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
知無量心有增有減。
住修行海。
具足衆願故。
住弘誓海。
要成就究竟清淨出要故。
是謂菩薩摩诃薩住此三昧。
便能獲此十趣海門而無厭足。
菩薩大士之所修行。
菩薩摩诃薩複當思惟十第一無生。
雲何為十。
所謂觀衆生類第一一無生。
觀天豪尊第一二無生。
觀最上梵天第一三無生。
觀世護心不壞第一四無生。
觀在衆生獨步無侶第一五無生。
觀降魔衆心定不亂第一六無生。
觀五趣無形第一七無生。
觀諸衆生亦無染污第一八無生。
觀尊貴諸佛法第一九無生。
觀自在出要顯曜第一十無生。
是謂菩薩摩诃薩當念思惟此十第一無生。
菩薩複當思惟。
衆生界所趣生有十事。
雲何為十。
所謂出家堅固化諸衆生。
立不退轉行精進力。
清淨無著力無染污一切法空故。
休息力成就諸法自在故。
成就心心轉不轉力分别議故。
具足自然法力成大智慧故。
成辦無礙力以說法故。
無畏力成就為法立處故。
成就意斷力未知已知。
智成就無二力無生滅故。
是謂最勝菩薩摩诃薩。
思惟此十力。
最大力。
無比力。
不上不下力。
無量力。
育養力。
不動力。
善趣生力。
不怒力。
智熾盛力。
勤苦積行力。
是謂十力當念修行。
複次菩薩當善思惟十力。
雲何為十。
所謂善入空力。
善清淨力。
善微妙力。
善法身力。
善世法力。
善燃法力。
善根寂力。
善未曾有力。
善覺寤力。
善超度力。
是謂菩薩摩诃薩住此十力便能攝持定意。
菩薩摩诃薩。
複當思惟二十力得至定門。
雲何為二十。
所謂大人之力。
親近善知識力。
等正覺究竟力。
本修善根得親近力。
無量善根被熏香力。
得如來度不度力。
降心穢垢無生滅力。
增益菩薩念不斷力。
莊嚴菩薩得歡喜力。
助菩薩善不斷法力。
除菩薩心無緣著力。
充菩薩願無所求力。
成菩薩意思惟定力。
獲菩薩根無錯亂力。
立法王力。
無著無量身力。
得善權方便智慧之力。
于一切法無畏難力。
立衆生本不漏失力。
于諸衆生獨步不娆彼力。
是謂菩薩摩诃薩住此定者。
乃應無所有力。
過諸羅漢辟支佛上。
乃能入于菩薩定力。
辯才品第十七 爾時最勝菩薩前白佛言。
雲何菩薩具足衆德斷衆生望。
充飽一切令無嫌恨。
佛告最勝。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今當與汝善分别之。
菩薩從初發心以來至于成佛。
要當莊嚴清淨道場。
放大光明照彼境界。
幽冥之處皆蒙其光。
其見光者心不懷懼無所畏難。
心遂熾盛倍加歡喜。
增益功德不離淨行。
自淨其行修無上道。
使功德業不可窮盡智無邊崖。
菩薩行法亦無有邊行。
菩薩乘亦無有底。
菩薩境界不可思議。
非是羅漢辟支佛所能籌量。
菩薩所度複無邊幅。
成就衆德複無崖畔。
菩薩所淨不舍弘誓。
菩薩出要指示道門。
欲論菩薩諸法端緒而不可得。
菩薩摩诃薩從無數劫方得為菩薩。
然後乃成菩薩之道。
有來親近奉菩薩者。
增益勸發成菩薩德名稱遠聞。
其聞名者皆來承事宿衛供養。
欲為後世良祐福田。
若有衆生見菩薩者。
辄為說法無上之智。
前聞法者而無厭足。
廣布慧明不毀法性。
所以然者。
聞法衆生承受正教倍增智業。
頒宣正訓無有耗盡。
菩薩摩诃薩住此三昧中。
便能廣布諸善功德。
菩薩以無限無量不可稱計曠大之意。
一一施意随其前緣入三昧定複從定起。
自省法性之觀。
因此三昧而知三昧境界。
分别無數三昧。
定意觀三昧。
廣普觀三昧。
無欲觀三昧。
相觀三昧。
所現觀三昧。
威儀觀三昧。
猗觀三昧。
念觀三昧。
待觀三昧。
喜觀三昧。
安隐觀三昧。
護觀三昧。
出要觀三昧。
棄舍已生。
未生皆舍。
應禅悅定意。
雖遊于定亦不染定。
最勝當知。
猶如阿耨達大龍王宮殿皆七寶成。
阿耨達泉出四大河。
四門流盈不傷生苗。
泉水清徹亦如虛空之色。
是時四河從四門出。
而趣四方皆歸于海。
其四河者。
一名恒伽從象口出。
二名私頭從師子口出。
三名私陀從牛口出。
四名婆叉從馬口出。
此四大河從四口出。
趣于四方歸于四海。
恒伽大河者。
車磲真寶以為象身流出其水。
私頭大河者。
真金剛寶以為師子身流出其水。
私陀大河者。
以馬瑙寶以為牛身流出其水。
婆叉大河者。
青琉璃寶以為馬身流出其水。
此四寶者。
皆天上寶非人間寶。
此四大河當初出處各各廣一由旬。
流時庠序寂無聲響。
一一大河各各右繞神泉七匝皆投于海。
七匝中間相去一由旬。
間生若幹雜種蓮花。
優缽蓮花缽頭牟花。
須犍提花滿願犍提花。
衆寶雜珍皆生其中。
複有種種微妙熏香。
其色香美。
若幹種寶自相照明。
其有睹者觀無厭足。
珍奇異寶視表見裡一由旬内寶寶相照。
如摩尼珠靡所不曜。
其七重内異類衆鳥。
悲哀和鳴共相娛樂。
複有百種神樹藥草。
香風遠布徹彼随沙門境界。
然彼阿耨達龍宮殿舍。
東西南北各五十由旬。
純以七寶以為挍飾。
複以若幹種異色摩尼寶雜廁其間。
複以摩尼寶珠懸在虛空。
以為日月星辰羅列虛空。
牛頭栴檀薪以用供廚。
于宮殿中一日三時雨衆香花。
優缽蓮花拘牟頭花。
分陀利花須犍提花。
滿願犍提花。
若幹種寶以成宮殿。
光光相照明明相續。
如彼阿耨達泉出四大河。
從四口流趣于四海。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得四辯才無滞之河。
分别四道歸于智海。
如彼恒伽河者車磲真寶所成從象口出水流至于海。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從青白法口出無量義。
盡是如來秘藏之箧解暢深義。
皆令諸法各得名字。
布現法味燃智光明。
皆使投于無邊智海。
譬猶如彼私頭大河真金剛寶以成其體從師子口流至于海。
菩薩大士亦複如是。
演出法辯禦佛金剛。
護諸生類使得照明。
執智金剛投無礙海。
如彼私陀大河馬瑙寶所成從牛口出流至于海。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演出應辯有疑滞者永無猶豫。
亦使衆生無诤訟者。
随機報應分别義趣。
使衆生類純熟其行。
皆令歸趣無緣著海。
猶如婆槎大河青琉璃所成從馬口出悉投于海。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得無盡辯思惟諸法億百千劫于中示現而無窮盡。
善法營護将至善道。
令諸守禁之人悉歸佛海而同一味。
如彼四大江河右繞阿耨達泉七匝。
趣于四方而歸四海。
菩薩大士亦複如是。
身行成就亦不有左。
口行成就亦不有左。
意行成就亦不有左。
意志所修智慧為首。
如彼四河趣于四方而歸于海。
菩薩大士亦複如是。
乘四智慧之辯趣于四方。
于是菩薩當觀一切諸佛所住之方。
承事禮敬不失威儀。
複次當現一切諸佛之法光曜。
執總持法使不忘失。
複次現諸智度。
具足菩薩衆行之本。
複次現大慈悲。
處在衆生現轉法輪。
如彼四河繞阿耨達七匝。
于其中間有諸雜種。
優缽蓮花拘牟頭花。
分陀利花須犍提花。
滿願犍提花。
及諸香花香熏四方。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從初發意至成作佛。
于其中間化導未被訓衆生。
勸進說法至不退轉。
為演正受從億百千劫亦無疲極。
一人不度終不舍之。
淨佛國土嚴治住地。
入師子步定意三昧。
進向道樹意如金剛而無異難。
如彼阿耨達泉七重之内生。
七寶樹以自莊飾。
衆果香花不可稱量。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莊嚴佛土清淨之國。
生三十七道樹之花。
覺觀道心思惟正法。
如彼阿
知無量心有增有減。
住修行海。
具足衆願故。
住弘誓海。
要成就究竟清淨出要故。
是謂菩薩摩诃薩住此三昧。
便能獲此十趣海門而無厭足。
菩薩大士之所修行。
菩薩摩诃薩複當思惟十第一無生。
雲何為十。
所謂觀衆生類第一一無生。
觀天豪尊第一二無生。
觀最上梵天第一三無生。
觀世護心不壞第一四無生。
觀在衆生獨步無侶第一五無生。
觀降魔衆心定不亂第一六無生。
觀五趣無形第一七無生。
觀諸衆生亦無染污第一八無生。
觀尊貴諸佛法第一九無生。
觀自在出要顯曜第一十無生。
是謂菩薩摩诃薩當念思惟此十第一無生。
菩薩複當思惟。
衆生界所趣生有十事。
雲何為十。
所謂出家堅固化諸衆生。
立不退轉行精進力。
清淨無著力無染污一切法空故。
休息力成就諸法自在故。
成就心心轉不轉力分别議故。
具足自然法力成大智慧故。
成辦無礙力以說法故。
無畏力成就為法立處故。
成就意斷力未知已知。
智成就無二力無生滅故。
是謂最勝菩薩摩诃薩。
思惟此十力。
最大力。
無比力。
不上不下力。
無量力。
育養力。
不動力。
善趣生力。
不怒力。
智熾盛力。
勤苦積行力。
是謂十力當念修行。
複次菩薩當善思惟十力。
雲何為十。
所謂善入空力。
善清淨力。
善微妙力。
善法身力。
善世法力。
善燃法力。
善根寂力。
善未曾有力。
善覺寤力。
善超度力。
是謂菩薩摩诃薩住此十力便能攝持定意。
菩薩摩诃薩。
複當思惟二十力得至定門。
雲何為二十。
所謂大人之力。
親近善知識力。
等正覺究竟力。
本修善根得親近力。
無量善根被熏香力。
得如來度不度力。
降心穢垢無生滅力。
增益菩薩念不斷力。
莊嚴菩薩得歡喜力。
助菩薩善不斷法力。
除菩薩心無緣著力。
充菩薩願無所求力。
成菩薩意思惟定力。
獲菩薩根無錯亂力。
立法王力。
無著無量身力。
得善權方便智慧之力。
于一切法無畏難力。
立衆生本不漏失力。
于諸衆生獨步不娆彼力。
是謂菩薩摩诃薩住此定者。
乃應無所有力。
過諸羅漢辟支佛上。
乃能入于菩薩定力。
辯才品第十七 爾時最勝菩薩前白佛言。
雲何菩薩具足衆德斷衆生望。
充飽一切令無嫌恨。
佛告最勝。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今當與汝善分别之。
菩薩從初發心以來至于成佛。
要當莊嚴清淨道場。
放大光明照彼境界。
幽冥之處皆蒙其光。
其見光者心不懷懼無所畏難。
心遂熾盛倍加歡喜。
增益功德不離淨行。
自淨其行修無上道。
使功德業不可窮盡智無邊崖。
菩薩行法亦無有邊行。
菩薩乘亦無有底。
菩薩境界不可思議。
非是羅漢辟支佛所能籌量。
菩薩所度複無邊幅。
成就衆德複無崖畔。
菩薩所淨不舍弘誓。
菩薩出要指示道門。
欲論菩薩諸法端緒而不可得。
菩薩摩诃薩從無數劫方得為菩薩。
然後乃成菩薩之道。
有來親近奉菩薩者。
增益勸發成菩薩德名稱遠聞。
其聞名者皆來承事宿衛供養。
欲為後世良祐福田。
若有衆生見菩薩者。
辄為說法無上之智。
前聞法者而無厭足。
廣布慧明不毀法性。
所以然者。
聞法衆生承受正教倍增智業。
頒宣正訓無有耗盡。
菩薩摩诃薩住此三昧中。
便能廣布諸善功德。
菩薩以無限無量不可稱計曠大之意。
一一施意随其前緣入三昧定複從定起。
自省法性之觀。
因此三昧而知三昧境界。
分别無數三昧。
定意觀三昧。
廣普觀三昧。
無欲觀三昧。
相觀三昧。
所現觀三昧。
威儀觀三昧。
猗觀三昧。
念觀三昧。
待觀三昧。
喜觀三昧。
安隐觀三昧。
護觀三昧。
出要觀三昧。
棄舍已生。
未生皆舍。
應禅悅定意。
雖遊于定亦不染定。
最勝當知。
猶如阿耨達大龍王宮殿皆七寶成。
阿耨達泉出四大河。
四門流盈不傷生苗。
泉水清徹亦如虛空之色。
是時四河從四門出。
而趣四方皆歸于海。
其四河者。
一名恒伽從象口出。
二名私頭從師子口出。
三名私陀從牛口出。
四名婆叉從馬口出。
此四大河從四口出。
趣于四方歸于四海。
恒伽大河者。
車磲真寶以為象身流出其水。
私頭大河者。
真金剛寶以為師子身流出其水。
私陀大河者。
以馬瑙寶以為牛身流出其水。
婆叉大河者。
青琉璃寶以為馬身流出其水。
此四寶者。
皆天上寶非人間寶。
此四大河當初出處各各廣一由旬。
流時庠序寂無聲響。
一一大河各各右繞神泉七匝皆投于海。
七匝中間相去一由旬。
間生若幹雜種蓮花。
優缽蓮花缽頭牟花。
須犍提花滿願犍提花。
衆寶雜珍皆生其中。
複有種種微妙熏香。
其色香美。
若幹種寶自相照明。
其有睹者觀無厭足。
珍奇異寶視表見裡一由旬内寶寶相照。
如摩尼珠靡所不曜。
其七重内異類衆鳥。
悲哀和鳴共相娛樂。
複有百種神樹藥草。
香風遠布徹彼随沙門境界。
然彼阿耨達龍宮殿舍。
東西南北各五十由旬。
純以七寶以為挍飾。
複以若幹種異色摩尼寶雜廁其間。
複以摩尼寶珠懸在虛空。
以為日月星辰羅列虛空。
牛頭栴檀薪以用供廚。
于宮殿中一日三時雨衆香花。
優缽蓮花拘牟頭花。
分陀利花須犍提花。
滿願犍提花。
若幹種寶以成宮殿。
光光相照明明相續。
如彼阿耨達泉出四大河。
從四口流趣于四海。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得四辯才無滞之河。
分别四道歸于智海。
如彼恒伽河者車磲真寶所成從象口出水流至于海。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從青白法口出無量義。
盡是如來秘藏之箧解暢深義。
皆令諸法各得名字。
布現法味燃智光明。
皆使投于無邊智海。
譬猶如彼私頭大河真金剛寶以成其體從師子口流至于海。
菩薩大士亦複如是。
演出法辯禦佛金剛。
護諸生類使得照明。
執智金剛投無礙海。
如彼私陀大河馬瑙寶所成從牛口出流至于海。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演出應辯有疑滞者永無猶豫。
亦使衆生無诤訟者。
随機報應分别義趣。
使衆生類純熟其行。
皆令歸趣無緣著海。
猶如婆槎大河青琉璃所成從馬口出悉投于海。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得無盡辯思惟諸法億百千劫于中示現而無窮盡。
善法營護将至善道。
令諸守禁之人悉歸佛海而同一味。
如彼四大江河右繞阿耨達泉七匝。
趣于四方而歸四海。
菩薩大士亦複如是。
身行成就亦不有左。
口行成就亦不有左。
意行成就亦不有左。
意志所修智慧為首。
如彼四河趣于四方而歸于海。
菩薩大士亦複如是。
乘四智慧之辯趣于四方。
于是菩薩當觀一切諸佛所住之方。
承事禮敬不失威儀。
複次當現一切諸佛之法光曜。
執總持法使不忘失。
複次現諸智度。
具足菩薩衆行之本。
複次現大慈悲。
處在衆生現轉法輪。
如彼四河繞阿耨達七匝。
于其中間有諸雜種。
優缽蓮花拘牟頭花。
分陀利花須犍提花。
滿願犍提花。
及諸香花香熏四方。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從初發意至成作佛。
于其中間化導未被訓衆生。
勸進說法至不退轉。
為演正受從億百千劫亦無疲極。
一人不度終不舍之。
淨佛國土嚴治住地。
入師子步定意三昧。
進向道樹意如金剛而無異難。
如彼阿耨達泉七重之内生。
七寶樹以自莊飾。
衆果香花不可稱量。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莊嚴佛土清淨之國。
生三十七道樹之花。
覺觀道心思惟正法。
如彼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