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之六 理想之道(2)

關燈
事一個具體的職業,在那個職業上做出成績要高出一個層次。

     這就是孔夫子說過的&ldquo君子不器&rdquo。

    一個真正的君子從來不是以他的職業素質謀求一個社會職位為目的的,卻一定是以修身為起點的,他要從最近的、從内心的完善做起。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複始的工作節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你去關注自己的内心呢?我們所看到的往往隻是一個社會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們心靈的聲音。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人過得很不開心,覺得自己有抑郁症的前兆,就去看心理醫生。

     他跟醫生講,我每天特别害怕下班,我在工作的時候一切正常,但是一回到家裡就會感到惶惑。

    我不知道自己心裡真正的願望是什麼,我不知道該選擇什麼,不該選擇什麼。

    越到晚上,我的心裡面會越恐懼,越壓抑,所以常常整夜失眠。

    但是第二天早上一上班,一進入工作狀态,我的症狀就消失了。

    長此以往,我很害怕會得上抑郁症。

     這個醫生認真聽完他的傾訴後,給了他一個建議說,在我們這個城市裡,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喜劇演員,他的喜劇演得好極了,所有人看了以後都會開懷大笑,忘懷得失。

    你是不是先去看看他的演出?等看上一段時間後,我們再聊一聊,看你這種抑郁症前兆是不是有所緩解,然後我們再來商量方案。

     聽完醫生的話,這個人很久很久沒有說話。

    他擡起頭來看着醫生的時候,已經是滿面淚水。

    他艱難地對醫生說,我就是那個喜劇演員。

     這好像是一個寓言,但這樣的故事很容易發生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

    大家可以想一想,當一個人已經習慣于自己的角色*,在角色*中歡欣地表演,認為這就是自己的理想,這就是成功的職業,在這個時候,還有多少心靈的願望受到尊重呢?我們在角色*之外,還留有多大的空間,真正認識自己的内心呢?這就是很多人離開職業角色*之後,反而覺得倉惶失措的根源所在。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隆冬來臨之前,在深秋的田埂上,有三隻小田鼠忙忙碌碌地做着過冬準備。

     第一隻田鼠拼命地去找糧食,把各種谷穗、稻穗一趟一趟搬進洞裡。

     第二隻田鼠賣力地去找禦寒的東西,把很多稻草、棉絮拖進洞裡。

     而第三隻田鼠呢?就一直在田埂上遊遊蕩蕩,一會兒看看天,一會兒看看地,一會兒躺一會兒。

     那兩個夥伴一邊忙活,一邊指責第三隻田鼠說,你這麼懶惰,也不為過冬做準備,看你到了冬天怎麼辦! 這隻田鼠也不辯解。

     後來冬天真的來了,三隻小田鼠躲在一個非常狹窄的洞裡面,看着吃的東西不愁了,禦寒的東西也都齊備了,每天無所事事。

    漸漸地,大家覺得非常無聊,不知道怎麼打發這些時光。

     在這個時候,第三隻田鼠開始給另兩隻田鼠講故事。

    比如在一個秋天的下午,它在田埂上遇到了一個孩子,看到他在做什麼什麼;又在一個秋天的早晨,它在水池邊看到一個老人,他在做什麼什麼;它說曾經聽到人們的對話,曾經聽到鳥兒在唱一種歌謠&hellip&hellip 它的那兩個夥伴這才知道,這隻田鼠當時是在為大家儲備過冬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