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旁通(五)

關燈
孟子的策略&mdash&mdash規之以正 從這段記載看來,戰國時代雖然已經很亂了,但是比起現在世界各國,用武力征服了人家,接着就并吞占為己有的情形要好些。

    所以齊宣王也還是蠻可愛的,竟然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問。

     這件事發生在周顯王三十六年,齊宣王十年之間,也正是蘇秦身佩六國相印的後期。

    燕國的國君文公死了,他的兒子易王繼位,齊宣王是乘人國喪而去趁火打劫的。

     齊國派兵去打燕國,在短期間内,齊國很快就把燕國打敗了,齊國獲得全勝,占領了燕國十個城池。

    齊宣王征求孟子的意見,問孟子說,有人建議我到此為止,不要把燕國并吞。

    也有人建議我,現在就把燕國并吞下來算了。

    以我這萬乘之國的齊國,而去攻打萬乘之國的燕國。

    在相等的國力之下,竟然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把燕國打敗了。

    這種勝利,似乎非人力所能為,看樣子是天命。

    假如不把燕國拿下來,就是違背了天意,上天會降下災難的。

    我看還是把燕國拿下的好。

    你孟老先生以為怎樣?聽聽你的高見如何。

     孟子告訴他說,假如你把燕國占領了,燕國的老百姓很高興、很願意的話,就不妨占領下來。

    古代曾經有這樣的例子,那就是周武王。

    假如你占領了燕國,而燕國的老百姓不高興,不願意的話,那就不要占領,古代也有這樣的曆史經驗,像周文王就始終沒有起兵伐纣。

     後世的說話,标榜文王是&ldquo不忍心也&rdquo。

    假如暫且推開王道精神不談,隻從謀略的觀點來看,實際上是文王看得很準,在他那個時候,時機還沒有成熟,在他自己手裡來不及了。

    況且姜尚(太公)七十多歲才遇文王,而文王那時已經九十多歲,步入退暮了。

    等到他兒子手裡,纣王還不能反省轉變的話,那麼,一切的機緣成熟,才能一舉成功。

    所以他把這個事業,留給兒子去完成。

     這個曆史故事被曹操&ldquo翻了版&rdquo,有人向曹操勸進,取漢獻帝而代之,曹操說:&ldquo我其為文王乎!&rdquo下面意思就是說,讓我兒子去幹吧! 孟子接着又針對這次齊國伐燕國的戰役對齊宣王說,如果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在相等的國力下,隻有五十天的時間,就打敗了對方。

    而對方的老百姓們,拿了吃的、喝的,來歡迎你的部隊。

    沒有别的原因,隻因為他們的内政大亂了,老百姓們一心想要避開水深火熱般的暴政,所以歡迎你去解救他們。

    假如你去了,老百姓生活得更痛苦,那怎麼行呢?原來的統治是暴虐的,而你又更暴虐。

    這樣,隻不過是換一個暴虐的&ldquo手&rdquo而已。

    &mdash&mdash這個&ldquo運而已矣&rdquo的&ldquo運&rdquo字用得很妙,可以作&ldquo換一手&rdquo解釋,也可以解釋為&ldquo也會輪到你遭遇同樣的失敗下場&rdquo。

    這&ldquo運&rdquo是運轉,有如佛家說的輪回果報。

     這一件事,在另外有些史書上的記載,孟子當時卻是另外一種說法。

    因此,這件事成為曆史上的一個大疑案了。

     據《戰國策》的《燕策》記載,孟子對齊宣王所說取不取燕國的話是:&ldquo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

    &rdquo 但是《史記·燕世家》卻說,孟子這些話是對齊宣王的兒子齊湣王說的。

     蘇秦口辯輕取十城 但據後世考證,本書上這一次的對話,應該是孟子對齊宣王說的話。

    至于&ldquo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rdquo的話,大緻确定是孟子對齊清王說的話。

    孟子第二次再到齊國,也就齊宣王當政的時代,而且居留在齊國的時間也比較前一次長久,或者有此一說? 燕齊兩國之争,也是曆史上的大事。

    這一次的戰役,齊宣王雖然也征詢了孟子的意見,但到底沒有采用,結果還是取了燕國十城。

     燕易王沒有辦法,就來找蘇秦理論了。

    他說:&ldquo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燕文公)資先生見趙,遂約六國從(親),今齊先伐趙,次伐燕,以先生之故,為天下笑。

    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rdquo 蘇秦被燕易王這一責問,慚愧難受到了萬分,他便很肯定地說:&ldquo請為王取之。

    &rdquo&mdash&mdash我一定可以為你燕國收複這十個城市的失地。

     于是蘇秦便轉到齊國來見齊宣王。

    他首先向齊宣王朝拜,慶祝他打燕國的勝利。

    随後站起身來,便仰起頭,對着齊宣王故做吊喪式的悲悼狀态。

    齊宣王看了他的舉動,莫名其妙,就說:你何以這樣舉止失常,一忽兒向我慶祝,一忽兒又那麼悲傷? 蘇秦說:燕國雖然弱小,但也是秦王的少婿呢,你齊宣王隻顧眼前的利益,侵略了他十個城市。

    可是你知不知道,這樣一來,你便與西陲的強鄰秦國,結了不解之仇了。

    &ldquo今使弱燕為雁行,而強秦制其後,以招天下之一精一兵,是食烏啄之類也。

    &rdquo燕國好比一隻飛行的孤雁,獵人看了,當然忍不住要射擊,殊不知這隻孤雁的後面,就跟着一隻強有力的大猛鹫。

    你在前面射下了孤雁,它就趁機以保護弱小為名,來侵略你了。

    你這樣做,不是太危險了嗎? 齊宣王一聽,臉都變青了,趕緊請教,該怎麼辦? 蘇秦說:&ldquo古之善判事情,轉禍為福,因敗為功。

    &rdquo你肯采納我的意見,馬上歸還從燕國搶來的那十城失地,燕國無故而收複你慷慨還他的十城,必然歡喜得不得了。

    同時秦國心裡也很明白,知道你是為秦、燕有嶽婿的關系,而賣了一個面子給他,所以歸還了燕國的失地,當然也很高興你作得漂亮。

    此是所謂&ldquo棄強仇而立厚一交一也&rdquo。

     齊宣王立刻接受蘇秦的意見,甘願吞下這包瀉藥,馬上歸還了燕國的失地。

    其實孟子的意見,比起蘇秦的理由來,崇高而偉大,深謀而遠慮,隻有更好,沒有更壞。

    為什麼齊宣王聽不進去?蘇秦一說,就立刻變色呢?因為孟子說的目标,是要齊宣王光明正大,施行大仁大義的王道精神,所以齊宣王聽了,認為是讀書人的迂腐之見而已。

    蘇秦說的,是動之以眼前的利害,懼之以可怕的後果,人的眼光見地到底是短視的,眼前的利害容易看得到,長遠的大利實在無法去想象。

     不過,由此也可見兩個要點:一是辯士、說客的作風,與真儒聖賢的态度,截然不同。

    二是無論善惡、是非的動機如何,要想說得動人,聽得進去,臨機應變的妙用,實在是不簡單。

    所以韓非子一再強調&ldquo說難&rdquo,說話不容易啊! 其實,孔孟聖人的仁義是正道、是正理,好比一個人的頭腦。

    而利害權謀的運用,好比手足(手段)的運用,所以蘇秦之輩,在當時的遊說策辯,也非偶然,不是隻憑一張嘴随便說說的。

    後來宋代司馬光論史,曾經說過: 齊地廣而民衆,負滄海以臨中夏,重以威宣之賢,國家富強。

    及潘王驕汰,不可盈厭,自取颠沛。

    苟無田單,齊不國矣。

    凡遊士言從橫者,雖更相傾覆,要之合者從,六國之利也。

    齊為三晉,燕楚之根抵。

    三晉燕楚為齊之藩籬。

    秦雖強暴,百有餘年,不能一諸侯者,以其表裡相鈎帶也。

    及齊王建用後勝之謀,信秦間之言,拱手以事秦,不救五國,五國已亡,而齊并為虜,理勢然也。

     燕齊之戰 為了研究孟子的學術思想,這裡僅就流傳較廣的《史記》、《戰國策》等資料,先約略了解孟子答複齊宣王取燕與否的時代大勢。

    然後,便須了解孟子後來對齊湣王的一段話。

     在《史記·燕世家》裡,說是燕王哙讀書,中了&ldquo書毒&rdquo,很想自己當堯舜,學堯舜的禅位,把國家讓給别人。

    當時燕國有一位叫子之的奸臣,是一個大壞蛋,知道他這位寶貝老闆,有如此的想法,就布置了一個局面,由燕王哙把政權讓給他。

    這個時候,燕國國内已經亂得不得了。

     正在這個時候,蘇秦在齊國被刺了,受了重傷。

    當時齊宣王聽到蘇秦被刺,非常生氣,他因為愛才,特地親自去慰問蘇秦,并且追問兇手是誰。

    蘇秦這個人真是高明,他很清楚,受傷太重,已經沒有希望了,但臨死時,還想出死後報仇的方法。

    他告訴齊宣王,查兇手的方法很簡單,隻要在他死了以後,對外宣稱,蘇秦本來就是為燕國到齊國來作間諜的,現在把他刺死了,對國家的貢獻非常大。

    兇手有這樣的大功,應該給予獎賞。

    齊宣王在蘇秦死後,照他的話做,果然那名刺殺蘇秦的兇手,出面來領賞,齊宣王把這名兇手殺掉,替蘇秦報了仇。

     蘇秦過後,他的弟弟蘇代起來了。

    蘇秦讀了幾年書,連弟弟都能教得出來遊說諸侯。

    現代的基辛格,隻能一個人玩,還玩得并不十分高明。

    而蘇秦兄弟兩人,都能夠把各國放在自己手掌擺來擺去地玩弄。

    最初,蘇代到齊國、燕國,都不大受歡迎。

    可是不知道蘇秦寫了或讀了一本什麼秘笈,這秘笈後來可以被燒掉了,或失傳了。

    而當時竟然教會了他弟弟,所以蘇代盡管最初不受歡迎,但經他三言兩語一說,那些君主們又聽他的,相信他而任用他了。

     這時蘇代奉了燕王之命,也到了齊國。

    而《史記·燕世家》及《戰國策》記載,燕王哙三年,燕國大亂,百姓恫恐,構難數月,老百姓死者數萬。

    在當時的人口,幾個月死了數萬人,用現代人口數字類比,就好像一個國家在幾個月以内死了幾百萬人,這數字是不得了的。

     齊國就在這個時候,開始攻擊燕國。

    這就是為齊、燕之間的仇恨,種下的一個因。

    後來燕國的昭王即位以後,為了要複國中興,就廣求天下良才,一交一接賢能才智之士,集中人才,共謀大事。

    這時有一個名叫郭魄的策士,抓到了機會,去對燕昭王說,你如果要招納天下賢士,就先把我這個并不見得有特殊本領的人高擡起來,那麼天下的賢能之才,自然就都到你燕國來效力了。

    燕昭王問他,這是什麼道理?他說,從前有位喜歡千裡馬的國君,出千金的高價去找。

    後來派去買的人,花五百金買了一具千裡馬的骨骼回來。

    這位國君起初很生氣,但派去買馬的人解釋說,連死馬都花高價買了來,更何況活馬呢!這個風聲一傳出去,千裡馬很快就會來了。

    果然,他愛馬的名聲傳出去了,不到一年,就有了三匹千裡馬。

    現在你燕昭王把我供在這裡,自然天下賢能之士,都投奔到你燕國來了。

     燕昭王聽了他的建議,用了他,後來果然許多知名之士都到了燕國。

    最後昭王用了樂毅,很快就把齊國打敗,連下七十餘城,隻剩下即墨、宮兩城未下。

    後來齊國又用田單,以火牛陣反攻,打敗了燕國而複國。

     這些戰役,都是齊湣王在燕王哙讓國而内政大亂時,乘人之危,攻打燕國所種下的禍因。

     根據《戰國策》和《孟子》的記載,好像齊國在攻伐燕國之前,齊宣王(《史記》則說是齊宣王的兒子齊湣王)曾經問孟子,可不可以占領。

    而《戰國策》與《史記》上記載,孟子說,&ldquo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

    &rdquo意思是說,你現在去打燕國,和古代武王代纣,完成文王的事業一樣,正是時候,你可以去打。

    假如孟子真的是這樣說法,那麼孟子和蘇秦、張儀也差不多了。

    如果孟子沒有說,那麼司馬遷和《戰國策》的作者,就犯了诽謗罪,就要像最近報紙上為了韓愈的一篇文章,要打官司了。

     總之,這已經為孟子上了一點顔色,有了一個小小污點。

    因為這句話等于鼓勵齊國去侵略,這是很嚴重的。

    《孟子》本書上記載,當時便有人問孟子是不是曾經鼓勵齊宣王去打燕國。

    孟子說,這是沈同問起,像燕國目前這樣,燕王哙糊裡糊塗地讓國給子之,而子之把内政弄得亂七八糟,死了好幾萬人,燕國的老百姓這樣痛苦,可不可以去攻伐。

    我告訴他,可以。

    但是我說的可以,是指順天應人,吊民伐罪的出兵,而不是說侵略性的攻伐。

    正如有人問起,某人殺了人,犯了罪,可不可以處以死刑。

    我說可以,但并不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去殺這個犯人。

    而是要執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去判處他的死刑。

     但這些話,對齊宣王說的也罷,對齊湣王說的也罷,對别人解釋也好,到底孟子說了沒有?是怎麼說的?在《孟子·公孫醜下》,便有對沈同一段話,可作說明。

     接下來第二部分疑案,是年代問題。

    本來孟子的年代,以及那時候許多事情的年代,是很難确定的。

    據《史記》記載,孟子這段話是對齊湣王說的,是孟子去過魏國,見了梁襄王,不投機,就回魯國去住了一段時間,然後再次回到齊國來,見了齊湣王,湣王正好出兵攻打燕國。

    反正《孟子》這本書,不論是孟子自己作的筆記,或者門人根據資料寫的,在文字上總會有多少修飾。

    但在語氣之間,還是贊成有此&ldquo吊民伐罪&rdquo的一戰,隻是不像《戰國策》式說得那麼激烈而已。

     蘇代評論齊王 在當時的國際背景,還有一段有趣的事。

    原來燕國是派蘇代去齊國做間諜的,蘇代到了齊國,齊湣王本來認為他是一個政客,兩邊跑的,不太理他。

    可是蘇代很厲害,最後還是說服了齊湣王,暗中幫了燕國的忙,甚至于齊國要他帶兵去打燕國,結果打了敗仗,齊湣王還是相信他,他又利用當時的國際情勢,使齊王派他出使到燕國。

     燕王哙看見自己派往齊國的間諜回來了,就問蘇代說,齊王可能稱霸天下嗎?蘇代說,不可能。

    燕王哙問,這是什麼道理呢?蘇代說:&ldquo不信其臣。

    &rdquo這四個字是不是實在呢?這也是實情。

     我說過,齊宣王是相當有器量的。

    那時候天下賢能之士,如孟子、鄒衍等名賢,都集中在齊國,而齊宣王也很尊敬他們。

    這些人講的話,他也聽,但接納不接納是另外一回事。

    他等于設立了一所研究院,用很高的待遇養着這些人。

    你們講演也好,開座談會也好,你們盡量去吹你們的,我有我自己的一套,并不偏愛某一人,也不專采某一人的建議。

    結果他的兒子齊湣王也和他的父親宣王一樣,但更有甚焉,&ldquo不信其臣&rdquo。

     蘇代把這情形報告了燕王哙以後,燕王哙知道齊國已不能稱霸天下,于是放心了,同時聽了别人&ldquo不信其臣&rdquo的弊端,便專任子之,讓他負更多的權責。

    最後讓位給子之,終于導緻了燕國内部的大動亂。

     但是還有更深一層的秘密,原來子之早就看出蘇秦是一個很厲害的角色。

    所以就教他的兒子,積極追求蘇代的女兒。

    兩個年輕人結了婚,子之和蘇秦、蘇代之間,早已成為兒女親家,而且在蘇代奉燕王之命到齊國去做間諜以前,是有深一交一,蘇代自然要幫忙親戚。

    所以又是寥寥&ldquo不信其臣&rdquo四個字,不着痕迹地種下了燕王哙讓國的前因。

    再加鹿毛壽說的&ldquo人謂堯賢者,以其能讓天下也。

    今王以國讓子之,是王與堯同名也。

    &rdquo于是就演出了一幕食古不化的醜劇。

     了解了當時的國際情勢和人事的背景,權臣謀士們心術品格的卑劣,再來看《孟子》這一段書就更有味道了。

    雖然孟子說的是可取之道,與不可取之道,談的是理論。

    但是以孟子談話的氣勢、口吻,和當時國際情勢配合起來看,那麼孟子的話,和當時的謀略家,縱橫家們沒有兩樣,他的态度是贊成的了。

    其實在精神内涵上,還是大有不同。

     前面已經講述,齊宣王時期出兵攻伐燕國,打了勝仗,占領了若幹土地與城市。

    但仍有下文: 齊人伐燕,取之。

    諸侯将謀救燕。

    宣王曰:&ldquo諸侯多謀伐寡人者。

    何以待之?&rdquo 孟子對曰:&ldquo臣聞七十裡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

    未聞以千裡畏人者也。

    《書》曰:&lsquo湯一征,自葛始。

    &rsquo天下信之。

    &lsquo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rsquo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

    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

    書曰:&lsquo徯我後,後來其蘇。

    &rdquo&rsquo &ldquo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罩食壺漿,以迎五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訖倪,止其重器;謀于燕衆,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上也。

    &rdquo 前文講到齊國打燕國,把燕國拿下來了。

    可是國際上不同意,看不過去了。

    諸侯之間,計劃組織一個聯合陣線,要打齊國。

    這時,齊宣王問孟子,現在諸侯們要聯合起來,替燕國打抱不平,攻擊我們齊國了。

    孟先生,你看我應該怎麼辦? 孟子說,就我所知,我隻聽說過以方圓七十裡領土,而領導了天下,像南湯當年就是這樣興起的。

    可還沒有聽說過,擁有方圓千裡的一個大國,竟然還會畏首畏尾的。

     從孟子這段話的論調,可以看到,戰國時代終歸是戰亂的時代。

    不管你聖人高明到什麼程度,時代的趨勢,國際政治風氣的力量,畢竟很大,個人的思想觀念終究還是會受到影響,所以這時孟子就以力的大小來立論了。

     孟子又繼續引經據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