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旁通(三)
關燈
小
中
大
,正如現代的美國一樣。
在戰國時代,凡是有學之士都到齊國去,不但孟子、鄒衍這些人到了齊國,就是後來的荀子也去了齊國,住在齊國。
所以讀古書要深思,要經史合參,每句每字都不輕易放過,不要像現代有些青年讀書,膚淺地去做表面的文字解釋。
齊宣王當時心目中是認為,我齊國如此富強,要做的都做了,而你還說我沒有做。
那麼到底要怎樣才算做了?我們經過一番深思,了解了齊國當時的背景,就知道齊宣王這句話,問得相當有深度,也頗有涵養,因為他不好意思和孟子作正面的辯論,于是對孟子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來,是很有道理的。
權能問題 孟子答複他,假如叫一個人,把泰山挾在腋下,跳過北海,這人說,這種事情我辦不到。
正如現在我們叫世界拳王阿裡,挾起日本的富士山來,跳過太平洋,落到美國西海岸去,阿裡說,我辦不到。
這是不能,是能力不夠,不是不願意去做。
假如叫一個人去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樹枝,而這個人說,我沒有辦法,折不下來。
那麼,這個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沒有能力。
孟子引用這種譬喻,粗看起來,很像一個童話故事,沒有什麼了不起。
其實,内涵很深。
一個普通人,當然不能&ldquo挾泰山以超北海&rdquo。
但是如果領導,集中一國人,或天下人的力量,那就另當别論了。
再進一步來說,一個普通人,對于舉手之間,折下一根樹枝,這件小事當然可以做到,但他不肯做,這又是一個問題了。
這正是孟子暗示齊宣王,你有此權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隻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因此,答複了齊宣王這個問題以後,馬上直截了當指到事實上來。
于是他緊接着說,如果你齊宣王能走王道的路子,肯施行王道的政治,以你現有的國力和所處的政治環境而言,并不像挾泰山以超北海那麼困難,并不是沒有推行王道政治的能力,就像不願為長者折枝一樣,是你不肯去實行,而不是沒有實行的能力。
孟子又不待齊宣王插嘴,繼續向齊宣王推銷他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最高理想,以大同世界為目标的王道與仁政。
他說,假使你齊宣王施行仁政,從你本身做起,然後推行到全國的老百姓。
先敬重每個人自己的父母長輩,然後推而廣之,同樣地敬重别人的父母長輩,每個人都愛恤自己的子弟,然後把愛恤自己子弟的心,推廣開來,擴而充之,同樣地去愛别人的子弟,等到你做到了這種程度,那麼天下就可以運籌在你的手掌上了。
正如《詩經·大雅·思齊篇》上所說的,先做一個榜樣出來給自己的太太看,使她也做到這樣,然後再推廣到你的兄弟身上,再擴大來教化整個的家族,乃至于治理一個國家。
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教我們推己及人,把這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心,擴而充之。
如果能擴大仁心,推恩出去,保護四海的百姓,就能夠保有天下。
否則的話,隻顧自己的權位、利益,刻薄寡恩,那麼到頭來,會連自己的妻子兒女也保不住了。
在曆史上,有不少刻薄寡恩的政治領一導一人,都不得善終。
所以古代的人,如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乃至于齊桓公、晉文公這些人,他們在思想上、功業上,所以能夠大大地超越别人,使他人望塵莫及,并沒有什麼其他特别的本領,他們不過善于推廣他們的仁心,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那種推己及人的恕道。
譬如你想吃好的,穿好的,也讓别人吃好的,穿好的。
從心理建設、建立恕道開始,行仁政就是這樣去做的。
可是現在你齊宣王,對于一頭牛,看見它發抖,就那麼慈悲,不忍心殺了它。
而你對你的老百姓,卻沒有像對這頭牛這樣的有愛心,你的恩惠并沒有用到老百姓的身上,他們并沒有獲得你給他們的什麼利益呀!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給禽一獸恩惠,唯獨不給老百姓恩惠呢?這就是孟子從心理行為上,對齊宣王的一個分析了。
接着孟子又舉出一項物理性的事例,說出一個邏輯。
他說,譬如一件東西,用秤稱過,才知道它的輕重,用尺量過,才知道它的長短。
世間萬物,也都是這個樣子,要經過某些标準的衡量,才知道究竟。
而一個人的心理,更應該如此,經常反省衡量,才能認識自己,改善自己。
我們要注意孟子的這句話,人的心理行為,應該經常自我檢讨,這就是《論語》上曾于說的&ldquo吾日三省吾身&rdquo。
我們如果不及時反剩就會犯錯誤,而心理反省對道德修養的重要,就和秤與尺在權衡上所占的分量一樣重要,所以,檢讨了自己的行為,多加反省,就可知道自己是不是合乎道德的标準。
如不反省,就無法知道自己的思想、心理,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過,有哪些地方需要發揚光大。
正如齊宣王放了那頭牛,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一樣的。
在佛家的唯識學裡,這種反省功夫,也隻能叫做&ldquo比量&rdquo,還不是佛學心理的最高境界。
其實嚴格地說,&ldquo比量&rdquo也就是&ldquo非量&rdquo,這是對形而上的本體而言。
至于形而下的起用來說,就不能不用&ldquo比量&rdquo了。
孟子舉出心理上的衡量,更重于物質的衡量,并請齊宣王仔細省察他自己的心理之後,進一步向齊宣王追問,難道你是要興甲舉兵,發動戰争,使自己國家的官員百姓,受到戰亂的威脅,同時在國際上,造成緊張的敵對情勢,你才覺得痛快嗎?換句話說,殺一頭牛,你心裡就不忍,便發慈悲。
難道去發動兇惡的戰争,你心裡反而感到痛快嗎? 世上無如人欲險 王曰:&ldquo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rdquo 曰:&ldquo王之所大欲,可得聞欤?&rdquo王笑而不言。
曰:&ldquo為肥甘不足于口欤?輕暖不足于體欤?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欤?聲音不足聽于耳欤?便嬖不足使今于前欤?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rdquo 曰:&ldquo否!吾不為是也。
&rdquo 曰:&ldquo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俗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托四夷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rdquo 王曰:&ldquo若是其甚欤?&rdquo 曰:&ldquo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rdquo 孟子問齊宣王,是不是要發動戰争,才覺得痛快。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哪裡是想發動戰争來求得自己的快意呢!不過,我有一個大的願望,希望能夠實現。
齊宣王沒有直接說出他的這個理想是什麼。
于是孟子便問他,你這個願望是一個什麼樣的大願望,可以說來聽聽嗎? 齊宣王對于這個問題,隻是笑一笑,并沒有答複。
在他這一個笑容裡,也許有故作神秘的味道,也許表現了&ldquo你猜猜看&rdquo的反問眼神;也許根本就懶得對這位孟老夫子說;我們沒在場,就不得而知了。
假如把這一段故事,用現代的戲劇表現出來,那麼舞台上齊宣王的面部表情、眼神、笑聲,或是無聲的笑,或者打個哈哈搖一搖頭就不說下去了。
該如何去表達齊宣王這時的心理狀态和情緒,那就要導演去揣摩,去指導了。
總之,齊宣王沒有說話,沒有直接把他的大願望說出來,孟子對他沒有辦法,也隻好故作猜啞謎狀了。
于是就說,難道說你是為了吃的方面不能滿足,想吃得更好?或者是為了身上所穿的衣料不理想,不夠柔軟,不夠暖和,又不夠輕巧?或者是要有好看的,或者是要好聽的呢?以現代的視聽享受來說,别人有錄放影設備,而你還隻是一架彩色電視機放在客廳裡,或者你隻有一部鑽石唱針的留聲機,而希望有八聲道、立體聲,收、錄、放三用的聲響設備嗎?拿古文和現代語一對照,就看出今古文章的寫法不同。
古文一精一簡幾個字,涵蓋的意義很廣,現代隻講電視、錄音機兩種視聽上的享受,就要說上一大堆了。
這是順便說一下文學方面古今不同之處,其餘的還是由大家自己去體會它的文學價值。
現在且回到原文吧! 孟子講述了物質聲色上的享受,又繼續轉到人事上來。
他說,假如你不缺乏這些物欲上的享受,那麼難道是在你身邊那些服侍你的臣仆,以及你所一寵一信喜愛的男女官人,不夠稱心嗎?事實上,現有的大小臣仆,男女宮人,已經是夠你使喚,可以把你服侍得舒舒服服,難道你還不滿意嗎? 齊宣王說,不!這些倒不是我所要追求的。
到了這個時候,孟子便直截了當說出齊宣王的心思來了。
實際上,在我們現在看來,孟子應該早就知道了齊宣王的大欲是什麼。
也許一開頭說穿了,雙方都難為情,齊宣王還可能會加以否認。
所以先說一些聲色貨利等瑣碎的事,把齊宣王套住,讓他先否定了這些以後,才真正地放矢,直中紅心,說到他内心深處。
因此這時候便說,既然這些都不是你的大欲,那麼除此之外,你的大欲,說來也就可以想象得到了。
那就是希望擴張領土(在戰國當時來說,擴張領土,自然就是掠奪别家諸侯的土地,劃入自己的版圖的侵略行為,孟子不便當面指他侵略,隻有含蓄地說擴張,因此用這個&ldquo辟&rdquo字,不用&ldquo奪&rdquo字)。
增強國力,讓目前國際間的最強盛的秦國和楚國,都向你低頭,向你朝拜進貢,那麼你站在霸主的立場,以中國之主的地位,去撫順四夷(東方的夷族,西方的戎族,南方的蠻族,和北方的狄族),要這些沒有文化或文化落後的民族,都來歸順你。
換句話說,你的大欲是要成為全中國的領導者。
但是,以你現在這樣的做法,而希望能夠實現你這樣的理想,滿足你這樣的欲一望,就好比是爬到樹上去抓魚,永遠也達不到願望的。
關于齊宣王說到的大欲,在後面他還會很坦誠、很直率地說到他個人還有好勇、好貨、好色等私欲,而有别于這裡所說君臨中國的大欲。
孟子在前面所說的那些衣食聲色等方面的享受,也隻是小欲而已。
其實,這裡所說的大欲和小欲,隻是比較的說法。
就人類的欲一望而言,在《禮記》中記載孔子的話說&ldquo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rdquo這是每一個人,上自帝王,下至百姓,人人共有的大欲。
但是我們要知道,人的欲一望是沒有止境的,一個人到了某種地位,某種環境,某一時間,某一空間,他的欲一望是會變的,不斷地增加累進。
尤其作了君侯的人,除了飲食男女基本的欲一望以外,他的大欲就是君臨天下,要權勢,要更大更大的權勢。
普通的人,滿足了飲食男女,就是求功名富貴,拿現代的話說,是發展事業,事業成功了,要權力,可以支配别人;有了權力,又希望君臨天下;君臨天下以後,還是不能滿足;那麼,希望長生不老,永遠活下去,永遠掌握着這個權力,所以秦始皇派人到蓬萊三山去求長生不老之藥,當然是求不到,但求不到還是要求,希望在家天下的支配欲上延伸,把這份已得的權力,傳給自己的萬世于孫,永遠掌握下去。
在明、清之間,有一本閑書名叫《解人頤》,這個書名就說明了,隻是使人破顔一笑,松弛闆起的面孔,咧開嘴來笑一笑的意思。
這本書裡許多記載,的确有令人發出會心微笑之處。
不過它也是像《聊齋志異蔔一樣,大多以狐鬼的故事來諷世。
它所搜羅的許多可笑的文字中,笑裡或有血,或有淚,蘊含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啟發人們的良知,在過去的時代,的确是深具教育意義的一本閑書。
這本《解人頤》中,有一篇很有哲學意味、描述人類欲一望無止境的白話詩: 終日奔波隻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
槽頭扣了騾和馬,歎無官職被人欺。
縣丞主薄還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
)若要世人心裡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這其中&ldquo作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rdquo兩句是我随便湊上去的。
這位作者寫這篇白話詩的時候,正是君主專一政的時代,當然不敢連皇帝也寫進去。
而在曆史的事實上,像秦始皇、漢武帝一樣,作了皇帝又想長生不老的例子也不少。
所以齊宣王雖然已為一國之主,但還想君臨天下,那也是很自然的趨勢。
這篇七言韻文的白話詩,可說道盡了人類欲一望無窮,欲壑難填的心理狀态。
本來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連吃飯都成問題,一天到晚,勞勞碌碌,也許是貧戶登記,掃街掏溝的。
好不容易,賺的錢吃飽了,就覺得身上穿的毛線衣,已經穿了三五年,下水洗過很多次,不夠暖和,去見朋友時,也不體面,于是在衣服上講究起來了。
等到衣食兩個問題都已解決,那麼正如諺語所說,飽暖思一婬一欲,想娶一個漂亮的小姐作太太。
後來,太太也娶了,孩子也生了,一家數口,融融樂樂,過得蠻好的,可是還不能滿足。
念頭一轉,家無恒産哪!總得買幢房子,弄點田地什麼長久的生産之道,打下經濟基礎,讓下半輩子生活安閑,子孫也不愁吃穿。
這些都齊全了,還想買汽車,坐在八個汽缸的全自動别克名牌汽車裡,又想到警察昨天開了一張違規的紅單子,稅務員的面孔不大好看,而朋友張三做了官,比較吃得開,還是弄個一官半職在身,才不吃虧受氣,于是競選去,或者走門路,搞個官來做。
官也當上了,可是這縣政府的科長、秘書,能指揮的人太少,來指揮自己的人多,還是不過瘾,應該想辦法當大官去。
又這樣往上爬,結果當了皇帝還是有欲一望,又希望成仙上天,長生不老,所以這位作者最後兩句結論是,人類這永無止境的欲一望,除非到死方休。
其實人的欲一望,是死也不休的。
夢似人生 中國文學裡,有三個很有名的美夢,是指點人生哲學的妙文。
一個是莊子的蝴蝶夢;一個是邯鄲夢;還有一個便是唐一人李公佐著的南柯夢。
縱然南柯夢醒,但人欲無窮,仍不肯罷休。
死了還想升天堂,到他方佛國,也許在那裡,可以滿足了在這個世界上所不能滿足的欲一望吧! 其中一個唐代文學上有名的夢,便是邯鄲夢。
這是說一個廬姓書生,進京去考功名,走到邯鄲道上,疲倦了想休息,旁邊一個老頭子正把黃粱米洗好,要下鍋作飯,就把枕頭借給這個廬生去睡。
這個書生靠在他的枕頭上睡熟了,睡中他作了一個夢,夢到自己考上功名,中了進士,娶妻生子,又很快地當了宰相,出将入相,四十年的富貴功名,煊赫一時,結果犯了罪,要被殺頭,像秦二世的宰相李斯一樣,被拉出東門去砍頭。
他一吓醒來,回頭一看,旁邊這個老頭兒的黃粱飯還沒煮熟。
老頭子看他醒了,對他笑一笑說:四十年的功名富貴,很過瘾吧!他一想,唉呀!我在作夢,他怎麼知道?他一定是個神仙來度化我的。
于是不去考功名,跟着老頭兒去修道了。
有的說,這個邯鄲夢的主角,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神仙呂純一陽一,那個老者,便是他的老師鐘離權。
這個故事,是教化性的,宗教哲學性的,要人看破人生。
所以在後世的文學中、詩詞裡,很多提到黃粱未熟,或黃粱夢覺。
但是後來有一個讀書人,卻持相反的意見。
他也落魄到了邯鄲,想起這個故事,作了一首詩說:&ldquo四十年來公與侯,縱然是夢也風一流。
我今落魄邯鄲道,要向先生借枕頭。
&rdquo即使是夢中事,也可以過過富貴瘾。
這首詩對人欲的描述,真可說淋漓盡緻。
我們除了引用《解人頤》中的一首白話詩,來說明齊宣王在人性上,很自然地會産生君臨天下的欲一望以外。
其次,我們再從曆史上來看齊國當時的背景、國情和環境,來了解他這欲一望的由來。
據曆史上的記載,當齊宣王即位的第二年,魏國梁惠王發動了戰争,用龐涓為大将,率兵攻打趙國。
這一仗,趙、韓聯盟,韓國向齊求救,起用孫武子的孫兒&mdash&mdash孫膑的戰争計劃,殲滅魏國的名将龐涓,打敗了魏國以後,過了将近二十年的安定生活,可以說是當時很有福氣的一個君王。
他在安定中,把内政做得還算不錯。
在這時期,他娶了一個曆史上最有名的醜女人&ldquo無鹽&rdquo作君夫人,這是後話,留待下次再說。
他這樣把齊國經營得幾乎有了國際間霸主的氣勢,當然,君臨中國的大欲自然而然地就慢慢形成了。
在這二十年當中,他雖有這種欲一望,可是沒有發動過大規模的侵略戰争。
隻有對北方的燕國,有一次還不算太大的戰役。
在《孟子》本書中,下文便有記載,在宣王晚年,到他兒子泯王的階段,割據了燕國一小塊土地,埋下了後來被燕國樂毅連下七十餘城,幾乎亡國的仇恨種一子。
幸好有田單在莒、即墨二城,又興起反攻複國的事。
但是當孟子在齊國的這個階段,也正是蘇秦去齊國遊說合縱的時期,從《戰國策》中,&ldquo蘇秦為趙合縱說齊宣王&rdquo這篇記載中,便可了解到孟子見齊王時,那時齊國的國情了。
齊國富強的素描 &ldquo蘇秦為趙合縱說齊宣王&rdquo原文: 蘇秦為趙合縱,說齊宣王曰:齊南有太山,東有鄲邪(山名,在今山東諸城縣東南),西有清河(《史記正義》:即貝州),北有渤海(案下雲四塞之國,則大山、瑯邪、清河、渤海。
皆以山川形勢言,以郡邑當之恐誤。
《方輿紀要》曰:齊西有清河,即濟水也。
當以濟水為是。
),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齊地二千裡,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齊車之良,五家之兵,錐如疾矢(小矢也,喻勁疾也。
),戰如雷電,解如風雨。
即有軍役,未嘗倍大山,絕清河,涉渤海也。
臨淄(齊都,故齊城,在今山東臨淄縣北)之中七萬戶。
臣竊度之,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于遠縣,而臨淄之率,固已二十一萬矣。
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蹹踘者。
臨淄之途,車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
夫以大王之賢,與齊之強,天下不能當。
今乃西面事秦,竊為大王羞之。
且夫韓、魏之所以畏秦者,以與秦接界也。
兵出而相當,不出十日,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
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
戰而不勝,以亡随其後。
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
今秦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一陽一晉(故城在今山東曹縣北,故衛地)之道,徑亢父(故城在今山東濟甯縣南,故齊地)之險。
車不得方軌,馬不得并行,百人守險,千人不能過也。
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
是故恫疑虛揭,高躍而不敢進,則秦不能害齊,亦已明矣。
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計過也。
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臣固願大王之少留計。
齊王曰:寡人不敏。
今主君以趙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從。
這篇資料,一開頭就指出了齊國在戰略上極其有利的地理形勢。
國内為一大平原,而四面的疆界,都有大山巨川或深海,可為險阻。
所謂&ldquo四塞之國&rdquo,易于防守,而外敵不易入侵。
次一段,是指出齊國國富兵強的實際情形。
蘇秦把齊國的兵力,了解得清清楚楚。
他指出,齊國正如現代的強國一樣,軍隊有數十萬人。
糧食的儲存,堆積得像山一樣高。
軍隊的強盛,攻擊力量的尖銳,行動的迅速,可以雷電疾風作比拟。
這當然是蘇秦誇張性的形容,但仍可見齊國的軍力之強。
他并指出,這樣強大的武力,一旦有敵人來侵,可以不必離開自己的國境,就把敵人擊退,使得難越雷池半步。
接着他叙述齊國首都臨淄的情形,當時人口就有七萬戶,如果以戰國時代的人口比率來說,則當時七萬戶大約相當于今天的國際名都&mdash&mdash紐約市的人口。
依照蘇秦的估計,一戶有三名兵役年齡的男子,那麼臨淄在一夜之間,就可以動員二十一萬的士卒,不必再從外縣市征調,這是首都一地的充足兵源。
再看臨淄的繁榮,經濟上的富庶,所表現在居民日常生活上的狀況,真是富足得不得了。
社會安定,經濟富裕後,社會的趨勢就一定會變,于是吃喝玩樂都來了,或者是玩玩竿、築、琴、瑟這些樂器,或者是鬥雞、跑馬、打球以及各種賭一博性的娛樂。
在路上,車子太多,輪軸常常互相磨擦。
路上的行人當然比車子還多,擠在一起,有如台北的西門町,走起路來都感到困難。
這些人把衣裳的下擺連起來,或者把袖子接連舉起,就會形成一塊大布幔,密不透氣的。
這時候如果大家同時流汗的話,就會像下雨似的。
由于人們都過得殷實而富裕,所以一個個都顯得志得意滿的樣子。
&ldquo家敦而富,志高而揚。
&rdquo這八個字,是蘇秦對臨淄居民的生活寫照,我們在今天讀史時,對于這八個字,就要特别注意了。
這八個字,從另一面看,也是一種弊害的源頭。
當一個國家,經濟安定,社會繁榮,國民收入增加之後,往往就流于浪費,生活方式多半都驕奢一婬一逸,精神生活方面則道德堕落,産生優越感,看輕别人。
這就是當時齊國的情形,和今天美國的情形差不多。
下面是蘇秦的說辭。
他說,以你齊宣王的英明,領導國家建設,趨于如此的地步,各國諸侯,沒有比得上你的。
可是你卻還要對西方的秦國低頭,去聽他的話,我蘇秦實在替你暗暗慚愧,真是不必如此啊! 蘇秦這個論調,對當時的齊宣王來說,實在是夠刺激的。
蘇秦指出了齊國當時地理上的先天優勢,以及充沛的軍事與經濟力量,然後再進一步對齊宣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
他說,韓國和魏國會怕秦國的原因,是他們的邊界和秦國的邊界連接在一起,如果打起仗來,雙方出兵,力量都差不多,不出十天的時間,就可以決定勝負。
韓、魏兩個國家,如果打敗了秦國,這場戰争,必然是很刺激的。
雖然勝了,也會損失一半的國力,餘下的一半力量,實在不足以保衛疆土,在國防實力上,還是處在空虛危險的狀态中。
假如打了敗仗,當然更慘了,跟着來的,就隻有亡國的命運。
由這樣不利的形勢,韓、魏就把和秦國作戰,看成了嚴重的問題,所以他們避重就輕,隻好對秦朝貢稱臣,以博取和平。
蘇秦的這一分析,确實是有相當道理的,這又證明了他刺股用功,不止是讀一部《一陰一符經》而已。
而是得到《一陰一符經》的啟示,曉得要注意到各國的形勢,去搜集國際資料,了解各國的國情和國際現勢。
年輕人今天讀書,實在要把握這一點,才不會讀死書,變成書呆子。
他作了國際形勢的分析後,再進一步将齊國的國際關系,分析給齊宣王聽。
他指出:秦國當然也有他的大欲,也想君臨中國。
不過秦國如果要攻擊齊國,情形就不一樣了。
第一,齊秦之間,還隔了韓、魏這兩個國家,還要借道于衛國的一陽一晉,再經過亢父一帶險要的山區。
這一段路,戰車無法順利通過,馬匹也不能并行。
隻要派一百人守在那裡,那麼成千的兵力都攻不進來,是十倍兵力所不能攻克的戰争死角。
還有,縱然秦國冒了最大的危險,深入内地進犯。
它也還要狼顧一番。
(中國相法中,&ldquo狼顧&rdquo是奸詐的表象,因為狼在走路的時候,是低着頭,眼睛向左右回顧四周。
&ldquo鷹視&rdquo是眼睛發現一個标的時,睜了大眼盯着看,眼神中含有貪婪的擄掠意味。
有時狼顧鷹視并用,這是描述一個人的奸詐、貪婪而又狠毒。
)要分心注意到韓、魏這些國家,是不是會動腦筋,乘它秦國攻擊你齊國的時候,在它的背側,向它進攻。
以秦攻齊,既處于不利的戰略形勢,又有後顧之憂,因此,這隻是唬唬人的心理戰術。
雖然秦國的确是躍躍欲試,可是卻不敢輕易付諸行動,所以,秦國不足以為害你齊國,是很明顯的事了。
蘇秦分析了這些情勢,最後作了結論,也是他對齊宣王的進言:現在,你低估自己,沒有想到秦國是奈何不了你齊國的,它根本不敢來攻打齊國,而你反而要去聽秦國的話,跟着它走。
幫你出主意的大臣們,實在是估計錯誤了。
如今,假使能照我的意見來合縱,那麼齊國不但在名義上,不需稱臣于秦;而且實質上,還是一個真正強盛獨立自主的大國。
我希望你能多加考慮。
齊宣王聽了,于是&ldquo敬奉社稷以從&rdquo,加入了這個合縱的國際組織。
從這裡,我們又可以知道,蘇秦之所以能夠同時把六個國家的相印,挂在他的腰上,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從這一段蘇秦口中所說的齊國情形,齊宣王用孫膑打敗魏國後,二十年來的經營,達到國強民富的地步。
而蘇秦以&ldquo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rdquo兩句話,說動了齊宣王加盟合縱,這證明孟子見齊宣王時,齊宣王正有稱霸天下的心思,這也就是他&ldquo笑而不答&rdquo的大欲。
在那個時候,天下知名的知識分子,大多數都在齊國,像今天的美國一樣,齊宣王當然想開疆辟土,使秦楚來朝,進而平定天下,這是很自然的。
孟子當然知道他有這個野心,這裡不過是用飲食、聲色這些基本的欲念來套他的話,誘導他行仁政。
孟子并沒有阻止他這種欲一望,隻是告訴齊宣王,以他現有的政治做法,而要實現他這樣的理想,就好比爬到樹上去抓魚吃,是絕對辦不到的。
在他認為,齊宣王的行為與理想是背道而馳的。
于是齊宣王說,依你這樣說,我現在的所作所為,錯得這麼厲害嗎?孟子說,事實上你的作為,比緣本求魚還要嚴重得多。
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再爬下樹來就是,不會有後遺症,不會有什麼禍害。
可是你現在的情形不同,以你現在的做法,去追求你那個莅臨中國,撫有四夷的大欲,縱使你竭盡心力也不可能達到目的,而且會有後遺症、副作用,會帶來災禍的。
曰:&ldquo可得聞欤?&rdquo 曰:&ldquo鄒人與楚人戰,則正以為孰勝?&rdquo 曰:&ldquo楚人勝。
&rdquo曰:&ldquo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國不可以敵強。
海内之地,方千裡者九。
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異于
在戰國時代,凡是有學之士都到齊國去,不但孟子、鄒衍這些人到了齊國,就是後來的
所以讀古書要深思,要經史合參,每句每字都不輕易放過,不要像現代有些青年讀書,膚淺地去做表面的文字解釋。
齊宣王當時心目中是認為,我齊國如此富強,要做的都做了,而你還說我沒有做。
那麼到底要怎樣才算做了?我們經過一番深思,了解了齊國當時的背景,就知道齊宣王這句話,問得相當有深度,也頗有涵養,因為他不好意思和孟子作正面的辯論,于是對孟子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來,是很有道理的。
權能問題 孟子答複他,假如叫一個人,把泰山挾在腋下,跳過北海,這人說,這種事情我辦不到。
正如現在我們叫世界拳王阿裡,挾起日本的富士山來,跳過太平洋,落到美國西海岸去,阿裡說,我辦不到。
這是不能,是能力不夠,不是不願意去做。
假如叫一個人去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樹枝,而這個人說,我沒有辦法,折不下來。
那麼,這個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沒有能力。
孟子引用這種譬喻,粗看起來,很像一個童話故事,沒有什麼了不起。
其實,内涵很深。
一個普通人,當然不能&ldquo挾泰山以超北海&rdquo。
但是如果領導,集中一國人,或天下人的力量,那就另當别論了。
再進一步來說,一個普通人,對于舉手之間,折下一根樹枝,這件小事當然可以做到,但他不肯做,這又是一個問題了。
這正是孟子暗示齊宣王,你有此權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隻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因此,答複了齊宣王這個問題以後,馬上直截了當指到事實上來。
于是他緊接着說,如果你齊宣王能走王道的路子,肯施行王道的政治,以你現有的國力和所處的政治環境而言,并不像挾泰山以超北海那麼困難,并不是沒有推行王道政治的能力,就像不願為長者折枝一樣,是你不肯去實行,而不是沒有實行的能力。
孟子又不待齊宣王插嘴,繼續向齊宣王推銷他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最高理想,以大同世界為目标的王道與仁政。
他說,假使你齊宣王施行仁政,從你本身做起,然後推行到全國的老百姓。
先敬重每個人自己的父母長輩,然後推而廣之,同樣地敬重别人的父母長輩,每個人都愛恤自己的子弟,然後把愛恤自己子弟的心,推廣開來,擴而充之,同樣地去愛别人的子弟,等到你做到了這種程度,那麼天下就可以運籌在你的手掌上了。
正如《詩經·大雅·思齊篇》上所說的,先做一個榜樣出來給自己的太太看,使她也做到這樣,然後再推廣到你的兄弟身上,再擴大來教化整個的家族,乃至于治理一個國家。
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教我們推己及人,把這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心,擴而充之。
如果能擴大仁心,推恩出去,保護四海的百姓,就能夠保有天下。
否則的話,隻顧自己的權位、利益,刻薄寡恩,那麼到頭來,會連自己的妻子兒女也保不住了。
在曆史上,有不少刻薄寡恩的政治領一導一人,都不得善終。
所以古代的人,如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乃至于齊桓公、晉文公這些人,他們在思想上、功業上,所以能夠大大地超越别人,使他人望塵莫及,并沒有什麼其他特别的本領,他們不過善于推廣他們的仁心,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那種推己及人的恕道。
譬如你想吃好的,穿好的,也讓别人吃好的,穿好的。
從心理建設、建立恕道開始,行仁政就是這樣去做的。
可是現在你齊宣王,對于一頭牛,看見它發抖,就那麼慈悲,不忍心殺了它。
而你對你的老百姓,卻沒有像對這頭牛這樣的有愛心,你的恩惠并沒有用到老百姓的身上,他們并沒有獲得你給他們的什麼利益呀!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給禽一獸恩惠,唯獨不給老百姓恩惠呢?這就是孟子從心理行為上,對齊宣王的一個分析了。
接着孟子又舉出一項物理性的事例,說出一個邏輯。
他說,譬如一件東西,用秤稱過,才知道它的輕重,用尺量過,才知道它的長短。
世間萬物,也都是這個樣子,要經過某些标準的衡量,才知道究竟。
而一個人的心理,更應該如此,經常反省衡量,才能認識自己,改善自己。
我們要注意孟子的這句話,人的心理行為,應該經常自我檢讨,這就是《
我們如果不及時反剩就會犯錯誤,而心理反省對道德修養的重要,就和秤與尺在權衡上所占的分量一樣重要,所以,檢讨了自己的行為,多加反省,就可知道自己是不是合乎道德的标準。
如不反省,就無法知道自己的思想、心理,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過,有哪些地方需要發揚光大。
正如齊宣王放了那頭牛,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一樣的。
在佛家的唯識學裡,這種反省功夫,也隻能叫做&ldquo比量&rdquo,還不是佛學心理的最高境界。
其實嚴格地說,&ldquo比量&rdquo也就是&ldquo非量&rdquo,這是對形而上的本體而言。
至于形而下的起用來說,就不能不用&ldquo比量&rdquo了。
孟子舉出心理上的衡量,更重于物質的衡量,并請齊宣王仔細省察他自己的心理之後,進一步向齊宣王追問,難道你是要興甲舉兵,發動戰争,使自己國家的官員百姓,受到戰亂的威脅,同時在國際上,造成緊張的敵對情勢,你才覺得痛快嗎?換句話說,殺一頭牛,你心裡就不忍,便發慈悲。
難道去發動兇惡的戰争,你心裡反而感到痛快嗎? 世上無如人欲險 王曰:&ldquo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rdquo 曰:&ldquo王之所大欲,可得聞欤?&rdquo王笑而不言。
曰:&ldquo為肥甘不足于口欤?輕暖不足于體欤?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欤?聲音不足聽于耳欤?便嬖不足使今于前欤?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rdquo 曰:&ldquo否!吾不為是也。
&rdquo 曰:&ldquo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俗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托四夷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rdquo 王曰:&ldquo若是其甚欤?&rdquo 曰:&ldquo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rdquo 孟子問齊宣王,是不是要發動戰争,才覺得痛快。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哪裡是想發動戰争來求得自己的快意呢!不過,我有一個大的願望,希望能夠實現。
齊宣王沒有直接說出他的這個理想是什麼。
于是孟子便問他,你這個願望是一個什麼樣的大願望,可以說來聽聽嗎? 齊宣王對于這個問題,隻是笑一笑,并沒有答複。
在他這一個笑容裡,也許有故作神秘的味道,也許表現了&ldquo你猜猜看&rdquo的反問眼神;也許根本就懶得對這位孟老夫子說;我們沒在場,就不得而知了。
假如把這一段故事,用現代的戲劇表現出來,那麼舞台上齊宣王的面部表情、眼神、笑聲,或是無聲的笑,或者打個哈哈搖一搖頭就不說下去了。
該如何去表達齊宣王這時的心理狀态和情緒,那就要導演去揣摩,去指導了。
總之,齊宣王沒有說話,沒有直接把他的大願望說出來,孟子對他沒有辦法,也隻好故作猜啞謎狀了。
于是就說,難道說你是為了吃的方面不能滿足,想吃得更好?或者是為了身上所穿的衣料不理想,不夠柔軟,不夠暖和,又不夠輕巧?或者是要有好看的,或者是要好聽的呢?以現代的視聽享受來說,别人有錄放影設備,而你還隻是一架彩色電視機放在客廳裡,或者你隻有一部鑽石唱針的留聲機,而希望有八聲道、立體聲,收、錄、放三用的聲響設備嗎?拿古文和現代語一對照,就看出今古文章的寫法不同。
古文一精一簡幾個字,涵蓋的意義很廣,現代隻講電視、錄音機兩種視聽上的享受,就要說上一大堆了。
這是順便說一下文學方面古今不同之處,其餘的還是由大家自己去體會它的文學價值。
現在且回到原文吧! 孟子講述了物質聲色上的享受,又繼續轉到人事上來。
他說,假如你不缺乏這些物欲上的享受,那麼難道是在你身邊那些服侍你的臣仆,以及你所一寵一信喜愛的男女官人,不夠稱心嗎?事實上,現有的大小臣仆,男女宮人,已經是夠你使喚,可以把你服侍得舒舒服服,難道你還不滿意嗎? 齊宣王說,不!這些倒不是我所要追求的。
到了這個時候,孟子便直截了當說出齊宣王的心思來了。
實際上,在我們現在看來,孟子應該早就知道了齊宣王的大欲是什麼。
也許一開頭說穿了,雙方都難為情,齊宣王還可能會加以否認。
所以先說一些聲色貨利等瑣碎的事,把齊宣王套住,讓他先否定了這些以後,才真正地放矢,直中紅心,說到他内心深處。
因此這時候便說,既然這些都不是你的大欲,那麼除此之外,你的大欲,說來也就可以想象得到了。
那就是希望擴張領土(在戰國當時來說,擴張領土,自然就是掠奪别家諸侯的土地,劃入自己的版圖的侵略行為,孟子不便當面指他侵略,隻有含蓄地說擴張,因此用這個&ldquo辟&rdquo字,不用&ldquo奪&rdquo字)。
增強國力,讓目前國際間的最強盛的秦國和楚國,都向你低頭,向你朝拜進貢,那麼你站在霸主的立場,以中國之主的地位,去撫順四夷(東方的夷族,西方的戎族,南方的蠻族,和北方的狄族),要這些沒有文化或文化落後的民族,都來歸順你。
換句話說,你的大欲是要成為全中國的領導者。
但是,以你現在這樣的做法,而希望能夠實現你這樣的理想,滿足你這樣的欲一望,就好比是爬到樹上去抓魚,永遠也達不到願望的。
關于齊宣王說到的大欲,在後面他還會很坦誠、很直率地說到他個人還有好勇、好貨、好色等私欲,而有别于這裡所說君臨中國的大欲。
孟子在前面所說的那些衣食聲色等方面的享受,也隻是小欲而已。
其實,這裡所說的大欲和小欲,隻是比較的說法。
就人類的欲一望而言,在《禮記》中記載孔子的話說&ldquo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rdquo這是每一個人,上自帝王,下至百姓,人人共有的大欲。
但是我們要知道,人的欲一望是沒有止境的,一個人到了某種地位,某種環境,某一時間,某一空間,他的欲一望是會變的,不斷地增加累進。
尤其作了君侯的人,除了飲食男女基本的欲一望以外,他的大欲就是君臨天下,要權勢,要更大更大的權勢。
普通的人,滿足了飲食男女,就是求功名富貴,拿現代的話說,是發展事業,事業成功了,要權力,可以支配别人;有了權力,又希望君臨天下;君臨天下以後,還是不能滿足;那麼,希望長生不老,永遠活下去,永遠掌握着這個權力,所以秦始皇派人到蓬萊三山去求長生不老之藥,當然是求不到,但求不到還是要求,希望在家天下的支配欲上延伸,把這份已得的權力,傳給自己的萬世于孫,永遠掌握下去。
在明、清之間,有一本閑書名叫《解人頤》,這個書名就說明了,隻是使人破顔一笑,松弛闆起的面孔,咧開嘴來笑一笑的意思。
這本書裡許多記載,的确有令人發出會心微笑之處。
不過它也是像《
它所搜羅的許多可笑的文字中,笑裡或有血,或有淚,蘊含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啟發人們的良知,在過去的時代,的确是深具教育意義的一本閑書。
這本《解人頤》中,有一篇很有哲學意味、描述人類欲一望無止境的白話詩: 終日奔波隻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
槽頭扣了騾和馬,歎無官職被人欺。
縣丞主薄還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
)若要世人心裡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這其中&ldquo作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rdquo兩句是我随便湊上去的。
這位作者寫這篇白話詩的時候,正是君主專一政的時代,當然不敢連皇帝也寫進去。
而在曆史的事實上,像秦始皇、漢武帝一樣,作了皇帝又想長生不老的例子也不少。
所以齊宣王雖然已為一國之主,但還想君臨天下,那也是很自然的趨勢。
這篇七言韻文的白話詩,可說道盡了人類欲一望無窮,欲壑難填的心理狀态。
本來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連吃飯都成問題,一天到晚,勞勞碌碌,也許是貧戶登記,掃街掏溝的。
好不容易,賺的錢吃飽了,就覺得身上穿的毛線衣,已經穿了三五年,下水洗過很多次,不夠暖和,去見朋友時,也不體面,于是在衣服上講究起來了。
等到衣食兩個問題都已解決,那麼正如諺語所說,飽暖思一婬一欲,想娶一個漂亮的小姐作太太。
後來,太太也娶了,孩子也生了,一家數口,融融樂樂,過得蠻好的,可是還不能滿足。
念頭一轉,家無恒産哪!總得買幢房子,弄點田地什麼長久的生産之道,打下經濟基礎,讓下半輩子生活安閑,子孫也不愁吃穿。
這些都齊全了,還想買汽車,坐在八個汽缸的全自動别克名牌汽車裡,又想到警察昨天開了一張違規的紅單子,稅務員的面孔不大好看,而朋友張三做了官,比較吃得開,還是弄個一官半職在身,才不吃虧受氣,于是競選去,或者走門路,搞個官來做。
官也當上了,可是這縣政府的科長、秘書,能指揮的人太少,來指揮自己的人多,還是不過瘾,應該想辦法當大官去。
又這樣往上爬,結果當了皇帝還是有欲一望,又希望成仙上天,長生不老,所以這位作者最後兩句結論是,人類這永無止境的欲一望,除非到死方休。
其實人的欲一望,是死也不休的。
夢似人生 中國文學裡,有三個很有名的美夢,是指點人生哲學的妙文。
一個是
縱然南柯夢醒,但人欲無窮,仍不肯罷休。
死了還想升天堂,到他方佛國,也許在那裡,可以滿足了在這個世界上所不能滿足的欲一望吧! 其中一個唐代文學上有名的夢,便是邯鄲夢。
這是說一個廬姓書生,進京去考功名,走到邯鄲道上,疲倦了想休息,旁邊一個老頭子正把黃粱米洗好,要下鍋作飯,就把枕頭借給這個廬生去睡。
這個書生靠在他的枕頭上睡熟了,睡中他作了一個夢,夢到自己考上功名,中了進士,娶妻生子,又很快地當了宰相,出将入相,四十年的富貴功名,煊赫一時,結果犯了罪,要被殺頭,像秦二世的宰相李斯一樣,被拉出東門去砍頭。
他一吓醒來,回頭一看,旁邊這個老頭兒的黃粱飯還沒煮熟。
老頭子看他醒了,對他笑一笑說:四十年的功名富貴,很過瘾吧!他一想,唉呀!我在作夢,他怎麼知道?他一定是個神仙來度化我的。
于是不去考功名,跟着老頭兒去修道了。
有的說,這個邯鄲夢的主角,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神仙呂純一陽一,那個老者,便是他的老師鐘離權。
這個故事,是教化性的,宗教哲學性的,要人看破人生。
所以在後世的文學中、詩詞裡,很多提到黃粱未熟,或黃粱夢覺。
但是後來有一個讀書人,卻持相反的意見。
他也落魄到了邯鄲,想起這個故事,作了一首詩說:&ldquo四十年來公與侯,縱然是夢也風一流。
我今落魄邯鄲道,要向先生借枕頭。
&rdquo即使是夢中事,也可以過過富貴瘾。
這首詩對人欲的描述,真可說淋漓盡緻。
我們除了引用《解人頤》中的一首白話詩,來說明齊宣王在人性上,很自然地會産生君臨天下的欲一望以外。
其次,我們再從曆史上來看齊國當時的背景、國情和環境,來了解他這欲一望的由來。
據曆史上的記載,當齊宣王即位的第二年,魏國梁惠王發動了戰争,用龐涓為大将,率兵攻打趙國。
這一仗,趙、韓聯盟,韓國向齊求救,起用孫武子的孫兒&mdash&mdash孫膑的戰争計劃,殲滅魏國的名将龐涓,打敗了魏國以後,過了将近二十年的安定生活,可以說是當時很有福氣的一個君王。
他在安定中,把内政做得還算不錯。
在這時期,他娶了一個曆史上最有名的醜女人&ldquo無鹽&rdquo作君夫人,這是後話,留待下次再說。
他這樣把齊國經營得幾乎有了國際間霸主的氣勢,當然,君臨中國的大欲自然而然地就慢慢形成了。
在這二十年當中,他雖有這種欲一望,可是沒有發動過大規模的侵略戰争。
隻有對北方的燕國,有一次還不算太大的戰役。
在《孟子》本書中,下文便有記載,在宣王晚年,到他兒子泯王的階段,割據了燕國一小塊土地,埋下了後來被燕國樂毅連下七十餘城,幾乎亡國的仇恨種一子。
幸好有田單在莒、即墨二城,又興起反攻複國的事。
但是當孟子在齊國的這個階段,也正是蘇秦去齊國遊說合縱的時期,從《
齊國富強的素描 &ldquo蘇秦為趙合縱說齊宣王&rdquo原文: 蘇秦為趙合縱,說齊宣王曰:齊南有太山,東有鄲邪(山名,在今山東諸城縣東南),西有清河(《
皆以山川形勢言,以郡邑當之恐誤。
《方輿紀要》曰:齊西有清河,即濟水也。
當以濟水為是。
),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齊地二千裡,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齊車之良,五家之兵,錐如疾矢(小矢也,喻勁疾也。
),戰如雷電,解如風雨。
即有軍役,未嘗倍大山,絕清河,涉渤海也。
臨淄(齊都,故齊城,在今山東臨淄縣北)之中七萬戶。
臣竊度之,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于遠縣,而臨淄之率,固已二十一萬矣。
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蹹踘者。
臨淄之途,車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
夫以大王之賢,與齊之強,天下不能當。
今乃西面事秦,竊為大王羞之。
且夫韓、魏之所以畏秦者,以與秦接界也。
兵出而相當,不出十日,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
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
戰而不勝,以亡随其後。
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
今秦攻齊,則不然,倍韓、魏之地,過衛一陽一晉(故城在今山東曹縣北,故衛地)之道,徑亢父(故城在今山東濟甯縣南,故齊地)之險。
車不得方軌,馬不得并行,百人守險,千人不能過也。
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
是故恫疑虛揭,高躍而不敢進,則秦不能害齊,亦已明矣。
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計過也。
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臣固願大王之少留計。
齊王曰:寡人不敏。
今主君以趙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從。
這篇資料,一開頭就指出了齊國在戰略上極其有利的地理形勢。
國内為一大平原,而四面的疆界,都有大山巨川或深海,可為險阻。
所謂&ldquo四塞之國&rdquo,易于防守,而外敵不易入侵。
次一段,是指出齊國國富兵強的實際情形。
蘇秦把齊國的兵力,了解得清清楚楚。
他指出,齊國正如現代的強國一樣,軍隊有數十萬人。
糧食的儲存,堆積得像山一樣高。
軍隊的強盛,攻擊力量的尖銳,行動的迅速,可以雷電疾風作比拟。
這當然是蘇秦誇張性的形容,但仍可見齊國的軍力之強。
他并指出,這樣強大的武力,一旦有敵人來侵,可以不必離開自己的國境,就把敵人擊退,使得難越雷池半步。
接着他叙述齊國首都臨淄的情形,當時人口就有七萬戶,如果以戰國時代的人口比率來說,則當時七萬戶大約相當于今天的國際名都&mdash&mdash紐約市的人口。
依照蘇秦的估計,一戶有三名兵役年齡的男子,那麼臨淄在一夜之間,就可以動員二十一萬的士卒,不必再從外縣市征調,這是首都一地的充足兵源。
再看臨淄的繁榮,經濟上的富庶,所表現在居民日常生活上的狀況,真是富足得不得了。
社會安定,經濟富裕後,社會的趨勢就一定會變,于是吃喝玩樂都來了,或者是玩玩竿、築、琴、瑟這些樂器,或者是鬥雞、跑馬、打球以及各種賭一博性的娛樂。
在路上,車子太多,輪軸常常互相磨擦。
路上的行人當然比車子還多,擠在一起,有如台北的西門町,走起路來都感到困難。
這些人把衣裳的下擺連起來,或者把袖子接連舉起,就會形成一塊大布幔,密不透氣的。
這時候如果大家同時流汗的話,就會像下雨似的。
由于人們都過得殷實而富裕,所以一個個都顯得志得意滿的樣子。
&ldquo家敦而富,志高而揚。
&rdquo這八個字,是蘇秦對臨淄居民的生活寫照,我們在今天讀史時,對于這八個字,就要特别注意了。
這八個字,從另一面看,也是一種弊害的源頭。
當一個國家,經濟安定,社會繁榮,國民收入增加之後,往往就流于浪費,生活方式多半都驕奢一婬一逸,精神生活方面則道德堕落,産生優越感,看輕别人。
這就是當時齊國的情形,和今天美國的情形差不多。
下面是蘇秦的說辭。
他說,以你齊宣王的英明,領導國家建設,趨于如此的地步,各國諸侯,沒有比得上你的。
可是你卻還要對西方的秦國低頭,去聽他的話,我蘇秦實在替你暗暗慚愧,真是不必如此啊! 蘇秦這個論調,對當時的齊宣王來說,實在是夠刺激的。
蘇秦指出了齊國當時地理上的先天優勢,以及充沛的軍事與經濟力量,然後再進一步對齊宣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
他說,韓國和魏國會怕秦國的原因,是他們的邊界和秦國的邊界連接在一起,如果打起仗來,雙方出兵,力量都差不多,不出十天的時間,就可以決定勝負。
韓、魏兩個國家,如果打敗了秦國,這場戰争,必然是很刺激的。
雖然勝了,也會損失一半的國力,餘下的一半力量,實在不足以保衛疆土,在國防實力上,還是處在空虛危險的狀态中。
假如打了敗仗,當然更慘了,跟着來的,就隻有亡國的命運。
由這樣不利的形勢,韓、魏就把和秦國作戰,看成了嚴重的問題,所以他們避重就輕,隻好對秦朝貢稱臣,以博取和平。
蘇秦的這一分析,确實是有相當道理的,這又證明了他刺股用功,不止是讀一部《一陰一符經》而已。
而是得到《一陰一符經》的啟示,曉得要注意到各國的形勢,去搜集國際資料,了解各國的國情和國際現勢。
年輕人今天讀書,實在要把握這一點,才不會讀死書,變成書呆子。
他作了國際形勢的分析後,再進一步将齊國的國際關系,分析給齊宣王聽。
他指出:秦國當然也有他的大欲,也想君臨中國。
不過秦國如果要攻擊齊國,情形就不一樣了。
第一,齊秦之間,還隔了韓、魏這兩個國家,還要借道于衛國的一陽一晉,再經過亢父一帶險要的山區。
這一段路,戰車無法順利通過,馬匹也不能并行。
隻要派一百人守在那裡,那麼成千的兵力都攻不進來,是十倍兵力所不能攻克的戰争死角。
還有,縱然秦國冒了最大的危險,深入内地進犯。
它也還要狼顧一番。
(中國相法中,&ldquo狼顧&rdquo是奸詐的表象,因為狼在走路的時候,是低着頭,眼睛向左右回顧四周。
&ldquo鷹視&rdquo是眼睛發現一個标的時,睜了大眼盯着看,眼神中含有貪婪的擄掠意味。
有時狼顧鷹視并用,這是描述一個人的奸詐、貪婪而又狠毒。
)要分心注意到韓、魏這些國家,是不是會動腦筋,乘它秦國攻擊你齊國的時候,在它的背側,向它進攻。
以秦攻齊,既處于不利的戰略形勢,又有後顧之憂,因此,這隻是唬唬人的心理戰術。
雖然秦國的确是躍躍欲試,可是卻不敢輕易付諸行動,所以,秦國不足以為害你齊國,是很明顯的事了。
蘇秦分析了這些情勢,最後作了結論,也是他對齊宣王的進言:現在,你低估自己,沒有想到秦國是奈何不了你齊國的,它根本不敢來攻打齊國,而你反而要去聽秦國的話,跟着它走。
幫你出主意的大臣們,實在是估計錯誤了。
如今,假使能照我的意見來合縱,那麼齊國不但在名義上,不需稱臣于秦;而且實質上,還是一個真正強盛獨立自主的大國。
我希望你能多加考慮。
齊宣王聽了,于是&ldquo敬奉社稷以從&rdquo,加入了這個合縱的國際組織。
從這裡,我們又可以知道,蘇秦之所以能夠同時把六個國家的相印,挂在他的腰上,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從這一段蘇秦口中所說的齊國情形,齊宣王用孫膑打敗魏國後,二十年來的經營,達到國強民富的地步。
而蘇秦以&ldquo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rdquo兩句話,說動了齊宣王加盟合縱,這證明孟子見齊宣王時,齊宣王正有稱霸天下的心思,這也就是他&ldquo笑而不答&rdquo的大欲。
在那個時候,天下知名的知識分子,大多數都在齊國,像今天的美國一樣,齊宣王當然想開疆辟土,使秦楚來朝,進而平定天下,這是很自然的。
孟子當然知道他有這個野心,這裡不過是用飲食、聲色這些基本的欲念來套他的話,誘導他行仁政。
孟子并沒有阻止他這種欲一望,隻是告訴齊宣王,以他現有的政治做法,而要實現他這樣的理想,就好比爬到樹上去抓魚吃,是絕對辦不到的。
在他認為,齊宣王的行為與理想是背道而馳的。
于是齊宣王說,依你這樣說,我現在的所作所為,錯得這麼厲害嗎?孟子說,事實上你的作為,比緣本求魚還要嚴重得多。
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再爬下樹來就是,不會有後遺症,不會有什麼禍害。
可是你現在的情形不同,以你現在的做法,去追求你那個莅臨中國,撫有四夷的大欲,縱使你竭盡心力也不可能達到目的,而且會有後遺症、副作用,會帶來災禍的。
曰:&ldquo可得聞欤?&rdquo 曰:&ldquo鄒人與楚人戰,則正以為孰勝?&rdquo 曰:&ldquo楚人勝。
&rdquo曰:&ldquo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國不可以敵強。
海内之地,方千裡者九。
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