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億百千衆生得純熟行。
一一衆生刹土複有十億百千佛國。
各化己界使趣善處。
令衆生類鹹至佛道。
菩薩大士入此三昧。
自現無量威神之變。
三昧境界未曾所有未曾所見。
所化窮異非心所度非意所圖。
内外中間睹無處所。
亦不見來時亦不見去時。
所以者何。
斯由諸法體自然故。
百劫修行欲盡其垢。
行如來誓加于衆生。
複于無量無限數劫。
無著無住亦無所染。
亦複無能為立名字。
尋其根本永無處所。
若使有人欲設權詐尋究此定造化形相。
義極甚深不可思議。
乃是諸佛所應行法。
非是羅漢辟支所修。
最勝。
複當思惟此理。
菩薩謙苦遊于八難。
觀衆生意有愛欲心無愛欲心。
有多有少亦悉知之。
有嗔恚心無嗔恚心。
有多有少亦悉知之。
有愚癡心無愚癡心。
有多有少亦悉知之。
若彼衆生有愛欲心。
偏著女色計好肥白。
心玩不能去離。
是時菩薩。
複現權詐廣設方謀。
辄為示現覺觀惡露不淨之想。
于衆生前現身無常。
四大散落落在異處。
一日二日乃至七日。
形體膀脹臭處不淨。
或時死屍血肉消盡筋骨相連。
複現異變若幹種形。
或現髑髅髀骨臂肘各在一處。
久久轉變似白鴿色。
歲月轉久與糞土同。
如是菩薩衆生觀已。
便自開寤乃知妄欲。
是凡夫行堕入惡趣。
非歸正道心自改悔。
追昔不及乃投大聖。
遵修梵行入清淨淵。
洗淫欲垢練神棄縛。
逮成無上至真正覺。
淨己國土育養衆生。
是謂菩薩觀愛欲心。
便為說法得成道果。
菩薩當知或有衆生無愛欲心。
意局在小不至大道。
菩薩勸勉成就平等正覺道也。
以智慧藏無二之法。
導引指示令知正路。
安立大乘不取小道。
從無數劫積功立德行善不惓。
意迷心惑不别真僞。
今乃自覺不到究竟。
雲何菩薩無二之道。
菩薩修行不二道者。
菩薩常淨不處于淨。
于淨遊樂外化衆生。
是不二道。
菩薩常寂外現如亂。
于寂遊樂而化衆生。
是不二道。
菩薩入定未始有錯。
從定意起外化衆生。
是不二道。
菩薩施心初不懷悔。
持無想報牢固之意。
外化衆生使除三想。
是不二道。
菩薩戒具未始有缺複以禁律外化衆生。
是不二道。
菩薩甚深智慮廣遠。
不自歎說有所成辦。
内常一心無所沾污。
是不二道。
執智造化實無邊崖。
于中撿意使不分散。
亦以此法誨化衆生。
令過曠野無憂之澤。
是不二道。
菩薩修忍正定三昧。
現身勤苦處在山澤無人之處。
或近村聚現行乞食。
或經一歲至百千歲。
或經一劫至百千劫。
于中現身受無量苦。
爾時山中人及非人。
或羅叉鬼二足四足及無數足。
各赍刀杖來觸菩薩。
或以利刀而截其鼻。
鼻尋還生如閻浮果。
最勝當知。
閻浮果者。
取一生兩取兩生四。
取四生八取八生十六。
取十六生三十二。
如是展轉樹盡為果無複樹形。
亦複不見枝葉莖節。
菩薩入定行忍如是。
若有人來截菩薩鼻。
取一生兩取兩生四。
取四生八取八生十六。
取十六生三十二。
如是展轉身盡為鼻無複身形。
亦複不見手足頭目。
衆生但見鼻無央數。
尋時生念悔取其鼻。
願樂欲見菩薩本體。
是時菩薩舍三昧已。
心意安詳而從定起。
還現其形如本無異。
漸漸動搖現出入息。
轉複開目如有所說。
衆生見已皆投于地五體自歸。
願為給使在菩薩側。
是時菩薩觀察衆生内心所念。
随時應适而度脫之。
菩薩複還入定三昧。
内心寂靜無他餘念。
複有衆生至菩薩所。
盡共圍繞而挑其目。
目尋還生。
如散成融琉璃。
設當有人取成融琉璃。
如毗羅果許而灑地者。
散如芥子不可收拾。
然明明相照各有精光。
衆生但見菩薩形體盡為眼目。
不複見本形體相貌。
尋時生念悔本所作。
即自克責。
願樂欲見菩薩本體。
是時菩薩尋舍三昧。
心意安詳而從定起。
還現其形如本無異。
漸漸動搖示出入息。
如有所說衆生見已。
皆投于地五體自歸。
願為給使在菩薩側。
是時菩薩觀察衆生内心所念。
随時應适而度脫之。
是時菩薩複還入定。
内心靜寂無他異念。
複有衆生至菩薩所。
手執利刀杌其首足。
首足還生如瞿多羅樹。
瞿多羅樹者。
若有人來誅伐其樹枝葉莖節。
諸觚段段各在異處。
彈指之頃尋因地氣還生如舊。
枝葉莖節各各成樹。
爾時菩薩亦複如是。
形體肢節盡為首足無複本形。
衆生但見菩薩形體盡為首足。
不複見本相貌之像。
尋時生念悔本所作。
即自克責。
願樂欲見菩薩本體。
尋舍三昧心意安詳而從定起。
還現其形如本無異。
漸漸動搖示出入息。
轉複開目如有所說。
衆生見已皆投于地五體自歸。
願為給使在菩薩側。
是時菩薩觀察衆生内心所念。
随時應适而度脫之。
是謂菩薩有愛欲心無愛欲心。
有多有少皆悉知之。
亦不自念吾在塵勞唐捐其功。
亦複不念斯衆生等而易誘進。
菩薩所行行不見行。
亦複不見有受教者。
行教二業都自虛寂。
亦不見一亦不見無一。
一自無一。
況言有一言一法者。
亦自假号言眼。
眼自假号。
耳鼻舌身意法及以色聲香味細滑法。
亦複如是。
菩薩所以言一法者。
欲開法門現無量門。
引至無法訓于衆生。
是時最勝複白佛言。
雲何衆生有嗔恚心無嗔恚心。
有多有少皆悉知之。
佛告最勝。
菩薩大士遊入世界無量佛土。
一一觀察有形之類。
蜎飛蠕動蚑行喘息下至蟻子。
有嗔恚心無嗔恚心。
有多有少皆悉分别。
一一料簡而投其藥。
設有衆生嗔恚多者。
便見苦空非常之變。
或有蟲獸所見啖食。
或有盜賊兵刃所害。
或為水火橫見燒煮。
如是衆變不可稱計。
設彼衆生心得寤者。
随彼教誡而受其化。
尋于彼處即得度脫。
若有衆生見無常變心不覺悟。
菩薩爾時複以權慧入忍三昧。
其三昧名無常觀。
複有三昧。
名慈降伏去恚三昧。
若菩薩摩诃薩入此三昧正受者。
便能降伏除嗔恚心。
若有極惡羅叉鬼神虎狼盜賊弊惡之部。
來趣菩薩欲取傷害。
未到之間中道便還。
所以然者。
慈定之力覆護方界。
億垓刹土莫不蒙濟。
以得入慈三昧者。
法度有十事。
雲何為十。
所謂修甚深智行無量業。
總持強記意難沮壞。
自無有量。
以法界為量入于無量。
當來過去現在諸佛之所修習。
無上法印而封印之。
依如來力增益佛土。
恒自立志淨修道場建菩薩業。
如是行者。
為應法律應無所生。
得開眼目霍然大寤。
慧眼清淨永無塵曀。
獲種姓眼得佛淨眼慧眼無外。
議眼深遠法眼常定。
善知識眼以為營護。
道眼甚深獲辯才眼。
言無滞礙緻無疑眼。
心無彼此亦無猶豫。
入法門眼導示盲類。
分别義味開露法門。
親真知識成就道心。
所建境界無能障蔽。
亦複無能有求毀呰。
是謂菩薩分别諸眼成辦道業。
為諸世間作良祐善友。
豫了未生顯示威相。
立于善根所化無礙。
功德清淨所願必果。
胞胎真正遇諸解脫斷諸疑網。
布慧重雲遍滿空界。
以賢聖法解暢心垢。
所建志願恒現在前。
心所作為終不疑難。
信根堅固功業無盡。
親奉諸佛除憂樂想。
道心轉深采慧珍寶。
供奉智士猶妙香花。
為風所吹靡不聞者。
其有穢惡悉為清淨。
最勝當知。
吾今居此閻浮利内。
所居之國名毗舍離。
以肉眼觀諸方刹土。
諸苦憂惱不過此處。
然複出于如來種性。
今此衆生不馨之臭。
上徹虛空十千由延。
然天于人人為天種。
天亦自知觀于宿命。
吾所積德皆由人身。
設不從人植衆德本者不蒙福慶。
最勝當知。
爾時諸天各将營從。
欲來世間鹹來到空。
人間臭氣重雲之際。
便聞人間腥臊不淨。
即還彼去不至人間。
所以然者。
以其香潔不堪住故。
菩薩大士行大慈悲。
所化國土亦不選擇是好是醜是淨是不淨。
亦不心念我今願樂堪教化此不堪彼處。
如我今日處此忍界教化衆生緣畢無餘。
十方諸如來等正覺皆遙贊歎。
各各自于彼刹告四部衆。
某方某甲稱佛姓字。
名号能仁如來。
于彼忍界五鼎沸中。
五刺鐵中五刀劍中
一一衆生刹土複有十億百千佛國。
各化己界使趣善處。
令衆生類鹹至佛道。
菩薩大士入此三昧。
自現無量威神之變。
三昧境界未曾所有未曾所見。
所化窮異非心所度非意所圖。
内外中間睹無處所。
亦不見來時亦不見去時。
所以者何。
斯由諸法體自然故。
百劫修行欲盡其垢。
行如來誓加于衆生。
複于無量無限數劫。
無著無住亦無所染。
亦複無能為立名字。
尋其根本永無處所。
若使有人欲設權詐尋究此定造化形相。
義極甚深不可思議。
乃是諸佛所應行法。
非是羅漢辟支所修。
最勝。
複當思惟此理。
菩薩謙苦遊于八難。
觀衆生意有愛欲心無愛欲心。
有多有少亦悉知之。
有嗔恚心無嗔恚心。
有多有少亦悉知之。
有愚癡心無愚癡心。
有多有少亦悉知之。
若彼衆生有愛欲心。
偏著女色計好肥白。
心玩不能去離。
是時菩薩。
複現權詐廣設方謀。
辄為示現覺觀惡露不淨之想。
于衆生前現身無常。
四大散落落在異處。
一日二日乃至七日。
形體膀脹臭處不淨。
或時死屍血肉消盡筋骨相連。
複現異變若幹種形。
或現髑髅髀骨臂肘各在一處。
久久轉變似白鴿色。
歲月轉久與糞土同。
如是菩薩衆生觀已。
便自開寤乃知妄欲。
是凡夫行堕入惡趣。
非歸正道心自改悔。
追昔不及乃投大聖。
遵修梵行入清淨淵。
洗淫欲垢練神棄縛。
逮成無上至真正覺。
淨己國土育養衆生。
是謂菩薩觀愛欲心。
便為說法得成道果。
菩薩當知或有衆生無愛欲心。
意局在小不至大道。
菩薩勸勉成就平等正覺道也。
以智慧藏無二之法。
導引指示令知正路。
安立大乘不取小道。
從無數劫積功立德行善不惓。
意迷心惑不别真僞。
今乃自覺不到究竟。
雲何菩薩無二之道。
菩薩修行不二道者。
菩薩常淨不處于淨。
于淨遊樂外化衆生。
是不二道。
菩薩常寂外現如亂。
于寂遊樂而化衆生。
是不二道。
菩薩入定未始有錯。
從定意起外化衆生。
是不二道。
菩薩施心初不懷悔。
持無想報牢固之意。
外化衆生使除三想。
是不二道。
菩薩戒具未始有缺複以禁律外化衆生。
是不二道。
菩薩甚深智慮廣遠。
不自歎說有所成辦。
内常一心無所沾污。
是不二道。
執智造化實無邊崖。
于中撿意使不分散。
亦以此法誨化衆生。
令過曠野無憂之澤。
是不二道。
菩薩修忍正定三昧。
現身勤苦處在山澤無人之處。
或近村聚現行乞食。
或經一歲至百千歲。
或經一劫至百千劫。
于中現身受無量苦。
爾時山中人及非人。
或羅叉鬼二足四足及無數足。
各赍刀杖來觸菩薩。
或以利刀而截其鼻。
鼻尋還生如閻浮果。
最勝當知。
閻浮果者。
取一生兩取兩生四。
取四生八取八生十六。
取十六生三十二。
如是展轉樹盡為果無複樹形。
亦複不見枝葉莖節。
菩薩入定行忍如是。
若有人來截菩薩鼻。
取一生兩取兩生四。
取四生八取八生十六。
取十六生三十二。
如是展轉身盡為鼻無複身形。
亦複不見手足頭目。
衆生但見鼻無央數。
尋時生念悔取其鼻。
願樂欲見菩薩本體。
是時菩薩舍三昧已。
心意安詳而從定起。
還現其形如本無異。
漸漸動搖現出入息。
轉複開目如有所說。
衆生見已皆投于地五體自歸。
願為給使在菩薩側。
是時菩薩觀察衆生内心所念。
随時應适而度脫之。
菩薩複還入定三昧。
内心寂靜無他餘念。
複有衆生至菩薩所。
盡共圍繞而挑其目。
目尋還生。
如散成融琉璃。
設當有人取成融琉璃。
如毗羅果許而灑地者。
散如芥子不可收拾。
然明明相照各有精光。
衆生但見菩薩形體盡為眼目。
不複見本形體相貌。
尋時生念悔本所作。
即自克責。
願樂欲見菩薩本體。
是時菩薩尋舍三昧。
心意安詳而從定起。
還現其形如本無異。
漸漸動搖示出入息。
如有所說衆生見已。
皆投于地五體自歸。
願為給使在菩薩側。
是時菩薩觀察衆生内心所念。
随時應适而度脫之。
是時菩薩複還入定。
内心靜寂無他異念。
複有衆生至菩薩所。
手執利刀杌其首足。
首足還生如瞿多羅樹。
瞿多羅樹者。
若有人來誅伐其樹枝葉莖節。
諸觚段段各在異處。
彈指之頃尋因地氣還生如舊。
枝葉莖節各各成樹。
爾時菩薩亦複如是。
形體肢節盡為首足無複本形。
衆生但見菩薩形體盡為首足。
不複見本相貌之像。
尋時生念悔本所作。
即自克責。
願樂欲見菩薩本體。
尋舍三昧心意安詳而從定起。
還現其形如本無異。
漸漸動搖示出入息。
轉複開目如有所說。
衆生見已皆投于地五體自歸。
願為給使在菩薩側。
是時菩薩觀察衆生内心所念。
随時應适而度脫之。
是謂菩薩有愛欲心無愛欲心。
有多有少皆悉知之。
亦不自念吾在塵勞唐捐其功。
亦複不念斯衆生等而易誘進。
菩薩所行行不見行。
亦複不見有受教者。
行教二業都自虛寂。
亦不見一亦不見無一。
一自無一。
況言有一言一法者。
亦自假号言眼。
眼自假号。
耳鼻舌身意法及以色聲香味細滑法。
亦複如是。
菩薩所以言一法者。
欲開法門現無量門。
引至無法訓于衆生。
是時最勝複白佛言。
雲何衆生有嗔恚心無嗔恚心。
有多有少皆悉知之。
佛告最勝。
菩薩大士遊入世界無量佛土。
一一觀察有形之類。
蜎飛蠕動蚑行喘息下至蟻子。
有嗔恚心無嗔恚心。
有多有少皆悉分别。
一一料簡而投其藥。
設有衆生嗔恚多者。
便見苦空非常之變。
或有蟲獸所見啖食。
或有盜賊兵刃所害。
或為水火橫見燒煮。
如是衆變不可稱計。
設彼衆生心得寤者。
随彼教誡而受其化。
尋于彼處即得度脫。
若有衆生見無常變心不覺悟。
菩薩爾時複以權慧入忍三昧。
其三昧名無常觀。
複有三昧。
名慈降伏去恚三昧。
若菩薩摩诃薩入此三昧正受者。
便能降伏除嗔恚心。
若有極惡羅叉鬼神虎狼盜賊弊惡之部。
來趣菩薩欲取傷害。
未到之間中道便還。
所以然者。
慈定之力覆護方界。
億垓刹土莫不蒙濟。
以得入慈三昧者。
法度有十事。
雲何為十。
所謂修甚深智行無量業。
總持強記意難沮壞。
自無有量。
以法界為量入于無量。
當來過去現在諸佛之所修習。
無上法印而封印之。
依如來力增益佛土。
恒自立志淨修道場建菩薩業。
如是行者。
為應法律應無所生。
得開眼目霍然大寤。
慧眼清淨永無塵曀。
獲種姓眼得佛淨眼慧眼無外。
議眼深遠法眼常定。
善知識眼以為營護。
道眼甚深獲辯才眼。
言無滞礙緻無疑眼。
心無彼此亦無猶豫。
入法門眼導示盲類。
分别義味開露法門。
親真知識成就道心。
所建境界無能障蔽。
亦複無能有求毀呰。
是謂菩薩分别諸眼成辦道業。
為諸世間作良祐善友。
豫了未生顯示威相。
立于善根所化無礙。
功德清淨所願必果。
胞胎真正遇諸解脫斷諸疑網。
布慧重雲遍滿空界。
以賢聖法解暢心垢。
所建志願恒現在前。
心所作為終不疑難。
信根堅固功業無盡。
親奉諸佛除憂樂想。
道心轉深采慧珍寶。
供奉智士猶妙香花。
為風所吹靡不聞者。
其有穢惡悉為清淨。
最勝當知。
吾今居此閻浮利内。
所居之國名毗舍離。
以肉眼觀諸方刹土。
諸苦憂惱不過此處。
然複出于如來種性。
今此衆生不馨之臭。
上徹虛空十千由延。
然天于人人為天種。
天亦自知觀于宿命。
吾所積德皆由人身。
設不從人植衆德本者不蒙福慶。
最勝當知。
爾時諸天各将營從。
欲來世間鹹來到空。
人間臭氣重雲之際。
便聞人間腥臊不淨。
即還彼去不至人間。
所以然者。
以其香潔不堪住故。
菩薩大士行大慈悲。
所化國土亦不選擇是好是醜是淨是不淨。
亦不心念我今願樂堪教化此不堪彼處。
如我今日處此忍界教化衆生緣畢無餘。
十方諸如來等正覺皆遙贊歎。
各各自于彼刹告四部衆。
某方某甲稱佛姓字。
名号能仁如來。
于彼忍界五鼎沸中。
五刺鐵中五刀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