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
乃能逮此第一增上大弘誓心。
育養衆生淨佛國土。
執權行智離愛欲縛。
善學深入菩薩一相。
解知諸相亦無有相。
善了菩薩幻化之法。
立衆生意在于堅固。
施心系意盡為萌類。
當來過去現在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行大慈悲普覆一切。
其無智者為現慧明。
盲無目者為作眼目。
無救護者為作覆護。
充足一切諸佛之法。
使有希望衆生除法之想。
所以然者。
猶如長者積财千億。
金銀珍寶車磲馬瑙。
真珠虎珀庫藏之中。
加有如意明月珠寶。
所至著處靡不照曜色像第一。
彼珠性分體自明故。
菩薩亦複如是。
得心意珠出智慧門。
以智光明普有所照。
通達往來無所挂礙。
入此定意亦無留難。
如彼明珠光明所照。
自現志能本性自爾。
無能制使令不爾者。
何以故。
體性自然無能使不然。
然亦不然。
不然亦不然。
不見衆生然。
不見衆生不然。
最勝當知。
衆生亦出于然。
亦出于不然。
雲何衆生亦出于然亦出于不然。
所言衆生出于然者。
五道科限流轉不斷。
一身百身或千萬身。
一劫百劫或千萬劫舍身受身。
成就四大長育五陰。
是謂衆生出于然也。
雲何衆生出于不然。
于是衆生體性本空。
空亦無識複無想念。
時彼四方有四風起。
一為地氣風吹至空。
二為水氣風吹至空。
三為火氣風吹至空。
四為風氣即空風是也。
神交識礙忽然相值。
五法交集乃成形體。
遇天為天遇人為人。
随形所染即成其身。
設有地氣無水火風亦不得成。
設有水氣無地火風亦不得成。
設有火氣無地水風亦不得成。
設有風氣無地水火亦不得成。
設有神識猗空自管無地水火風亦不得成。
菩薩當觀識為空性法界所攝。
有識四大五法。
相應成五陰身。
健利速疾即于空界。
識自覺冷粗澀堅[革*卬]。
尋知離空專意思惟。
心念空想寂然無為。
即自開寤于虛空中不來此世。
入無為無餘泥洹界而取滅度。
若彼識神遲鈍不利。
[夢-夕+登]瞢恍惚不信離空。
謂為己身即是虛空。
因形受對當趣生門。
遇善則善遇惡則惡。
遇善衆生信有善惡。
知今世後世尊卑長幼。
厭患世苦習善不惓久乃得道。
遇惡神識永離于善甘心行惡。
流轉生死涉地獄苦。
識神受惱暫無停息。
方自覺寤念本所行不應禁律。
漸自改責舍惡就善。
從初發心涉曆劫數積功累德。
具一切行乃得成道。
是謂衆生亦出于不然。
菩薩摩诃薩常當思惟一心觀察然與不然。
雲何菩薩觀然不然。
然者世法不然是道。
然者是累不然無著。
然者是有不然是空。
然者有識不然已離。
然者有名有生有老有病有死。
不然無生無起滅法。
亦不流轉馳趣五道。
菩薩當念。
舍然有法修無然行。
衆知光明無所挂礙。
舍滅己法自然不起亦不見滅。
淨于十方一切世界未度者度。
雖有親近亦不見近。
為人執勞不計有苦。
荷負重擔常為元首引入法海求無亂定。
采緻無限無量珍寶五分法性空無想願禅定解脫相好神足。
以此為寶心不懷懼亦不恐怖。
複有三昧名無為定。
菩薩摩诃薩住此三昧者。
以顯曜正受淨衆生迹。
不以為厭。
于諸衆生演法性空。
解空衆生乃得時寤。
回心就道終不退還。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
如我今日住此法界自在定意。
以天眼觀上虛空際。
不然衆生所處之界。
彈指之頃。
億百千衆生不可稱計。
始欲受形來趣生門。
爾時十方無數恒沙諸佛世尊。
皆以化身住虛空界。
與彼四氣神識說虛無之法。
适空複離空。
造離識亦然。
我空計我有。
永以離空矣。
若彼猗空受識之形。
思惟空觀者即于空界舍識形質。
入無餘境而取滅度。
不來此世受五陰形涉諸苦惱。
如來權智無形。
度識入虛空界。
現其奇特神變德化。
或現諸佛清淨國土。
或時住立賢聖默然。
或時經行諷誦不惓。
識雖不睹但諸佛世尊威儀禮節初不有廢。
菩薩當觀虛空所覆無邊刹土。
虛空亦無是念。
我今乃覆爾許刹土。
空亦不自念極有功勞。
何以故。
空之所覆本性自爾。
法不變易自然常住。
法不動轉亦不若幹。
不生不滅複不變異。
所以然者。
虛空法界性自然故。
菩薩複當思惟虛空神識。
識有三相。
雲何為三。
一趣。
二悔。
三亦不趣亦不悔。
雲何虛空神識一趣。
所謂一趣者。
趣向生門長育陰種。
随類染神便受其形。
菩薩當知。
虛空神識亦有中止。
識合四氣來趣中止。
中止受形。
或經半月或經滿月。
或經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月。
便從虛空中止來趣五道。
五道中止便現在前。
入五道中止已。
或經一二三四至十二月。
天化中止亦無日月年歲之期。
地獄餓鬼畜生亦有中止。
各各不同空識中止。
澹然無形而不可見。
至阿維顔諸佛世尊乃能見耳。
是謂菩薩摩诃薩虛空中止趣向生門。
雲何虛空神識識有二悔。
所謂二悔者。
四氣以合識處其中。
悔受其形心念空想。
泊然無為不計想著。
又諸佛世尊以化佛性。
住教尋時得寤。
于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
最勝當知。
諸佛世尊于三世中教誡衆生。
令得至彼無為岸者不可稱數。
為一衆生周旋三世執勞勤苦。
無數方便化令得度。
雖處苦惱不以為勞。
亦複無有疲厭之心。
如來出世化諸佛身。
在虛空界神識中止。
為說極微無上道教。
中止父母神識覺寤。
受化法言即于彼處。
入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不可稱計。
多于十方諸佛世尊。
所度衆生無以為喻。
是謂菩薩摩诃薩住此法界定意自在三昧者。
便能執權行智。
修無量法乃上菩薩位。
雲何第三虛空神識亦不有趣亦不有悔。
所謂亦不有趣亦不有悔者。
空界法性識處其中。
中止形質如影如光。
極微極細念空意識。
不逮無為之境。
退不及人間之有。
是謂菩薩摩诃薩亦不有趣亦不有悔。
爾時最勝菩薩前白佛言。
世尊如是。
世尊所說。
虛空神識虛空中止形如光影。
阿維顔菩薩諸佛世尊乃得見耳。
若使四氣神識及空中止有往來者。
彼泥洹界及第一義。
亦當有神識亦當有中止。
設有識有中止者彼泥洹界與虛空識及空中止。
有何差别。
設無差别則無泥洹。
以無泥洹則無道果及三乘法。
生死法界及泥洹界。
則無有異。
泥洹則是生死。
生死則是泥洹。
世尊。
如我從佛所聞虛空神識。
及空虛中止倍增疑惑。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
彼泥洹界及第一義。
亦有神識亦有中止。
泥洹神識及彼中止。
與空神識中止法性各别。
泥洹神識泊然不動。
亦不移易亦無生門。
當所趣向亦複無有生老病死愁憂苦惱。
言識永滅亦不永滅。
言識更生亦複不生。
彼中止者以永寂為中止。
佛告最勝。
如來出現于世。
過去當來現在恒沙諸如來等正覺。
不取泥洹亦不永滅。
若佛世尊入泥洹者。
則非正覺非具弘誓。
佛告最勝。
三世諸佛世尊有名号以來吾未見有入泥洹者。
正使将來諸佛出現法界。
周旋止住有餘泥洹。
不入無餘泥洹之境。
最勝當知。
如來神識泥洹神識則無有異。
但為泥洹神識。
無形無影亦無光相。
不動而不可移。
如來識者。
有動有移。
彼識此識一而不異。
唯有動不動而有異耳。
菩薩當觀空。
空有識有止。
有有識有止。
若複有法在泥洹外者。
有識有止。
是謂最勝虛空神識虛空中止。
泥洹神識泥洹中止。
是謂各各差别。
十住斷結經卷第六
乃能逮此第一增上大弘誓心。
育養衆生淨佛國土。
執權行智離愛欲縛。
善學深入菩薩一相。
解知諸相亦無有相。
善了菩薩幻化之法。
立衆生意在于堅固。
施心系意盡為萌類。
當來過去現在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行大慈悲普覆一切。
其無智者為現慧明。
盲無目者為作眼目。
無救護者為作覆護。
充足一切諸佛之法。
使有希望衆生除法之想。
所以然者。
猶如長者積财千億。
金銀珍寶車磲馬瑙。
真珠虎珀庫藏之中。
加有如意明月珠寶。
所至著處靡不照曜色像第一。
彼珠性分體自明故。
菩薩亦複如是。
得心意珠出智慧門。
以智光明普有所照。
通達往來無所挂礙。
入此定意亦無留難。
如彼明珠光明所照。
自現志能本性自爾。
無能制使令不爾者。
何以故。
體性自然無能使不然。
然亦不然。
不然亦不然。
不見衆生然。
不見衆生不然。
最勝當知。
衆生亦出于然。
亦出于不然。
雲何衆生亦出于然亦出于不然。
所言衆生出于然者。
五道科限流轉不斷。
一身百身或千萬身。
一劫百劫或千萬劫舍身受身。
成就四大長育五陰。
是謂衆生出于然也。
雲何衆生出于不然。
于是衆生體性本空。
空亦無識複無想念。
時彼四方有四風起。
一為地氣風吹至空。
二為水氣風吹至空。
三為火氣風吹至空。
四為風氣即空風是也。
神交識礙忽然相值。
五法交集乃成形體。
遇天為天遇人為人。
随形所染即成其身。
設有地氣無水火風亦不得成。
設有水氣無地火風亦不得成。
設有火氣無地水風亦不得成。
設有風氣無地水火亦不得成。
設有神識猗空自管無地水火風亦不得成。
菩薩當觀識為空性法界所攝。
有識四大五法。
相應成五陰身。
健利速疾即于空界。
識自覺冷粗澀堅[革*卬]。
尋知離空專意思惟。
心念空想寂然無為。
即自開寤于虛空中不來此世。
入無為無餘泥洹界而取滅度。
若彼識神遲鈍不利。
[夢-夕+登]瞢恍惚不信離空。
謂為己身即是虛空。
因形受對當趣生門。
遇善則善遇惡則惡。
遇善衆生信有善惡。
知今世後世尊卑長幼。
厭患世苦習善不惓久乃得道。
遇惡神識永離于善甘心行惡。
流轉生死涉地獄苦。
識神受惱暫無停息。
方自覺寤念本所行不應禁律。
漸自改責舍惡就善。
從初發心涉曆劫數積功累德。
具一切行乃得成道。
是謂衆生亦出于不然。
菩薩摩诃薩常當思惟一心觀察然與不然。
雲何菩薩觀然不然。
然者世法不然是道。
然者是累不然無著。
然者是有不然是空。
然者有識不然已離。
然者有名有生有老有病有死。
不然無生無起滅法。
亦不流轉馳趣五道。
菩薩當念。
舍然有法修無然行。
衆知光明無所挂礙。
舍滅己法自然不起亦不見滅。
淨于十方一切世界未度者度。
雖有親近亦不見近。
為人執勞不計有苦。
荷負重擔常為元首引入法海求無亂定。
采緻無限無量珍寶五分法性空無想願禅定解脫相好神足。
以此為寶心不懷懼亦不恐怖。
複有三昧名無為定。
菩薩摩诃薩住此三昧者。
以顯曜正受淨衆生迹。
不以為厭。
于諸衆生演法性空。
解空衆生乃得時寤。
回心就道終不退還。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
如我今日住此法界自在定意。
以天眼觀上虛空際。
不然衆生所處之界。
彈指之頃。
億百千衆生不可稱計。
始欲受形來趣生門。
爾時十方無數恒沙諸佛世尊。
皆以化身住虛空界。
與彼四氣神識說虛無之法。
适空複離空。
造離識亦然。
我空計我有。
永以離空矣。
若彼猗空受識之形。
思惟空觀者即于空界舍識形質。
入無餘境而取滅度。
不來此世受五陰形涉諸苦惱。
如來權智無形。
度識入虛空界。
現其奇特神變德化。
或現諸佛清淨國土。
或時住立賢聖默然。
或時經行諷誦不惓。
識雖不睹但諸佛世尊威儀禮節初不有廢。
菩薩當觀虛空所覆無邊刹土。
虛空亦無是念。
我今乃覆爾許刹土。
空亦不自念極有功勞。
何以故。
空之所覆本性自爾。
法不變易自然常住。
法不動轉亦不若幹。
不生不滅複不變異。
所以然者。
虛空法界性自然故。
菩薩複當思惟虛空神識。
識有三相。
雲何為三。
一趣。
二悔。
三亦不趣亦不悔。
雲何虛空神識一趣。
所謂一趣者。
趣向生門長育陰種。
随類染神便受其形。
菩薩當知。
虛空神識亦有中止。
識合四氣來趣中止。
中止受形。
或經半月或經滿月。
或經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月。
便從虛空中止來趣五道。
五道中止便現在前。
入五道中止已。
或經一二三四至十二月。
天化中止亦無日月年歲之期。
地獄餓鬼畜生亦有中止。
各各不同空識中止。
澹然無形而不可見。
至阿維顔諸佛世尊乃能見耳。
是謂菩薩摩诃薩虛空中止趣向生門。
雲何虛空神識識有二悔。
所謂二悔者。
四氣以合識處其中。
悔受其形心念空想。
泊然無為不計想著。
又諸佛世尊以化佛性。
住教尋時得寤。
于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
最勝當知。
諸佛世尊于三世中教誡衆生。
令得至彼無為岸者不可稱數。
為一衆生周旋三世執勞勤苦。
無數方便化令得度。
雖處苦惱不以為勞。
亦複無有疲厭之心。
如來出世化諸佛身。
在虛空界神識中止。
為說極微無上道教。
中止父母神識覺寤。
受化法言即于彼處。
入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不可稱計。
多于十方諸佛世尊。
所度衆生無以為喻。
是謂菩薩摩诃薩住此法界定意自在三昧者。
便能執權行智。
修無量法乃上菩薩位。
雲何第三虛空神識亦不有趣亦不有悔。
所謂亦不有趣亦不有悔者。
空界法性識處其中。
中止形質如影如光。
極微極細念空意識。
不逮無為之境。
退不及人間之有。
是謂菩薩摩诃薩亦不有趣亦不有悔。
爾時最勝菩薩前白佛言。
世尊如是。
世尊所說。
虛空神識虛空中止形如光影。
阿維顔菩薩諸佛世尊乃得見耳。
若使四氣神識及空中止有往來者。
彼泥洹界及第一義。
亦當有神識亦當有中止。
設有識有中止者彼泥洹界與虛空識及空中止。
有何差别。
設無差别則無泥洹。
以無泥洹則無道果及三乘法。
生死法界及泥洹界。
則無有異。
泥洹則是生死。
生死則是泥洹。
世尊。
如我從佛所聞虛空神識。
及空虛中止倍增疑惑。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
彼泥洹界及第一義。
亦有神識亦有中止。
泥洹神識及彼中止。
與空神識中止法性各别。
泥洹神識泊然不動。
亦不移易亦無生門。
當所趣向亦複無有生老病死愁憂苦惱。
言識永滅亦不永滅。
言識更生亦複不生。
彼中止者以永寂為中止。
佛告最勝。
如來出現于世。
過去當來現在恒沙諸如來等正覺。
不取泥洹亦不永滅。
若佛世尊入泥洹者。
則非正覺非具弘誓。
佛告最勝。
三世諸佛世尊有名号以來吾未見有入泥洹者。
正使将來諸佛出現法界。
周旋止住有餘泥洹。
不入無餘泥洹之境。
最勝當知。
如來神識泥洹神識則無有異。
但為泥洹神識。
無形無影亦無光相。
不動而不可移。
如來識者。
有動有移。
彼識此識一而不異。
唯有動不動而有異耳。
菩薩當觀空。
空有識有止。
有有識有止。
若複有法在泥洹外者。
有識有止。
是謂最勝虛空神識虛空中止。
泥洹神識泥洹中止。
是謂各各差别。
十住斷結經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