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簡介
關燈
小
中
大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ldquo四書五經&rdquo。
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
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于此。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ldquo仁&rdquo、&ldquo禮&rdquo和&ldquo中庸&rdquo。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以記言為主,&ldquo論&rdquo是論纂的意思,&ldquo語&rdquo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ldquo論語&rdquo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
《論語》成于衆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赅、含蓄隽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
《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于通過神情語态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ldquo夫子風采,溢于格言&rdquo(《文心雕龍&bull征聖》);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态舉止的靜态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顔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潇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
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據《顔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顔淵&ldquo克己複禮為仁&rdquo,答仲弓&ldqu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rdquo,答司馬中&ldquo仁者其言也讱&rdquo。
顔淵學養高深,故答以&ldquo仁&rdquo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
又如,同是問&ldquo聞斯行諸?&rdquo孔子答子路:&ldquo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rdquo因為&ldquo由也兼人,故退之。
&rdquo答冉有:&ldquo聞斯行之。
&rdquo因為&ldquo求也退,故進之。
&rdquo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曆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于戰國初期。
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
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并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
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ldquo諸儒為之語曰:&lsquo欲為《論》,念張文。
&rsquo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馀家寝微。
&rdquo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
《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
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五四運動以後,《論語》作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為批判否定的對象,而後雖有新儒學的研究與萌生,但在中國民一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國并未形成新的氣候。
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前進,不能不使人們重新選擇新生的思想文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誕生與發展。
然而,嚴峻的事實是,一個新型的社會,特别是當它步入正常發展軌道的時候,不能不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反思,這是任何一個社會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所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
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們重新認識,重新探索。
這使我想到人類的共性*與個性*,文化的共性*與個性*,民族文化的辯證否定本性*。
同時,也使我感到一毛一|澤|東&ldquo古為今用,洋為中用&rdquo思想的價值之所在。
事實上,當我們擺脫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确立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并用它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的精華,《論語》便是其中之一。
不可否認,《論語》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極之處,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人生一精論,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曆史展示。
即使今天處在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文化發展的時代大潮中,《論語》中的許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時代價值。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俄語:Конфуций.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3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ldquo半部《論語》治天下&rdquo之說。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認為:&ldquo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rdquo(《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隻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隻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
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鬥。
其二,做人要重視&ldquo仁德&rdquo。
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
在孔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
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
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于此。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ldquo仁&rdquo、&ldquo禮&rdquo和&ldquo中庸&rdquo。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以記言為主,&ldquo論&rdquo是論纂的意思,&ldquo語&rdquo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ldquo論語&rdquo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
《論語》成于衆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赅、含蓄隽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
《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于通過神情語态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ldquo夫子風采,溢于格言&rdquo(《文心雕龍&bull征聖》);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态舉止的靜态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顔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潇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
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據《顔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顔淵&ldquo克己複禮為仁&rdquo,答仲弓&ldquo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rdquo,答司馬中&ldquo仁者其言也讱&rdquo。
顔淵學養高深,故答以&ldquo仁&rdquo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
又如,同是問&ldquo聞斯行諸?&rdquo孔子答子路:&ldquo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rdquo因為&ldquo由也兼人,故退之。
&rdquo答冉有:&ldquo聞斯行之。
&rdquo因為&ldquo求也退,故進之。
&rdquo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曆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于戰國初期。
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
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并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
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
&rsquo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馀家寝微。
&rdquo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
《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
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五四運動以後,《論語》作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為批判否定的對象,而後雖有新儒學的研究與萌生,但在中國民一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國并未形成新的氣候。
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前進,不能不使人們重新選擇新生的思想文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誕生與發展。
然而,嚴峻的事實是,一個新型的社會,特别是當它步入正常發展軌道的時候,不能不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反思,這是任何一個社會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所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
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們重新認識,重新探索。
這使我想到人類的共性*與個性*,文化的共性*與個性*,民族文化的辯證否定本性*。
同時,也使我感到一毛一|澤|東&ldquo古為今用,洋為中用&rdquo思想的價值之所在。
事實上,當我們擺脫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确立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并用它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的精華,《論語》便是其中之一。
不可否認,《論語》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極之處,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人生一精論,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曆史展示。
即使今天處在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文化發展的時代大潮中,《論語》中的許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時代價值。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俄語:Конфуций.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3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ldquo半部《論語》治天下&rdquo之說。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認為:&ldquo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rdquo(《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隻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隻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
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鬥。
其二,做人要重視&ldquo仁德&rdquo。
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
在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