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旁通(三)
關燈
小
中
大
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禦之?&rdquo 緣木求魚 齊宣王聽孟子說得那麼嚴重,以他多年來的經營,到達了《戰國策》中所描寫的富強情形,還說有後遺症,當然覺得不可思議,于是對孟子說,你說得那麼嚴重,到底會發生一些什麼事,是不是可以說來聽聽看。
孟子說,假如我自己的故國&mdash&mdash鄒,和現在南方的強國&mdash&mdash楚國打仗。
你看是哪一方面勝利? 齊宣王說,那當然是楚國會打勝的。
于是,孟子說,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小國當然不能去敵對大國,兵少的不能和兵多的打仗,力量弱小的也不能去對抗力量強大的,這是不變的原則。
如今,你齊國雖有千裡之廣的土地,但卻隻占了天下的九分之一而已。
你現在以九分之一的力量,想去征服其他九分之八的力量,以達到稱霸天下、統一中國的目的,就等于鄒國去打楚國一樣,最後一定失敗的,而失敗的後果就嚴重了。
所以你最好從根本思想上,回過頭來重作考慮,放棄用武力統一天下的想法,改變國策,從實施仁政做起,使天下讀書人&mdash&mdash知識分子,想做官的人,都願意做你的幹部;所有的農人,都喜歡到齊國來耕種;所有的商人,都願意到齊國來作生意;而觀光客們也都願意到齊國來遊覽;國際上,所有對他們領導階層不滿意的,都到齊國來向你投靠。
到了這個地步,雖然你不動一兵一卒,誰又能和你相對抗呢? 孟子的這些主張,是反緣木求魚的。
而他把齊宣王的做法,比為緣木求魚,的确比喻得很妙,所以這句話也就成了後世幾千年來,大家常引用的成語。
說到緣木求魚,想起另外一句成語&mdash&mdash&ldquo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dquo。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句鼓勵别人的話,和緣木求魚的意義不一樣,作用也是不相同。
一般人聽了&ldquo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dquo的話,都很高興,認為是被誇獎勵,而沒有仔細去想一想,為什麼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呢?試想想看,在地上豎立了一根一百尺高的竿子,當一個由地面向上爬,爬到了一百尺的竿上,已經到了頂點了,還鼓勵他更進一步?這一步進到哪裡去?再一步就落空了,落空可不就又掉到地下來了嗎?所以這句話的意義,是勉勵人,要由崇高歸于平實。
也就是《中庸》所說的&ldquo極高明而道中庸&rdquo。
一個人的人生,在絢爛以後,要歸于平淡。
在明人的筆記中,有一則類似&ldquo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dquo的故事。
叙述一位道學家求道的故事。
這位道學家修道,研究了許多年,始終搞不出一個名堂來,得不了道,非常苦惱。
于是有一天,帶了一些銀子,出門去訪名師。
不料在路上遇到一名騙子,知道他是出外訪師求道的,身邊帶有許多銀子。
就打他的主意,設法和他接近。
騙子當然是很聰明的,和他一聊上天,兩人就很談得來。
可是盡管這個騙子,假裝是得了道的道學家,使這位求訪名師的書呆子道學家,對他十分欽佩,但就是騙不到他的錢。
後來,到了一個渡口,要過河了。
這名騙子腦筋一轉,對道學家說,要傳道給他了,而且選擇在船上把道傳給他。
這位道學家聽到有道可得,非常高興。
兩人上了船,那個騙子告訴道學家,爬到船桅頂上就可以得道。
這位求道心切的道學家,為了求道,為了便于爬桅杆,他那放有銀子而永不離身的包袱、這時就不能不放下來了。
當他爬到桅杆的頂端,再無寸木可爬的時候,也沒有看見什麼道,便回過頭來,向這位傳道的高人請教:道在哪裡?不料那名騙子早已把他留在甲闆上的包袱銀子拿去,走得無影無蹤了。
船上的其他乘客都拍手笑他,上了騙子的當。
可是這位道學家,在大家拍手笑他的時候,他在桅頂上,突然之間真的悟了,所謂道就在平實之處,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什麼東西啦。
于是立刻爬下桅杆來,對大家說,他不是騙子,的确是高明!的确是吾師也!他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這雖然是一則諷刺道學家迂腐的笑話,透過這個笑話來看,實在有其至理。
和&ldquo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squo那句話一樣,道就在平庸、平淡之中,也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道理。
笑話說過了,再回到《孟子》的本文。
我們看他在大原則上,對齊宣王說,不要用武力,而以仁政,使天下歸心,各行各業,各階層的人,都會願意到齊國來,作齊國的臣民。
如此,自然就可以&ldquo蒞中國而撫四夷&rdquo,齊宣王的大欲,就可以達到了,這當然是沒有錯的。
但是參考蘇秦、張儀,這些所謂縱橫家的謀略之士們,依據各國的情勢、地理環境、時代背景、戰略地位,再配合國際關系的說辭,則與孟子之說有所不同了。
就戰略、政略問題的讨論上來說,我們不妨牽扯一點孫武子所著《兵法》中的兩段記載。
孫子說: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者,詭道也。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驷,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則内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泰,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hellip&hellip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如果我們假設一下,由孫子來與齊宣王見面,那麼他将會說出上面這些話的。
從這裡看到,以一師之衆,要十萬人作後盾,而所花費的戰費,是多麼龐大,所以作戰用兵久了,絕對不可能對國家有利。
後人也說兵貴神速,如果戰争拖下去,絕沒有好處。
抗戰期間,日本人估計,隻要三個月便可征服中國了。
而我們對日本人的戰略,就是以空間換取時間,盡力設法把戰争拖延下去,使日本人渡太平洋而戰的部隊,師老兵疲,自嘗敗亡的苦果。
所以,如果沒有把作戰的害處弄清楚,就不會懂得用兵,當然也就不會得到戰争的勝果。
因此,作戰并不是那麼容易的。
這又是個不同的論點。
經濟和政治 王曰:&ldquo吾瑉,不能進于是矣。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rdquo 曰:&ldquo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及陷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同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民也輕。
今也,制民之産,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王欲行之,剛益反其本矣。
&rdquo 齊宣王聽了孟子這一番行仁政的王道理論,似乎還聽得進去,對孟子的态度也算客氣,稱&ldquo夫子&rdquo,不像梁惠王隻稱他&ldquo叟&rdquo。
所以他對孟子說,我真有點糊塗,沒有你看得那麼遠,這方面還有什麼更高深的道理,希望你幫助我,明白地告訴我。
雖然我還不夠聰明,或者可以聽你的辦法,試着去做。
于是孟子提出一個原則來,也成為後世的千載名言。
不過名言是名言,有時候又會事實歸事實。
因為在某一種時代,某一種情況,或某一種特殊的因素,這種種客觀的條件下,現實與理論會互相違背的。
孟子這句名言的意思是,有恒産的人才有恒心。
他說&ldquo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rdquo假使一個人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而對一件事,一個觀念,或一個中心思想,能夠專心一緻地奉行下去,中途并不因窮困而改變他的節操,不見異思遷,不改行跳槽的,隻有那些品德好、有修養、有學問的人才做得到。
普通的人,一定要有了穩定的經濟基礎之後,才可能奉公守法,才可能講禮義廉恥。
四川朋友有兩句諺語:&ldquo最窮無非讨飯,不死總會出頭。
&rdquo一個人既然窮到了讨飯,他還有什麼顧慮?這時候名譽根本無所謂了,什麼操守、人格的,更是管他去的。
為了填飽肚子,為了活命,什麼都做得出來。
一般沒有固定産業的人,既沒有恒心,就沒有中心思想,平日的生活行為,或者是任意妄為,放肆一胡一搞,或者是稀奇古怪,吊兒郎當,或者走邪門,或者揮霍無度。
因為在沒有恒産的心理上,認為反正就是這麼點錢,花了再說,享受了再說,所以沒有錢的,反而舍得花錢。
錢花慣了,虛榮心越來越大,總有一天錢不夠用了,于是心存僥幸,動起腦筋作奸犯科,無所不為了。
等他們犯了罪以後,你齊宣王用法令,又把他們抓來,再處罰他們,一定是這樣辦的。
現在,你看見他們犯了罪以後,隻曉得去處罰他們,而不改善你的政策,使他們不緻于走上犯罪的路,這就等于你設下犯罪的陷阱引他們跳下去,結果又來責罰他們,這就是陷他們于不義。
一個真正行仁政的領一導一人,是不會如此對待老百姓的。
看完了這一段孟子的談話,我們就可以作幾點研究了。
第一,我們讀了《戰國策》中蘇秦描寫齊國,尤其描寫齊國首都臨淄的情形,是那麼繁華,那麼奢靡,而這種社會形态的内在精神又是什麼呢?所表現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社會心理呢?就是孟子這裡所講的:&ldquo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rdquo而終于&ldquo陷于罪&rdquo的一種社會心理和時代精神,是病态的,而不是健康的。
以現代的理論去衡量齊宣王時代的社會,是沒有真正實行民生主義,使每一個國民,每一個家庭,都得到富足、安樂、和睦、健康的生活,而隻是表面的繁華而已,隻是一個所謂&ldquo浮華&rdquo的社會,并不是踏實的安和康樂。
第二,孟子的這段話,雖然是對齊宣王說的,可并不一定齊國才如此。
戰國時代,各國的情況,也都是如此,無以強國為然。
所以孟子的話,也可以說是針對整個時代而說的。
第三,在任何時代,任何政權下,政治不上軌道,社會形成病态,都會産生這類現象。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強國富民的均富政治,建立安和康樂的社會?孟子繼續說出了他的意見,在現代來說,他指出了民生主義的重要性。
他主張先要使每個人經濟安定,每個家庭經濟充裕,然後達到社會的富裕,國家的富強,仁政一定要以經濟安定,安和康樂的社會為基礎。
在當時,是沒有現代這些分門别類的術語,來表達這種政治的境界,孟子隻有以具體的事實狀況作說明。
所以他說,一位英明的政治領導者,實行建設安和康樂社會的政策,必須要使得每個國民,對上能夠養得起父母,對下能夠娶得起妻子,生兒育女後,要有撫養孩子的能力,更重要的,到年成好,豐收的時候,大家都可以吃飽;即使遇到歉收的兇年,大家也不會有餓死、流亡的痛苦。
假如社會建設到這個地步,每個國民都可以安居樂業,然後再施以教化,教百姓都向好的一面去努力,往好的方面去求進步。
這些也都做到了,你有事下一道命令出去,老百姓們很自然地都樂于聽從了。
現在你齊宣王在民生問題上的措施,究竟如何呢?你走軍國主義的路線,武力第一,隻求國家的強大,實施專制的、獨一裁的、集權統治的政治。
拼命榨取人民,擴充國家的武力軍備,結果弄得老百姓養不起父母妻兒,家庭破碎。
即使年成好,農産豐收,也被集權統治的政權&mdash&mdash征斂去充實軍備了,老百姓還是吃不飽。
假如是遇到年歲不好,糧食歉收,那就更慘了,隻有餓死。
到了這個地步,活都活不下去了,還談什麼教育,講什麼禮義。
所以齊宣王你,如果想行仁政,使全國國民都很樂于服從你,然後以王道領導天下,那麼你就應該一反今日的作法,回到根本原則上去檢讨,有所改變才行。
我們看到孟子這項主張,就知道儒家的孔孟之道,并不是像後儒所說的那樣,坐在那裡空談、講道,鑽研心性微言,講授孔孟理學,靜坐終日,眼觀鼻,鼻觀心,觀到後來,隻有&ldquo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rdquo。
那才真是誤了道,造了孽了。
所以孔孟之道是救世濟民的,正如管子政治哲學的名言:&ldquo倉凜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rdquo都是先要個人的經濟充裕了,才有安和康樂的社會,然後才能談文化教育,談禮樂。
孟子也是如此,大家可不要冤枉了孟子,以為他們是坐在那裡眼觀鼻,鼻觀心的,隻講養浩然之氣,講盡心修道而已! 為而不有的農民 &ldquo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美。
謹庫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rdquo 這一段話,前面孟子見梁惠王的記載中,已經有過。
隻是&ldquo數口之家&rdquo,在這裡記的是&ldquo八口之家”&ldquo七十者衣帛食肉&rdquo,在這裡記的是&ldquo老者衣帛食肉”這些具體數字的些許差别而已,在文義上,沒有什麼不同,所以這裡就不再作字句上的講解了。
從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開始,到這裡為止,他和孟子一波三折,數度起伏的談話,告一個小小的段落。
就在這一小小段落中,有好幾個值得我們研究讨論的重點。
後世常引用孟子的許多名言名句,如&ldquo君子遠庖廚&rdquo,&ldquo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rdquo,&ldquo是不為也,非不能也&rdquo,&ldquo猶緣木求魚&rdquo,&ldquo鄒人與楚人戰&rdquo,&ldquo無恒産,無恒心&rdquo及&ldquo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rdquo等等,不但是文學上的名句,也是學術思想上的名言。
無論研究政治,研究經濟,研究社會,乃至于研究民生問題,土地改革,以及心理建設,文化教育等等,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至理名言和最高原則。
它涵蓋的意義,相當廣泛,值得作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齊國當時的社會,尤其首都臨淄的景象,表面上是商旅輻接,經濟繁榮,市面一片景氣,簡直如歐洲的羅馬鼎盛時期,又如今天新大一陸的紐約一樣。
然而,這種繁榮的現象,是真實的嗎?是表裡一緻的嗎?不然!在齊宣王的戰國時代的政體,一般學說上,稱之為封建制度,這是對中央政府的周天子而言。
如果以諸侯各國的内部施政,就諸侯與人民之間的權利義務而言,則與秦以後的專制政體,是完全一樣的。
所以一般以為在秦商鞅變法以後,才有&ldquo私有财産制&rdquo,其實春秋諸侯各國,早已演變成了私有财産制。
從孟子建議梁惠王和齊宣王&ldquo五畝之地,樹之以桑&rdquo。
發展農村副業以達到&ldquo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rdquo的目的,就證明了當時的财産私有制。
商鞅不過是就當時演變發展所形成的事實,制作一套更完整的法令制度出來,更便于征斂而已。
當時各國的财政、軍用,都靠征斂而來。
而征斂的對象,唯有從土地上去不斷壓榨,在農産品上去征收了。
不但戰國時代如此,後世兩千年來,盡管在漢以後,有了鹽、鐵資源的開發,所謂&ldquo上山下海&rdquo,擴大了生的領域,增加了這兩方面以及其他商業貨物方面的稅賦收入。
可是直到幾十年前,我們還是以農立國,于是不可避免的,農民就挑起了國家财政的重擔,成為征斂的主要對象。
尤其在戰國時代,國家一旦用兵,軍費支出之浩大,人力消耗之慘重,如前面孫子所說的那樣,實在是農民們的苦難。
所以孟子&ldquo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rdquo不隻是對齊宣王說的,也是對當時各國說的。
不隻是戰國時代如此,後世幾千年來的事實,大多如此。
而他的&ldquo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rdquo的希望,也是幾千年來國民共有的希望。
盡管幾千年來的曆史,都在歌頌農民,贊歎農民,但在沒有實施&ldquo耕者有其田&rdquo的平均地權政策以前,農民的生活始終沒有獲得保障,始終是一個問題。
生民何計樂樵蘇 其次,我們研究政治的也好,研究社會的也好,研究軍事的也好,許多都認為曆史上朝代的變更,是由于農民不滿于政府的壓榨,而起義革命,也有的說是農民與知識分子結合而起義。
認真地說,隻有來自農村的人,知道民間的疾苦,與知識分子結合,起來革命的則有,至于農民本身起來革命的事情則沒有。
固然漢高祖、朱元璋曾經種過田,但也隻是一個短時期,不算是真正的農民。
但是,因為中國的農業社會,幾千年來,都停留在&ldquo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rdquo的狀況之中,有人起來鼓動一下的時候,社會就亂了。
以上這些是中國的情形,我們放眼看世界各國,又有所不同。
例如歐洲的古希臘、西班牙等等國家,先天上沒有辦法向農業方面發展,隻有在商業上找出路。
而商業的最好出路,是航海到别的島嶼或陸地做生意,于是形成了海運的發達。
當時的所謂海運,老實說,到了陸地,有王法的地方就是貿易,在海上一般人看不見,就是海盜。
至于一奴一隸的買賣,女一奴一的掠奪,乃至新大一陸的惡行劣迹,都是有史可尋的。
大概說,十六世紀以前,歐洲國家并不富裕,連黃金都少有,許多都是這些海盜們搶印度,騙中國,這樣從東方劫掠過去的。
等到歐洲的産業革命以後,機器發達,代替了人力,資本集中,大量生産以後,資本家的财富愈來愈多,工人愈來愈苦。
這時馬克思看到當時的景象,才提出了勞工第一,勞工神聖等意識,才有共産主義思想的産生。
但是也說明了,在歐洲、美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不問其是以農立國或工商立國,在過去的曆史,一般百姓們總是過着&ldquo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rdquo的生活。
至于今後如何呢?經濟不斷地發展,社會福利等措施也不停地擴展,大家都汲汲于全人類的&ldquo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rdquo。
結果如何呢?問題似乎并不單純,也不樂觀。
因為還有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有待處理,在心靈的修養,達到相當的程度,精神、物質兩方面都滿足了,人類才有安定的可能。
不然,仍會造成&ldquo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rdquo的痛苦。
孟子和齊宣王的這段談話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們兩人思想上,最大的一個分歧點。
孟子是聖賢,聖賢的思想,處處是為了大多數人,普遍的、平等的和長遠利益着想,要大家&ldquo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rdquo。
而齊宣王是一個國君,尤其是戰國時代的典型君主,他的為政,是為了他那笑而不答,隐藏在心裡的&ldquo蒞中國而撫四夷&rdquo的個人一大欲。
所以我在前面講到,曆代帝王出來打天下,口裡都是說為人民解倒懸之苦,而事實上是為了滿足他們個人的權力欲。
過去由英雄主義一變而躍登帝王寶座的帝王與強盜,都一樣會造成社會的不安和動亂。
元朝時有人就曾寫過這樣一首詩:&ldquo中原莫遣生強盜,強盜生時豈可除?一盜既除群盜起,功臣原是盜根株。
&rdquo 元人還有一首諷刺帝王政治時代官一場的白話詩說:&ldquo解賊一金并一鼓,迎官兩鼓一聲鑼。
金鼓看來都一樣,官人與賊不争多。
&rdquo鑼是金屬制成的,所以金字也就是代表鑼。
不敢為天下先的後儒 我們研究《孟子》到這裡,從書上記載的編排次序,可以知道孟子已見過了梁惠王、梁襄王和齊宣王。
前後三位國君,每一位國君的思想觀念、處境以及素養,都有所不同。
而孟子對他們,卻一貫地闡揚王道政治的哲理和政策。
從他和這三位國君的談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就教育的方法看,他是用誘導的方式,就教化的立場而言,他始終走的是師道與臣道之間的路線。
例如:他對齊宣王的談話,一開頭就把握住齊宣王不忍殺牛這一點善念,然後教他将這一點擴而充之,推及到愛人、愛世上面。
這就是順其所念所行而誘導,不像一般宗教或其他說教的理論,以辨别是非善惡的方式,在可以與不可以、善良與罪惡的種種對比中,作強制性的說教。
而是先同意、贊成對方的意見,而後誘導對方,使他擴而充之,知道自己所愛好的别人也愛好,自己所要的别人也要,這就是孔子&ldquo推己及人&rdquo的恕道,也是實施仁義之道的方法。
所以跟着下面齊宣王說到自己好樂、好勇、好色、好貨的時候,孟子都說沒有關系,不要緊,不過要擴而充之,使天下人都能達到富強康樂的生活水準。
我們看到孟子這種教化的方式,聯想到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
衆所周知,兩千多年以來,孔孟之道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中心,也是儒家思想的中心。
但是幾千年來,儒家在推行王道政治,發揮仁道精神的作為上,雖然秉持着師道的原則,但事實上,始終是走臣道的路線。
換言之,是&ldquo依草附木&rdquo式的,依靠一個既成的力量借以推行王道的理想。
盡管儒家标榜的是堯、舜、禹、湯、文、武曆代帝王的盛德,可是他們本身所走的路線,都是依據既成的力量,推行他們的理想;依附别人的門戶,并沒有自己去走出一條路來,或自己起而行之,去實現他們的理想。
簡要而切實地說,儒家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為堯,為舜,也沒有這樣做過,他們隻是希望已經在位的帝王,能夠變成堯,變成舜,因此影響到後世兩千年來的儒家思想,永遠是走臣道的路線,隻希望做到&ldquo緻君堯舜&rdquo,使在位的帝王,能夠像堯舜一樣,施行仁政。
可是,&ldquo緻君堯舜&rdquo又談何容易!自秦漢以後,曆代的帝王,在基本素質上,他們不但并非堯舜的根株,而且都是以征服起家的。
正如杜甫《過昭陵》詩說:&ldquo草昧英雄起,诓歌曆數歸。
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
&rdquo 這一首五言絕句,短短的二十個字,對于曆史哲學的感慨,既含蓄又坦率,直言無隐,和司馬遷寫《史記》的哲學觀點,完全一樣,隻要懂得古詩寫作原則,了解所謂一溫一柔敦厚的含蓄藝術,便可透過他每一句的字面,明了他所說的深邃含義。
第一句&ldquo草昧英雄起&rdquo,一開頭就說明生當亂世時期,英雄都起于草澤之中,成王敗寇,很難論斷,到了成功以後,便四海漚歌贊頌,認為是天命有歸,曆數更代,成為不可置疑的真命天子。
事實上,他們無非都起于風塵之中,猶如漢高祖,手提三尺劍,斬白蛇而起家。
到了以戎衣而平定群雄之後,一江一山社稷便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了。
他由唐太宗的開基創業,而聯想到漢高祖等曆代帝王,幾乎都是一個模式出來的。
便&ldquo乃翁天下&rdquo雖在馬上得之,當然不能在馬上治之。
于是乎才輪到了後世标榜儒家的讀書人們,來坐而論道,大談其治平之學,與孔孟之道了。
事實上,那些天子的禀賦,既非堯舜的本質,要想&ldquo緻君堯舜&rdquo,豈非癡人說夢。
曆史上雖然也出過極少數幾個比較好的皇帝,到底距離孔孟所标榜的先王之道,相差太遠。
可憐的後世儒生們,在文章上拼命講述&ldquo緻君堯舜&rdquo,而事實上每況愈下,都隻是希望自己考取功名以後,&ldquo緻身富貴&rdquo而已。
像孟子一樣,極盡所能誘導齊宣王走上王道的路子,結果還是徒勞無功。
何況既非孔孟之才,又非孔孟之聖,哪有可能?此所以我們過去的文化曆史,始終在帝王專制政體中,&ldquo内用黃老,外示儒術&rdquo的一個模式之下,度過了兩千多年。
也使孔孟的道統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體之下,綿延存續了兩千多年。
以前我在讀《孟子》的時候,也曾為古聖先賢們發出同情的一歎,寫了一首不成才的詩:&ldquo千秋禮樂論興亡,儒墨家家争辯忙。
堯舜不來周孔遠,古今人事莽倉倉。
&rdquo我說是不成才的詩,那是老實話,絕不是自謙。
在文藝與哲學相凝結的唐詩裡,前有杜甫《過昭陵》的五言絕句,後有唐彥謙《過長陵》的一首七言絕句,都是很好的曆史哲學寫照,而且很典型地具有一溫一柔敦厚的詩人風格。
他的詩說:&ldquo耳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杯。
千古腐儒騎瘦馬,灞陵斜日重回頭。
&rdquo 第一句&ldquo耳聞明主提三尺&rdquo,是說由曆史得知,凡是開國的君主帝王,大都以武功而得天下。
這一句和杜甫詩的涵義一樣。
第二句&ldquo眼見愚民盜一杯&rdquo,其典故出在漢文帝時,張釋之為廷尉,說&ldquo愚民有盜長陵一杯土即斬首&rdquo的法令,此處影射曆史上成王(奪得天下即為天子)敗寇(侵犯帝陵即便殺頭)的人生悲劇。
下面兩句,也便是我們常有的感慨,自孔孟以來,後世的讀書人&mdash&mdash儒家們,雖然滿腹詩書,究竟有何用?比較有成就的,也隻是引經據典,成為第一流的幫閑而已。
等而下之,差一點的,一輩子死于頭巾之下,談今論古,滿腹酸腐味道,也就是漢高祖&mdash&mdash劉邦口頭常常愛罵的&ldquo豎儒&rdquo或&ldquo鲰生&rdquo、&ldquo腐儒&rdquo之類,等于近代常用的&ldquo酸秀才&rdquo、&ldquo書呆子&rdquo,是同樣的意思,所以唐彥謙在他後兩句詩裡便感慨地說,最可憐的是像我們這些念書的,生逢亂世,&ldquo千古腐儒騎瘦馬&rdquo,隻有一副窮酸落魄的樣子,在那夕一陽一古道,經過漢王帝寝的灞陵之下,回頭望望,發思古之幽情,作一副無可奈何的窮酸樣,所謂&ldquo灞陵斜日重回頭&rdquo而已。
在宋人筆記上記載着一則故事更有趣。
有一次,宋太祖趙匡胤經過一道城門,擡頭一看,城門上寫着&ldquo某某之門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禦之?&rdquo 緣木求魚 齊宣王聽孟子說得那麼嚴重,以他多年來的經營,到達了《戰國策》中所描寫的富強情形,還說有後遺症,當然覺得不可思議,于是對孟子說,你說得那麼嚴重,到底會發生一些什麼事,是不是可以說來聽聽看。
孟子說,假如我自己的故國&mdash&mdash鄒,和現在南方的強國&mdash&mdash楚國打仗。
你看是哪一方面勝利? 齊宣王說,那當然是楚國會打勝的。
于是,孟子說,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小國當然不能去敵對大國,兵少的不能和兵多的打仗,力量弱小的也不能去對抗力量強大的,這是不變的原則。
如今,你齊國雖有千裡之廣的土地,但卻隻占了天下的九分之一而已。
你現在以九分之一的力量,想去征服其他九分之八的力量,以達到稱霸天下、統一中國的目的,就等于鄒國去打楚國一樣,最後一定失敗的,而失敗的後果就嚴重了。
所以你最好從根本思想上,回過頭來重作考慮,放棄用武力統一天下的想法,改變國策,從實施仁政做起,使天下讀書人&mdash&mdash知識分子,想做官的人,都願意做你的幹部;所有的農人,都喜歡到齊國來耕種;所有的商人,都願意到齊國來作生意;而觀光客們也都願意到齊國來遊覽;國際上,所有對他們領導階層不滿意的,都到齊國來向你投靠。
到了這個地步,雖然你不動一兵一卒,誰又能和你相對抗呢? 孟子的這些主張,是反緣木求魚的。
而他把齊宣王的做法,比為緣木求魚,的确比喻得很妙,所以這句話也就成了後世幾千年來,大家常引用的成語。
說到緣木求魚,想起另外一句成語&mdash&mdash&ldquo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dquo。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句鼓勵别人的話,和緣木求魚的意義不一樣,作用也是不相同。
一般人聽了&ldquo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dquo的話,都很高興,認為是被誇獎勵,而沒有仔細去想一想,為什麼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呢?試想想看,在地上豎立了一根一百尺高的竿子,當一個由地面向上爬,爬到了一百尺的竿上,已經到了頂點了,還鼓勵他更進一步?這一步進到哪裡去?再一步就落空了,落空可不就又掉到地下來了嗎?所以這句話的意義,是勉勵人,要由崇高歸于平實。
也就是《
一個人的人生,在絢爛以後,要歸于平淡。
在明人的筆記中,有一則類似&ldquo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dquo的故事。
叙述一位道學家求道的故事。
這位道學家修道,研究了許多年,始終搞不出一個名堂來,得不了道,非常苦惱。
于是有一天,帶了一些銀子,出門去訪名師。
不料在路上遇到一名騙子,知道他是出外訪師求道的,身邊帶有許多銀子。
就打他的主意,設法和他接近。
騙子當然是很聰明的,和他一聊上天,兩人就很談得來。
可是盡管這個騙子,假裝是得了道的道學家,使這位求訪名師的書呆子道學家,對他十分欽佩,但就是騙不到他的錢。
後來,到了一個渡口,要過河了。
這名騙子腦筋一轉,對道學家說,要傳道給他了,而且選擇在船上把道傳給他。
這位道學家聽到有道可得,非常高興。
兩人上了船,那個騙子告訴道學家,爬到船桅頂上就可以得道。
這位求道心切的道學家,為了求道,為了便于爬桅杆,他那放有銀子而永不離身的包袱、這時就不能不放下來了。
當他爬到桅杆的頂端,再無寸木可爬的時候,也沒有看見什麼道,便回過頭來,向這位傳道的高人請教:道在哪裡?不料那名騙子早已把他留在甲闆上的包袱銀子拿去,走得無影無蹤了。
船上的其他乘客都拍手笑他,上了騙子的當。
可是這位道學家,在大家拍手笑他的時候,他在桅頂上,突然之間真的悟了,所謂道就在平實之處,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什麼東西啦。
于是立刻爬下桅杆來,對大家說,他不是騙子,的确是高明!的确是吾師也!他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這雖然是一則諷刺道學家迂腐的笑話,透過這個笑話來看,實在有其至理。
和&ldquo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squo那句話一樣,道就在平庸、平淡之中,也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道理。
笑話說過了,再回到《孟子》的本文。
我們看他在大原則上,對齊宣王說,不要用武力,而以仁政,使天下歸心,各行各業,各階層的人,都會願意到齊國來,作齊國的臣民。
如此,自然就可以&ldquo蒞中國而撫四夷&rdquo,齊宣王的大欲,就可以達到了,這當然是沒有錯的。
但是參考蘇秦、張儀,這些所謂縱橫家的謀略之士們,依據各國的情勢、地理環境、時代背景、戰略地位,再配合國際關系的說辭,則與孟子之說有所不同了。
就戰略、政略問題的讨論上來說,我們不妨牽扯一點孫武子所著《兵法》中的兩段記載。
孫子說: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者,詭道也。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驷,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則内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泰,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hellip&hellip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如果我們假設一下,由孫子來與齊宣王見面,那麼他将會說出上面這些話的。
從這裡看到,以一師之衆,要十萬人作後盾,而所花費的戰費,是多麼龐大,所以作戰用兵久了,絕對不可能對國家有利。
後人也說兵貴神速,如果戰争拖下去,絕沒有好處。
抗戰期間,日本人估計,隻要三個月便可征服中國了。
而我們對日本人的戰略,就是以空間換取時間,盡力設法把戰争拖延下去,使日本人渡太平洋而戰的部隊,師老兵疲,自嘗敗亡的苦果。
所以,如果沒有把作戰的害處弄清楚,就不會懂得用兵,當然也就不會得到戰争的勝果。
因此,作戰并不是那麼容易的。
這又是個不同的論點。
經濟和政治 王曰:&ldquo吾瑉,不能進于是矣。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rdquo 曰:&ldquo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及陷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同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民也輕。
今也,制民之産,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王欲行之,剛益反其本矣。
&rdquo 齊宣王聽了孟子這一番行仁政的王道理論,似乎還聽得進去,對孟子的态度也算客氣,稱&ldquo夫子&rdquo,不像梁惠王隻稱他&ldquo叟&rdquo。
所以他對孟子說,我真有點糊塗,沒有你看得那麼遠,這方面還有什麼更高深的道理,希望你幫助我,明白地告訴我。
雖然我還不夠聰明,或者可以聽你的辦法,試着去做。
于是孟子提出一個原則來,也成為後世的千載名言。
不過名言是名言,有時候又會事實歸事實。
因為在某一種時代,某一種情況,或某一種特殊的因素,這種種客觀的條件下,現實與理論會互相違背的。
孟子這句名言的意思是,有恒産的人才有恒心。
他說&ldquo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rdquo假使一個人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而對一件事,一個觀念,或一個中心思想,能夠專心一緻地奉行下去,中途并不因窮困而改變他的節操,不見異思遷,不改行跳槽的,隻有那些品德好、有修養、有學問的人才做得到。
普通的人,一定要有了穩定的經濟基礎之後,才可能奉公守法,才可能講禮義廉恥。
四川朋友有兩句諺語:&ldquo最窮無非讨飯,不死總會出頭。
&rdquo一個人既然窮到了讨飯,他還有什麼顧慮?這時候名譽根本無所謂了,什麼操守、人格的,更是管他去的。
為了填飽肚子,為了活命,什麼都做得出來。
一般沒有固定産業的人,既沒有恒心,就沒有中心思想,平日的生活行為,或者是任意妄為,放肆一胡一搞,或者是稀奇古怪,吊兒郎當,或者走邪門,或者揮霍無度。
因為在沒有恒産的心理上,認為反正就是這麼點錢,花了再說,享受了再說,所以沒有錢的,反而舍得花錢。
錢花慣了,虛榮心越來越大,總有一天錢不夠用了,于是心存僥幸,動起腦筋作奸犯科,無所不為了。
等他們犯了罪以後,你齊宣王用法令,又把他們抓來,再處罰他們,一定是這樣辦的。
現在,你看見他們犯了罪以後,隻曉得去處罰他們,而不改善你的政策,使他們不緻于走上犯罪的路,這就等于你設下犯罪的陷阱引他們跳下去,結果又來責罰他們,這就是陷他們于不義。
一個真正行仁政的領一導一人,是不會如此對待老百姓的。
看完了這一段孟子的談話,我們就可以作幾點研究了。
第一,我們讀了《戰國策》中蘇秦描寫齊國,尤其描寫齊國首都臨淄的情形,是那麼繁華,那麼奢靡,而這種社會形态的内在精神又是什麼呢?所表現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社會心理呢?就是孟子這裡所講的:&ldquo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rdquo而終于&ldquo陷于罪&rdquo的一種社會心理和時代精神,是病态的,而不是健康的。
以現代的理論去衡量齊宣王時代的社會,是沒有真正實行民生主義,使每一個國民,每一個家庭,都得到富足、安樂、和睦、健康的生活,而隻是表面的繁華而已,隻是一個所謂&ldquo浮華&rdquo的社會,并不是踏實的安和康樂。
第二,孟子的這段話,雖然是對齊宣王說的,可并不一定齊國才如此。
戰國時代,各國的情況,也都是如此,無以強國為然。
所以孟子的話,也可以說是針對整個時代而說的。
第三,在任何時代,任何政權下,政治不上軌道,社會形成病态,都會産生這類現象。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強國富民的均富政治,建立安和康樂的社會?孟子繼續說出了他的意見,在現代來說,他指出了民生主義的重要性。
他主張先要使每個人經濟安定,每個家庭經濟充裕,然後達到社會的富裕,國家的富強,仁政一定要以經濟安定,安和康樂的社會為基礎。
在當時,是沒有現代這些分門别類的術語,來表達這種政治的境界,孟子隻有以具體的事實狀況作說明。
所以他說,一位英明的政治領導者,實行建設安和康樂社會的政策,必須要使得每個國民,對上能夠養得起父母,對下能夠娶得起妻子,生兒育女後,要有撫養孩子的能力,更重要的,到年成好,豐收的時候,大家都可以吃飽;即使遇到歉收的兇年,大家也不會有餓死、流亡的痛苦。
假如社會建設到這個地步,每個國民都可以安居樂業,然後再施以教化,教百姓都向好的一面去努力,往好的方面去求進步。
這些也都做到了,你有事下一道命令出去,老百姓們很自然地都樂于聽從了。
現在你齊宣王在民生問題上的措施,究竟如何呢?你走軍國主義的路線,武力第一,隻求國家的強大,實施專制的、獨一裁的、集權統治的政治。
拼命榨取人民,擴充國家的武力軍備,結果弄得老百姓養不起父母妻兒,家庭破碎。
即使年成好,農産豐收,也被集權統治的政權&mdash&mdash征斂去充實軍備了,老百姓還是吃不飽。
假如是遇到年歲不好,糧食歉收,那就更慘了,隻有餓死。
到了這個地步,活都活不下去了,還談什麼教育,講什麼禮義。
所以齊宣王你,如果想行仁政,使全國國民都很樂于服從你,然後以王道領導天下,那麼你就應該一反今日的作法,回到根本原則上去檢讨,有所改變才行。
我們看到孟子這項主張,就知道儒家的孔孟之道,并不是像後儒所說的那樣,坐在那裡空談、講道,鑽研心性微言,講授孔孟理學,靜坐終日,眼觀鼻,鼻觀心,觀到後來,隻有&ldquo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rdquo。
那才真是誤了道,造了孽了。
所以孔孟之道是救世濟民的,正如
&rdquo都是先要個人的經濟充裕了,才有安和康樂的社會,然後才能談文化教育,談禮樂。
孟子也是如此,大家可不要冤枉了孟子,以為他們是坐在那裡眼觀鼻,鼻觀心的,隻講養浩然之氣,講盡心修道而已! 為而不有的農民 &ldquo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美。
謹庫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rdquo 這一段話,前面孟子見梁惠王的記載中,已經有過。
隻是&ldquo數口之家&rdquo,在這裡記的是&ldquo八口之家”&ldquo七十者衣帛食肉&rdquo,在這裡記的是&ldquo老者衣帛食肉”這些具體數字的些許差别而已,在文義上,沒有什麼不同,所以這裡就不再作字句上的講解了。
從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開始,到這裡為止,他和孟子一波三折,數度起伏的談話,告一個小小的段落。
就在這一小小段落中,有好幾個值得我們研究讨論的重點。
後世常引用孟子的許多名言名句,如&ldquo君子遠庖廚&rdquo,&ldquo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rdquo,&ldquo是不為也,非不能也&rdquo,&ldquo猶緣木求魚&rdquo,&ldquo鄒人與楚人戰&rdquo,&ldquo無恒産,無恒心&rdquo及&ldquo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rdquo等等,不但是文學上的名句,也是學術思想上的名言。
無論研究政治,研究經濟,研究社會,乃至于研究民生問題,土地改革,以及心理建設,文化教育等等,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至理名言和最高原則。
它涵蓋的意義,相當廣泛,值得作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齊國當時的社會,尤其首都臨淄的景象,表面上是商旅輻接,經濟繁榮,市面一片景氣,簡直如歐洲的羅馬鼎盛時期,又如今天新大一陸的紐約一樣。
然而,這種繁榮的現象,是真實的嗎?是表裡一緻的嗎?不然!在齊宣王的戰國時代的政體,一般學說上,稱之為封建制度,這是對中央政府的周天子而言。
如果以諸侯各國的内部施政,就諸侯與人民之間的權利義務而言,則與秦以後的專制政體,是完全一樣的。
所以一般以為在秦商鞅變法以後,才有&ldquo私有财産制&rdquo,其實春秋諸侯各國,早已演變成了私有财産制。
從孟子建議梁惠王和齊宣王&ldquo五畝之地,樹之以桑&rdquo。
發展農村副業以達到&ldquo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rdquo的目的,就證明了當時的财産私有制。
商鞅不過是就當時演變發展所形成的事實,制作一套更完整的法令制度出來,更便于征斂而已。
當時各國的财政、軍用,都靠征斂而來。
而征斂的對象,唯有從土地上去不斷壓榨,在農産品上去征收了。
不但戰國時代如此,後世兩千年來,盡管在漢以後,有了鹽、鐵資源的開發,所謂&ldquo上山下海&rdquo,擴大了生的領域,增加了這兩方面以及其他商業貨物方面的稅賦收入。
可是直到幾十年前,我們還是以農立國,于是不可避免的,農民就挑起了國家财政的重擔,成為征斂的主要對象。
尤其在戰國時代,國家一旦用兵,軍費支出之浩大,人力消耗之慘重,如前面孫子所說的那樣,實在是農民們的苦難。
所以孟子&ldquo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rdquo不隻是對齊宣王說的,也是對當時各國說的。
不隻是戰國時代如此,後世幾千年來的事實,大多如此。
而他的&ldquo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rdquo的希望,也是幾千年來國民共有的希望。
盡管幾千年來的曆史,都在歌頌農民,贊歎農民,但在沒有實施&ldquo耕者有其田&rdquo的平均地權政策以前,農民的生活始終沒有獲得保障,始終是一個問題。
生民何計樂樵蘇 其次,我們研究政治的也好,研究社會的也好,研究軍事的也好,許多都認為曆史上朝代的變更,是由于農民不滿于政府的壓榨,而起義革命,也有的說是農民與知識分子結合而起義。
認真地說,隻有來自農村的人,知道民間的疾苦,與知識分子結合,起來革命的則有,至于農民本身起來革命的事情則沒有。
固然漢高祖、朱元璋曾經種過田,但也隻是一個短時期,不算是真正的農民。
但是,因為中國的農業社會,幾千年來,都停留在&ldquo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rdquo的狀況之中,有人起來鼓動一下的時候,社會就亂了。
以上這些是中國的情形,我們放眼看世界各國,又有所不同。
例如歐洲的古希臘、西班牙等等國家,先天上沒有辦法向農業方面發展,隻有在商業上找出路。
而商業的最好出路,是航海到别的島嶼或陸地做生意,于是形成了海運的發達。
當時的所謂海運,老實說,到了陸地,有王法的地方就是貿易,在海上一般人看不見,就是海盜。
至于一奴一隸的買賣,女一奴一的掠奪,乃至新大一陸的惡行劣迹,都是有史可尋的。
大概說,十六世紀以前,歐洲國家并不富裕,連黃金都少有,許多都是這些海盜們搶印度,騙中國,這樣從東方劫掠過去的。
等到歐洲的産業革命以後,機器發達,代替了人力,資本集中,大量生産以後,資本家的财富愈來愈多,工人愈來愈苦。
這時馬克思看到當時的景象,才提出了勞工第一,勞工神聖等意識,才有共産主義思想的産生。
但是也說明了,在歐洲、美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區,不問其是以農立國或工商立國,在過去的曆史,一般百姓們總是過着&ldquo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rdquo的生活。
至于今後如何呢?經濟不斷地發展,社會福利等措施也不停地擴展,大家都汲汲于全人類的&ldquo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rdquo。
結果如何呢?問題似乎并不單純,也不樂觀。
因為還有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有待處理,在心靈的修養,達到相當的程度,精神、物質兩方面都滿足了,人類才有安定的可能。
不然,仍會造成&ldquo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rdquo的痛苦。
孟子和齊宣王的這段談話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們兩人思想上,最大的一個分歧點。
孟子是聖賢,聖賢的思想,處處是為了大多數人,普遍的、平等的和長遠利益着想,要大家&ldquo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rdquo。
而齊宣王是一個國君,尤其是戰國時代的典型君主,他的為政,是為了他那笑而不答,隐藏在心裡的&ldquo蒞中國而撫四夷&rdquo的個人一大欲。
所以我在前面講到,曆代帝王出來打天下,口裡都是說為人民解倒懸之苦,而事實上是為了滿足他們個人的權力欲。
過去由英雄主義一變而躍登帝王寶座的帝王與強盜,都一樣會造成社會的不安和動亂。
元朝時有人就曾寫過這樣一首詩:&ldquo中原莫遣生強盜,強盜生時豈可除?一盜既除群盜起,功臣原是盜根株。
&rdquo 元人還有一首諷刺帝王政治時代官一場的白話詩說:&ldquo解賊一金并一鼓,迎官兩鼓一聲鑼。
金鼓看來都一樣,官人與賊不争多。
&rdquo鑼是金屬制成的,所以金字也就是代表鑼。
不敢為天下先的後儒 我們研究《孟子》到這裡,從書上記載的編排次序,可以知道孟子已見過了梁惠王、梁襄王和齊宣王。
前後三位國君,每一位國君的思想觀念、處境以及素養,都有所不同。
而孟子對他們,卻一貫地闡揚王道政治的哲理和政策。
從他和這三位國君的談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就教育的方法看,他是用誘導的方式,就教化的立場而言,他始終走的是師道與臣道之間的路線。
例如:他對齊宣王的談話,一開頭就把握住齊宣王不忍殺牛這一點善念,然後教他将這一點擴而充之,推及到愛人、愛世上面。
這就是順其所念所行而誘導,不像一般宗教或其他說教的理論,以辨别是非善惡的方式,在可以與不可以、善良與罪惡的種種對比中,作強制性的說教。
而是先同意、贊成對方的意見,而後誘導對方,使他擴而充之,知道自己所愛好的别人也愛好,自己所要的别人也要,這就是孔子&ldquo推己及人&rdquo的恕道,也是實施仁義之道的方法。
所以跟着下面齊宣王說到自己好樂、好勇、好色、好貨的時候,孟子都說沒有關系,不要緊,不過要擴而充之,使天下人都能達到富強康樂的生活水準。
我們看到孟子這種教化的方式,聯想到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
衆所周知,兩千多年以來,孔孟之道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中心,也是
但是幾千年來,儒家在推行王道政治,發揮仁道精神的作為上,雖然秉持着師道的原則,但事實上,始終是走臣道的路線。
換言之,是&ldquo依草附木&rdquo式的,依靠一個既成的力量借以推行王道的理想。
盡管儒家标榜的是堯、舜、禹、湯、文、武曆代帝王的盛德,可是他們本身所走的路線,都是依據既成的力量,推行他們的理想;依附别人的門戶,并沒有自己去走出一條路來,或自己起而行之,去實現他們的理想。
簡要而切實地說,儒家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為堯,為舜,也沒有這樣做過,他們隻是希望已經在位的帝王,能夠變成堯,變成舜,因此影響到後世兩千年來的儒家思想,永遠是走臣道的路線,隻希望做到&ldquo緻君堯舜&rdquo,使在位的帝王,能夠像堯舜一樣,施行仁政。
可是,&ldquo緻君堯舜&rdquo又談何容易!自秦漢以後,曆代的帝王,在基本素質上,他們不但并非堯舜的根株,而且都是以征服起家的。
正如杜甫《過昭陵》詩說:&ldquo草昧英雄起,诓歌曆數歸。
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
&rdquo 這一首五言絕句,短短的二十個字,對于曆史哲學的感慨,既含蓄又坦率,直言無隐,和司馬遷寫《史記》的哲學觀點,完全一樣,隻要懂得古詩寫作原則,了解所謂一溫一柔敦厚的含蓄藝術,便可透過他每一句的字面,明了他所說的深邃含義。
第一句&ldquo草昧英雄起&rdquo,一開頭就說明生當亂世時期,英雄都起于草澤之中,成王敗寇,很難論斷,到了成功以後,便四海漚歌贊頌,認為是天命有歸,曆數更代,成為不可置疑的真命天子。
事實上,他們無非都起于風塵之中,猶如漢高祖,手提三尺劍,斬白蛇而起家。
到了以戎衣而平定群雄之後,一江一山社稷便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了。
他由唐太宗的開基創業,而聯想到漢高祖等曆代帝王,幾乎都是一個模式出來的。
便&ldquo乃翁天下&rdquo雖在馬上得之,當然不能在馬上治之。
于是乎才輪到了後世标榜儒家的讀書人們,來坐而論道,大談其治平之學,與孔孟之道了。
事實上,那些天子的禀賦,既非堯舜的本質,要想&ldquo緻君堯舜&rdquo,豈非癡人說夢。
曆史上雖然也出過極少數幾個比較好的皇帝,到底距離孔孟所标榜的先王之道,相差太遠。
可憐的後世儒生們,在文章上拼命講述&ldquo緻君堯舜&rdquo,而事實上每況愈下,都隻是希望自己考取功名以後,&ldquo緻身富貴&rdquo而已。
像孟子一樣,極盡所能誘導齊宣王走上王道的路子,結果還是徒勞無功。
何況既非孔孟之才,又非孔孟之聖,哪有可能?此所以我們過去的文化曆史,始終在帝王專制政體中,&ldquo内用黃老,外示儒術&rdquo的一個模式之下,度過了兩千多年。
也使孔孟的道統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體之下,綿延存續了兩千多年。
以前我在讀《孟子》的時候,也曾為古聖先賢們發出同情的一歎,寫了一首不成才的詩:&ldquo千秋禮樂論興亡,儒墨家家争辯忙。
堯舜不來周孔遠,古今人事莽倉倉。
&rdquo我說是不成才的詩,那是老實話,絕不是自謙。
在文藝與哲學相凝結的唐詩裡,前有杜甫《過昭陵》的五言絕句,後有唐彥謙《過長陵》的一首七言絕句,都是很好的曆史哲學寫照,而且很典型地具有一溫一柔敦厚的詩人風格。
他的詩說:&ldquo耳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杯。
千古腐儒騎瘦馬,灞陵斜日重回頭。
&rdquo 第一句&ldquo耳聞明主提三尺&rdquo,是說由曆史得知,凡是開國的君主帝王,大都以武功而得天下。
這一句和杜甫詩的涵義一樣。
第二句&ldquo眼見愚民盜一杯&rdquo,其典故出在漢文帝時,張釋之為廷尉,說&ldquo愚民有盜長陵一杯土即斬首&rdquo的法令,此處影射曆史上成王(奪得天下即為天子)敗寇(侵犯帝陵即便殺頭)的人生悲劇。
下面兩句,也便是我們常有的感慨,自孔孟以來,後世的讀書人&mdash&mdash儒家們,雖然滿腹詩書,究竟有何用?比較有成就的,也隻是引經據典,成為第一流的幫閑而已。
等而下之,差一點的,一輩子死于頭巾之下,談今論古,滿腹酸腐味道,也就是漢高祖&mdash&mdash劉邦口頭常常愛罵的&ldquo豎儒&rdquo或&ldquo鲰生&rdquo、&ldquo腐儒&rdquo之類,等于近代常用的&ldquo酸秀才&rdquo、&ldquo書呆子&rdquo,是同樣的意思,所以唐彥謙在他後兩句詩裡便感慨地說,最可憐的是像我們這些念書的,生逢亂世,&ldquo千古腐儒騎瘦馬&rdquo,隻有一副窮酸落魄的樣子,在那夕一陽一古道,經過漢王帝寝的灞陵之下,回頭望望,發思古之幽情,作一副無可奈何的窮酸樣,所謂&ldquo灞陵斜日重回頭&rdquo而已。
在宋人筆記上記載着一則故事更有趣。
有一次,宋太祖趙匡胤經過一道城門,擡頭一看,城門上寫着&ldquo某某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