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寶三昧經卷上

關燈
為現三昧。

    有離無常三昧。

    有尊智慧無主三昧。

    有勇猛無所不伏三昧。

    有開辟諸刹三昧。

    有清淨無形三昧。

    有無名寶三昧。

    有如海無所不受三昧。

    有神足廣大三昧。

    有如彈指無所不及三昧。

    昙摩菩薩語舍利弗言。

    所問慧住故曰不可極。

    是應時聞所聞如意。

    不自貢高所作不忘。

    常敬意如所教習慧。

    用意無所受故不失禮節。

    所作法不忘不亂。

    意如珍寶除諸老病。

    以意為法器。

    是為樂忍辱。

    所思但想谛言。

    所樂但法意慧。

    不用足時所施無所惜。

    所與無适莫。

    所聞谛意觀。

    歡喜無所得。

    其意已悅身體為輕。

    意不在外道。

    但欲聞法味及比羅經。

    但欲聞漚和拘舍羅。

    但欲聞四等心。

    欲聞無底法如意不異念。

    欲意受漚和拘舍羅。

    欲聞無所從生法不貪觀但欲意受慈度之。

    欲知無常聲。

    欲知寂然之意。

    欲知空複是空。

    欲知無想生死及布施。

    一切不欲聞。

    但欲聞音樂。

    随樂十方忠信以作。

    正降伏諸欲根。

     昙摩菩薩白佛言。

    菩薩已得寶如來三昧。

    自在所為衆慧已具。

    便得三寶。

    一者譬如水中影。

    影亦不在水中。

    亦不在水外。

    菩薩于是間坐。

    其身悉在十方。

    其身亦不在十方。

    二者菩薩于是間坐。

    分身悉現十方佛前坐。

    其身亦不在十方佛前坐。

    三者譬如山中呼響音聲還報。

    音響亦不在内亦不在外。

    菩薩于是間坐。

    悉遙說十方佛諸菩薩事。

    十方諸菩薩亦無往來到彼者。

    彼亦無往者如是也。

    佛語昙摩菩薩。

    已得陀鄰尼門。

    譬如持弓弩布矢在欲所射無所不到。

    菩薩持一慧入萬億慧。

    靡所不至如是也。

    佛告昙摩菩薩。

    汝見阿須倫欲興兵時。

    彈指之頃兵到六天中間無空缺。

    菩薩已從第九以下。

    欲說法時如是也。

    寶來菩薩語舍利弗言。

    淨者貪欲消伏。

    其意無貪欲者是不可盡。

    其諸惡意者不能伏。

    複亂其意護于惡意。

    是故不可盡。

    其意嗔恚有形欲貢高。

    諸所不可索可欲作。

    菩薩常欲護是意。

    知不可盡去諸垢。

    當知意不可盡。

    護者不令懈怠。

    當知其意不可盡。

    其狂亂者轉以法護之。

    當知意不可極。

    無智慧者欲護之。

    知意不可極。

    一切以法施與法脫之。

    當知意不可盡。

    欲教一切人皆令為功德。

    當知是意不可盡。

     寶來菩薩語舍利弗言。

    菩薩有四法。

    一者意作陀鄰尼行不可盡。

    二者陀鄰尼所入行不可盡。

    三者以陀鄰尼教一切是不可盡。

    四者博學問故陀鄰尼不可盡。

    是為四。

    複有四事不可盡。

    一者上脫中脫不可盡。

    二者四馬之路不可極。

    三者可意之王不可極四者十二因緣無有主不可盡。

    是為四。

    複有九法不可盡。

    一者無我之語不可盡。

    二者無作之想不可盡。

    三者寂寞泥洹之語不可盡。

    四者所度不可盡。

    五者大海流水無有懈倦不可盡。

    六者諸惡無垢不可盡。

    七者苦痛之聲不可盡。

    八者去來之想不可盡。

    九者所度無主不可盡。

    是為九。

    複有九法不可盡。

    一者諸佛刹土不可極。

    二者諸菩薩所從來處不可極。

    三者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者不可極。

    四者失願取羅漢辟支佛不可極。

    五者十方菩薩從一佛刹飛到一佛刹不可極。

    六者六波羅蜜不可極。

    七者三三昧不可極。

    八者過于泥洹亦如化不可極。

    九者三昧不可極。

    是為九。

    寶來菩薩語舍利弗言。

    菩薩有三十二寶。

    一者其心不著愛欲。

    是即忍辱不可極。

    二者不起我非我亦無所造。

    是故忍辱不可極。

    三者不念一切善惡。

    是為忍辱不可極。

    四者不恨心意于一切。

    是為忍辱不可極。

    五者不嗔怒向一切人。

    是為忍辱不可極。

    六者不懷念他人惡。

    是為忍辱不可極。

    七者亦不妄娆人有所擊。

    是為忍辱不可極。

    八者于大會不調戲于座中。

    是為忍辱不可極。

    九者自護護他人身。

    是為忍辱不可極。

    十者有貧窮者給與護之從後無所悕望。

    是為忍辱不可極。

    十一者自制不随惡知識。

    是為忍辱不可極。

    十二者無有愛欲意于身及他人身。

    是為忍辱不可極。

    十三者不起諸想無念善惡如彈指頃。

    是為忍辱不可極。

    十四者護于功德莊嚴身相。

    是為忍辱不可極。

    十五者信作善不離于三昧。

    是為忍辱不可極。

    十六者常護口不妄言。

    是為忍辱不可極。

    十七者心意清淨。

    是為忍辱不可極。

    十八者堅住善知識世世與相随。

    不于他處說其過惡。

    是為忍辱不可極。

    十九者自挍計他人有惡者我亦有惡。

    是為忍辱不可極。

    二十者所念無有邪邪即覺。

    是為忍辱不可極。

    二十一者軟心和意。

    是為忍辱不可極。

    二十二者護惡人令心不起。

    是為忍辱不可極。

    二十三者生天者教導諸天。

    是為忍辱不可極。

    二十四者生天上世間教兩道中不更三道。

    是為忍辱不可極。

    二十五者具足諸種好。

    是為忍辱不可極。

    二十六者得音如梵天聲。

    是為忍辱不可極。

    二十七者脫淫怒癡。

    是為忍辱不可極。

    二十八者不于諸色及名有想。

    是為忍辱不可極。

    二十九者所作功德不著但欲起衆法耳。

    是為忍辱不可極。

    三十者降伏諸外道。

    是為忍辱不可極。

    三十一者已出諸病中。

    是為忍辱不可極。

    三十二者具足諸佛法使不傷誤。

    是則為寶不可極三十二事。

     複次舍利弗。

    複有三十三事為所入寶。

    一者欲入響欲入觀觀無所觀。

    是即為寶。

    二者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