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千佛因緣經

關燈
有得初果。

    有發無上正真道意。

    數甚衆多不可具說。

    一切大衆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頂禮佛足。

     佛告跋陀波羅。

    我念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

    彼世有佛。

    名海慧如來十号具足。

    國名淨樂。

    七寶莊嚴地生寶華。

    如須彌山七寶合成。

    嚴顯可愛。

    彼佛世尊常入禅定。

    默然不言終不說法。

    但放白毫大人相光。

    施作佛事。

    或有衆生見白毫光。

    如十善印說十善義。

    或有衆生見白毫光。

    如五戒印說五戒義及五戒緣。

    或有衆生見白毫光。

    如八戒印說八戒義及八戒緣。

    或有衆生見白毫光。

    如波羅提木叉印說波羅提木叉義及波羅提木叉緣。

    或有衆生見白毫光。

    如六波羅蜜印說八萬四千諸度義。

    或有衆生見白毫光。

    如四谛印說四谛義及三十七助菩提分法。

    或有衆生見白毫光。

    如獨覺印說十二因緣義。

    或有衆生見白毫光。

    如智相印演說菩薩初地境界乃至十地。

    說首楞嚴光印三昧。

    說金剛定不壞境界。

    跋陀波羅。

    如是白毫大人相中。

    現無量無數恒河沙印。

    或有印中演法無畏。

    或有印中說九十五種外道邪術。

    或有印中說諸天衆上妙報應。

    或有印中說于劫成及與劫壞。

    或有印中說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災異變怪一切世事。

    或有印中說諸神仙及鬼神道。

    此白毫印。

    普照十方化度衆生。

    随有緣者顯現佛事。

    彼佛壽命十二大劫。

    正法住世亦十二劫。

    像法住世二十四劫。

    于像法中有千婆羅門。

    第一婆羅門名檀那世寄。

    其最後名分若世羅。

    千婆羅門聰明博智。

    各皆通達四毗陀論。

    海慧如來像法之中。

    有一比丘名曰淨龍豐莊嚴。

    與諸婆羅門共相難诘。

    婆羅門說毗陀論經神我之法。

    沙門複以十二部經甚深空義。

    演說無相破其貪著。

    千婆羅門聞無相義。

    白比丘言。

    汝于何處得此無我空寂之法。

    比丘答言。

    三世諸佛十号具足。

    所共宣說。

    海慧如來白毫印中。

    常說此偈。

     本性義不生  無受無取者 四大性如幻  五陰如炎電 一切諸世間  猶如旋火輪 皆随無明轉  業力莊嚴生 觀性相無常  無我無有生 智者應谛觀  本末因緣義 本性實際空  縛著橫見有 若能達解空  無願無作處 無相無所依  必得道如佛 降伏衆魔怨  度脫諸天人 亦入大解脫  知空是本報 是名佛所說  無我及空義 說此偈已。

    千婆羅門心大歡喜。

    禮比丘足各自還歸。

    端坐林野思無我空。

    經八千萬歲。

    于大空義心不決了。

    以思空義功德力故。

    即于空中得見百千佛。

    于諸佛所得念佛三昧。

    即于三昧中見海慧佛。

    白毫印中說甘露偈。

     若欲發道心  修持菩薩戒 欲求真實空  随學菩薩道 常當行慈心  除去恚害想 悲愍于一切  觀彼身空寂 我身無性相  假于四大生 随順諸佛法  不殺不起嗔 悉堪受諸法  其心猶如地 常行無所著  一心住一意 悉觀法平等  無彼亦無此 正心思此義  乃應菩薩行 時千婆羅門聞此偈已。

    身心歡喜倍加精進。

    即得諸佛現前三昧。

    于三昧中堅固正受。

    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跋陀波羅。

    爾時龍豐莊嚴比丘者。

    久已成佛。

    華光國土龍自在王佛是。

    千婆羅門豈異人乎。

    我等賢劫千佛是。

    跋陀波羅。

    我與賢劫千佛。

    于海慧如來遺法之中。

    聞大空偈端坐思惟心不決了。

    猶得超越無量億劫生死之罪。

    是故汝等應于空義思惟取證。

    是時衆會聞佛所說。

    有得初果。

    有發無上正真之道。

    有種辟支佛道因緣者。

    時會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跋陀波羅。

    我念過去無量億世。

    彼時有佛号自在勝如來十号具足。

    彼佛世尊出現世時。

    此娑婆世界其地金色。

    金華金光充遍世界。

    自在勝如來壽五十大劫。

    正法住世三十大劫。

    像法住世百二十大劫。

    于像法中有千居士。

    多饒财寶各儲一億。

    雖獲俗利不以喜悅。

    常修苦空無常之相。

    彼時世中有一優婆塞。

    聰明多智名摩诃那伽。

    至居士所高聲說偈。

     财為無主物  王賊所侵劫 水火風吹盡  不安不久居 此身屬無常  恒為老病使 匆匆營衆務  不覺死賊苦 無常風力解  财如大毒蛇 毒害猛于龍  亦為世怨俱 諸佛及賢聖  視财如瘡疣 捐之于大地  如人棄涕唾 善士修布施  恒觀于無我 财物及受者  三法俱空寂 以此莊嚴心  乃應菩薩行 時千居士。

    聞優婆塞所說偈義。

    深心歡喜得未曾有。

    即共相随到于僧房。

    到僧房已白諸比丘。

    此大衆中誰有智者。

    唯願為我說甘露法。

    爾時衆中有一比丘。

    名曰淨音。

    為諸居士廣贊菩薩檀波羅蜜。

    即說此偈。

     過去有佛  号自在勝  彼佛世尊 常說此法  施為妙聚  受報無窮 諸天世人  因施得立  是故智者 應行修施  施為寶蓋  覆護窮者 今世後世  生處安樂  若能廣意 修空慧心  不住諸有  而行布施 如此施者  必成佛道  古昔諸佛 所說檀法  長者應念  宜時修行 時千居士。

    複聞比丘贊于布施。

    身心歡喜。

    即詣王所啟大王言。

    我等今日聞諸比丘贊說檀波羅蜜。

    唯願大王。

    為我宣令一切國内貧苦衆生普使聞知。

     佛說千佛因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