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能廣分别諸修多羅。
常說少欲知足法義。
而彼比丘已得四禅。
複得五通四無色定。
而彼寂定威儀比丘多有徒衆。
其數五百共相随逐。
亦有如是威儀勝行。
爾時寂定威儀比丘。
見彼利益上菩薩比丘。
不喜不悅生于惡心。
發嗔恚意現于惡色。
在衆人前說如是言。
如此比丘。
何處有于菩提之行。
何處有于諸佛之法。
如是雜行。
于世間行威儀尚無。
況複當有證于勝智。
而彼衆人一向唯信。
利益上菩薩比丘無能壞者。
爾時寂定威儀比丘。
複增嗔恨轉更增上。
從彼地方背面而去。
我不複喜見是惡事。
若此比丘行于邪見。
令諸人衆皆行颠倒。
至蘭若處欲入三昧。
以有嗔恨彼彼三昧不能順入。
況複能定。
彼有如是強力行故。
所有禅定三摩拔提。
及五神通一切皆失。
彼以如是恚惡心故得大重病。
爾時彼利益上菩薩比丘。
作如是念。
希有乃至如此比丘。
生大不善嗔恚濁意。
我于今者應生憐愍。
為作利益聞深法故。
爾時利益上菩薩比丘。
及五千菩薩諸眷屬衆。
飛騰虛空于彼住已。
而說偈言。
居家自性說菩提 欲無分别無破壞 若覺此行演說者 彼覺菩提無上安 嗔行自性如菩提 世師智者已為說 若覺如是法行者 彼覺菩提二足上 愚癡示現菩提等 菩提愚癡無異性 此示現癡以一行 當覺菩提無上道 若有已說諸見行 及彼菩提勝上覺 于此二行中說者 見行不得于菩提 諸佛之法甚深妙 不以有得能知見 離于分别有所依 善巧智者覺菩提 若能舍離諸分别 及以持戒我慢見 依恃多聞而自矜 舍是等已覺菩提 甯處居家樂貪欲 若聞此法不驚疑 信解導師所說法 能于一行廣演說 不用此教中出家 有所得見在閑處 于我想中常系著 起念我當證菩提 所有動念所演說 彼等皆是魔羅網 若知諸法如虛空 彼則無有于動念 諸如來有如是法 諸普眼等說一行 煩惱菩提二無二 不得煩惱及菩提 若不分别欲及嗔 亦不分别于癡等 舍離彼此于二者 彼覺菩提諸導師 若不住于有所得 亦不有念及不動 不起我想無依處 彼覺菩提無上安 若舍分别于分别 谄曲幻僞與嫉妒 樂行頭陀戒福德 彼覺菩提無量眼 若聞此法無所舍 于廣說時亦不疑 彼當速成兩足尊 世間無上智自在 甚深諸法最妙勝 不可思量寂無流 若不開發我見者 難覺于多俱緻劫 善男子。
爾時彼利益上菩薩比丘。
說此偈時。
于上空中。
六十六那由他諸天得無生法忍。
複有六十二千衆生。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寂定威儀比丘。
聞是偈已無喜樂意。
心生熱惱遍身皆腫。
于是人所反生慈心。
思惟于此一慈心故餘皆嗔恨。
于彼時間大地開裂。
彼現身堕阿鼻地獄。
住于彼中億那由他百千歲數受大極苦。
于彼命終即受生于見毒蛇中。
如是次第經于多億那由他等百千生中。
二惡處行。
大阿鼻獄大叫喚獄。
還複生彼見毒蛇中。
以彼如是不善根故。
滿足經于六十二億那由他等百千劫數。
以彼往昔于上利益菩薩。
生一慈心以眼觀視。
以彼善根從彼處終得受人身。
由彼慈心有熏習故。
又複以彼見毒蛇母。
而于彼所起慈心故。
複聞如是深妙法故。
今得如是利智神通。
善男子。
于意雲何。
彼時寂定威儀比丘。
豈異人乎。
今此難調怨仇是也。
此于往昔有是業障。
善男子。
于意雲何。
彼時利益上菩薩比丘者。
莫作異見。
我身是也。
諸善男子。
彼時有王勇健力者。
今無所有菩薩是也。
諸善男子。
此由往昔于菩薩邊生如是等嗔恨心故。
受如是等難知可畏業障惱患。
諸善男子。
以如是故。
若有菩薩當欲淨于諸業障者。
于諸菩薩恭敬尊重如教師想。
諸善男子。
若當欲得不害自身住菩薩者。
應如是學。
說此往昔出法品時。
有九十二那由他等百千衆生。
得無生忍。
三十六億那由他等諸菩薩。
得淨業障。
爾時難調怨仇先害人者。
聞佛授記歡喜踴躍。
飛住虛空高七多羅樹。
而說偈言。
若欲住淨土 應如導師說 應信于諸佛 最上大神通 覺佛神通已 知無分别處 于世間無有 而難可得者 若聞無所有 所問經法者 能信能觸證 則供養諸佛 若學此經已 能除諸有想 得舍已作惡 當見諸導師 若學于此經 是則見諸佛 親侍諸如來 如此經廣說 此則是施度 淨戒所依住 忍辱
能廣分别諸修多羅。
常說少欲知足法義。
而彼比丘已得四禅。
複得五通四無色定。
而彼寂定威儀比丘多有徒衆。
其數五百共相随逐。
亦有如是威儀勝行。
爾時寂定威儀比丘。
見彼利益上菩薩比丘。
不喜不悅生于惡心。
發嗔恚意現于惡色。
在衆人前說如是言。
如此比丘。
何處有于菩提之行。
何處有于諸佛之法。
如是雜行。
于世間行威儀尚無。
況複當有證于勝智。
而彼衆人一向唯信。
利益上菩薩比丘無能壞者。
爾時寂定威儀比丘。
複增嗔恨轉更增上。
從彼地方背面而去。
我不複喜見是惡事。
若此比丘行于邪見。
令諸人衆皆行颠倒。
至蘭若處欲入三昧。
以有嗔恨彼彼三昧不能順入。
況複能定。
彼有如是強力行故。
所有禅定三摩拔提。
及五神通一切皆失。
彼以如是恚惡心故得大重病。
爾時彼利益上菩薩比丘。
作如是念。
希有乃至如此比丘。
生大不善嗔恚濁意。
我于今者應生憐愍。
為作利益聞深法故。
爾時利益上菩薩比丘。
及五千菩薩諸眷屬衆。
飛騰虛空于彼住已。
而說偈言。
居家自性說菩提 欲無分别無破壞 若覺此行演說者 彼覺菩提無上安 嗔行自性如菩提 世師智者已為說 若覺如是法行者 彼覺菩提二足上 愚癡示現菩提等 菩提愚癡無異性 此示現癡以一行 當覺菩提無上道 若有已說諸見行 及彼菩提勝上覺 于此二行中說者 見行不得于菩提 諸佛之法甚深妙 不以有得能知見 離于分别有所依 善巧智者覺菩提 若能舍離諸分别 及以持戒我慢見 依恃多聞而自矜 舍是等已覺菩提 甯處居家樂貪欲 若聞此法不驚疑 信解導師所說法 能于一行廣演說 不用此教中出家 有所得見在閑處 于我想中常系著 起念我當證菩提 所有動念所演說 彼等皆是魔羅網 若知諸法如虛空 彼則無有于動念 諸如來有如是法 諸普眼等說一行 煩惱菩提二無二 不得煩惱及菩提 若不分别欲及嗔 亦不分别于癡等 舍離彼此于二者 彼覺菩提諸導師 若不住于有所得 亦不有念及不動 不起我想無依處 彼覺菩提無上安 若舍分别于分别 谄曲幻僞與嫉妒 樂行頭陀戒福德 彼覺菩提無量眼 若聞此法無所舍 于廣說時亦不疑 彼當速成兩足尊 世間無上智自在 甚深諸法最妙勝 不可思量寂無流 若不開發我見者 難覺于多俱緻劫 善男子。
爾時彼利益上菩薩比丘。
說此偈時。
于上空中。
六十六那由他諸天得無生法忍。
複有六十二千衆生。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寂定威儀比丘。
聞是偈已無喜樂意。
心生熱惱遍身皆腫。
于是人所反生慈心。
思惟于此一慈心故餘皆嗔恨。
于彼時間大地開裂。
彼現身堕阿鼻地獄。
住于彼中億那由他百千歲數受大極苦。
于彼命終即受生于見毒蛇中。
如是次第經于多億那由他等百千生中。
二惡處行。
大阿鼻獄大叫喚獄。
還複生彼見毒蛇中。
以彼如是不善根故。
滿足經于六十二億那由他等百千劫數。
以彼往昔于上利益菩薩。
生一慈心以眼觀視。
以彼善根從彼處終得受人身。
由彼慈心有熏習故。
又複以彼見毒蛇母。
而于彼所起慈心故。
複聞如是深妙法故。
今得如是利智神通。
善男子。
于意雲何。
彼時寂定威儀比丘。
豈異人乎。
今此難調怨仇是也。
此于往昔有是業障。
善男子。
于意雲何。
彼時利益上菩薩比丘者。
莫作異見。
我身是也。
諸善男子。
彼時有王勇健力者。
今無所有菩薩是也。
諸善男子。
此由往昔于菩薩邊生如是等嗔恨心故。
受如是等難知可畏業障惱患。
諸善男子。
以如是故。
若有菩薩當欲淨于諸業障者。
于諸菩薩恭敬尊重如教師想。
諸善男子。
若當欲得不害自身住菩薩者。
應如是學。
說此往昔出法品時。
有九十二那由他等百千衆生。
得無生忍。
三十六億那由他等諸菩薩。
得淨業障。
爾時難調怨仇先害人者。
聞佛授記歡喜踴躍。
飛住虛空高七多羅樹。
而說偈言。
若欲住淨土 應如導師說 應信于諸佛 最上大神通 覺佛神通已 知無分别處 于世間無有 而難可得者 若聞無所有 所問經法者 能信能觸證 則供養諸佛 若學此經已 能除諸有想 得舍已作惡 當見諸導師 若學于此經 是則見諸佛 親侍諸如來 如此經廣說 此則是施度 淨戒所依住 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