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名言警句
關燈
小
中
大
以下幾句,我覺得對自己甚為有用,需時常誦讀!
待父母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衆,而親仁。
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 【譯文】孔子說:"同學們在父母面前要孝順父母,與兄弟相處要尊敬兄長;說話要謹慎而講信用;博愛大衆而特别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做到了這些之後,才談得上學習文化知識。
" 子曰:「事父母幾谏,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 【譯文】孔于說:&ldquo侍奉父母,對他們的過錯應委婉地勸阻。
如果見他們不願意聽從,仍然應該恭敬地侍奉他們,不得冒犯。
雖然心裡憂愁,但也不能怨恨。
&rdquo 子曰:「父母一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注釋】無 【譯文】孔子說:&ldquo父母的年紀不可不記挂在心頭。
一方面為他們添壽而歡喜,一方面為他們年高而擔心。
&rdquo 【解讀】喜則點歌祝壽做生日,懼則湯藥侍候問寒暖。
孝子之心就這樣體現。
尤其是在當今經濟日漸發達的時代,父母多半已不需要子女贍養.不少家庭父母和子女還是各立門戶分開生活,平時盡孝的地方較古人已少了許多,老父老母所期望的,不外乎是做子女的心到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做子女的還有什麼理由連父母的年紀都不放在心上呢。
如果真是這樣,那可就難逃&ldquo不孝之子&rdquo的罪名了。
扪心自問,你是不是這樣的&ldquo不孝之子&rdquo呢?如果是,那就趕快去記住你父母的年紀吧。
居住生活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貪求飽足,居住不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說話謹慎,接近德才兼備的人而改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不的了。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譯文】孔子說:&ldquo不仁的人不能夠長久地處在貧困的境地,也不能夠長久地處在安樂的境地。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順從仁。
&rdquo 【解讀】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煩從仁是由于他們氣質不同,如孔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說:&ldquo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rdquo(《雍也》)水性*動,動者順勢,所以須從仁;山性*靜,靜者安定,所以安于仁。
但無論是安于仁還是順從仁,對仁的追求都是一緻的。
不一緻的是不仁者,亦即沒有仁德仁心的人。
由于沒有仁德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穩定的人格,無論在哪種情況下都不能夠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
如果是處在貧困之中,不能夠做到安貧樂道,做到孟子所說的&ldquo貧賤不能移”如果是處在安樂之中,也不能夠做到久享安樂,做到孟子所說的&ldquo富貴不能婬*&rdquo。
一言歸總,這種人因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礎,所以必然是反複無常的小人。
而仁者和智者因為有智慧,有涵養,修養達到了仁的境界,所以無論處于貧富之間還是得意失意之間,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
這就是有沒有仁心之間的區别。
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礎。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譯文】孔子在家閑居的時候,儀态舒展自如,神色*和樂喜悅。
【解讀】一肩挑盡古今愁,憂國憂民憂天下的孔子在家閑居時卻儀态舒展自如,神色*和樂會悅,過着無憂無慮的個人生活,完全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一副愁眉苦臉,嚴肅莊重的樣子。
這是因為他雖然憂中憂民憂天下,但卻不憂個人生活,在個人生活上抱着以平淡為樂的曠達态度,所以始終能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
說到底,就是他很會調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
而不像我們今天的人,急急如律令。
東奔西竄,疲于奔命。
電話有了要傳呼,傳呼有了要手機,生怕失去了任何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卻又逢人便感歎:&ldquo唉,活得真累!&rsquo&rdquo難道這累不是你自找的嗎?更何況你累什麼呢?不外乎是累财累名累地位,累一己之得失、個人的利益,其結果是連&ldquo燕居&rdquo的時間都沒有了,更不用說什麼&ldquo申中如也,天天如也&rdquo。
與其如此,倒不如向聖人學習,甩開個人名利之累,退而間居,保持舒展和樂的心态,平平淡淡,輕輕松松過一生。
心胸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 【譯文】孔子說
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 【譯文】孔子說:"同學們在父母面前要孝順父母,與兄弟相處要尊敬兄長;說話要謹慎而講信用;博愛大衆而特别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做到了這些之後,才談得上學習文化知識。
" 子曰:「事父母幾谏,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 【譯文】孔于說:&ldquo侍奉父母,對他們的過錯應委婉地勸阻。
如果見他們不願意聽從,仍然應該恭敬地侍奉他們,不得冒犯。
雖然心裡憂愁,但也不能怨恨。
&rdquo 子曰:「父母一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注釋】無 【譯文】孔子說:&ldquo父母的年紀不可不記挂在心頭。
一方面為他們添壽而歡喜,一方面為他們年高而擔心。
&rdquo 【解讀】喜則點歌祝壽做生日,懼則湯藥侍候問寒暖。
孝子之心就這樣體現。
尤其是在當今經濟日漸發達的時代,父母多半已不需要子女贍養.不少家庭父母和子女還是各立門戶分開生活,平時盡孝的地方較古人已少了許多,老父老母所期望的,不外乎是做子女的心到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做子女的還有什麼理由連父母的年紀都不放在心上呢。
如果真是這樣,那可就難逃&ldquo不孝之子&rdquo的罪名了。
扪心自問,你是不是這樣的&ldquo不孝之子&rdquo呢?如果是,那就趕快去記住你父母的年紀吧。
居住生活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貪求飽足,居住不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說話謹慎,接近德才兼備的人而改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不的了。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譯文】孔子說:&ldquo不仁的人不能夠長久地處在貧困的境地,也不能夠長久地處在安樂的境地。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順從仁。
&rdquo 【解讀】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煩從仁是由于他們氣質不同,如孔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說:&ldquo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rdquo(《雍也》)水性*動,動者順勢,所以須從仁;山性*靜,靜者安定,所以安于仁。
但無論是安于仁還是順從仁,對仁的追求都是一緻的。
不一緻的是不仁者,亦即沒有仁德仁心的人。
由于沒有仁德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穩定的人格,無論在哪種情況下都不能夠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
如果是處在貧困之中,不能夠做到安貧樂道,做到
一言歸總,這種人因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礎,所以必然是反複無常的小人。
而仁者和智者因為有智慧,有涵養,修養達到了仁的境界,所以無論處于貧富之間還是得意失意之間,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
這就是有沒有仁心之間的區别。
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礎。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譯文】孔子在家閑居的時候,儀态舒展自如,神色*和樂喜悅。
【解讀】一肩挑盡古今愁,憂國憂民憂天下的孔子在家閑居時卻儀态舒展自如,神色*和樂會悅,過着無憂無慮的個人生活,完全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一副愁眉苦臉,嚴肅莊重的樣子。
這是因為他雖然憂中憂民憂天下,但卻不憂個人生活,在個人生活上抱着以平淡為樂的曠達态度,所以始終能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
說到底,就是他很會調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
而不像我們今天的人,急急如律令。
東奔西竄,疲于奔命。
電話有了要傳呼,傳呼有了要手機,生怕失去了任何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卻又逢人便感歎:&ldquo唉,活得真累!&rsquo&rdquo難道這累不是你自找的嗎?更何況你累什麼呢?不外乎是累财累名累地位,累一己之得失、個人的利益,其結果是連&ldquo燕居&rdquo的時間都沒有了,更不用說什麼&ldquo申中如也,天天如也&rdquo。
與其如此,倒不如向聖人學習,甩開個人名利之累,退而間居,保持舒展和樂的心态,平平淡淡,輕輕松松過一生。
心胸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 【譯文】孔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