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簡介

關燈
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

    孔子說:&ldquo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rdquo(《學而》)又曰:&ldquo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rdquo(《八佾》)這說明隻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

    孔子還認為,隻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别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

    子曰:&ldquo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rdquo(《裡仁》)&ldquo齊景公有馬千驷,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

    &rdquo(《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麼怎樣才能算仁呢?顔淵問仁,子曰:&ldquo克己複禮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rdquo(《顔淵》)也就是說,隻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

    可見&ldquo仁&rdquo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ldquo修身&rdquo、&ldquo克己&rdquo的結果。

    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标準,這就是&ldquo剛、毅、木、讷近仁。

    &rdquo(《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标準,即:&ldquo恭、寬、信、敏、惠&rdquo(《陽貨》)。

    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

    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緻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别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衆。

    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

    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ldquo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rdquo(《顔淵》)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

    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仁德。

    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别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即:&ldquo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rdquo(《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

    曾子曰:&ldquo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rdquo(《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别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

    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

    子曰:&ldquo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rdquo(《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據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那麼孔子為什麼強調做人要全面發展呢?這裡體現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ldquo舉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rdquo(《泰伯》)即: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事業的成功。

    所以,對于個人修養來說,全面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關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論語》許多篇幅談及君子,但這裡的君子是一個廣義概念,重在強調一種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個不同于平凡的人。

    為實現這一目的,《論語》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準及道德修養要求。

     其一,&ldquo君子不器&rdquo。

    孔子認為作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隻像器一具一樣,而應&ldquo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rdquo(《衛靈公》)也就是說,君子應以道義作為做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它,用忠誠來完成它,否則就談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

    孔子曰:&ldquo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rdquo(《裡仁》)在孔子看來,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

    同時曾子認為,君子重視仁德修養還必須注意三個方面的規範:一是&ldquo動容貌,斯遠暴慢矣”二是&ldquo正顔色*,斯近信矣”三是,&ldquo出辭氣,斯遠鄙倍矣&rdquo(《泰伯》)。

    也就是說,君子要嚴肅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臉色*,注意自己的言辭。

    隻有這樣才能使人對你尊敬,信任,溫和。

    同時,孔子還認為&ldquo君子泰而不驕&rdquo(《子路》);&ldquo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一黨一&rdquo(《衛靈公》);&ldquo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

    &rdquo&ldquo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稱焉。

    &rdquo&ldquo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rdquo(《衛靈公》)即作為君子應心境安甯而不傲慢,态度莊重而不與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結一黨一營私;君子要重視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對社會多做貢獻。

    隻有這樣才能稱得上君子的修養。

     其三,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

    孔子認為,君子除了自我修養,還要重視用&ldquo戒、畏、思&rdquo幾項标準嚴格要求自己。

    孔子曰:&ldquo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rdquo&ldquo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rdquo&ldquo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rdquo(《季氏》)這些思想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對君子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三點:一是要随時注意戒除個人的欲念;二是處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無忌憚;三是認真處理,随時嚴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義避利,追求道義。

    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差别還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

    他認為,&ldquo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rdquo(《裡仁》)&ldquo君子謀道不謀食。

    &rdquo&ldquo君子憂道不憂貧。

    &rdquo(《衛靈公》)&ldquo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rdquo(《裡仁》)也就是說,作為君子隻有重視道義,追求道義,才能與小人區别,才能真正體現君子的精神。

    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