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旁通(四)

關燈
業中,聚積了上千金的财産;叫賣漿湯、油條,是小生意,但張氏以此賺了千萬的資财;磨刀,可以說是最簡單的技術,但郅氏以磨刀聞名,人人找他磨,到後來發了大财,養了一大家的人,吃起飯來都是鼎食,氣派大得很;賣豬肉幹、牛肉幹,也隻是小本生意,濁氏卻因此發财,養了幾十匹馬。

    在現代說,就是擁有幾十輛汽車了。

    還有馬醫,古代醫生的社會地位不像現在這麼高,獸醫更是如此。

    可是有一個獸醫張裡,家裡開飯的時候還要敲鐘,可見其富庶的程度。

    以上這些都是因為專一精一一業,勤奮努力而來的。

     最後他的結論說:從這些事實看來,緻富并沒有什麼一定的行業,财富也不是說一定永遠屬于誰的。

    有能力的人自然會發财,懶惰的人就是站不起來。

    富有了自然就顯貴。

    一個富有千金的人,就像士大夫般地被人敬重。

    至于巨萬富翁,就和王侯一樣享受。

    這不是上天所賜,也不是祖宗所給,都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

     他這篇文章裡,介紹那些商業巨子和大富翁的妙論很多。

    談到好貨的心理時,曾經舉出,像秦始皇這位暴君,對于财富也很重視。

    當時在四川有一個名字叫&ldquo清&rdquo的寡一婦,擁有大量的丹砂礦,富有得不得了,秦始皇還特别邀請她到鹹一陽一,待以上賓之禮。

    同時為她建築了一座&ldquo女懷清台&rdquo。

    由此可見财富的重要。

    不但個人如此,他也說到,國家非财富不能強盛,社會非财富不能繁榮。

     我們看了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的議論,再來看看明人馮夢龍的一段小文,相互比對,倒是别有一番興味: 人生于财,死于财,榮辱于财。

    無錢對菊,彭澤今(陶淵明)亦當敗興。

    倘孔子絕糧而死,還稱大聖人否?無怪乎世俗之營營矣。

     究竟人壽幾何!一生吃着,亦自有限。

    到散場時,毫厘持不去。

    隻落得子孫争嚷多,眼淚少。

    死而無知,真是枉卻;如其有知,懊悔又不知如何也。

    吾蘇陸念先應徐少宰記室聘,比就館,絕不作一字。

    徐無如何,乃為道地遊塞上,抵大帥某,以三十錳為壽,既去戟門,陳對金大恸曰:以汝故獲禍者多矣,吾何用汝為!即投之澗水中。

    人笑其癡,孰知正為癡人說法乎。

     寡人好色 再來看齊宣王講到好貨時,孟子不朝這一方面多作發揮,隻是又把重點引向了王道仁政。

    其實在孟子之前的管仲的思想與理論,乃至在孟子之後的司馬遷的思想與理論,孟子都了解,不過他不講,不走這個路,而始終誘導人君們向&ldquo道德&rdquo這個方向走,這就是聖人之為聖人也。

    他告訴齊宣王,你好貨沒有關系,隻要擴充你好貨的境界,做到了&ldquo藏富于民&rdquo,這不是很好嗎?其實,他這句話的内涵,已經包括了比他遲生四百年的司馬遷一篇《貨殖列傳》的一精一義了。

    可惜的是,齊宣王聽不懂,這一句話頭,無法接受。

     這時候,齊宣王的下一招又來了,剛才一招沒有推成功,他再來一個太極拳的&ldquo野馬分鬃&rdquo。

     王曰:&ldquo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rdquo對曰:&ldquo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

    詩雲:&lsquo古公亶父,來朝走馬。

    率西水浒,至于歧下。

    是及姜女,幸來胥宇。

    &rsquo當是時也,内無怨女,外無曠夫。

    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rdquo 齊宣王說,孟先生,你有所不知啊!我不隻愛财,我還有一個大毛病,我好色。

    孟子說,不要緊,好色有什麼關系。

    他又提出周朝的太一王&mdash&mdash文王的祖父&mdash&mdash古公亶父的事迹,他也有好色的檔案,在《詩經·大雅·綿之篇》裡就有記載,當年太一王為了躲避狄人的攻擊,要遷往歧山,通宵整理行裝。

    第二天一早,騎馬出發,沿着漆水、沮水,到了歧山的下面。

    帶着他喜愛的外國太太姜女,到這裡察看未來定居的地方。

    在那個時候,大王的國境之内,家家戶戶都是成雙成對的,沒有嫁不出去、找不到丈夫的怨女,也沒有娶不到太太的曠男。

    每一個家庭,都幸福圓滿。

    現在你齊宣王好色,有什麼關系,隻要和大王一樣,把你好色的心理,擴而充之,使全國百姓都能有美滿的家庭生活,這豈非是大好事!你怎麼還耿耿于懷呢? 這時我們必須了解一件事,周朝七百多年的天下,誠然是肇基于太一王在西歧的仁心德政,而後才有武王伐纣的成功,同時在文化方面也發展出燦爛的成果。

    周朝的根基,紮得很深遠,很鞏固,如果我們以嚴謹的治學态度,窮本探源的話,那就還要追溯到公劉遷自的生聚經營。

    自公劉又傳了九世,到大王&mdash&mdash古公亶父的手裡,因避狄亂而遷到西歧,于流離播遷之際,又以百姓的宜室直家為要務,奠下了穩固的政基。

     因此,我們也可說,公劉開始了周代後來的工業,而太一王更為這已開始的工業,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如果拿建築作比方的話,公劉就好比一個墾荒者,開拓出一塊建地。

    而太一王則是架地梁、築地基的人。

    文王、武王則負責蓋起了這棟美侖美奂、堅固耐用的巍巍大廈。

    所以對于周朝,對于後世幾千年來直到今天的中國文化,公劉與太一王都有很大的貢獻。

    他們不但在政治上、私生活上,乃至其他方面,也都有很好的德性,并不像一般隻顧個人私欲的庸主。

    孟子在此舉他們為例,而談好貨好色,隻是一種權巧方便,借此誘導宣王向他們的功勳德業看齊而已。

     眼看孟子被宣王的一招&ldquo野馬分鬃&rdquo,又推于千裡之外,可憐兮兮的。

    但齊宣王這一招,又被孟子破了,推也推不開,又落了下風。

    而且,齊宣王也不是什麼好色的人,為了逃避孟子,而硬把自己說成是好色之徒,這也是他的可憐之處。

     奈何後世的人,讀了這段書,發生了誤解,以為太一王和齊宣王真是好色之徒。

    乃至一般好冶遊的人,往往引齊宣王這句&ldquo寡人有疾,寡人好色&rdquo的話來自我解嘲,這真文過飾非了。

     其次,有一點要附帶聲明的。

    諸位看了孟子引用的這段《詩經》,或許以為太一王專一寵一了一位妃子。

    其實不然,因為在夏、商以前,并沒有分别後妃的明文規定。

    國君的太太,都稱作妃。

    所以黃帝、帝喾都有四個妃,而不見有後。

    一直到了周朝,武王平定天下以後,才确立制度,天子立後,正嫡稱後,其他的叫做妃。

    所以孟子這裡所說的&ldquo大王好色愛厥妃&rdquo,不能視為他冷落元配,而專一寵一一個姨太太。

     醜與美 剛才說過,齊宣王的好色,不一定是真的,他隻是用&ldquo好色&rdquo來打太極拳,企圖把孟子推開。

    事實上他娶了一位曆史上最著名的醜女人作夫人,如果他真的好色,怎麼會娶那麼難看的女人?這五女人就是我們常聽說的&ldquo無鹽&rdquo。

    其實無鹽不是她的名字,而是一個地名,她是在這個地方的人。

    她複姓鐘離,單名春,用現在南方習慣的叫法,應該叫她&ldquo阿春&rdquo。

    這位阿春醜到什麼程度呢?依照書上的記載,可真有得看的了。

    她的前額突出,而且特别寬,當然就形成了倒三角臉。

    眼睛深陷下去,鼻梁又長得很高,倒似乎有點像現代的西方人。

    但那時代西方人還沒有來到中國,這深目高鼻的樣子,在人們的視覺上就很不習慣,太别扭了。

    還有,一個女人家,居然長了個大大的喉結,鼓鼓地突出來。

    很可能還缺乏碘質,脖子特别粗大,衣領都包不祝背又是駝的,手指特别長,腳也特别大,頭發又黃又亂,像秋天的一堆枯草,皮膚像黑漆似的。

    假如把這些特征畫出來,可真是不堪入目。

    當然,這副長相是嫁不出去的,當她四十多歲的時候,還是&ldquo小姑居處尚無郎&rdquo哩! 一天,齊宣王在他曾經問孟子&ldquo賢者亦有此樂乎&rdquo的雪宮裡,大擺筵席,招待天下的美小姐們,正在興高采烈地飲酒作樂時,我們這位奇醜無比的阿春小姐,穿了一身又髒又破的衣服,來到了雪宮,求見齊宣王。

    宮門口的警衛們看到她又醜、又髒、又破,當然伸手一把攔住,不讓她闖進去。

    她卻理直氣壯地說要見齊宣王。

    雪宮的衛隊長看見她這副樣子,居然要求見齊宣王,也許覺得又好氣,又好笑,蠻好玩的。

    同時,因為太違反常情了,也許真的是什麼異人,也不敢怠慢,原原本本,去報告了齊宣王。

    齊宣王聽到報告,也感到奇怪,正是雪宮裡美一女如雲的時候,一個醜女子求見,總該不會來賽美的,于是也好奇地召見了她。

    見面後,齊宣王問她,你一普通老百姓的婦道人家,今天要來見我,難道你有什麼了不起的大本領嗎?你到底有什麼與衆不同的本事呢?阿春說她會打啞謎。

    于是齊宣王要她打一個啞謎給大家猜猜。

    阿春就做了九個動作,把眉毛眼睛斜斜地向上一翻;咧開厚嘴唇,露出一排凹凸不平的牙齒;舉起一隻手指與手掌長度不相稱的手,另一隻手拍拍自己的膝蓋。

    做了這麼些個怪異的動作,可以說醜上加醜。

    她還問齊宣王,懂不懂她這幾個動作所表示的是什麼意思。

    齊宣王當然不懂。

     于是阿春解釋說,我翻眼睛,是告訴你敵國快要打來了,你危險得很;露牙齒,是告訴你,左右大臣都要不得,老百姓恨得咬牙切齒!她又建議齊宣王不要用王驩、驺衍這班人。

    她最後說,你好色是要不得的,你應該娶我,表示你好德不好色,而且我非正宮娘娘不幹。

    奇怪的是齊宣王果然娶了她,并且封她為無鹽君。

    這是很尊貴的封号,像當時的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等等,都是不得了的人物。

    阿春雖然反對驺衍這一派的人,但卻尊敬孟子。

    總之,從這段醜夫人的記載可以證明,齊宣王并不好色。

    他自稱好色,隻不過是和孟子打太極拳使用的招術而已。

     在我們中國曆史文化上,素來是反對好色的,但很妙的是,卻允許帝王好色,三宮六院,甚至更多也無妨,愈多愈好,而且建立制度規章,法令也明文規定。

    儒家講了幾千年的不可好色,但卻沒有改變了哪一個帝王這種好色的生活。

    想來帝王也是教化之民吧?英明的帝王好色,美色隻是生活的點綴,并不會影響他的事功。

    差等的皇帝,一沉迷美色,就昏天黑地去了,亡國滅家在所難免。

     色字詩話的插曲 講到曆代帝王好色的故事,隻要從古代的詩詞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如果把這些詩詞集中起來,一一加以闡述、讨論一番,又可以編輯成有關這方面的詩話了。

    我們僅僅随意舉幾個例子來研究。

     唐末的詩人李山甫題《石頭城》那一首七律說:&ldquo南朝天子愛風一流,盡守一江一山不到頭。

    總是戰争收拾得,卻因歌舞破除休。

    堯将道德終無敵,秦把金湯豈自一由。

    試問繁華何處有?麗莎煙草石城秋。

    &rdquo這是李山甫在南京,有感于南北朝時代,在此立都,沉迷歌舞女色而亡國的名詩。

    詩的大概意思是說,南朝的皇帝們差不多都是戰場上打下來的一江一山,辛苦多年,流血拼命所争取到手的,結果卻為了幾場歌舞,轉手讓人。

     像遠古的堯舜,以道德垂拱,結果天下太平,人心歸向。

    而秦始皇以武力統一了天下,又繼之以嚴刑峻法,結果卻不足以保妻子。

    所謂&ldquo南朝金粉&rdquo,當時這座帝王都城,在風一流皇帝的奢靡下,不知是何等風光!而今,往日的榮華安在?擺在眼前的,就是這座石頭城上的荒草,在細雨之中,搖曳在秋風裡。

     這首詩委婉地寫出了南朝帝王好色的後果,也提到堯的聖德。

    後來宋太祖看見了這首詩,叫大臣寫下來,在宮廷立了一個碑,希望後代子孫看到這首詩,能夠有所警惕。

    但是到了徽宗,仍然走進了這座窄門。

     中國曆史上幾千年來,經常在讨論好色與政治的問題,自然就涉及到一些美人。

    如西施、王昭君、楊貴妃等等,為數很多。

    其中有人是譴責她們的,也有為她們叫屈的。

    幾千年來,一直在争論不休,不曾得到定論。

     有關王昭君案外的評語 像清代劉獻廷詠王昭君的詩說:&ldquo漢主曾聞殺畫師,畫師何足定妍嗤。

    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rdquo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漢元帝時,宮廷中設有畫師,把宮女們的像,畫給皇帝去選擇,以便召幸。

    當時的畫師毛延壽沒有把美麗的王昭君畫好,以緻她未得到一寵一幸,而被送給外國人了。

    漢元帝因此非常生氣,把那名畫師毛延壽殺了。

    殺掉毛延壽的傳說,可靠性不大,因為後人為昭君抱不平,就都想把毛延壽殺掉。

     這首詩是說,一個畫師怎麼能夠評斷出一個人的美醜?個人的審美觀點,本來就不完全相同的,後宮裡的美一女,像王昭君這等姿色的,可能還多的是,隻因為昭君要嫁到外國,臨行前向皇帝辭别時,才被元帝發現了她的美。

    至于那些始終沒被皇帝發現,白頭宮中的美一女,還不知道有多少呢。

    表面看來這是為毛延壽喊冤的詩,其實也是對曆史評論的反駁。

    主要寓意,則是對古代帝王後宮美一女太多的一種評責。

     昭君出塞的這段史實,不知博得多少人的同聲一歎,感歎着紅顔薄命的悲涼。

    另外一首詠王昭君的詩,則有不同的論調,另持一種觀點,也是明代詩人的名詩:&ldquo将軍杖钺妾和番,一樣承恩出玉關。

    死戰生留俱為國,敢将薄命怨紅顔。

    &rdquo 這首詩以王昭君的口吻說,将軍戰士們出關,是拿了兵器打仗;而我王昭君一個弱女子出關去,是遵奉國家的外一交一政策,通婚和番,嫁給外族人,以謀國家安甯,同樣都是奉了國家的命令,遠出塞外。

    多少戰士們在國外戰死了;而我,身負和平使命,必須活着留下來。

    死者生者,都是為了國家。

    如今我這個弱女子,雖然遠離故土,到那蠻荒的塞外,終此一生,又哪敢怨歎呢?他這一首詩,把王昭君對國家的忠義之情,推崇得就高了。

    昭君地下有知的話,不知作何感想! 唐代和番政策的感傷 另外,在唐代也發生過類似的故事。

    中國西北邊疆的回纥、突厥等,在漢唐兩代的時候,經常在邊界上鬧事出問題。

    而漢唐兩代,對邊防外族的确是沒什麼高明的辦法。

    唯一省事的辦法,是靠女人來安撫。

    漢唐兩代,是我們聲威最盛的時期,可是外一交一政策上卻走女人和番的路線。

    對大漢天威而言,不能說不是一項污損。

    如果站在中國婦女的立場來寫曆史,應該說漢、唐兩代外一交一上的輝煌史迹,大多是靠女性掙來的。

    因此清人劉獻廷有詩感歎說:&ldquo敢惜妾身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

    &rdquo 唐大曆四年,回纥很強,向中國要求通婚,要一個公主嫁給他。

    當然,皇帝不願把自己的女兒嫁到回纥,于是在後宮中挑選了一名宮女,封為崇徽公主,嫁到回纥去。

    當出嫁行列經過山西汾州,即将出關的時候,崇徽公主懷着滿腔的怨恨,無奈又絕望地伏靠在關口的石壁上,真是凄凄又側側。

    然而,無奈歸無奈,絕望歸絕望,最後隻得狠下心來,盡力一推,把自己推向那無邊的塞外,真是一推成永别。

    美人含悲而去,石壁上則留下了她手掌的痕迹,後來有人在此,立了一座崇徽公主手痕碑,記述這件事情。

     詩人李山甫經過這裡的時候,就寫了這樣一首詩:&ldquo一掐纖痕更不收,翠微蒼藓幾經秋?誰陳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兒為國羞。

    寒雨洗來香已盡,澹煙籠着恨長留。

    可憐汾水知人意,旁與吞聲未忍休。

    &rdquo留有崇徽公主手痕的石壁,長滿了苔藓,經曆了無數的春秋。

    究竟是誰想出這種以女子和番的辦法?我們這些保國有責的男子漢,看到這種事情,不禁要為國家的聲威而感到羞恥。

    這名女子為國犧牲的事迹,雖然像山上的花香一樣,随着寒雨而逝,被人們淡忘了。

    可是那滿含着幽怨隐恨的手痕,卻仍然籠罩在煙雲中。

    這汾河裡的水,似乎也通曉人意,仍然伴着這石上的痕迹,嗚咽地流着。

     前面說到李山甫悲南朝那些風一流皇帝的詩,有多少興亡慨歎!同在唐代,名詩人韋莊的七律詠南國英雄,也是令人吟後蕩氣回腸,唏噓不已的。

    他的詩說:&ldquo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興亡自此中。

    有國有家皆是夢,為龍為虎亦成空。

    殘花舊宅悲一江一令,落日青山吊謝公。

    畢竟霸圖何物在,石麒麟沒卧秋風。

    &rdquo他感歎南朝各國的幾十個帝王英雄,互相争奪,此起彼落,不但國與國争,姓與姓鬥,甚至骨肉相殘。

    雖然強者一時得勢,不久又可能被人踩到腳底。

    到頭來,國也好,家也好,權也好,勢也好,都不過是一場幻夢。

    所謂&ldquo南朝金粉&rdquo,由這句話,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繁華的盛況。

    但也隻是&ldquo想見&rdquo而已,不但是現在無衆目睹,就是距離那個時代很近的韋莊,也隻見到殘花舊苑、落日青山而已。

    表志功業的石麒麟,早已湮沒在秋風荒野之中,徒然使人悲吊那一江一令、謝公。

    試問當年的霸業,又留下了什麼呢?這是人生的感慨,亂世的悲歎!也是站在另一角度的政治哲理吧!這似乎是對隻求現實權力者的一種告誡。

    其實看曆史文化,也不必如此的悲歎。

    宋代謝濤一首《夢中詠史》吟得好:&ldquo百年奇特幾張紙,千古英雄一窖塵。

    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義洽生民。

    &rdquo現實的權勢過後必然落空,而一種正确的文化思想,如周公孔子的仁義之道,則是千古不變的。

     從這些正面反面的詩史,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的政治哲學。

    我常常告訴這一輩的青年人,如果不深入中國的詩詞,就無法了解中國文化的哲學思想。

    因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形态與結構不一樣,中國文化的文學與哲學是分不開的,中國文化的詩詞裡往往都含有哲學思想,而高深的哲學思想也往往以優美的文字來表達,尤其喜歡透過有節奏、有旋律、有音韻美的詩詞來陳述。

     這些有關&ldquo好色&rdquo的正反兩面的文哲思想,頗為有趣。

    同時也看到,在曆史上和女人有關的政治資料,以及各種不同的見解。

     楊貴妃的翻案語 順便,我們再看看有名的楊貴妃。

    曆史上說,由于唐明皇的好色,引起了安祿山之亂,因此部隊發生了兵變,把唐明皇所喜歡的楊貴妃,活活吊死在馬鬼坡。

    後世有許多詩文罵楊貴妃,也有許多詩文為楊貴妃叫冤。

    在唐明皇之後,那位喜歡吃喝玩樂,說他自己打球的技巧可以考狀元的僖宗皇帝,為了避黃巢之亂,逃到四川,經過了當年唐明皇避安祿山之亂,吊死楊貴妃的馬鬼坡。

    于是就有人在馬鬼坡的驿館題了一首詩道:&ldquo馬嵬煙柳正依依,重見銮輿幸蜀歸。

    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

    &rdquo也有人傳說這首詩是羅隐作的。

    他詠歎說,馬鬼坡的楊柳樹,和以前一樣,正是詩情畫意的時候。

    唐朝的末代皇帝僖宗,又是為了逃難遠離宮城,路過此地。

    玄宗地下有知的話,應該會說,你們這一次出的亂子,再也不會推到我那位楊太妃身上來了吧!(唐玄宗小名阿蠻)這是為貴妃所作翻案文章中最一精一彩、最有趣的一首詩。

     再說寡人好色的公案 我從前讀《史記》讀到《越世家》的時候,有所感觸,曾寫下這樣的一首七言絕句:&ldquo玉顔不意自成名,當日那知事重輕。

    存越亡吳論功罪,妾身恩怨未分明。

    &rdquo曆史上的美人不少,而被議論得最多的,乃至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出現最多的,恐怕是西施了。

    她之所以在幾千年後,還有這許多人研究她,讨論她,批評她,歌頌她,扮演她,除了歸之于&ldquo命運&rdquo外,恐怕很難有更好的理由了。

    其實她自己不過是諸暨鄉芒羅村裡,一個以賣柴為生的樵夫的女兒。

    可能是因為常常挨餓,罹患了胃病,就常常扪住胸口,皺起眉頭。

    那樣子也怪惹人憐愛的。

    鄉下人嘛,在村裡村外走動的,看到她那嬌弱的樣子,和一般粗野的村姑大不相同。

    男孩子都認為她很美,别的女孩子也跟她學起來,于是名聲就傳出去了。

    這時越國被吳國打敗了,帶了僅僅五千人。

    困在會稽這個小地方。

    為了找美一女獻到吳國去求和,地方小,人口少,西施就被負責選美的範蠡選上了,把她送到吳國去。

    在她當時,隻知道去侍奉一個外國人,可以多得一些賞錢,孝養她的父親,哪裡知道這許多國家大事的重要性。

    後來越王勾踐滅了吳王夫差,報了仇。

    站在勾踐一邊的說她好,而為吳國說話的則罵她是罪人。

    直到現在,她在曆史上的恩怨是非,還沒有定論。

     其實不論是功是過,都是後世的人,借用了她這一個出身山村美人的遭遇,來發揮自己對曆史的政治哲學觀點,或者抒發自己的一些感觸而已。

    對于西施沒有多大的關系。

    當我寫出上面這首詩時,我的兒子說,好像曾經看過古人有同樣的句子,但是出自哪裡,一時找不出來。

    所以在此特别聲明,&ldquo書有未曾經我讀&rdquo,有些與古偶合,事非得已。

    不然,被别人發現了,還以為我犯了偷詩的盜竊罪呢。

     像上面這類的詩文很多,雖然大家會喜歡這一類文學作品,但這裡到底是研究《孟子》這本書,如果反賓為主,再繼續引出這類詩詞來讨論,那就有太過好色之嫌了。

    (一笑)就此打住。

     人事行政 我們讨論到正題上來。

    孟子和齊宣王之間,&ldquo打太極拳&rdquo也好,&ldquo打籃球&rdquo也好,兩個人推來推去,看來蠻好玩,也都蠻可憐。

    但齊宣王始終很尊重孟子,盡管他不接受孟子的意見施行王道,自然他有他不得已的苦衷。

    而孟子也真的看中了齊宣王,其實齊宣王也真是蠻可愛的。

    在戰國時代的各國諸侯中,講實在話,齊宣王是比較好的一個。

     現在,孟子和齊宣王兩個人推了半天,都推不出一個明堂來,于是孟子改變拳路,拿出大洪拳,硬碰上去。

     孟子謂齊宣王曰:&ldquo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rdquo王曰:&ldquo棄之。

    &rdquo曰:&ldquo士師不能治士,則上。

    之何?&rdquo王曰:&ldquo已之。

    &rdquo曰:&ldquo四境之内不治,則如之何?&rdquo王顧左右而言他。

     有一天,孟子對齊宣王說,假定你齊宣王的部下中,有一位大臣,把自己的妻子兒女,托給一位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訪問,等到他出國回來的時候,妻子兒女都已經凍死餓死了。

    像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說,對于這樣的朋友,很簡單,不理他。

    孟子又說,如果你下面的執法官員,沒有好好盡職做事,那你怎麼辦?齊宣王說,那隻有免了他的職位。

    孟子于是緊跟着問,那麼一個國家的不安定,這個責任問題怎麼辦?齊宣王被他這麼一來,大洪拳的打法太硬,吃不消了,隻好不理他,随便找個其他的話題,岔過去。

    齊宣王此時好像和孟子下象棋,被将了一軍,進退兩難,下不了台了。

     孟子見齊宣王曰:&ldquo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

    王無親臣矣。

    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rdquo王曰:&ldquo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rdquo曰:&ldquo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通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左右皆回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

    故曰:&lsquo國人殺之也。

    &rsquo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rdquo 孟子将了一軍之後,接着就使出柔道,乃至西洋拳擊,硬拼硬打的都上場了。

    這個時候,大概孟子也看出苗頭不對,準備收拾行李要走路了。

    (這是孟子第一次離開齊國。

    )所以又一次對齊宣王說: 所謂曆史悠久的國家,不是指年代的久遠,而是指文化根基的深厚,因此,參天的古木,不足以代表文化故國的氣息。

    兼備功勳德業的世臣,才是一個文化故國的精神表率。

    現在您不但沒有這一類的大臣,就是連真心忠于您,親近您,而值得信任的臣子也沒有。

    過去有人推薦了人才給您,雖然您也立即錄用,可是過不了兩天,把這個人的名字都忘記了,甚至于他因不被重用,悄悄離開了您,您都不知道。

    這怎麼可以? 實際上,齊宣王最大的毛病,在于他不能真心信任臣下。

    後來他的兒子&mdash&mdash齊湣王繼位,變本加厲,更不能全心全意信任重臣。

    蘇秦的弟弟蘇代看出了他的弱點,報告了燕昭王,于是燕國打敗了齊國,使齊國一蹶不振,幾乎至于亡國。

    這一次,齊宣王很可能被孟子上一次大洪拳式的談話,打得太厲害,答不出話來以後,齊宣王把他冷落在一旁,兩人可能很久沒有見面了。

     齊宣王聽孟子這麼說,也隻好敷衍地問,我下面那麼多人,我怎麼知道誰不好,應該免了他,不用他呢?我實在無法考核啊!孟子說,用人本來是有人事制度,可按照制度辦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