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入無分别法門經

關燈
大寶藏衆寶充滿。

    複有大摩尼寶出現光明。

    時求寶人聞其言已。

    即時勤力堅固作意。

    開鑿彼山取大摩尼寶。

    開已乃見銀寶現光石無光現。

    是人見已。

    不作大珍寶想。

    時先知寶人亦如前人。

    開鑿彼山而取其寶。

    開已乃見金寶現光石無光現。

    是人亦複不作大珍寶想。

    時知寶人乃作是言。

    汝求寶人不應勤力堅固作意而求大寶。

    若不作意者應得見彼廣大珍寶。

    以作意故寶不能得。

    若有得彼大珍寶者即得大富。

    如意自在自他俱利。

    普遍施作悉得圓滿。

    佛言。

    善男子。

    如是等事以喻說故。

    若有菩薩知是義者。

    即見是義如先所言。

    一大石山者。

    即煩惱一法。

    二處作行增語。

    山下有寶藏。

    即無無分别界增語。

    彼求寶人者。

    即是菩薩增語。

    彼知寶人者。

    即是如來增語。

    石自性者。

    即是有分别自性增語。

    開鑿取寶者。

    即不作意增語。

    石下有銀光者。

    是自性分别增語。

    石下有金光者。

    是空等分别相增語。

    石下有種種寶光者。

    是有所得分别相增語。

    念求大寶者。

    即是樂入無分别界。

    善男子。

    是義雲何。

    若菩薩如所說能如實觀者。

    即入無分别界。

    及善男子。

    諸菩薩當于無分别界如虛空界住。

    何以故。

    若色自性。

    若分别自性。

    如是觀時相不現前。

    若行我有色。

    是行分别相。

    若行他有色。

    是行分别相。

    若行色有生有滅有染有淨。

    是行分别相。

    若于色自性。

    若因若果。

    若業若行。

    取有取無者。

    自為行色行。

    若如是行。

    是行分别相。

    若于色中見所表者。

    是行分别相。

    是故當知色法于一切處。

    若對礙若有表若無表。

    畢竟無少法可得。

    即此色法一切無表無性可觀。

    異此色法一切無表無性可觀。

    彼色對礙表了悉無性可觀。

    于有表中非一性可觀。

    非異性可觀。

    即彼表了而亦無性。

    此無性非無性。

    若如是觀即平等觀。

    如是觀時一切分别悉無分别。

    是為無分别界。

    諸菩薩應如是觀如是入。

    入是無分别界者。

    于有分别于無分别悉無分别。

    如是平等觀是為真入無分别界。

    是名菩薩得安住無分别界。

    受想行識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諸波羅蜜多空。

    真如實際勝義谛。

    法界十地所證法。

    乃至一切相智出世間行亦複如是。

    于受想行識乃至一切相智。

    若自性若因若果。

    若業若行。

    取有取無者。

    即于一切相智等乃為對礙。

    若如是行是行分别相。

    而彼一切相智等無表了性。

    若有所表了即行一切相智等是行分别相。

    彼一切相智等。

    若于表了中有相可行者。

    是行分别相。

    若信無相可行者。

    亦行一切相智等。

    是行分别相。

    是故當知此表了法非一性可觀。

    非異性可觀。

    此表了法無性亦非無性。

    若如是于一切相智等。

    若表若無表悉無分别。

    即此無分别。

    不取相者是無分别界。

    諸菩薩應如是觀如是入。

    如是入者是為真入無分别界。

    是名菩薩得安住無分别界。

    爾時世尊複說伽陀曰。

     無分别心若安住  彼從諸佛正法生 一切分别悉遠離  所行即得無分别 是法寂靜無垢勝  名稱功德而普集 無分别法最上樂  菩薩得已成菩提 佛說入無分别法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