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旁通(一)

關燈
那種初期正反互相參合的學說,已經無法扣動當時的人主們之心弦,何況我們的孟夫子,動辄就搬出王道的大道理呢!那當然是牛頭不對馬嘴,到處吃不開了。

     很可惜的是,蘇秦後來還有十次對秦惠王的建議論文,都沒有留下完整的資料。

    否則,在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的文化遺産中,也必可以成為一家之言,一定也占有相當的價值。

    不過,話說回來,蘇秦本人的思想,隻講現實,并不注意學說思想的真正精神。

    也許,他認為那些建議意見,是失敗的,所以便沒有讓它流傳了。

     《一陰一符經》的啟示 第二,《一陰一符經》與蘇秦後來成功的問題 我們看了以上的資料,都知道蘇秦從秦國失敗回家以後,關起門來,苦苦地再來用功讀書。

    據說,讀的是。

    周朝初期極富傳奇性的人物&mdash&mdash姜太公(呂尚)所傳的那本《一陰一符經》。

    因此,自秦漢以後,很多人都在找這本出過曆史性的大風頭、有旋乾轉坤之能的神秘奇書。

    學政治的,學軍事的,甚至學神仙道術的,統統都在找它。

    另外有個類似的傳說,圯上老人&mdash&mdash黃石公,給了張良一本書,張良讀了以後才能再度出山,成為帝王師的風雲人物。

    有人說,圯上老人給張良的,便是《素書》,因此許多人也拼命去讀《素書》,想在其中找出求得功名富貴的捷徑。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陰一符經》和《素書》,據學者們的考證,都是僞書,是後人所假造的。

    那兩本真書,早已收歸天上,不落人間了。

    而且我們現有的《一陰一符經》有兩種:一種是所謂黃帝時代所著的《一陰一符經》,是道書,當然也可以在其中牽強附會,套上政治學、軍事學、謀略學等許多大原理原則。

    還有另一種《一陰一符經》便是所謂《太公兵法》,實際上都是僞書。

    書本雖然出于後世才人的僞造,但它的内容、價值,卻不可以因為是僞書便一筆抹煞。

    這等于國際市場上某些一精一良的赝品,不但可以亂真,甚而有時簡直可以同真了。

     現在我們再來講蘇秦。

    他在家裡,又下了一年晝夜關門苦讀的工夫,便很自信能說動當時的人君們。

    難道說《一陰一符經》真有這樣神妙嗎?你若把流傳下來固有的《一陰一符經》,或《太公兵法》,或者《鬼谷子》那些書都拿來研究一下,如果自己沒有高度的智慧,足資自我啟發的話,那你很可能要被那些書本所困擾,變成一個食古不化,迂腐而迷好神奇,愈來愈不切實際的老冬烘了。

     但是,根據史料的記載,蘇秦再度出來的成功,的确是由研讀《一陰一符經》所緻。

    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在我們的古書裡,所謂一陰一符也好,六韬三略也好,這些書本統統屬于謀略學的範圍。

    大體上,所有論說的内容,都是用古代簡練的文字,根據天道、物理等奇正反複、一陰一陽一互變、動靜互用的原則,來說明應用在人事上的原理。

    這所謂人事,包括了政治、軍事、經濟、外一交一、社會等等人際關系的事務。

    蘇秦再讀《一陰一符經》以後,啟發了他的思想,重新仔細研究當時的天下大勢,使他有了新的啟示,形成一套适合于當時國際現勢的新的謀略構想,因此便建立信心,自認為再度出山,必然可以切合當時人主們現實的需要,必定會采納他的意見而使自己達成願望。

     由這裡,我們可以了解,世界上不管哪一門學問,必須要從讀書求知識,受教育而建立基礎。

    但是書本上的知識,都是由于前人的經驗累積所集成的産品。

    當你吸收了這些知識經驗以後,必須還要自己能夠消化,能夠加以發揮,産生出你自己新的見解,才是構成學問的最主要因素。

    如果呆呆闆闆地被它所範圍,那就變成了所謂的&ldquo書呆子&rdquo了。

    其實,書呆子的确也是人類文化的藝術産品,有他非常可愛的一面。

    但是,往往運用到現實的事務上,便又很可能流露出非常可厭的一面,成為&ldquo百無一用是書生&rdquo古人名言的反映了。

    蘇秦他再度的出山,便是由書呆子的蛻化而成功的。

     圖取個人權利 第三,我們要注意蘇秦在曆史文化上的價值問題。

     我們曆史文化的根本基礎上,幾千年來一仍不變的重心所在,就是傳統文化中王道的精神,也便是孔孟一系儒家學術思想的道統。

    嚴格說來,這種文化維系續絕的道統所在,倒并非因為漢武帝&ldquo罷黜百家,獨尊儒術&rdquo的緣故。

    實際上,是因為我們這個民族先天性地愛好人道和平,重視接近天則的王道教化,而薄視巧取豪奪的權謀所緻。

     因此,在我們的文化史上,盡管有非常可愛、非常重要的諸子學說思想,但也隻能把它用來作為文化學術的旁通陪襯,而不能認為是正規的文化中心思想。

    更何況如蘇秦、張儀之流的縱橫謀略之學,隻是從個人的權利思想出發,圖得個人平生的快意,他的用心動機,并沒有為國家天下長治久安作打算。

    因此,雖然在當時的現實政治上煊赫一時,風雲了二三十年,但畢竟要被曆史的天秤稱量下去,并不予以重視。

     再說,我們雖然隻是簡略地讀了前面引述蘇秦出處的那些資料,但在大體上,已可了解他是深受當時的時代環境、社會風氣和家庭背景所影響。

    他并不能像孔子、孟子那樣具有&ldquo确然而不可拔&rdquo的特立獨行的精神修養。

    所以他始終隻能成為一個大謀略家,一個聰慧的凡夫,絕對無法成為一個超凡的聖人。

    那麼,在這裡我們對于凡夫與聖人的分野,又如何來下一個定義呢?很簡單: 在現實的人生中,隻為自己一身的動機而圖取功名富貴的謀身者,便是凡夫。

     在現實的人生中,如不為自己一身而謀,舍生取義,隻為憂世憂人而謀國、謀天下者,便是聖人。

     所以我們隻要看蘇秦的傳記上,當他學成再要出門時的豪語:&ldquo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rdquo的幾句話,就可以看出他的器識志量隻在财勢而已。

     在這裡,使我想起當年在四川時,聽一位西蜀的前輩朋友,告訴我們戲中幾句幽默的戲文。

    其實,我覺得不單是平常的幽默,簡直是對英雄主義的諷刺,也是人生哲學的透一視。

    現在可以用來對蘇秦的這個曆史故事作類比。

     川戲、漢戲,差不多都是同一系統的地方性藝術。

    也和京戲一樣,在作戲的時候,要配上那些吵死人的大鑼大鼓。

    當然,京戲原來就由安徽湖北戲變來的,大鑼大鼓也有極大的學問,年輕同學們對這一部分國粹不可以太輕視。

     現在我要講的,當川戲中唱某一出大戲時,先在震天價響的大鑼大鼓開場下,出來了兩位披大氅,武生打扮的綠林英豪。

    他們用大氅遮住面目,在戲台上先用英雄式的快步轉上一圈,然後在戲台的中央當衆一站,虎虎有生氣地撩下了遮面的半邊大氅,就開始唱起他們自報名來的道白了。

    一個英雄唱的是: &ldquo獨坐深山門幽幽,兩眼瞪着貓兒頭。

    (當年四川路攤上賣給勞力人們吃的白飯,添在碗中高高超出鼻尖的那種便飯,就叫做貓兒頭。

    )如要孤家愁眉展,除非豆花(兒)拌醬油。

    &rdquo 你看,所謂占山立寨的英雄豪傑們,他最基本的要求,和最終的目的,還不都是為了吃飯嗎?隻是被他這種裝扮,配上幽默的對白和做作,一說穿,人生本來如此,于是就逗得人哈哈大笑了! 另一個跟着唱白的是: &ldquo小子力量大如天,紙糊(的)燈籠打得穿。

    開箱豆腐打得爛,打不爛除非(是)豆腐幹。

    &rdquo 這可真夠幽默了,這四句話說穿了人畢竟都是人,就是這樣的平凡,拆卸了英雄心理上的僞裝,誰人又有多大的了不起呢? 好了,笑話也說過了,由這個笑話的題材,我們再回轉來看蘇秦的動機,所謂&ldquo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rdquo的語句文辭,和所引用川戲中的兩首白話詩來對看,就不用我再來下結論了。

     佩六國相印的顯赫時期 在戰國的後期,國際上所有盛極而衰的強國,盡是一片紛紛擾擾的局面,都畏懼崛起西邊的強秦,沒有哪一國真敢和秦國抗手争衡的。

    即如孟子所見最大的、最古老的齊國之君齊宣王,也不例外。

    那麼,蘇秦這次的再次出門遊說,要想實施他合縱抗秦的聯合國計劃,實在也真不容易。

    不要說在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如此之難,即如後世的曆史上,以一介平民的書生,毫無背景,毫無憑借,要想掌握整個天下于股掌之間,成立一個空頭聯合戰線的王國,除了蘇秦以外,實在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了。

     我們讀曆史,不管從哪種角度來衡量,随便怎麼看不起蘇秦的作為,但他畢竟還是有他對當時時代貢獻的功績存在。

    他後來能夠南北奔走,把國際間聯合戰線組織成功,身佩六國相印。

    在私的方面,果然耀武揚威地讓他家人和嫂子們羨慕不已。

    在公的方面,他也着實作到了吓阻強秦而不敢輕易發動侵略的戰争。

    因此而使當時戰事連綿的天下時局,能夠由他手裡一直安定和平地過了二十多年。

    不但當時的六國諸侯深受其利,間接地使當時天下各國的人民,能夠喘息安居,半生免于戰争戎馬的禍患,實在也是很大的功德。

    雖然他隻為現實利益,以個人主義為出發點,但是他所造成事功的偉業,豈可輕易地抹煞。

    事實上,孟子在當時,也有所未能。

     如照孔子評論管仲等人物的語調,假如孔子遲生在蘇秦之後,也許會給他一句&ldquo可謂能矣&rdquo的評語呢! 曆史的是非,到底也有公論,我們隻要看一看劉向著《戰國策》的序言,便可知蘇秦的确也有可貴可愛的一面。

    如劉向所說: 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谲之國,興立為強,是以轉相放效。

    後王師之,道相吞滅,并大兼校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

    &hellip&hellip 故孟子、孫卿(荀卿)儒術之士,棄捐于世。

    而遊說權謀之徒,見貴于俗。

    是以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轸、代、厲(蘇秦的小弟)之屬,生縱橫短長之說,左右傾側。

    &hellip&hellip 然當此之時,秦國最雄,諸侯方弱。

    蘇秦結之,時六國為一,以傧背秦。

    秦人恐懼,不敢窺兵于關中,天下不一交一兵者二十有九年。

    &hellip&hellip 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莢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

    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

    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莢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

    亦可喜,皆可觀。

     我們要注意,蘇秦第一次遊說的失敗,是先走強國的路線。

    這一次他再度出門遊說,經由趙國,先到北方的燕國。

    燕文侯被打動了心,最後對蘇秦說,願意把全國的力量托付他,以便從事南北聯合陣線的合縱工作。

    并且給他足夠的活動資金,又為他裝備豪華的外一交一馬車。

    如《戰國策》所記: 燕王曰:寡人國小,西迫強秦,南近齊趙。

    齊趙強國也。

    今主君幸教,诏之合縱以安燕,敬以國從。

    于是赍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

     從此蘇秦便一路順利地到了趙國來遊說趙肅侯。

    結果趙王也和燕文侯一樣,願意把國事全部付托給他,而且比燕王更加倍地供給蘇秦活動資金和外一交一排場 如所記: 趙王曰:寡人年少,莅國之日淺,未嘗得聞社稷之長計。

    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諸侯,寡人敬以國從。

    乃封蘇秦為武安君,飾車百乘,黃金千镒,白璧百雙,綿繡千純,以約諸侯。

     你看!這一下蘇秦的神氣更大了。

    他到了韓國,結果韓宣王又是說:&ldquo敬奉社稷以從。

    &rdquo 接着,他到魏國來說動了魏襄王,也就是孟子批評他&ldquo望之不似人君&rdquo,看不起他,施施然而去之的魏襄王。

    結果他也同燕趙韓一樣,完全聽命于蘇秦。

     等到蘇秦再到齊國來見那一位向孟子請教過,結果是話不投機的齊宣王,也是&ldquo敬奉社稷以從&rdquo,向他拱手拜托了。

     最後,他到南方說動了楚國的威王,楚王當然也是以&ldquo謹奉社稷以從&rdquo作結論。

    到此,司馬遷寫《蘇秦列傳》便說:&ldquo于是六國縱合而并力焉,蘇秦為縱約長。

    &rdquo&ldquo縱約長&rdquo,相當于現在所謂聯合國的秘書長。

    &ldquo并相六國&rdquo,同時兼任當時國際上六個國家&mdash&mdash燕、韓、趙、魏、齊、楚的輔相職務。

     這個時候的蘇秦,神氣可大了。

    現在美國出了一個小小的基辛格,哪裡能夠與蘇秦相提并論。

     不過,最有趣的,是《戰國策》中,首先在《秦策》裡所記述蘇秦那篇的結尾一段,他寫實的描寫,也和司馬遷在《史記》裡所寫的一樣有趣。

    雖然我認為《戰國策》裡對蘇秦的一段結語,正好為他作蓋棺論定的畫龍點睛。

    不過,為了文章安排的次序順暢,我們還是采用了《史記》的一段,更為條貫。

     蘇秦組織聯合戰線的合縱計劃,由北到南;一路外一交一活動的成功之後,他必須回轉北方,向開始發起的燕趙報告。

    在北上的途中,必須經過他的故鄉洛一陽一。

    這一路行來,後面侍從的車駕陣勢,非常浩大。

    随行的行李和衛隊,當然也可想而知,真是威風十足。

    更何況各國的諸侯都派遣了特别使節來歡送他。

    那種神氣,簡直就相當于當時執掌政權的諸侯王者一樣。

     因此,搞得當時在洛一陽一的中央天子周顯王,聽了這種情況,心中也有點惴喘不安了。

    因為蘇秦本來是他中央直轄治下的平民,并且在他第一次出來遊說時,也曾先向東周提出過意見,結果被打了回票。

    所以這次周顯王更顯得有些難堪了。

    因此,隻好派了專人為他清理還鄉的道路,又加派了一位代表遠到郊外去歡迎他。

    如&, 北報趙王,乃行過洛一陽一。

    車騎辎重,諸侯各發使送之甚衆,疑于王者。

    周顯王聞之恐懼,除道,使人郊勞。

     蘇秦的書生本色 現在我們繼續看蘇秦回到故鄉後的記述,不但是很有趣味的曆史故事,同時也可以啟發我們對人生觀的哲學思想,以及作人處世,在義、利之間的取舍,非常值得注意。

    先看這一段絕妙的原文: 蘇秦之昆弟妻嫂側日不敢仰視,俯伏侍取食。

    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謝曰:見季子位高金多也。

    蘇秦喟然歎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衆人乎!且使我有洛一陽一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賜宗族朋友。

    初,蘇秦之燕,貸人百錢為資,及得富貴,以百金償之。

    偏報諸所嘗見德者。

    其從者有一人獨未得報,乃前自言。

    蘇秦曰:我非忘子,子之與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時,我困,故望子深。

    是以後子。

    子今亦得矣。

     這段原文接在當時中央政府的天子周顯王也派特使出來歡迎之後。

     蘇秦當時那種威風榮耀,比起唐朝的士子們,考取了進士便自比做登仙而升天的情景,遠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個時候,他的父母兄弟妻嫂,全家人都出動到郊外去歡迎他。

    等到蘇秦的全副儀仗到家以後,他的兄弟、太太、嫂子們,都不敢拿正眼來面對着他,隻敢低着頭,偷偷地拿眼角瞄視他,而且都彎着身子,用半跪式的姿态侍候他,等着他來吃飯。

     蘇秦看了這種情景,就笑着對他的大嫂說,你在我當年失意回家時,不肯為我做飯,現在為什麼又這樣地多禮呢?我們讀了蘇秦這句&ldquo何前倨而後恭也&rdquo的問話,果然覺得他也未免有點小氣。

    但要知道,這是人之常情,除非真正的聖哲,可以淡忘過去的嫌隙。

    不然,任何一個平常人,都會有這種介意的心理存在。

    隻是耿耿在心的介意,沒有采取難堪的報複做法,已經算是第一流的豪傑之士,何況蘇秦還坦坦白白地用笑臉說出他的幽默話呢!好了,理論少講,我們快看這一幕家庭鬧劇是怎樣地演出。

     他的嫂子聽了蘇秦類似譏諷的幽默以後,挂不住了,生怕蘇秦會拿權勢來報複她,幹脆便一跪到地,撲下了身子,正如後世所謂的&ldquo五體投地&rdquo的拜倒在地,一面向他道歉,一面說了一句非常坦白的良心話:因為我現在看到你官位又高,錢又多,所以我要對你好好地巴結了!這句&ldquo見季子位高金多也&rdquo真讓人拍案叫絕,如果也用金聖歎批小說的手法來講,可批:&ldquo好個蘇大嫂!可以浮一大白。

    &rdquo 蘇秦問得譏諷、幽默。

    蘇大嫂答得也真夠坦率,真夠心直口快,說出了千古人情的真話。

     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禮敬,是要極高度的學問修養才能做到。

    否則,絕對純樸,沒有學識的人也能做到。

    除此之外,人與人相處的禮敬态色,不是為了權勢的高位,就是為了你有多金值得重視。

    如果既有高位,又有多金如蘇家的老三,當然會有人向他拍馬屁了。

     季子,是蘇大嫂在家裡叫蘇秦老三或三叔的口頭語,并不一定是蘇秦的名字。

    不過,古人的口語,記之于文字,後來往往便把它當作了文詞。

     我想這種人生滋味的經驗,在每個人的心史上,或多或少都有過記錄的。

    隻是在蘇秦這裡,叔嫂兩人的對話中,坦白地說出了人情世态的真相,便覺得夠刺激!夠痛快! 也由于蘇大嫂的坦率,便接着引出蘇秦對人生觀的哲學言論。

    當然,那個時候還沒有新聞記者來訪問他,所以不是要記者發表的私人意見,更不是他代表合縱政策的聯合公告(一笑)。

    當他聽了他大嫂的話,便很感慨地說:唉!當年落魄回家的蘇秦,也就是現在的我,同樣的一個人,當你富貴的時候,親戚朋友都畏懼你,敬重你。

    當你貧賤的時候,人們就輕視你,把你看成不值一顧的人。

    像我蘇秦這樣的人,對于人生的遭遇,也深刻地體驗到&ldquo人情冷暖,世态炎涼&rdquo的味道,何況平常的一般人呢?注意!我們要特别注意原文中&ldquo況衆人乎&rdquo這句話的語意。

    為什麼呢?蘇秦的語意是很坦白地說,像我蘇秦這樣有出息的人,雖然有一半是運氣,但是也算難得了。

    至于一般平常的普通人,根本就不可能有這種努力的成果,有這種好運的機會。

    因此,世界上那些注定要受委曲的人們,還不知有多少哩!這便是蘇秦的哲學觀點,蘇秦的書生本色,的确明通世故,透達人情到了極點,所以他的成就,也并非偶然僥幸得來的。

     但是,這一段文章裡的&ldquo況衆人乎!&rdquo也可以照一般的解釋,是說像我的家人親屬們,在我失意的時候,也是那樣地鄙視我。

    現在在我得意的時候,又這樣地巴結我。

    至親骨肉尚且如此,何況一般毫無關系的外人呢! 這還不算,最可愛的是蘇秦接着說出他的坦率話。

    他說:假如我當年自己手裡有靠洛一陽一城郊的好水田二百畝,那我甯可在家裡享受田園之樂,在農村社會作一個小小的富家翁,享享福,誰又願意出去奔走四方呢!不過,我蘇秦真要有那種好的家庭環境,那麼,我今天哪裡可能一身掌有六個國家的輔相大印? 所以人生的福禍都很難說,我們如果從道德果報的觀點來看,便有後世宗教家們所說的:&ldquo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rdquo如果隻從哲學的觀點來看,便符合&ldquo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

    &rdquo的至理名言。

     講到蘇秦所說人生哲學的道理,使我聯想起現代史上一位名公巨卿的故事。

    當他少年時,開始出來學軍事,當小排長的時候,他的同袍看到他日記裡寫着,如果他有五百塊大洋,可以回家買幾畝地來種田的話,實在不想這樣辛苦。

    他哪裡想到後來居然成為國家重鎮,在曆史上留名呢?同樣情形,在唐末的亂世中,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