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六

關燈
耨達宮殿縱廣五十由旬。

    清淨無瑕穢亦無風塵坌垢。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道心清淨而無瑕穢。

    内懷種種善本功德。

    具足無量定意法門。

    猶如阿耨達泉以牛頭栴檀。

    及衆雜寶以為垣牆。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道心所念十億百千智所見圍繞。

    不缺所誓本無心通。

    成心通行智業成就。

    衆善根本悉為清淨。

    猶如阿耨達宮内純以真珠虎珀以廁其地。

    出若幹種光靡不照曜。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入極微智意所規度不可思議。

    将護衆生出無憂澤。

    以若幹種珍寶璎珞而自莊嚴。

    亦不毀壞法界體性。

    住諸如來無為之室。

    意之所趣終不退轉。

    如彼阿耨達龍王。

    與諸小龍而作覆護。

    有恐懼者使無所畏。

    左右神龍皆有威德。

    及海中諸小龍王皆來朝賀。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為一切有形衆生懷恐怖者而作覆護。

    随時将育令無怨恨。

    界内越界心等如空。

    雖處于世布慧光明。

    将護萌類如身無異。

    如彼阿耨達泉出四江河遍閻浮地。

    诘屈周障而歸于海。

    所經過處多所潤澤。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乘四智之海。

    載諸天及人魔若魔天釋梵諸天人及非人皆使趣于大智之海。

    發于無上正真之道。

    十力無畏十八事不共。

    至道樹下終不退轉。

    所謂四智河者。

    一曰願智之河。

    恒常誓願度衆生故。

    亦不猗内身無所著。

    二曰具足智度無邊之河。

    淨菩薩道攝一切界。

    來往周旋亦無所著。

    所聞無盡亦不有盡。

    出三世智演非常苦空非身之義。

    三曰菩薩定意智海。

    以無央數定而自莊嚴。

    遊至十方諸佛刹土禮事供養諸佛世尊。

    演出諸佛無源之海。

    第四名曰大慈悲河。

    使衆生類安處慈悲立不退轉。

    拔一切苦使無熱惱。

    複以無數善權方便。

    導彼前進無所顧戀。

    十力之海多積珍寶。

    有緣著者知趣所歸。

    如彼阿耨達泉出四大河悉歸于海。

    無盡無窮不可思議。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得增上弘誓。

    成就願智修菩薩行。

    智慧觀法亦不可盡。

    成無上道而無疑滞。

    亦知諸佛普集定意。

    以佛所樂而娛樂之。

    如彼阿耨達泉出四大河。

    夫一河者分為五百支。

    一一五百悉歸于海不娆衆生無所傷害。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依猗弘誓之慧志不移動。

    修普濟之行慈及一切。

    現有相無相覺一切法。

    行無礙智不斷法本。

    教令出要住無礙地。

    猶如阿耨達泉七重中間生若幹種珍奇寶物。

    光光相照與日光同明。

    所照之處百倍千倍悉蒙其明。

    有目之士觀阿耨達宮五色玄黃。

    如日在空靡不蒙賴。

    各各形質自有光明不相逼迮。

    寶寶相[打-丁+棠]出若幹聲。

    聲甚柔軟聽無厭足。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住此法界自在定意。

    觀一一毛孔無數無量億百千如來。

    及佛刹土菩薩弟子。

    衆會多少聽聞法味。

    執持不忘晝夜諷誦。

    如救彼人溺于深淵。

    現如來身遍諸世界。

    不可思議不可度量。

    複往親近諸佛世界。

    禮事供養現聞法味。

    于百千劫所入定意。

    亦不見長亦不見短。

    亦不見大複不見小。

    菩薩觀見一一毛孔。

    諸佛如來國土城郭。

    弟子翼從衆生多少。

    若幹種形言辭不同。

    周旋往來随意所造。

    各随志願共相娛樂。

    亦不見迮複不見寬。

    所以者何。

    其有菩薩入法界定意者。

    心微難見亦無形質。

    行迹極細無以為喻。

    生生自壞亦不自知。

    三昧境界不可思議。

    思惟禅行所遊境界無能思議。

    諸佛住處亦無處所。

    顯佛威儀不可窮極難為難行。

    終不中舍失菩薩行越諸魔界。

    不牢固者安處無為獲清淨德。

    具足如來十力大要。

    欲求無上無限之業。

    修行正法深妙之義。

    不以為難。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随其心意。

    一念之頃從三昧起知三世事。

    尋能分别善惡所趣。

    于諸法界而得自在。

    亦不猗内複不猗外。

    推尋本末不見端緒。

    都無處所亦不見想。

    以度衆想辯諸義辯。

    遊佛國界禮事供養亦無厭足。

    入諸法界思惟分别盡其原本。

    不處無為不堕邊際。

    修一切智不著于智。

    雖有往來不見周旋。

    觀智如化實無有化。

    衆生等分亦複如是。

    尋其根本無能齊限。

    淨諸世界不見有淨。

    宣示衆生苦為何生為從何起。

    苦空非身無我人壽悉無所有。

    為現若幹無常之變。

    不處生死不著泥洹。

    越一切劫度諸死地。

    觀諸相貌意不迷惑。

    然彼菩薩以善權方便谛滿衆智。

    至竟清淨志不移易。

    觀諸世界及諸衆生。

    有往還者無往還者悉令度脫。

    使諸衆生智無減少。

    一切世間法界威儀。

    次法得法不失次第。

    觀佛積行亦無厭足。

    依諸佛藏緻大珍寶。

    于諸三昧權現無礙。

    如爾自然守護。

    無滞深法句義。

    所暢道教不可窮盡。

    辯才大智分别字體。

    演出總持暢若幹種諸佛秘藏。

    已以離淫亦使衆生無淫怒癡。

    菩薩大士無數劫中行權方便。

    現顯若幹種種之道。

    随類化之令得度脫。

    一切諸法自然度脫不見自然。

    度不度故立大慈悲。

    于諸衆生亦不見有衆生之想。

    數出入息。

    有息出時有息入時。

    了諸世界性本自然法自常住。

    前人行者自起識者謂為不定。

    不見動轉言法流馳。

    雖化衆生不見有化。

    淨三戒場入如來室。

    興諸法想心獲無畏。

    說法清淨而轉法輪不可毀壞。

    道心隆盛終無羅漢辟支之意。

    是謂最勝菩薩摩诃薩得此法界自在定意三昧。

    大事增益上菩薩位終不虛勞。

     權智品第十八 複次最勝。

    菩薩摩诃薩複當思惟第十權智定慧三昧。

    當念修行。

    雲何菩薩修行第十權智定慧三昧。

    于是最勝。

    菩薩摩诃薩有三昧名無量定意。

    菩薩住此三昧者。

    觀知無量身行。

    觀知無量口行。

    觀知無量意行。

    觀知無量佛刹而往莊嚴。

    觀知無量衆生以知往降。

    觀知無量受化衆生智業成就。

    觀知無量放大光明接未度者。

    觀知無量放大人威相之光靡所不照。

    觀知無量轉正法輪。

    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梵釋四天王所不能轉而獨能轉。

    觀知無量菩薩遊諸佛刹。

    與諸衆生而作導首。

    雖得佛力不依于力。

    自放身意如無所放。

    獲佛智慧亦不猗慧。

    以佛興起而發起之。

    執佛神足度無量境。

    以佛清淨而清衆行。

    以佛所行而過其行。

    以佛之量過諸所量。

    以佛奮迅之定不懷怯弱。

    得佛清淨而行佛事。

    菩薩摩诃薩住此三昧已。

    普觀一切智。

    以觀一切智。

    複觀一切智業。

    已觀智業尋能修智。

    以能修智便受智教。

    已受智教思惟妙智。

    已思妙智便求智緣。

    已與智緣便得解脫之智。

    以得解脫便得解脫無餘。

    以得無餘便應法律。

    無上正要。

    長菩薩行成菩薩業。

    進菩薩意忍菩薩苦。

    退菩薩惡入菩薩藏。

    執菩薩明除菩薩冥。

    住菩薩地現菩薩相。

    擿菩薩聾淨菩薩聲。

    菩薩聞是亦不動還。

    複不懷懼亦不退轉。

    心不患厭不念有益。

    亦不舍離複不有疑。

    亦不中斷亦不依猗。

    菩薩聞見所以然者。

    菩薩摩诃薩在諸衆生随類而入。

    觀察法則成弘誓心。

    與彼衆生而作模範。

    禦大乘法入佛江海。

    直至所趣不失于徹。

    菩薩摩诃薩常當思惟三大弘誓。

    執弘誓心導引衆生。

    而從此岸将至彼岸。

    何謂名為三大弘誓。

    一名增上弘誓。

    二名增中弘誓。

    三名增下弘誓。

    複次菩薩複有三弘誓。

    何謂為三。

    所謂一名中上。

    二名中中。

    三名中下。

    是謂三弘誓。

    複次菩薩複有三弘誓。

    何謂為三。

    所謂一名下上。

    二名下中。

    三名下下。

    是謂三弘誓。

    最勝當知。

    菩薩摩诃薩獲此第十權智定慧三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