
亦不見度亦不見不度。
菩薩摩诃薩心一念頃從三昧起。
不舍十方苦厄衆生。
尋複往至四事供養。
衣被飯食象馬七珍。
床褥卧具病瘦醫藥權慧調禦一切。
盡為衆生不自為己。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教化周旋闡揚正法。
亦無厭足入諸佛土。
令彼衆生悉令受化。
無覺知者。
興隆佛事現一切智。
心所周接尋念即至。
菩薩摩诃薩入此道相定意。
普入十方恒沙無央數刹諸佛世界衆生之類心意識中。
觀察所念分别宿行。
是趣泥犁。
是趣餓鬼。
是趣畜生。
是趣天道。
是趣人道。
如是菩薩摩诃薩彈指之頃盡能分别衆生所趣。
或有衆生修行善道應道相定。
亦知彼衆生有小乘心辟支佛心菩薩心。
如是菩薩摩诃薩普遊諸佛世界。
禮拜承事諸佛世尊。
淨諸佛土。
具滿一切衆生所念。
或在諸佛刹土。
見悭貪衆生類。
辄自示現行于大施。
于彼刹土豎大施幢。
以清淨梵音告一切曰。
諸賢當知。
我名一切施無求報者。
若有乏短衣被飯食病瘦醫藥。
床卧具等。
國财妻子象馬七珍。
菩薩布施從初發意至于成佛。
除三不施。
餘者盡施。
雲何為三。
一者父。
二者母。
三者師長。
是謂立根菩薩在諸佛刹土行于布施。
複次菩薩摩诃薩以善權方便。
複遊十方恒沙刹土。
見彼衆生在懈慢者。
現身持戒行十八法。
或在樹下曠野冢間。
高山深崖隐處林窟。
殷勤奉戒不犯衆法。
遊在人間執持威儀禮節。
出入進止若行若坐心常懇恻。
初不離戒達了禁戒。
本無所有。
生者皆盡一切無常。
我身與彼一而不異。
至竟清淨。
從地至地乃至十地。
不見十地是礙度十地是無礙。
猶如鳥飛虛空亦無足迹。
解知萬物皆空如空。
物亦非物。
非物亦非物。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遊于無量諸佛世界。
不舍弘誓牢固之心。
攝彼懈怠衆生。
安處入于道相正受。
複次菩薩摩诃薩執權智慧。
複遊十方恒沙刹土。
見彼衆生有懈怠者。
常懷嗔恚未始有悅。
菩薩于彼現身忍辱。
若人罵者默而不報。
設複有人截其手足。
毀辱其形心不變易。
不興恚怒持心如地。
觀達此身四大合成。
神離則散有何可貴。
智者分别無一可貪。
亦如屠牛之家分牛為四分。
了知本末悉無所有。
菩薩大士亦複如是解身無主亦無所有。
何者是身身為誰有。
名相号字悉不真實。
或有菩薩因禅行忍。
在于曠野無人之處。
樹下端坐一心思惟。
行路之人及牧牛人。
擔薪負草迳過其邊。
或以草枝而刺其鼻或刺耳門。
菩薩尋覺熟觀彼已。
還閉其目寂然心意意無亂念亦無他想。
或值行人以瓦石打擲。
破傷頭目毀壞形體。
菩薩心識亦不移變不興亂想。
是謂菩薩摩诃薩因禅行忍接度衆生不可稱記。
複次菩薩摩诃薩以不思議力。
遊至十方恒沙刹土。
見有衆生常懷懈慢。
菩薩于彼現身精進。
攝取衆生安處無為。
是時菩薩為一衆生經百千劫。
心不懈惓亦不疲厭。
何以故。
達了法界空無所有。
以如來之道而度脫之。
雖度衆生亦不見度。
亦不見不度。
是謂菩薩摩诃薩殷勤精進心不變移亦不他想。
于其中間受諸苦惱。
或值刹土劫燒火起焰至梵天。
或值水出亦至梵天。
或值風動吹諸刹土碎如塵霧。
菩薩處彼盡取生類。
安處無為令不擾亂。
是謂菩薩摩诃薩遊恒沙刹土精進不阙。
複次菩薩摩诃薩複以善權方便。
遊至十方恒沙刹土。
見彼衆生心亂不定。
菩薩于彼現乎坐禅。
或坐村落或坐樹間。
或坐山林深窟之中。
或經百千劫心無他想。
引取衆生令心不亂。
是時菩薩在于路側入定。
其三昧名無形想定。
入此定者。
或經一劫至百千劫。
天地融爛山河樹木悉皆散落。
海水泉源江河駃流悉皆涸竭。
入定菩薩處中坐禅。
心不變移亦不腐壞。
或放牛人擔薪負草經過其邊。
或以木枝而刺鼻者或刺耳孔。
或直擘眼而視者。
或開口而看齒者。
或前取發頂捉而不能得者。
或以利刀剪菩薩爪而不能得者。
何以故。
皆是菩薩定力威神不可沮故。
十方諸佛複加威神。
令此菩薩不遭苦惱。
是謂菩薩摩诃薩遊于十方恒沙刹土。
見彼亂意便自入定。
從劫至劫不以疲惓。
複次菩薩摩诃薩複以善權方便遊至恒沙刹土。
觀見衆生有愚惑者。
菩薩于彼示現智慧。
為彼衆生分别義趣。
思惟三世現在之事。
越次諸地。
從地至無地。
從無地至地。
猶如飛鳥無所觸礙。
菩薩亦複如是。
非像為像像為非像。
非物為物物為非物。
雲何非像為像像為非像。
于是菩薩入虛空際定意正受。
觀他方世界。
藥果樹木山河石壁。
悉空如空。
空亦空無。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一切世界皆如空等。
是謂菩薩摩诃薩非像為像像為非像。
非物為物亦複如是。
複入衆智自在定意示現衆生除愚闇想。
皆悉安處令至彼岸。
是謂菩薩摩诃薩遊于十方無量世界。
觀彼衆生愚惑想者。
為現慧明永無闇昧。
十住斷結經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