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旁通(三)

關燈
齊宣王不像屠戶 于是,齊宣王問孟子,那麼我行德政,講究德行,就可以王天下了嗎?這裡齊宣王隻稱德。

    在古代&mdash&mdash秦漢以前,&ldquo德&rdquo與&ldquo道&rdquo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所以在那時以前的古書上,這兩個字大多是分開來,到了後世,才把道德兩字合在一起用,而成為&ldquo道德&rdquo一統的概念了。

    這裡齊宣王以修德、行德政為問,而孟子仍沒有作正面的答複,隻是告訴齊宣王,你如果能夠保護老百姓,愛護老百姓,就可稱王,沒有人可以抵抗你的。

    齊宣王進一步又問,像我這個樣子來說,你孟先生看看,可以做到保護老百姓的仁政嗎?孟子說當然可以。

     曰:&ldquo何由知吾可也?&rdquo曰:&ldquo臣聞之一胡一(齒乞)曰:&lsquo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将以釁鐘。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右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欤?曰:何可度也?以羊易之。

    &rsquo不識有諸?&rdquo曰:&ldquo有之。

    &rdquo曰:&ldquo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國知王之不忍也。

    &rdquo王曰:&ldquo然。

    誠有百姓者,齊國加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rdquo曰:&ldquo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隐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rdquo王笑曰:&ldquo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rdquo曰:&ldquo無傷也。

    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于禽一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rdquo 齊宣王聽見孟子說他可以做到保民而王天下,反問孟子說,你怎麼知道我可以?齊宣王也許聽了這句話,相當高興,希望多聽幾句好聽的,或者沒有自信,以為孟子是順口說說的,所以追問一句。

    但孟子不能不說出一番理由來,而且舉事實為證。

     他說,我曾經聽見你一位臣子&mdash&mdash一胡一(齒乞),和我談起,說你齊宣王有一次坐在廟堂上面,有一個人牽了一頭牛經過下面,被你看見了,問他把牛牽到哪裡去。

    他告訴你是牽去殺了取血塗鐘(古代鑄鐘要用畜牲的血去塗祭。

    )。

    你聽了他的報告後,命令把那頭牛放了,你說看到那頭牛發抖的樣子,像一個沒有犯罪而被送去殺頭的人,十分可憐,實在不忍心殺他。

    于是那個牽牛的人向你請示,是不是新鑄的鐘不必再塗牲血了。

    當時你又說,這怎麼可以不塗血呢?另外換一隻羊好了。

     我所聽到的這件事,不知道是不是真實的。

    齊宣王說,有這回事啊!孟子就說,憑了你的這種&ldquo不忍見其觳觫&rdquo的心理,擴充開來,就可以實行王道。

    雖然你的老百姓們說你小器,舍不得殺那麼大一頭牛去取血塗鐘,才換一隻較小的羊去殺。

    可是我知道并不是牛較大,羊較小的原因,而是你不忍心。

     齊宣王說,你說得對。

    誠然我的老百姓誤會我是因為那頭牛太大舍不得殺,而換一隻小一點的羊。

    但是你是知道的,我齊國固然沒有統一天下,不能說大,可也并不是太小的國家,還不至于連一頭牛也吝啬得不肯殺。

    實在是因為我看見那頭牛發抖,像一個沒有犯罪的人被牽去殺頭一樣很可憐,心裡不忍,才換了一隻羊的。

     孟子接着說,你也不必怪你的老百姓誤會你吝惜一頭牛,是因為牛比較值錢。

    事實上牛比較大,羊比較小,你用小的羊去換大的牛,價錢上有顯著的差别,他們又怎麼知道你是另有原因呢?話又說回來,假如你是為了看見牛發抖而不忍殺他,于是另外換了羊,可是,羊同樣是一個生命呀,這又怎麼說呢?老百姓又怎能理解呢? 這一說,齊宣王聽了,不禁笑起來:真是!這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啊?不過說真的,我當時絕對不是因為牛大,比較值錢,舍不得殺才換羊的。

    不過經你這麼一說,就難怪我的老百姓們誤會我是小器了。

     接下來,看到了孟子的答話,就知道孟子的高明,因為在當時君主時代,齊宣王不忍殺牛的這一片好心,老百姓不但不領情,反而說他小器,萬一弄得不好,這位國君因此一發怒,又不知道會枉殺幾個人,所以孟子設法緩和齊宣王的情緒,作一疏解。

     其次,孟子也為了要齊宣王接受他所提出的意見,施行王道的仁政,所以在這裡,以幽默式的輕松的口吻,把話鋒一轉說道,這也是一件小事,老百姓的這種誤會,對你不會有什麼損失或妨害的,這正是你的仁術(注意,孟子隻說他是仁術,并沒有說他是仁心。

    這個&ldquo術&rdquo字,讀書時不要輕易放過)。

    因為當時你隻看到牛發抖,沒有看到羊流淚。

    作為一個君子,隻願意看到禽一獸活生生的樣子,不忍心看到它被殺的慘狀。

    如果聽到它們被殺的慘叫聲,就不忍吃他的肉了。

    所以說君子遠離庖廚,就是這個道理呀!也就是和你的羊換牛的心理完全一樣啊! 可是,君子遠庖廚這句話,被後世曲解了。

    近代的年輕人,當太太要他到廚房裡幫個小忙的時候,他就拿這句話來做擋箭牌。

    太太請原諒!孟老夫子說的,&ldquo君子遠庖廚&rdquo,我要做君子,你的先生不能是小人哪!于是坐在客廳沙發上看電視,等太太把熱騰騰的菜飯端來。

    這是笑話。

    可是後世把古人的名言曲解,并拿來做一胡一作非為的藉口的事例,實在不少,這且不去說它。

     行為心理 在《孟子》這一節裡,涉及到一頭牛的問題。

    中國古代,凡是談到君主帝王,大多都以龍來作比拟。

    這次孟子和齊宣王見面,而大談其牛,這是曆史上較為有趣的事。

    然而這次談話中,讨論的是齊宣王不忍殺一頭牛而改殺羊的事情。

    這件事在後世學者研究孟子思想時,列為重要的問題之一,經常特别予以讨論的。

    從這件事上,我們至少可以發現兩個學說問題:第一是仁愛心理的心理行為問題;第二是領一導一人行仁政的方法問題,亦即古代帝王,以及現代民一主國家、政治領一導一人行仁政的方法問題。

     先說心理行為問題。

    針對孟子對齊宣王的這段談話而言,當時齊宣王看出了一頭牛被殺前發抖,而不忍宰殺的時候,告訴他,這就是人類仁慈心理的根本。

     這種仁慈心理,在平時看起來,似乎人人都具有,并沒有什麼了不起。

    但是假如真正研究心理學,不論政治心理學,或者宗教心理學,齊宣王這個以羊易牛的故事,可以用一句後世人人引用,大家都知道的俗語&mdash&mdash&ldquo婦人之仁&rdquo來形容。

    因為女人容易掉眼淚,隻要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就難過掉淚。

    我認為,古人說&ldquo婦人之仁&rdquo這句話的意思,是要人們的慈悲,不要走小路線,要發大慈悲,具大仁大愛,所以才用婦人之仁&mdash&mdash看見一滴血就尖聲驚叫的&ldquo仁&rdquo來作反面的襯托。

    實際上婦人之仁,也正是真正慈悲的表露。

    正如齊宣王看見一頭牛發抖不忍宰殺,擴而充之,就是大慈大悲,大仁大愛。

    隻可惜沒有擴而充之而已。

     一般的婦人之仁,如果擴而充之,就是仁之愛,那就非常偉大了。

    且看不同宗教中的幾位代表人物,就可知母性仁愛的偉大。

    佛教裡最受歡迎的是觀世音菩薩,雖然在佛經的原始記載上,他是一位男性,但是他卻常以女身出現,而後世人們也都喜歡膜拜他以女性姿态出現的化身。

    代代相傳,如今他已成為母性慈愛的象征。

    天主教的聖母瑪麗亞,是偉大母愛的表征。

    至于道教标榜的則有瑤池聖母。

    盡管人類不少宗教的教規、教條、教義,都是重男輕女,但最後還是推崇女性的偉大。

    看來蠻有意思的。

     談心理行為的修養,齊宣王看到牛發抖,不忍心宰殺。

    我們在路上看到,一條狗、一隻貓被打死或被車碾死,圍上一堆人,欣賞名畫似地觀看,甚至有的還拍手。

    如果一定說這些人是壞人,那也未必。

    他們在另外某些事上,卻又很仁慈。

    人的心理經常在變化,很難從某一件事上就遽然斷定他是仁慈或者不仁慈。

    有的人有其習慣,也許他會殺豬,不喜歡殺牛。

    譬如印度教徒,絕對不殺牛,但卻殺豬;伊斯蘭教徒則不吃豬肉,但他們殺牛殺羊,吃牛羊肉。

     對牛談心 中國曆史上關于牛的故事也蠻多的,五代時的另一位才子皇帝&mdash&mdash前蜀的後主王衍,他的醉詞:&ldquo者邊走,那邊走,隻是尋花柳;那邊走,者邊走,莫厭金杯酒。

    &rdquo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他愛好文學也喜歡看戲,自己還會唱戲,常有一些伶人在他身邊玩樂。

    南唐中主&mdash&mdash李憬也有此同好,有一次他正玩得高興,見原野上一頭牛,悠閑地吃着草,畫面很美,他順口就稱贊那頭牛很肥。

    晚唐以後的伶人&mdash&mdash現在叫作明星的,有一些真是了不起的。

    這時他身邊有一位伶人李家明,聽見他稱贊這頭牛以後,就立刻作了一首詠牛的詩:&ldquo曾遭甯戚鞭敲角,又被田單火燎身;閑向斜一陽一嚼枯草,近來問喘更無人。

    &rdquo 四句中,三句說到牛的典故,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秦國的名相甯戚,在他未發迹以前,曾經替一人放過牛,也許在他牧牛的生活當中,磨練了自己,也許在牛的身上得到過什麼啟示,而結果成為名臣。

    反過來說,牛對甯戚是曾經有所貢獻的。

    次句田單的故事,用火牛陣,一舉而複國,牛的功勞可大得很。

    第三句指眼前的這條牛,可就可憐了,在日落黃昏的斜一陽一下吃草,吃的卻還是枯草,連嫩草都沒得吃。

    最後一句就厲害了,&ldquo近來問喘更無人&rdquo,這是漢代名宰相丙吉在路上,遇到殺人事件,他理也不理,後來看見一頭牛在路邊喘氣,他立即停下來,問這頭牛為什麼喘氣。

    後來有人問他,為什麼關心牛命,而不關心人命。

    丙吉說,路上殺人,自有地方官吏去管,不必我去過問,而牛異常的喘氣,就可能是發生了牛瘟,或者是其他有關民生疾苦的問題,地方官吏不大會注意,我當然就必須問個清楚。

    由于他細察垂詢牛喘的事,于是名聲流傳,而稱他為好宰相。

     李家明的這首詩,等于是說當時的南唐,可惜沒有像丙吉這樣的賢相。

    這是李家明對李憬的一種諷谏,另一面看,也就是李中主身邊的這位伶人,很大膽地把當朝在位的大臣都罵了。

    他想促使這個風一流才子型的皇帝,收收心,好好當政。

     我有一天吃西餐,當牛排端上來的時候,曾經想到上面這首詩,因此也作了一首詩,題名《吃牛排有感》。

    說來供大家一笑:&ldquo曾馱紫氣函關去,又逐斜一陽一芳草回。

    挂角詩書成底事,粹身碎骨有誰哀。

    &rdquo老子出函谷關,沒有一交一通工具,隻有坐在牛的背上。

    又隋唐之間的李密,早年時,家貧好讀,曾騎在牛背上讀書。

    他每次出門,便把書本挂在牛角上,這就是後世挂角讀書的典故。

    這一天,當我看到大家吃牛排時,油然生起了對牛的感激之心。

    現在全世界的人,都在風行保護動物的運動,成立動物保護會,利用電一影、書刊,以及各種傳播工具,廣為宣傳提倡,可沒見人成立一個敬牛會。

    為什麼要敬牛?現在全世界的人,都在吃牛肉,喝牛奶,穿牛皮等等。

    可是除了印度尊牛為聖牛,尊得太過份之外,全人類就沒有人感謝牛所給予的恩惠。

    看來似乎是可以替牛掉一滴同情之淚。

     同時想到,曾經有一位老兄講過一則頗有深意的笑話。

    他說世界上愛好吃牛肉,戴尖頂高帽的民族,都是喜歡征服别人的。

    反之,不吃牛肉,戴平頂帽的或圓頂帽的民族則比較愛好和平。

    他說,你如果不信,就去研究一廠世界曆史看看。

    這話雖幽默,确也有些道理,不過有一個很大的例外,戴平帽的日本人,曾經對我們發動了這麼一次重大的侵略戰争。

     另外,在好的一面,如佛教或其他宗教、學說,他們談修養時,也常常談到牛。

    四川峨嵋山上,有一座佛教的寺廟,命名為牛心寺。

    我問廟裡的和尚,這寺名的來曆,他說是因為這座廟前面的溪水中,有一塊大石,被稱為牛心石,所以這座廟宇,就據以命名為牛心寺。

    實際上并非如此,因為佛教中常常談到牛,如禅宗的大師們,就好幾位都是談牛說法的。

     因為佛學中本來就有拿牛來比喻心性的故事,所以唐代著名的禅宗大師百丈和尚,有一次答複他的弟子長慶禅師時,便用牛作比喻。

    長慶問他:&ldquo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rdquo百丈說,你這一問,&ldquo大似騎牛覓牛&rdquo。

    長應又問,那麼,假如&ldquo識得後如何?&rdquo百丈說:&ldquo如人騎牛至家。

    &rdquo長慶又問:&ldquo未審始終如何保住?&rdquo百丈說:&ldquo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會犯人苗稼。

    &rdquo因此長慶便悟到了此心即佛的要旨,再也不向外面去亂找什麼佛法了。

    後來長慶禅師教化别人,也常用牛的故事作譬喻。

     因此,在宋元以後,禅宗裡出了一位普明和尚,把心性的修養,比如牧牛,從一頭野牛修到物我雙忘,分作了十個步驟。

    第一是&ldquo未牧&rdquo,好比恣意咆哮、随意踐踏禾苗的野牛。

    第二是&ldquo初調&rdquo,已經穿上了鼻子随着人意牽着走。

    第三是&ldquo受制&rdquo,不再亂走,牛繩子可以放松一點。

    &ldquo回首&rdquo是第四,癫狂的的心境比較柔順了,但是還要牽着鼻子走。

    &ldquo馴伏&rdquo第五,可以自然收放,不必牽了。

    &ldquo無礙&rdquo第六,可以安穩不動,不必讓人費心。

    &ldquo任運&rdquo第七,牧童可以睡大覺了。

    &ldquo相忘&rdquo第八,牧人和牛兩無心。

    &ldquo獨照&rdquo第九,到了無牛的境界,人的一切妄心已除。

    最後&ldquo雙泯&rdquo,則人也不見,牛&mdash&mdash心也不見。

     還有最妙的比喻,無過于著名小說《西遊記》的牛魔王。

    大家都知道,《西遊記》是闡述修道的一部小說,其中的孫悟空,是表征努力改過,有意向善的人心。

    而牛魔王,是孫悟空的拜把兄弟,代表了到處亂跑,不易馴伏的狂野之心。

    因為牛魔王厲害,又是天将,所以孫悟空遇到他也沒有辦法。

    牛魔王固然厲害,更厲害的是牛魔王的太太鐵扇公主。

    她厲害的是嘴巴裡一樣法寶,在牙縫裡藏有一把芭蕉扇,這把扇子就是她的法寶。

    拿出來放大的時候,上可以遮天,下可以蓋地。

    這還不算,更厲害的是,她用這把扇子,正面一扇,天下就清涼起來,反面一扇,全世界就着起火來。

    所以牛魔王兩夫婦如果一合作,孫悟空就趕快逃,深怕一身猴毛都給燒掉。

     《西遊記》裡這類故事,也就是心理行為的分析,可惜孟子當時,《西遊記》這部小說還沒有寫出來,否則的話,他如果看了《西遊記》,對齊宣王說牛的故事,要說得更有趣。

    一笑。

     政治領導者的病态心理 當我幼年讀書的時候,讀到這一段,覺得一位聖人和一位皇帝談話,不談天下國家大事,卻談拿小羊換大牛的事,似乎孟老夫子未免小題大作。

    可是經過幾十年的人生經曆,讀書、作人,累積起來,才知道凡是人,都離不開這種心理行為的範圍。

     不但是齊宣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在心理行為上,即使一個最壞的人,都有善意,但并不一定表達在同一件事情上。

    有時候在另一些事上,這種善意會自然地流露出來。

    俗話常說,虎毒不食子,動物如此,人類亦然。

    隻是一般人,因為現實生活的物質的需要,而産生了欲一望,經常把一點善念蒙蔽了,遮蓋起來了。

    而最嚴重的,是剛才說到的,《西遊記》中的牛魔王,也就是人的脾氣,我們常常稱之為牛脾氣,人的脾氣一來,理智往往不能戰勝情緒。

    所以凡是宗教信仰、宗教哲學,乃至孔孟學說,都是教人在理性上、理智上,就這一點善意,擴而充之,轉換了現實的、物質的欲一望和氣質,使内在的心情修養,超然而達到聖境。

    所以孟子及時把握住齊宣王的這一點&ldquo不忍其觳觫&rdquo而舍牛的善念,就是基于這種心理行為的道理。

     如《呂氏春秋》說:&ldquo有道之士,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一陰一,而知日月之行。

    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一脔之肉,而知一镬之味。

    &rdquo這也就說明,在心理行為學上,孟子看齊宣王以羊易牛這件事,就知道齊宣王有善念,有仁慈之心。

    仁政要從仁心做起,也就是擴大那點善念。

    公孫文子說的:&ldquo心者,衆智之要,物皆求于心。

    &rdquo可以說是更強調了心理影響對于人類行為的重要。

    至于佛家,更是主張唯心了。

    但這裡隻講孟子,且不必多牽涉到其他方面的思想,隻讨論到齊宣王的善念與心理行為的問題。

     其次關于領一導一人的心理行為問題,我們站在心理哲學立場(我今天提出&ldquo心理哲學&rdquo這一名詞,也許有些人要反對、批評或指責。

    但事實上任何一種專門學說剛剛提出來的時候,一定會遭遇到這樣的反應,然後大家慢慢了解,而接受。

    如果有時間到學校裡開這麼一門課,必能建立起&ldquo心理哲學&rdquo這一學說的完整體系。

    )來看曆代帝王,有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變一态,或心理病态的。

    如明代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漳,到了晚年的好殺,就是心理病态的一種。

    至于其他皇帝所表現的,也往往有醫學上所稱&ldquo心理變一态&rdquo或病态的症狀,隻是各有不同而已。

    有的好殺,有的好色,有的好貨等等,但都屬于心理變一态或病态的症狀是沒錯的。

    如果遇到這樣的皇帝,那就很不幸了,往往會弄得民不聊生,甚至于喪身失國。

     曆史上這一類的例子很多,所以幾千年來,我國固有文化講究心性修養,講究内聖外王之道,尤其對于君臨天下的政治領一導一人要求更嚴,這是很有道理的。

    這裡孟子把握機會,對齊宣王的談話,要他擴大以羊易牛的那一點仁心善念,保民治國,這就是對齊宣王講領一導一人的心理行為學,不過那時候還沒有成為一項專門學問,沒有這個名詞而已。

     不但是古代需要重視領一導一人的領導心理行為,就是現代,更要重視這門學問。

    放眼今日世界,有許多國家的領一導一人,像現在烏幹達的阿明,假如他有勇氣到心理醫師那裡去就診,那麼診斷書上的記載,可能相當嚴重。

    至于拿破侖、希特勒、墨索裡尼等,世人已經公認了他們心理不健全。

    至于尼克松、卡特将來如何,尚難定論。

    我們不再讨論它了。

     現代的暫且不說,再回過頭來看我國古代,還是以前面剛說的那位五代蜀主王衍為例。

    這位&ldquo隻是尋花柳&rdquo、&ldquo莫厭金杯酒&rdquo的才子皇帝,經常喜歡奇裝異服,把一方小布巾,在頭上裹成一個圓錐形,頂上尖尖的。

    這位風一流皇帝帶了許多宮妓,穿起女道士的衣服來,頭發上簪着蓮花帽子,臉上用胭脂塗得紅紅的,号稱這種裝扮為&ldquo醉妝&rdquo,在後宮飲宴無度。

    這時候,他的心理和隋炀帝當年開好運河以後,南遊到一江一南揚洲時的情形一樣。

    當時隋炀帝照着鏡子,拍拍自己的頸子,自言自語地說:&ldquo好頭顱,誰能砍得&rdquo!這時候,他明知道自己的這種做法不會有好結果,所以才有這種感慨。

    他既然明知道自己這樣做沒有好結果,又依然故我地這樣做,這就是心理病态了。

    這不是政治的病态,而是他本人的心理有了病态。

     王衍當時,也有隋炀帝一樣的心理病态,明明知道這樣的生活是不對的,卻一直頹唐下去。

    所以在和那些宮妓們一起飲酒作樂時,自己也唱起名詩人韓瓊的《柳枝詞》來:&ldquo梁苑隋堤事已空,萬條猶舞舊春風。

    何須思想千年事,誰見楊花入漢宮。

    &rdquo他能唱出這首《柳枝詞》來,從另一面看,也可以說和隋炀帝一樣,是相當聰明的人。

    他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知道未來的惡果,奈何卻不肯,或許不願改過來。

     在王衍唱過了這首韓琮的《柳枝詞》後,有一個學問很好的内侍宋光溥,正在旁邊,吟出一胡一曾一首有關吳越之戰的詩:&ldquo吳王恃霸棄雄才,貪向姑蘇醉綠酷。

    不覺錢塘一江一上月,一宵波疊越兵來。

    &rdquo詠歎吳王夫差,當年自恃已稱霸天下,把伍員這些英雄豪傑之士,都棄而不用,甚至殺害,一天到晚在姑蘇台上和西施飲酒作樂,遭到迅速的敗亡。

    這也是宋光溥的一番勸谏,王衍聽了以後,大發脾氣而撤除了這次宴會,這不是王衍的心理病态麼?他如此的飲宴無度,難得有自知之明,唱出韓瓊的《柳枝詞》來。

    宋光溥看到他靈明一現,立刻把握這進谏機會,希望能夠挽救這位皇帝,挽救前蜀的一江一山。

    不料王衍又複歸昏昧,發起脾氣來,在一席酒之間,這幾層情緒的變化,喜怒的起伏,豈不是心理的變一态、病态? 曆史上這一類的故事可多了,研究起來,又可立一個專題,寫好一部書來讨論。

    年輕人不要以為無書可讀,世上的書實在是沒有讀完的時候,隻要抓到一個問題,就夠你去鑽研半輩子了。

    在這裡,不另作發揮。

    還是回到《孟子》的原文上來。

     孟子的行為心理學 王說曰:&ldquo詩雲:&lsquo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rsquo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rdquo 孟子從以羊易牛這件事情,指出齊宣王是一位有仁術的君主。

    齊宣王聽了非常高興,就對孟子說:好極了,《詩經》上說的,别人有什麼心事,我都可以揣摩測度出來。

    這句話,就好像是為你孟老夫子說的。

    我當時以羊換牛,哪裡是為了價錢的問題,隻是一點慈悲的心理百已。

    當時我看見那條牛發抖的樣子,沒有做什麼考慮,就那樣做了,叫人不要殺牛,另外換一隻羊。

    後來我自己想想,為什麼會這樣做呢?怎麼會有這個心理?是什麼理由使我這樣做?我自己也想不出一個道理來,你現在這樣一講,把我當時做這件事的心理狀況,以及道理一說出來,的确就是如此,和我當時的心境完全一樣。

    回想起來,現在好像都還有那種感受。

    不過,你說憑着我的這種心理,就能實行王道而名聞天下,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齊宣王不知道自己當時以羊換牛的心理,大概是當時還沒有心理學這門學問。

    如果他生在現代,讀過心理學,就不待孟子指明,而自己了然了。

    不過,也不盡然,有些心理醫生或學心理學的,自己也正好有心理病,接着,孟子就告訴他:&ldquo是心足以王矣&rdquo,也正是對他講的政治領導心理學,我們看孟子怎麼答複他: 曰:&ldquo有複于王者曰:&lsquo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rsquo則王許之乎?&rdquo 曰:&ldquo否&rdquo &ldquo今恩足以及禽一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欤?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rdquo 齊宣王問到了這裡,孟子便引比喻來以問為答。

    他說:假使有一個人告訴你,到底他有多大力量的時候。

    他說,他兩隻手的力氣,可以舉起一百鈎來。

    可是要他去撿起一根羽毛來,他卻沒有辦法。

    至于他的眼力,可以把秋天鳥類換毛時,身上剛長出來的茸毛末梢,都看得清清楚楚。

    可是有一整車的木柴,他卻看不見。

    像這樣的話,你齊宣王會相信他嗎? 齊宣王說:不!當然不相信,世界上哪有這種事,哪有這樣的人呢?孟子當然知道齊宣王也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不合邏輯的,但是他要齊宣王親口否定了這種不合邏輯的假定,才好繼續作深一層的進言。

     所以齊宣王一否定了比喻的可能性,他就立刻說: 好了,既然能舉百鈞的人不可能拿不動羽毛,能察秋毫的人不可能看不見一車子木柴,那麼現在事實上,你齊宣王能以羊易牛,恩惠普及于禽一獸,而你的功業成果,老百姓卻分享不到,得不到好處。

    我們知道,舉得起百鈞的人說拿不起一根羽毛,那是他不肯用力。

    至于眼力可以看見秋毫末端的人說他看不見整車木柴,是因為他不肯用眼力。

    而你齊宣王,對于一頭牛都能夠發慈悲,下命令不宰殺;可是你的百姓們卻沒有過着安和樂利的生活,你還沒有好好保養,保護他們,那是因為你沒有顧念到他們。

    所以沒有去實行王道政治,而不是你沒有推行王道的能力。

     曰:&ldquo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rdquo 曰:&ldquo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lsquo我不能&rsquo,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lsquo我不能&rsquo,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詩雲:&lsquo别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

    &rsquo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一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物皆然,心為甚。

    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後快于心與?&rdquo 孟子一說齊宣王有走王道路線的能力,而沒有去實行王道,于是激起了齊宣王的反問,孟子便在&ldquo不為&rdquo與&ldquo不能&rdquo的問題上,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這一說明,又是邏輯上的一個問題。

     于是齊宣王反問說,你所說的&ldquo不為&rdquo和&ldquo不能&rdquo這兩種情況,又有什麼樣的差異呢?什麼樣具體的情形是&ldquo不為&rdquo?什麼樣的具體事實是&ldquo不能&rdquo呢? 乍看起來,齊宣王連不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來,這位國君似乎是太差勁,太幼稚了。

    我們不可以用這樣的觀念去讀這句話,否則的話,差勁、幼稚的該是我們了。

    首先要了解,當時的齊國,在各國中是相當富強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