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 全集 之一 天地人之道(3)
關燈
小
中
大
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所以什麼叫&ldquo仁者不憂&rdquo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失業,婚變,朋友背叛,親人離去等等這些事情,它對你是大事還是小事,沒有客觀标準。
這就如同劃個一寸長的口子,算大傷還是小傷?如果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個粗一粗拉拉的大小夥子,他可能從受傷到這個傷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的内心究竟是做一個嬌滴滴的&ldquo小姑娘&rdquo,還是一個粗一粗拉拉的&ldquo大小夥子&rdquo,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
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所謂&ldquo予人玫瑰,手有餘香&rdquo,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ldquo恕&rdquo字以外,還有一個是&ldquo仁&rdquo字。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畢恭畢敬地去問老師什麼叫仁?老師隻告訴他兩個字:&ldquo愛人&rdquo。
愛别人就叫仁。
樊遲又問什麼叫智?老師說:&ldquo知人。
&rdquo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關愛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就這麼簡單。
那麼,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 孔子說:&ldquo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rdquo(《論語·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别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别人實現理想。
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我記得大學英語課本上,有一則托爾斯泰寫的小寓言,說有一個國王每天都在思考三個最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人最重要?什麼事最重要?什麼時間做事最重要? 就這三個問題,舉朝大臣,沒人能夠回答得出來。
他很苦悶。
後來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訪,走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投宿到一個陌生的老漢家。
半夜裡,他被一陣喧鬧聲驚醒,發現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進老漢家。
那個人說,後面有人追我。
老漢說,那你就在我這兒避一避吧。
就把他藏起來了。
國王吓得不敢睡,一會兒看見追兵來了。
追兵問老漢,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跑過來?老頭說,不知道,我家裡沒有别人。
後來追兵走了,那個被追捕的人說了一些感激的話也走了。
老漢關上門繼續睡覺。
第二天國王問老漢說,你為什麼敢收留那個人?你就不怕惹上殺身之禍?而且你就那麼放他走了,你怎麼不問他是誰呢? 老漢淡淡地跟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那三個久思不解的哲學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這個故事,又可以做《論語》的注腳。
實際上,孔子也罷,莊子也罷,陶淵明、蘇東坡直至泰戈爾,古今中外聖賢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用他們對生活的體驗,總結出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
這些道理不是那些磚頭一樣的典籍,讓你要拿着放大鏡,翻着《辭海》非常吃力地去參悟一輩子。
真正的聖賢不會端着架子、闆着面孔說話。
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着、注視着,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所以什麼叫&ldquo仁者不憂&rdquo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失業,婚變,朋友背叛,親人離去等等這些事情,它對你是大事還是小事,沒有客觀标準。
這就如同劃個一寸長的口子,算大傷還是小傷?如果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個粗一粗拉拉的大小夥子,他可能從受傷到這個傷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的内心究竟是做一個嬌滴滴的&ldquo小姑娘&rdquo,還是一個粗一粗拉拉的&ldquo大小夥子&rdquo,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
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所謂&ldquo予人玫瑰,手有餘香&rdquo,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ldquo恕&rdquo字以外,還有一個是&ldquo仁&rdquo字。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畢恭畢敬地去問老師什麼叫仁?老師隻告訴他兩個字:&ldquo愛人&rdquo。
愛别人就叫仁。
樊遲又問什麼叫智?老師說:&ldquo知人。
&rdquo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關愛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就這麼簡單。
那麼,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 孔子說:&ldquo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rdquo(《論語·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别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别人實現理想。
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我記得大學英語課本上,有一則托爾斯泰寫的小寓言,說有一個國王每天都在思考三個最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人最重要?什麼事最重要?什麼時間做事最重要? 就這三個問題,舉朝大臣,沒人能夠回答得出來。
他很苦悶。
後來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訪,走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投宿到一個陌生的老漢家。
半夜裡,他被一陣喧鬧聲驚醒,發現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進老漢家。
那個人說,後面有人追我。
老漢說,那你就在我這兒避一避吧。
就把他藏起來了。
國王吓得不敢睡,一會兒看見追兵來了。
追兵問老漢,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跑過來?老頭說,不知道,我家裡沒有别人。
後來追兵走了,那個被追捕的人說了一些感激的話也走了。
老漢關上門繼續睡覺。
第二天國王問老漢說,你為什麼敢收留那個人?你就不怕惹上殺身之禍?而且你就那麼放他走了,你怎麼不問他是誰呢? 老漢淡淡地跟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那三個久思不解的哲學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這個故事,又可以做《論語》的注腳。
實際上,孔子也罷,
這些道理不是那些磚頭一樣的典籍,讓你要拿着放大鏡,翻着《辭海》非常吃力地去參悟一輩子。
真正的聖賢不會端着架子、闆着面孔說話。
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着、注視着,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