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于渴取中作等起業。
三者于行有中作牽引業。
四者于死已後作相續縛業。
是故惟說渴為集谛。
比丘白佛。
大德。
有生有老有死。
何故名色六入觸受等禅磨之相。
乃皆顯為老死之名。
佛言比丘。
彼所有出生相者。
以三苦順縛示現故。
比丘白佛。
大德。
生以何苦示現。
佛言比丘。
行苦示現。
比丘白佛。
大德。
老以何苦示現。
佛言比丘。
壞苦示現。
比丘白佛。
大德。
死以何苦示現。
佛言比丘。
苦苦示現。
比丘白佛。
大德。
所有四種出生之相。
與生老死有何差别。
佛言比丘。
彼四種出生之相。
随次第生。
若生随相似生。
彼出生中生相如是應知。
比丘白佛。
大德。
出生之相次第而生。
當何所似。
佛言比丘。
彼初下種即當有生。
彼次第增長生。
彼次第出胎生。
彼次第增長生。
彼增長已能得受用世俗生。
此次第生複誰所生。
衆界入生而無有我。
何以故。
五衆等增長遷流。
以無常故。
及命根力限量時住。
亦為無常所生故。
比丘。
彼四種出生之相。
時分破壞即作五種衰惡。
說名為老。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五種衰惡。
佛言比丘。
一者發衰惡。
發壞離色故。
二者依衰惡(依謂身也)。
肉處色力衰惡故。
三者業衰惡。
語時上氣喘息故。
住時曲如牛脊曲故。
坐時向前重身故。
行時按杖故。
意智系縛及念弱少故。
四者受用衰惡。
于現在衆具中受用下劣故。
于諸遊戲所可喜中。
皆不受用故。
于色根自境界中。
不速疾行及不行故。
五者命根衰惡。
壽盡死近。
及少緣死不堪忍故。
比丘。
于彼四種出生相中。
亦有六種死差别。
應知一者盡竟死。
二者不盡竟死。
三者自相死。
四者不盡竟死分。
五者盡竟死分。
六者非時時死。
比丘。
于中自相死者。
識于身中移出别分。
及色根滅沒。
如是應知。
比丘。
名色等出生之相與生老死有此差别。
比丘白佛。
大德。
三種渴愛。
皆說緣生與生作因。
何故惟說欲界生。
佛言比丘。
以欲界生粗故。
不可贊歎亦不可教知。
以回還非解脫法體故。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此攝聚緣生及以轉出。
說十二分。
于中幾是能攝聚分。
幾是所攝聚分。
幾是能轉出分。
幾是所轉出分。
佛言比丘。
無明與行及一分識。
是能攝聚分。
彼一分識及名色六入觸受。
是所攝聚分。
比丘。
彼一分受及渴愛取有。
是能轉出分。
生老死是所轉出分。
及彼一分名色六入觸受。
亦是所轉出分應知。
比丘白佛。
大德。
此能攝聚分及此能轉出分。
為一時生可見。
為當次第。
佛言比丘。
一時生次第說。
比丘白佛。
大德。
能攝聚分。
能轉出分。
既一時生。
何故初說能攝聚分。
後說能轉出分。
佛言。
比丘。
由所攝聚有更轉出。
是故無不由所攝聚。
比丘白佛。
大德。
無明緣不正思。
何故說與無明作緣。
佛言。
比丘。
以其無明由不正思牽已與行作緣。
從無明生觸。
受及與渴愛作緣。
比丘白佛。
大德。
幾相略說緣生可知。
佛言。
比丘。
略說三相緣生可知。
一者不動緣生相(泥梨賀翻為不動而是空義以空故無所動作)。
二者無常緣生相。
三者堪能緣生相。
比丘白佛。
大德。
有四種緣。
世尊所說。
謂因緣。
無間緣(舊名次第緣)。
攀緣。
增上緣(亦名生緣)。
大德。
于中以何等緣。
無明與行作緣。
乃至以何等緣。
生與老死作緣。
佛言。
比丘。
諸行轉生同相故。
我說四種緣。
于此義中惟增上緣。
我意說為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
彼增上緣。
複有不相著及相著。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不相著增上緣。
何者是相著增上緣。
佛言。
比丘。
未生不正思中無明順眠。
與諸行不相著而作緣。
若生已即相著。
比丘。
其不正思與行和合。
于六識身和合共生。
生而未滅。
與識不相著而作緣。
若生滅已即相著。
比丘。
所有未到死時之識。
與名色不相著而作緣(識與名色相著作緣梵本亦無此句)。
如識于名色如是。
攝聚名色。
于轉出名色亦如是。
如名色于名色。
如是六入于六入觸于觸。
受于受亦如是。
如無明于行。
如是無明于渴愛。
渴愛于取。
取于有。
亦如是。
如識于名色。
名色等于名色等。
如是有于生亦如是。
又比丘。
生中胎藏童子少年時。
與老死不相著而作緣。
若到根熟壽盡時。
中相著作緣應知。
比丘白佛。
大德。
若世尊曾于共因共緣共由法門之中。
因渴愛故說業。
于中是何密意。
佛言。
比丘。
有之所攝業者。
因渴愛故說。
此是密意。
比丘白佛。
大德。
因以何義可見緣以何義可見。
由以何義可見。
佛言。
比丘。
安置後生處種子故。
因義可見。
決定住持彼生轉出故。
緣義可見。
死已出向生處與生故。
由義可見。
比丘白佛。
大德。
緣生者。
是何句義。
佛言。
比丘。
各自有緣同聚相續故此諸分生。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上
三者于行有中作牽引業。
四者于死已後作相續縛業。
是故惟說渴為集谛。
比丘白佛。
大德。
有生有老有死。
何故名色六入觸受等禅磨之相。
乃皆顯為老死之名。
佛言比丘。
彼所有出生相者。
以三苦順縛示現故。
比丘白佛。
大德。
生以何苦示現。
佛言比丘。
行苦示現。
比丘白佛。
大德。
老以何苦示現。
佛言比丘。
壞苦示現。
比丘白佛。
大德。
死以何苦示現。
佛言比丘。
苦苦示現。
比丘白佛。
大德。
所有四種出生之相。
與生老死有何差别。
佛言比丘。
彼四種出生之相。
随次第生。
若生随相似生。
彼出生中生相如是應知。
比丘白佛。
大德。
出生之相次第而生。
當何所似。
佛言比丘。
彼初下種即當有生。
彼次第增長生。
彼次第出胎生。
彼次第增長生。
彼增長已能得受用世俗生。
此次第生複誰所生。
衆界入生而無有我。
何以故。
五衆等增長遷流。
以無常故。
及命根力限量時住。
亦為無常所生故。
比丘。
彼四種出生之相。
時分破壞即作五種衰惡。
說名為老。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五種衰惡。
佛言比丘。
一者發衰惡。
發壞離色故。
二者依衰惡(依謂身也)。
肉處色力衰惡故。
三者業衰惡。
語時上氣喘息故。
住時曲如牛脊曲故。
坐時向前重身故。
行時按杖故。
意智系縛及念弱少故。
四者受用衰惡。
于現在衆具中受用下劣故。
于諸遊戲所可喜中。
皆不受用故。
于色根自境界中。
不速疾行及不行故。
五者命根衰惡。
壽盡死近。
及少緣死不堪忍故。
比丘。
于彼四種出生相中。
亦有六種死差别。
應知一者盡竟死。
二者不盡竟死。
三者自相死。
四者不盡竟死分。
五者盡竟死分。
六者非時時死。
比丘。
于中自相死者。
識于身中移出别分。
及色根滅沒。
如是應知。
比丘。
名色等出生之相與生老死有此差别。
比丘白佛。
大德。
三種渴愛。
皆說緣生與生作因。
何故惟說欲界生。
佛言比丘。
以欲界生粗故。
不可贊歎亦不可教知。
以回還非解脫法體故。
比丘白佛。
大德。
若此攝聚緣生及以轉出。
說十二分。
于中幾是能攝聚分。
幾是所攝聚分。
幾是能轉出分。
幾是所轉出分。
佛言比丘。
無明與行及一分識。
是能攝聚分。
彼一分識及名色六入觸受。
是所攝聚分。
比丘。
彼一分受及渴愛取有。
是能轉出分。
生老死是所轉出分。
及彼一分名色六入觸受。
亦是所轉出分應知。
比丘白佛。
大德。
此能攝聚分及此能轉出分。
為一時生可見。
為當次第。
佛言比丘。
一時生次第說。
比丘白佛。
大德。
能攝聚分。
能轉出分。
既一時生。
何故初說能攝聚分。
後說能轉出分。
佛言。
比丘。
由所攝聚有更轉出。
是故無不由所攝聚。
比丘白佛。
大德。
無明緣不正思。
何故說與無明作緣。
佛言。
比丘。
以其無明由不正思牽已與行作緣。
從無明生觸。
受及與渴愛作緣。
比丘白佛。
大德。
幾相略說緣生可知。
佛言。
比丘。
略說三相緣生可知。
一者不動緣生相(泥梨賀翻為不動而是空義以空故無所動作)。
二者無常緣生相。
三者堪能緣生相。
比丘白佛。
大德。
有四種緣。
世尊所說。
謂因緣。
無間緣(舊名次第緣)。
攀緣。
增上緣(亦名生緣)。
大德。
于中以何等緣。
無明與行作緣。
乃至以何等緣。
生與老死作緣。
佛言。
比丘。
諸行轉生同相故。
我說四種緣。
于此義中惟增上緣。
我意說為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
彼增上緣。
複有不相著及相著。
比丘白佛。
大德。
何者是不相著增上緣。
何者是相著增上緣。
佛言。
比丘。
未生不正思中無明順眠。
與諸行不相著而作緣。
若生已即相著。
比丘。
其不正思與行和合。
于六識身和合共生。
生而未滅。
與識不相著而作緣。
若生滅已即相著。
比丘。
所有未到死時之識。
與名色不相著而作緣(識與名色相著作緣梵本亦無此句)。
如識于名色如是。
攝聚名色。
于轉出名色亦如是。
如名色于名色。
如是六入于六入觸于觸。
受于受亦如是。
如無明于行。
如是無明于渴愛。
渴愛于取。
取于有。
亦如是。
如識于名色。
名色等于名色等。
如是有于生亦如是。
又比丘。
生中胎藏童子少年時。
與老死不相著而作緣。
若到根熟壽盡時。
中相著作緣應知。
比丘白佛。
大德。
若世尊曾于共因共緣共由法門之中。
因渴愛故說業。
于中是何密意。
佛言。
比丘。
有之所攝業者。
因渴愛故說。
此是密意。
比丘白佛。
大德。
因以何義可見緣以何義可見。
由以何義可見。
佛言。
比丘。
安置後生處種子故。
因義可見。
決定住持彼生轉出故。
緣義可見。
死已出向生處與生故。
由義可見。
比丘白佛。
大德。
緣生者。
是何句義。
佛言。
比丘。
各自有緣同聚相續故此諸分生。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