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
謂菩薩建立及謗二俱舍離。
中道慧出。
即以彼慧解脫門義如實了知。
空無相無作三脫門自性義如實了知。
若妄想。
若緣起。
若成。
此三種自性離自性義。
如實了知。
若相。
若因緣。
若第一義。
此三種離自性及世谛義如實了知。
五明處第一義谛義如實了知。
多住七種如不妄想。
離虛僞一度門。
起無量下地法緣。
觀法次法向是七種。
名般若波羅蜜淨。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彼五種各有何業。
佛告觀世音。
當知有五業。
菩薩無閡者。
現法波羅蜜。
常頓方便不放逸。
無顧者。
攝受未來不放逸因。
無過者。
修滿淨波羅蜜。
無妄想者。
彼巧方便疾滿足波羅蜜。
回向者。
于一切生常得善受果報無盡波羅蜜。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諸波羅蜜何者最勝。
佛告觀世音。
謂無礙無顧回向。
何者不染污。
謂無過無妄想。
何者熾燃。
謂不計數。
何者不動。
謂入不退法地。
何者快淨。
謂住十地求佛地。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何故菩薩常得無盡波羅蜜受果報及無盡波羅蜜。
佛告觀世音。
展轉相依舍修習故。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何故菩薩深樂波羅蜜受果報。
佛告觀世音。
菩薩有五事。
一者諸波羅蜜增上喜樂真實因。
二者攝取自他因。
三者來世受果報因。
四者離煩惱事。
五者不住惡趣。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諸波羅蜜各有何德力。
佛告觀世音。
當知各有四種。
一者菩薩修諸波羅蜜時。
舍離悭貪犯戒懈怠亂心諸見。
二者為無上菩提真實衆具。
三者于現法中攝取自他。
四者于未來世。
得廣大無盡受果報。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諸波羅蜜。
何因何果何義。
佛告觀世音。
此諸波羅蜜。
悲為因。
受報攝衆生為果。
滿足大菩提為大義。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若菩薩有無盡财及有悲心者。
何故世間有貧窮衆生。
佛告觀世音此是衆生自業過耳。
若異者他常為作。
彼則應有無盡之财。
世間何有貧窮衆生。
若然者。
衆生作惡不應為障。
觀世音。
譬如餓鬼為渴所逼唯見空壑。
非彼海過。
但彼餓鬼自業過耳。
如彼大海無有過咎。
菩薩無過亦複如是。
如彼餓鬼自業果報。
衆生業報亦複如是。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一切諸法悉無自性。
菩薩以何等波羅蜜取。
佛告觀世音。
般若波羅蜜。
觀世音。
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羅蜜取無自性者。
何故不取自性。
佛告觀世音。
我不說無自性取無自性。
然無自性無字自知。
彼不能離字說而說。
以是故。
離自性取離自性。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所說波羅蜜。
上波羅蜜。
大波羅蜜。
何等為波羅蜜。
何等為上波羅蜜。
何等為大波羅蜜。
佛告觀世音菩薩。
于無量時修習檀等。
善法成就而煩惱亦行而能降伏。
非彼所勝。
謂解行地軟中解轉名波羅蜜。
複無量時修如是等。
善法成就煩惱亦行。
而能斷煩惱。
非彼所勝。
謂從初地起名上波羅蜜。
複無量時修如是等。
善法成就。
一切煩惱一切不行。
謂第八地起是名大波羅蜜。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諸地幾種煩惱使。
佛告觀世音。
有三種。
一者害伴。
謂五地。
觀世音。
不俱生煩惱行。
俱生煩惱行伴(丹鄉本有彼)爾時無。
是故名害伴。
二者羸使。
謂六地七地細微行(行音衡)修。
抑止不行三者細微使。
謂第八地彼上上。
一切煩惱一切不行。
及爾焰障依少故。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菩薩幾種過斷名斷彼使。
佛告觀世音。
有三種。
初皮過斷。
第二膚過斷。
第三骨過斷。
離一切使者。
我說唯佛地。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菩薩幾阿僧祇劫斷彼諸過。
佛告觀世音。
有三無量。
或刹那。
羅婆摩睺妒路。
半時一時日夜。
半月一月離兜(三(丹鄉本二)月為一節。
一節名離兜)。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諸地菩薩煩惱起。
有何相何過何德。
佛告觀世音。
不染污相。
所以者何。
謂菩薩于初地入一切法界。
彼知煩惱起非不知。
是故名不染污相。
不能令自身生苦故無過。
為衆生界作離苦因。
故菩薩起煩惱。
有無量功德。
觀世音白佛言。
奇哉世尊。
乃至大義菩提令諸菩薩起煩惱。
勝一切衆生聲聞緣覺善根功德。
況餘功德。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世尊所說聲聞乘及大乘即是一乘。
有何義。
佛告觀世音。
我說聲聞乘法。
所謂五陰内六入外六入。
如是等我說即是大乘一法界一道。
是故我不說有種種乘。
而彼如所說義而起妄想。
或建立或诽謗說種種乘。
彼見相違各各诤論故作是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說種種自性 是皆同一道 下劣上妙乘 無有種種異 如說随妄想 建立或诽謗 彼見義相違 愚惑種種解 地攝想所治 勝生及願學 此說大乘道 勤修速成佛 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
世尊。
相續解脫經中。
此經何名雲何奉持。
佛告觀世音。
此經名地波羅蜜了義說。
如是奉持。
說是地波羅蜜了義說時。
七萬五千菩薩。
得大乘光三昧。
謂菩薩建立及謗二俱舍離。
中道慧出。
即以彼慧解脫門義如實了知。
空無相無作三脫門自性義如實了知。
若妄想。
若緣起。
若成。
此三種自性離自性義。
如實了知。
若相。
若因緣。
若第一義。
此三種離自性及世谛義如實了知。
五明處第一義谛義如實了知。
多住七種如不妄想。
離虛僞一度門。
起無量下地法緣。
觀法次法向是七種。
名般若波羅蜜淨。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彼五種各有何業。
佛告觀世音。
當知有五業。
菩薩無閡者。
現法波羅蜜。
常頓方便不放逸。
無顧者。
攝受未來不放逸因。
無過者。
修滿淨波羅蜜。
無妄想者。
彼巧方便疾滿足波羅蜜。
回向者。
于一切生常得善受果報無盡波羅蜜。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諸波羅蜜何者最勝。
佛告觀世音。
謂無礙無顧回向。
何者不染污。
謂無過無妄想。
何者熾燃。
謂不計數。
何者不動。
謂入不退法地。
何者快淨。
謂住十地求佛地。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何故菩薩常得無盡波羅蜜受果報及無盡波羅蜜。
佛告觀世音。
展轉相依舍修習故。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何故菩薩深樂波羅蜜受果報。
佛告觀世音。
菩薩有五事。
一者諸波羅蜜增上喜樂真實因。
二者攝取自他因。
三者來世受果報因。
四者離煩惱事。
五者不住惡趣。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諸波羅蜜各有何德力。
佛告觀世音。
當知各有四種。
一者菩薩修諸波羅蜜時。
舍離悭貪犯戒懈怠亂心諸見。
二者為無上菩提真實衆具。
三者于現法中攝取自他。
四者于未來世。
得廣大無盡受果報。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諸波羅蜜。
何因何果何義。
佛告觀世音。
此諸波羅蜜。
悲為因。
受報攝衆生為果。
滿足大菩提為大義。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若菩薩有無盡财及有悲心者。
何故世間有貧窮衆生。
佛告觀世音此是衆生自業過耳。
若異者他常為作。
彼則應有無盡之财。
世間何有貧窮衆生。
若然者。
衆生作惡不應為障。
觀世音。
譬如餓鬼為渴所逼唯見空壑。
非彼海過。
但彼餓鬼自業過耳。
如彼大海無有過咎。
菩薩無過亦複如是。
如彼餓鬼自業果報。
衆生業報亦複如是。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一切諸法悉無自性。
菩薩以何等波羅蜜取。
佛告觀世音。
般若波羅蜜。
觀世音。
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羅蜜取無自性者。
何故不取自性。
佛告觀世音。
我不說無自性取無自性。
然無自性無字自知。
彼不能離字說而說。
以是故。
離自性取離自性。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所說波羅蜜。
上波羅蜜。
大波羅蜜。
何等為波羅蜜。
何等為上波羅蜜。
何等為大波羅蜜。
佛告觀世音菩薩。
于無量時修習檀等。
善法成就而煩惱亦行而能降伏。
非彼所勝。
謂解行地軟中解轉名波羅蜜。
複無量時修如是等。
善法成就煩惱亦行。
而能斷煩惱。
非彼所勝。
謂從初地起名上波羅蜜。
複無量時修如是等。
善法成就。
一切煩惱一切不行。
謂第八地起是名大波羅蜜。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諸地幾種煩惱使。
佛告觀世音。
有三種。
一者害伴。
謂五地。
觀世音。
不俱生煩惱行。
俱生煩惱行伴(丹鄉本有彼)爾時無。
是故名害伴。
二者羸使。
謂六地七地細微行(行音衡)修。
抑止不行三者細微使。
謂第八地彼上上。
一切煩惱一切不行。
及爾焰障依少故。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菩薩幾種過斷名斷彼使。
佛告觀世音。
有三種。
初皮過斷。
第二膚過斷。
第三骨過斷。
離一切使者。
我說唯佛地。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菩薩幾阿僧祇劫斷彼諸過。
佛告觀世音。
有三無量。
或刹那。
羅婆摩睺妒路。
半時一時日夜。
半月一月離兜(三(丹鄉本二)月為一節。
一節名離兜)。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諸地菩薩煩惱起。
有何相何過何德。
佛告觀世音。
不染污相。
所以者何。
謂菩薩于初地入一切法界。
彼知煩惱起非不知。
是故名不染污相。
不能令自身生苦故無過。
為衆生界作離苦因。
故菩薩起煩惱。
有無量功德。
觀世音白佛言。
奇哉世尊。
乃至大義菩提令諸菩薩起煩惱。
勝一切衆生聲聞緣覺善根功德。
況餘功德。
觀世音白佛言。
世尊。
世尊所說聲聞乘及大乘即是一乘。
有何義。
佛告觀世音。
我說聲聞乘法。
所謂五陰内六入外六入。
如是等我說即是大乘一法界一道。
是故我不說有種種乘。
而彼如所說義而起妄想。
或建立或诽謗說種種乘。
彼見相違各各诤論故作是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說種種自性 是皆同一道 下劣上妙乘 無有種種異 如說随妄想 建立或诽謗 彼見義相違 愚惑種種解 地攝想所治 勝生及願學 此說大乘道 勤修速成佛 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
世尊。
相續解脫經中。
此經何名雲何奉持。
佛告觀世音。
此經名地波羅蜜了義說。
如是奉持。
說是地波羅蜜了義說時。
七萬五千菩薩。
得大乘光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