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3)

關燈
的小人啊。

    不過,也可以勉強算作再次一等的士了。

     大家看到這裡以後一定會瞠目結舌說,這麼高的标準才是第三等啊?那種言必信,行必果,答應别人的事情,不管用什麼辦法,也不管會有什麼後果,也一定給你做到,就是能夠實踐自己諾言的人隻能勉強算作第三等的士。

    可是,&ldquo言必信,行必果&rdquo這六個字,今天有幾個人能做到啊? 子貢可能也覺得這三個标準太高了,于是又追問了一句說,&ldquo今之從政者何如&rdquo?現在這些當政的人怎麼樣?他們算得上&ldquo士&rdquo嗎? 結果他的老師說:&ldquo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rdquo這些器識狹小的人算得上什麼?也就是說,他們離這樣一個士的标準還太遠太遠。

     其實,&ldquo士&rdquo的這三個标準,是孔子對一個成熟的、能夠在社會職業崗位上有所擔承的人的質量描述。

     士的最高标準是&ldquo不辱君命&rdquo,這很自然會讓我們想起戰國時候趙國的蔺相如。

    大家看《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會注意到&ldquo完璧歸趙&rdquo這個故事。

     當年趙王得到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王想設法奪過來。

    于是他派使者告訴趙王說,我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璧。

    趙王知道秦是虎狼之國,這塊璧一旦拿到秦國就沒有辦法再拿回來。

    蔺相如說,如果我們不去的話是自己理虧,我帶着這塊璧去,如果不能換回城池,我豁出命來也不會讓它落在秦王之手,有我在就有這塊璧在。

     等蔺相如帶着和氏璧來到秦國,秦王就随随便便在偏殿相見,并讓大臣、美人嘻嘻哈哈地傳看這無價之寶。

    蔺相如一看就明白了,這塊玉在這裡不受尊敬,就像趙國不受尊敬一樣,要拿回來是很難的事情。

    于是他就跟秦王說,大王,這塊美玉是有瑕疵的,你給我,我指給你看。

    等秦王把這塊璧還到他手裡,蔺相如退後幾步靠在柱子上,怒發上沖冠,持璧而立,跟秦王說,你在這樣一個地方迎接這塊玉,是對寶玉、也是對趙國的不尊重。

    你知道我們來之前,焚香頂禮,齋戒十五天,以示對秦國的尊重。

    我奉玉而來,而你随便把這塊玉傳與大臣、美人,這樣一個懈慢的态度就讓我知道,你們不是真正想要用城池來換和氏璧的。

    如果你真要這塊玉,你也要像我們一樣齋戒焚香十五天,而且你要先把城池劃給我們,我才能夠再把這塊玉給你。

    不然的話,我的頭和這塊玉現在就同時撞碎在你金殿的大柱上。

    秦王害怕了,趕緊答應了他的要求。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會履行諾言,所以連夜讓家人帶着這塊美玉逃回了趙國。

    他自己則留下來,最後跟秦王做一個交待。

    他對秦王說,我知道你沒有真正給我們城池之心,現在完璧已經歸趙了。

     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并不缺乏。

    在一個突變的情形下,一個人怎麼樣能夠有所擔當,其實是一個成熟的人在職業角色*中所要受到的一種考評。

    人怎麼樣可以變得無畏,可以變得淡定而不倉惶?這需要在心中找到一個符号的寄托。

    這個寄托不見得是大家共同認可的一個宏大理想,也不見得是一種權勢,金錢之類的東西。

    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ldquo達·芬奇密碼&rdquo,每一個人的生命鍊條中一定有他自己最在乎的東西,但凡找到這樣一個寄托,就會給你這一生找到一個依憑,會找到自己的一個内心根據地。

     在《論語》中,一切高遠的理想,都建立在樸素的起點上。

    我們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這個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

    中國知識分子所要的并不是一種物質生活的奢侈,但他們一定要心靈悠遊上的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