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奈女隻域因緣經
關燈
小
中
大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隻國。
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薩摩诃薩。
天龍八部。
大衆集會說法。
時世人民。
施者無量。
有一貧人。
唯有一爛壞手巾。
意欲布施。
懼此物惡。
猶豫未決。
爾時座中有一比丘尼。
名曰奈女。
即從座起。
整服作禮長跪叉手。
白佛言。
世尊。
我自念。
先世生波羅奈國。
為貧女人。
時世有佛。
名曰迦葉。
時與大衆。
圍繞說法。
坐聞經歡喜。
意欲布施。
顧無所有。
自惟貧賤。
心用悲感。
詣他園圃。
求乞果蓏。
當以施佛。
時得一奈。
大而香好。
擎一盂水并捺一枚。
奉迦葉佛及諸衆僧。
佛知至意。
咒願受之。
分布水奈。
一切周普。
緣此福祚。
壽盡生天。
得為天後。
下生世間。
不由胞胎。
九十一劫。
生奈華中。
端正鮮潔。
常識宿命。
今值世尊。
開示道眼。
爾時奈女。
以偈頌曰。
三尊慈潤普 慧度無男女 水果施弘報 緣得離衆苦 在世生華中 上則為天後 自歸聖衆祐 福田最深厚 比丘尼奈女。
禮已還坐。
佛在世時。
維耶梨國。
國王苑中。
自然生一奈樹。
枝葉繁茂。
實又加大。
既有光色。
香美非凡。
王寶愛此奈。
自非中宮尊貴美人。
不得啖此奈果。
國中有梵志居士。
财富無數。
一國無雙。
又聰明博達。
才智超群。
王重愛之。
用為大臣。
王請梵志飯食。
食畢以一奈寶與之。
梵志見奈香美非凡。
乃問王曰。
此奈樹下。
甯有小栽可得乞不。
王曰。
大多小栽。
吾恐妨其大樹。
辄除去之。
卿若欲得。
今當相與。
即以一奈栽與梵志。
梵志得歸種之。
朝夕溉灌。
日日長大。
枝條茂好。
三年生實。
光彩大小。
如王家奈。
梵志大喜。
自念我家資财無數。
不減于王。
唯無此奈。
以為不如。
今已得之。
為無減王。
即取食之。
而大苦澀。
了不可食。
梵志更大愁惱。
乃退思惟當是土無肥潤故耳。
乃捉取百牛之乳。
以飲一牛。
複取此一牛乳。
煎之為醍醐。
以灌奈根。
日日灌之。
到至明年。
實乃甘美。
如王家奈。
而奈樹邊。
忽複生一瘤節。
大如手拳。
日日增長。
梵志心念。
忽有此瘤節。
恐妨其實。
适欲斫去。
恐複傷樹。
連日思惟。
遲徊未決。
而節中忽生一枝。
正指上向。
洪直調好高出樹巅。
去地七丈。
其杪乃分作諸枝。
周圍旁出。
形如偃蓋。
花葉茂好。
勝于本樹。
梵志怪之。
不知枝上當何所有。
乃作棧閣。
登而視之。
見枝上偃蓋之中。
乃有池水。
既清且香。
又有衆華。
彩色鮮明。
披視華下。
有一女兒。
在池水中。
梵志抱取。
歸養長之。
名曰奈女。
至年十五。
顔色端正。
天下無雙。
宣聞遠國。
有七國王。
同時俱來。
詣梵志所。
求娉奈女。
以為夫人。
梵志大恐怖。
不知當以與誰。
乃于園中。
架一高樓。
以奈女著上。
出謂諸王曰。
此女非我所生。
自出于奈樹之上。
亦不知是天龍鬼神女耶。
鬼魅之物。
今七王求之。
我設與一王。
六王當怒。
不敢愛惜也。
女今在園中樓上。
諸王便自平議。
有應得者。
便自取去。
非我所制也。
于是七王口共争之。
紛纭未決。
至其夜。
瓶沙王。
從伏渎中入。
登樓就之共宿。
明晨當去。
奈女白曰。
大王幸枉威尊。
接逮于我。
今複相舍而去。
若其有子。
則是王種。
當何所付。
王曰。
若是男兒。
當以還我。
若是女兒。
便以與汝。
王則脫手金镮之印。
以付奈女。
以是為信。
便出語群臣言。
我已得奈女與一宿。
亦無奇異。
故如凡人。
故不取耳。
瓶沙軍中皆稱萬歲。
曰我王已得奈女。
六王聞之便各還去。
瓶沙王去後。
遂便有娠。
時奈女敕守門人言。
若有求見我者。
當語言我病。
後日月滿生一男兒。
顔貌端正。
兒生則手持針藥囊。
梵志曰。
此國王之子。
而執醫器。
必醫王也。
時奈女即以白衣裹兒。
敕婢持棄著巷中。
婢即受敕。
抱往棄之。
時王子無畏。
清旦乘車。
往欲見大王。
遣人除屏道路。
時王子遙見道中有白物。
即住車問傍人言。
此白物是何等。
答言。
此是小兒。
問言。
死活。
答言。
故活。
王子敕人抱取。
即覓乳母養之以活。
梵志将此小兒。
還付奈女。
名曰隻域至年八歲聰明高才學問書疏。
越殊倫匹。
與鄰比小兒遊戲心常輕諸小兒。
以不如己。
諸小兒共罵之曰。
無父之子。
淫女所生。
何敢輕我。
隻域愕然。
默而不答。
便歸問母曰。
我視子曹。
皆不如我。
而反罵我言。
無父之子。
我父今者為在何許。
母曰。
汝父者正瓶沙王是也。
隻域曰。
瓶沙王乃在羅閱隻國。
去此五百裡。
何緣生我。
若如母言。
何以證之。
母則出印镮示之曰。
此則汝父镮也。
隻域省之。
見有瓶沙王印文。
便奉持此镮。
往到羅閱隻。
徑入宮門。
門無诃者。
即到王前。
為王作禮。
長跪白王言。
我是王子。
奈女所生。
今年八歲。
始知是大王種類。
故持镮印信。
遠來歸家。
王見印文。
覺憶昔之誓。
知是其子。
怆然矜之。
以為太子。
涉曆二年。
後阿阇世王生。
隻域因白王曰。
我初生時。
手把針藥囊。
是應當為醫也。
王雖以我
一時佛在羅閱隻國。
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薩摩诃薩。
天龍八部。
大衆集會說法。
時世人民。
施者無量。
有一貧人。
唯有一爛壞手巾。
意欲布施。
懼此物惡。
猶豫未決。
爾時座中有一比丘尼。
名曰奈女。
即從座起。
整服作禮長跪叉手。
白佛言。
世尊。
我自念。
先世生波羅奈國。
為貧女人。
時世有佛。
名曰迦葉。
時與大衆。
圍繞說法。
坐聞經歡喜。
意欲布施。
顧無所有。
自惟貧賤。
心用悲感。
詣他園圃。
求乞果蓏。
當以施佛。
時得一奈。
大而香好。
擎一盂水并捺一枚。
奉迦葉佛及諸衆僧。
佛知至意。
咒願受之。
分布水奈。
一切周普。
緣此福祚。
壽盡生天。
得為天後。
下生世間。
不由胞胎。
九十一劫。
生奈華中。
端正鮮潔。
常識宿命。
今值世尊。
開示道眼。
爾時奈女。
以偈頌曰。
三尊慈潤普 慧度無男女 水果施弘報 緣得離衆苦 在世生華中 上則為天後 自歸聖衆祐 福田最深厚 比丘尼奈女。
禮已還坐。
佛在世時。
維耶梨國。
國王苑中。
自然生一奈樹。
枝葉繁茂。
實又加大。
既有光色。
香美非凡。
王寶愛此奈。
自非中宮尊貴美人。
不得啖此奈果。
國中有梵志居士。
财富無數。
一國無雙。
又聰明博達。
才智超群。
王重愛之。
用為大臣。
王請梵志飯食。
食畢以一奈寶與之。
梵志見奈香美非凡。
乃問王曰。
此奈樹下。
甯有小栽可得乞不。
王曰。
大多小栽。
吾恐妨其大樹。
辄除去之。
卿若欲得。
今當相與。
即以一奈栽與梵志。
梵志得歸種之。
朝夕溉灌。
日日長大。
枝條茂好。
三年生實。
光彩大小。
如王家奈。
梵志大喜。
自念我家資财無數。
不減于王。
唯無此奈。
以為不如。
今已得之。
為無減王。
即取食之。
而大苦澀。
了不可食。
梵志更大愁惱。
乃退思惟當是土無肥潤故耳。
乃捉取百牛之乳。
以飲一牛。
複取此一牛乳。
煎之為醍醐。
以灌奈根。
日日灌之。
到至明年。
實乃甘美。
如王家奈。
而奈樹邊。
忽複生一瘤節。
大如手拳。
日日增長。
梵志心念。
忽有此瘤節。
恐妨其實。
适欲斫去。
恐複傷樹。
連日思惟。
遲徊未決。
而節中忽生一枝。
正指上向。
洪直調好高出樹巅。
去地七丈。
其杪乃分作諸枝。
周圍旁出。
形如偃蓋。
花葉茂好。
勝于本樹。
梵志怪之。
不知枝上當何所有。
乃作棧閣。
登而視之。
見枝上偃蓋之中。
乃有池水。
既清且香。
又有衆華。
彩色鮮明。
披視華下。
有一女兒。
在池水中。
梵志抱取。
歸養長之。
名曰奈女。
至年十五。
顔色端正。
天下無雙。
宣聞遠國。
有七國王。
同時俱來。
詣梵志所。
求娉奈女。
以為夫人。
梵志大恐怖。
不知當以與誰。
乃于園中。
架一高樓。
以奈女著上。
出謂諸王曰。
此女非我所生。
自出于奈樹之上。
亦不知是天龍鬼神女耶。
鬼魅之物。
今七王求之。
我設與一王。
六王當怒。
不敢愛惜也。
女今在園中樓上。
諸王便自平議。
有應得者。
便自取去。
非我所制也。
于是七王口共争之。
紛纭未決。
至其夜。
瓶沙王。
從伏渎中入。
登樓就之共宿。
明晨當去。
奈女白曰。
大王幸枉威尊。
接逮于我。
今複相舍而去。
若其有子。
則是王種。
當何所付。
王曰。
若是男兒。
當以還我。
若是女兒。
便以與汝。
王則脫手金镮之印。
以付奈女。
以是為信。
便出語群臣言。
我已得奈女與一宿。
亦無奇異。
故如凡人。
故不取耳。
瓶沙軍中皆稱萬歲。
曰我王已得奈女。
六王聞之便各還去。
瓶沙王去後。
遂便有娠。
時奈女敕守門人言。
若有求見我者。
當語言我病。
後日月滿生一男兒。
顔貌端正。
兒生則手持針藥囊。
梵志曰。
此國王之子。
而執醫器。
必醫王也。
時奈女即以白衣裹兒。
敕婢持棄著巷中。
婢即受敕。
抱往棄之。
時王子無畏。
清旦乘車。
往欲見大王。
遣人除屏道路。
時王子遙見道中有白物。
即住車問傍人言。
此白物是何等。
答言。
此是小兒。
問言。
死活。
答言。
故活。
王子敕人抱取。
即覓乳母養之以活。
梵志将此小兒。
還付奈女。
名曰隻域至年八歲聰明高才學問書疏。
越殊倫匹。
與鄰比小兒遊戲心常輕諸小兒。
以不如己。
諸小兒共罵之曰。
無父之子。
淫女所生。
何敢輕我。
隻域愕然。
默而不答。
便歸問母曰。
我視子曹。
皆不如我。
而反罵我言。
無父之子。
我父今者為在何許。
母曰。
汝父者正瓶沙王是也。
隻域曰。
瓶沙王乃在羅閱隻國。
去此五百裡。
何緣生我。
若如母言。
何以證之。
母則出印镮示之曰。
此則汝父镮也。
隻域省之。
見有瓶沙王印文。
便奉持此镮。
往到羅閱隻。
徑入宮門。
門無诃者。
即到王前。
為王作禮。
長跪白王言。
我是王子。
奈女所生。
今年八歲。
始知是大王種類。
故持镮印信。
遠來歸家。
王見印文。
覺憶昔之誓。
知是其子。
怆然矜之。
以為太子。
涉曆二年。
後阿阇世王生。
隻域因白王曰。
我初生時。
手把針藥囊。
是應當為醫也。
王雖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