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2)
關燈
小
中
大
,每天算計着自家的衣食居住,這就是孔夫子說的小人的心思。
當然這也沒有太大的過錯,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心就拘囿在這麼一點點利益上,為了維護和擴大這一點點利益而不顧道德和法律的約束的話,那就很危險了。
君子從來是尊重道德法制的,就像我們每一個人,走過街天橋,走人行橫道,等待紅燈,這些看起來都會給我們生活多多少少帶來一點限制,但是當這點限制成為彼此尊重、社會默契的時候,卻保障了自己的安全。
而小人則貪圖眼前的利益,喜歡鑽小空子,占小一便宜,一次兩次可能得手,但這裡面潛藏着危機,肯定遲早要吃大虧。
還是拿走路來說,一看紅燈、綠燈中間閃着黃燈,趕緊跑過去吧,覺得這個事情沾了個小一便宜,久而久之,這裡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什麼是小人呢?就是沒有大眼界,搶占眼前小一便宜的人。
那麼在今天這個社會,怎樣成為一個君子?我想不妨從倡導&ldquo恒心&rdquo開始。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有了多元選擇,我們在興奮、激*情的驅使下,在衆多選擇中搖來擺去,難以決定。
這是缺乏&ldquo恒心&rdquo的表現。
每一個人走上社會的時候,都會懷抱一種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夠有所作為。
但是為什麼這些理想在現實中會一一破滅?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們的&ldquo恒心&rdquo不夠。
如果我們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個宏闊的境界,即使沒有達到&ldquo無恒産而有恒心&rdquo那麼高的境界,起碼離君子已經不是很遠了。
這是君子的第二個标準。
君子還有第三個标準,就是&ldquo矜而不争,群而不一黨一&rdquo(《論語·衛靈公》)。
就是說:君子是合群的,雖然他内心裡莊重、莊嚴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裡頭卻從來不争。
同時,他也決不拉幫結派,謀取私利。
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ldquo君子和而不同&rdquo(《論語·子路》)。
舉個例子,許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觀點肯定會不完全一樣,當各自說出自己的觀點時,一個真君子是會認真傾聽的,他能夠理解和尊重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同時又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
這樣就既保證了整體的和諧,又保留了不同的聲音。
我們今天說要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每一個人的不同的聲音和諧地融入到大的集體的聲音中。
小人則剛好相反,他是&ldquo同而不和&rdquo(《論語·子路》)。
生活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場面:大家讨論一件事情的時候,領導的話還沒說完,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對對對,領導說得真好,什麼高屋建瓴、深謀遠慮之類的溢美之詞說了一大籮筐;可是到會後他轉臉就會對别人說,哎,這個領導說的都是什麼啊?我一點都不同意他的觀點! 關于君子和小人行一事的不同,孔子還有一個表述,叫做&ldquo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rdquo(《論語·為政》)。
&ldquo周&rdquo就是能夠一團一結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個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會像空氣裡的氧氣一樣,讓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感到受到照應。
當然這也沒有太大的過錯,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心就拘囿在這麼一點點利益上,為了維護和擴大這一點點利益而不顧道德和法律的約束的話,那就很危險了。
君子從來是尊重道德法制的,就像我們每一個人,走過街天橋,走人行橫道,等待紅燈,這些看起來都會給我們生活多多少少帶來一點限制,但是當這點限制成為彼此尊重、社會默契的時候,卻保障了自己的安全。
而小人則貪圖眼前的利益,喜歡鑽小空子,占小一便宜,一次兩次可能得手,但這裡面潛藏着危機,肯定遲早要吃大虧。
還是拿走路來說,一看紅燈、綠燈中間閃着黃燈,趕緊跑過去吧,覺得這個事情沾了個小一便宜,久而久之,這裡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什麼是小人呢?就是沒有大眼界,搶占眼前小一便宜的人。
那麼在今天這個社會,怎樣成為一個君子?我想不妨從倡導&ldquo恒心&rdquo開始。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有了多元選擇,我們在興奮、激*情的驅使下,在衆多選擇中搖來擺去,難以決定。
這是缺乏&ldquo恒心&rdquo的表現。
每一個人走上社會的時候,都會懷抱一種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夠有所作為。
但是為什麼這些理想在現實中會一一破滅?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們的&ldquo恒心&rdquo不夠。
如果我們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個宏闊的境界,即使沒有達到&ldquo無恒産而有恒心&rdquo那麼高的境界,起碼離君子已經不是很遠了。
這是君子的第二個标準。
君子還有第三個标準,就是&ldquo矜而不争,群而不一黨一&rdquo(《論語·衛靈公》)。
就是說:君子是合群的,雖然他内心裡莊重、莊嚴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裡頭卻從來不争。
同時,他也決不拉幫結派,謀取私利。
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ldquo君子和而不同&rdquo(《論語·子路》)。
舉個例子,許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觀點肯定會不完全一樣,當各自說出自己的觀點時,一個真君子是會認真傾聽的,他能夠理解和尊重每一個人觀點的合理性*,同時又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
這樣就既保證了整體的和諧,又保留了不同的聲音。
我們今天說要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每一個人的不同的聲音和諧地融入到大的集體的聲音中。
小人則剛好相反,他是&ldquo同而不和&rdquo(《論語·子路》)。
生活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場面:大家讨論一件事情的時候,領導的話還沒說完,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對對對,領導說得真好,什麼高屋建瓴、深謀遠慮之類的溢美之詞說了一大籮筐;可是到會後他轉臉就會對别人說,哎,這個領導說的都是什麼啊?我一點都不同意他的觀點! 關于君子和小人行一事的不同,孔子還有一個表述,叫做&ldquo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rdquo(《論語·為政》)。
&ldquo周&rdquo就是能夠一團一結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個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會像空氣裡的氧氣一樣,讓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感到受到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