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
五盛焰中五荒亂中。
五無救中五難債中。
能處其中訓誨衆生甚奇甚特。
分别賢聖諸度無極。
諸天清淨身無垢穢。
至臭雲際辄還天上。
至宮殿中出到後園。
入無憂池七日七夜而自灑浴。
猶恐人間臭氣著身。
心不願樂人間周旋。
是時諸天香風遠布。
下至空界萬八千由旬。
複過此數有随岚風。
香氣下過至空風香界二千由旬。
諸天雖有衆德之香。
猶不如此無欲之人持戒香也。
菩薩當觀諸天食福謂為永久。
天使在前乃悔不及。
願貪人中興功福業。
是時意豈在香臭間乎。
菩薩大士亦複如是。
雖處苦惱五盛焰中。
心不疲厭亦不悔還。
意常念在度脫衆生。
若有賢聖神通之人。
以其神力接一凡夫至上虛空香熏之界。
還複來下在此世間。
身體香熏經三七時香氣乃歇。
無欲之人戒完具者。
經劫去劫戒德之香終不斷絕。
然菩薩大士。
同處世間于世間長。
複于世間作大炬明。
雖有勤勞不以為苦。
道意興盛心不缺減。
是謂菩薩觀察衆生。
有嗔恚心無嗔恚心。
有多有少皆悉知之。
爾時最勝複白佛言。
世尊。
雲何菩薩一心思惟觀察衆生。
有愚癡心無愚癡心。
有多有少皆悉知之。
于是菩薩便入明慧正受三昧。
普觀世界至虛空際。
其中所有衆生之類。
一足二足至無數足。
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栴陀羅摩休勒人若非人知其原本。
一一分别尋究審實。
若有衆生愚癡多者。
便為挍計。
演說因緣十二根本。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更樂。
更樂緣痛。
痛緣愛。
愛緣受。
受緣有。
有緣生。
生緣死愁憂苦惱。
有諸不淨亂想之心。
逆順暢演無盡之智。
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
識滅則名色滅。
名色滅則六入滅。
六入滅則更樂滅。
更樂滅則痛滅。
痛滅則愛滅。
愛滅則受滅。
受滅則有滅。
有滅則生滅。
生滅則死滅。
死滅則無複有愁憂苦惱諸不淨行。
漏為大患泥洹為妙。
如是菩薩觀諸相貌。
而為演說究盡原本。
若有衆生癡心彌固識不了朗。
漸進導引将至靜處。
複與解暢本無之法。
無生滅法無著斷法。
分别三世興衰之相。
癡行過去識不可滅。
廣曜法門出現妙智。
興起佛道衆德具足。
不舍菩薩善知識行。
常遊菩薩閑靜之堂。
入諸如來深要之觀。
複當思惟十牢要法。
雲何思惟十牢要法。
親近佛藏法身之相。
念不思議還攝為一。
解空無念亦無若幹。
自起自滅亦無主質。
過行無緒不可護持出生諸道。
法界虛空境界亦無窮盡。
縛解自解去衆生著。
依于善根成一切智。
越于無量智慧之境。
捷疾之智皆悉成就。
充足菩薩希望之心。
淨諸菩薩言迹之行。
如來道義未曾漏失。
不舍一切法性之相。
所入極微意不謬誤。
心若金剛力不可壞。
諸佛之所授其号莂。
悉無衆生應可度者。
所說無二不可轉還。
是謂菩薩十牢要法。
進成道果取道不難。
是謂最勝菩薩上妙無盡之法。
當念修行。
三道滅度品第二十 爾時最勝菩薩即從座起長跪叉手。
前白佛言。
唯然世尊。
如來至真道德無崖。
不猗道門求出解脫。
于清淨學勤修慕及金剛三昧不可稱量。
今聞如來說滅度淨三道歸一。
更無二名亦不著二。
若審然者。
何求無上至真道乎。
唯然世尊。
願為敷演令渴道家永忘識惑。
是時世尊。
回金體身四面顧眄諸來會者。
寂靜無名各無衆念。
微視最勝而告之曰。
快哉問矣。
誠難得聞。
如來為汝一一暢演。
令将來學永無猶豫。
最勝白佛願樂欲聞。
佛告最勝。
清淨道根不生穢枝。
體性淨故則諸法淨。
複于法性亦悉清淨。
漸當分别有數無數。
無數淨者得三世淨。
以了三世空觀三界。
是謂名曰微淨三昧。
最勝當知。
三道滅度其品不同志趣各異。
身為垢本。
念為垢池。
想為遊塵。
識為結首。
一滅三存不緻清淨。
二滅二存亦不至淨。
三滅一存亦不至淨。
四滅空存乃至于淨。
至一切智清淨亦爾。
從初道迹上至無著。
複從一住乃至十住。
皆滅四還四歸四礙。
雲何為四。
所謂四者。
身為垢本凡夫滿足。
念為垢池縱逸四流。
想為遊塵興八萬愛。
識為結首系于三有。
是以大聖。
現有三道像如優劣。
其實滅度無若幹差别。
道在泥洹不離虛寂。
菩薩泥洹以度人為名。
辟支佛泥洹現神足為名。
聲聞泥洹現狹劣為名。
複次最勝。
菩薩泥洹慈悲喜護育養衆生。
設導一人入道撿者。
諸根容悅欣怡無量。
當時意識澄靜無為。
無道俗念諸情悉淨。
淨若泥洹于彼永盡。
而無所有是謂無念。
應無所念亦不見念念亦無念。
無念學者學亦無學。
色亦無色亦不見色。
心意識念亦無識念。
從五陰身乃至無形。
法體清淨不見有念而無所念。
最勝當知。
夫言泥洹。
泥洹爾者豈為遠乎。
莫作斯觀。
所以然者。
無念法體無形觀體則是泥洹。
泥洹性體則是法觀。
一而不二亦無差别。
泥洹無名而不可見。
亦無能立泥洹名号。
是謂最勝。
菩薩大士學是泥洹清淨道者。
而應于道應念無念。
最勝複當分别。
菩薩大士欲行了達斯清淨道泥洹體性者。
當修淨行。
雲何菩薩修其淨行。
恒使身口意清淨無瑕穢。
何謂身淨而無瑕穢。
于是菩薩己身已淨。
解諸外身亦複清淨。
己身虛寂解諸身空。
身之寂靜知諸身寂。
己身解脫諸身亦然。
菩薩複當思惟法觀。
了知懈慢亦無懈慢。
己身無慢道豈有慢。
是故菩薩解身無慢。
菩薩興念世惡露觀。
身如影響不見淨想。
達淨無想方應泥洹。
是謂菩薩摩诃薩清淨泥洹道無差别。
最勝菩薩複白佛言。
雲何菩薩體淨無欲欲而無欲。
佛告最勝。
菩薩大士周旋五趣流轉生死。
方便權現适化應時。
有說身淨則論無生。
其睹生死則無生死解知無生。
生死一而不異。
亦無若幹差别之名。
菩薩複當了别身行彼達無生。
此等生死則知身行達内外法。
何謂身行。
去來現在三世興衰。
過去無迹現在無記當來無号。
複次最勝。
去者永盡來者無窮。
現在遷轉亦當思惟盡不盡法。
雲何思惟盡不盡法。
于是菩薩分别了達虛空淨想。
其無盡者淡然無為無有想念。
有想念者于賢戒律乃有大缺。
佛告最勝。
吾昔成佛坐道樹下。
七日七夜觀樹不眴。
心念過去恒沙諸佛。
由何自覺先達何法。
時我最勝。
複作是念過佛恒沙先達身法逮最正覺。
因緣合會有識有想。
其知緣者則空無想無所染著。
亦複不見生滅著斷。
若此最勝。
如斯觀者是謂身淨。
夫身淨者悉歸智海。
最勝當知。
歸海之義其事有十。
雲何為十。
一者歸佛之海法無形觀。
歸衆生海超越有難。
歸法之海集衆智故。
歸福田海立本無根。
歸五陰海示現穢法。
歸智慧海分别若幹教誡所趣。
歸根義海增善根故。
歸住心海了知衆生若幹心意所念。
無量解知無礙。
歸于行海不違願故。
歸弘誓海究生死原。
是謂最勝。
菩薩摩诃薩歸海十門之義。
當念修行悉歸如來無漏法身。
又觀如來無漏身者。
不住本無不堕三界。
達知本無為一法身。
觀身無漏如本無住。
住不見住亦無所住。
以無漏身入生死海。
示現色身如無色身。
無邊無際無形不可睹現。
色身滅已亦不見滅。
亦不見生身之本無如本無住。
如來身淨亦無瑕穢。
入衆生聚随前形質随像而現。
了達衆生身之清淨。
己身清淨衆生身淨。
一而不二亦不若幹。
平等本無。
本無無道不見有道。
亦無俗法有漏無漏。
亦複不見三乘教誡。
斯是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道。
亦複不見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
于諸賢聖道法都無所著。
是謂菩薩行應清淨應無所應。
複次最勝。
菩薩摩诃薩當念思惟口言清淨。
何謂口言而應清淨。
于是菩薩入虛空界清淨三昧。
普觀三千世界。
其中衆生有形之類。
一切賢愚清白好醜。
悉歸于空皆悉清淨。
菩薩複當思惟等觀。
于第一義亦不見等亦不見不等。
何以故。
以等相觀故。
亦不見等與不等相與無相。
複以等相觀察諸法
五盛焰中五荒亂中。
五無救中五難債中。
能處其中訓誨衆生甚奇甚特。
分别賢聖諸度無極。
諸天清淨身無垢穢。
至臭雲際辄還天上。
至宮殿中出到後園。
入無憂池七日七夜而自灑浴。
猶恐人間臭氣著身。
心不願樂人間周旋。
是時諸天香風遠布。
下至空界萬八千由旬。
複過此數有随岚風。
香氣下過至空風香界二千由旬。
諸天雖有衆德之香。
猶不如此無欲之人持戒香也。
菩薩當觀諸天食福謂為永久。
天使在前乃悔不及。
願貪人中興功福業。
是時意豈在香臭間乎。
菩薩大士亦複如是。
雖處苦惱五盛焰中。
心不疲厭亦不悔還。
意常念在度脫衆生。
若有賢聖神通之人。
以其神力接一凡夫至上虛空香熏之界。
還複來下在此世間。
身體香熏經三七時香氣乃歇。
無欲之人戒完具者。
經劫去劫戒德之香終不斷絕。
然菩薩大士。
同處世間于世間長。
複于世間作大炬明。
雖有勤勞不以為苦。
道意興盛心不缺減。
是謂菩薩觀察衆生。
有嗔恚心無嗔恚心。
有多有少皆悉知之。
爾時最勝複白佛言。
世尊。
雲何菩薩一心思惟觀察衆生。
有愚癡心無愚癡心。
有多有少皆悉知之。
于是菩薩便入明慧正受三昧。
普觀世界至虛空際。
其中所有衆生之類。
一足二足至無數足。
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栴陀羅摩休勒人若非人知其原本。
一一分别尋究審實。
若有衆生愚癡多者。
便為挍計。
演說因緣十二根本。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更樂。
更樂緣痛。
痛緣愛。
愛緣受。
受緣有。
有緣生。
生緣死愁憂苦惱。
有諸不淨亂想之心。
逆順暢演無盡之智。
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
識滅則名色滅。
名色滅則六入滅。
六入滅則更樂滅。
更樂滅則痛滅。
痛滅則愛滅。
愛滅則受滅。
受滅則有滅。
有滅則生滅。
生滅則死滅。
死滅則無複有愁憂苦惱諸不淨行。
漏為大患泥洹為妙。
如是菩薩觀諸相貌。
而為演說究盡原本。
若有衆生癡心彌固識不了朗。
漸進導引将至靜處。
複與解暢本無之法。
無生滅法無著斷法。
分别三世興衰之相。
癡行過去識不可滅。
廣曜法門出現妙智。
興起佛道衆德具足。
不舍菩薩善知識行。
常遊菩薩閑靜之堂。
入諸如來深要之觀。
複當思惟十牢要法。
雲何思惟十牢要法。
親近佛藏法身之相。
念不思議還攝為一。
解空無念亦無若幹。
自起自滅亦無主質。
過行無緒不可護持出生諸道。
法界虛空境界亦無窮盡。
縛解自解去衆生著。
依于善根成一切智。
越于無量智慧之境。
捷疾之智皆悉成就。
充足菩薩希望之心。
淨諸菩薩言迹之行。
如來道義未曾漏失。
不舍一切法性之相。
所入極微意不謬誤。
心若金剛力不可壞。
諸佛之所授其号莂。
悉無衆生應可度者。
所說無二不可轉還。
是謂菩薩十牢要法。
進成道果取道不難。
是謂最勝菩薩上妙無盡之法。
當念修行。
三道滅度品第二十 爾時最勝菩薩即從座起長跪叉手。
前白佛言。
唯然世尊。
如來至真道德無崖。
不猗道門求出解脫。
于清淨學勤修慕及金剛三昧不可稱量。
今聞如來說滅度淨三道歸一。
更無二名亦不著二。
若審然者。
何求無上至真道乎。
唯然世尊。
願為敷演令渴道家永忘識惑。
是時世尊。
回金體身四面顧眄諸來會者。
寂靜無名各無衆念。
微視最勝而告之曰。
快哉問矣。
誠難得聞。
如來為汝一一暢演。
令将來學永無猶豫。
最勝白佛願樂欲聞。
佛告最勝。
清淨道根不生穢枝。
體性淨故則諸法淨。
複于法性亦悉清淨。
漸當分别有數無數。
無數淨者得三世淨。
以了三世空觀三界。
是謂名曰微淨三昧。
最勝當知。
三道滅度其品不同志趣各異。
身為垢本。
念為垢池。
想為遊塵。
識為結首。
一滅三存不緻清淨。
二滅二存亦不至淨。
三滅一存亦不至淨。
四滅空存乃至于淨。
至一切智清淨亦爾。
從初道迹上至無著。
複從一住乃至十住。
皆滅四還四歸四礙。
雲何為四。
所謂四者。
身為垢本凡夫滿足。
念為垢池縱逸四流。
想為遊塵興八萬愛。
識為結首系于三有。
是以大聖。
現有三道像如優劣。
其實滅度無若幹差别。
道在泥洹不離虛寂。
菩薩泥洹以度人為名。
辟支佛泥洹現神足為名。
聲聞泥洹現狹劣為名。
複次最勝。
菩薩泥洹慈悲喜護育養衆生。
設導一人入道撿者。
諸根容悅欣怡無量。
當時意識澄靜無為。
無道俗念諸情悉淨。
淨若泥洹于彼永盡。
而無所有是謂無念。
應無所念亦不見念念亦無念。
無念學者學亦無學。
色亦無色亦不見色。
心意識念亦無識念。
從五陰身乃至無形。
法體清淨不見有念而無所念。
最勝當知。
夫言泥洹。
泥洹爾者豈為遠乎。
莫作斯觀。
所以然者。
無念法體無形觀體則是泥洹。
泥洹性體則是法觀。
一而不二亦無差别。
泥洹無名而不可見。
亦無能立泥洹名号。
是謂最勝。
菩薩大士學是泥洹清淨道者。
而應于道應念無念。
最勝複當分别。
菩薩大士欲行了達斯清淨道泥洹體性者。
當修淨行。
雲何菩薩修其淨行。
恒使身口意清淨無瑕穢。
何謂身淨而無瑕穢。
于是菩薩己身已淨。
解諸外身亦複清淨。
己身虛寂解諸身空。
身之寂靜知諸身寂。
己身解脫諸身亦然。
菩薩複當思惟法觀。
了知懈慢亦無懈慢。
己身無慢道豈有慢。
是故菩薩解身無慢。
菩薩興念世惡露觀。
身如影響不見淨想。
達淨無想方應泥洹。
是謂菩薩摩诃薩清淨泥洹道無差别。
最勝菩薩複白佛言。
雲何菩薩體淨無欲欲而無欲。
佛告最勝。
菩薩大士周旋五趣流轉生死。
方便權現适化應時。
有說身淨則論無生。
其睹生死則無生死解知無生。
生死一而不異。
亦無若幹差别之名。
菩薩複當了别身行彼達無生。
此等生死則知身行達内外法。
何謂身行。
去來現在三世興衰。
過去無迹現在無記當來無号。
複次最勝。
去者永盡來者無窮。
現在遷轉亦當思惟盡不盡法。
雲何思惟盡不盡法。
于是菩薩分别了達虛空淨想。
其無盡者淡然無為無有想念。
有想念者于賢戒律乃有大缺。
佛告最勝。
吾昔成佛坐道樹下。
七日七夜觀樹不眴。
心念過去恒沙諸佛。
由何自覺先達何法。
時我最勝。
複作是念過佛恒沙先達身法逮最正覺。
因緣合會有識有想。
其知緣者則空無想無所染著。
亦複不見生滅著斷。
若此最勝。
如斯觀者是謂身淨。
夫身淨者悉歸智海。
最勝當知。
歸海之義其事有十。
雲何為十。
一者歸佛之海法無形觀。
歸衆生海超越有難。
歸法之海集衆智故。
歸福田海立本無根。
歸五陰海示現穢法。
歸智慧海分别若幹教誡所趣。
歸根義海增善根故。
歸住心海了知衆生若幹心意所念。
無量解知無礙。
歸于行海不違願故。
歸弘誓海究生死原。
是謂最勝。
菩薩摩诃薩歸海十門之義。
當念修行悉歸如來無漏法身。
又觀如來無漏身者。
不住本無不堕三界。
達知本無為一法身。
觀身無漏如本無住。
住不見住亦無所住。
以無漏身入生死海。
示現色身如無色身。
無邊無際無形不可睹現。
色身滅已亦不見滅。
亦不見生身之本無如本無住。
如來身淨亦無瑕穢。
入衆生聚随前形質随像而現。
了達衆生身之清淨。
己身清淨衆生身淨。
一而不二亦不若幹。
平等本無。
本無無道不見有道。
亦無俗法有漏無漏。
亦複不見三乘教誡。
斯是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道。
亦複不見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
于諸賢聖道法都無所著。
是謂菩薩行應清淨應無所應。
複次最勝。
菩薩摩诃薩當念思惟口言清淨。
何謂口言而應清淨。
于是菩薩入虛空界清淨三昧。
普觀三千世界。
其中衆生有形之類。
一切賢愚清白好醜。
悉歸于空皆悉清淨。
菩薩複當思惟等觀。
于第一義亦不見等亦不見不等。
何以故。
以等相觀故。
亦不見等與不等相與無相。
複以等相觀察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