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

關燈
之功課得金台。

    便加功念佛。

    空中告言。

    頂上圓光。

    光明遍空。

    語門徒曰。

    退後莫交觸光。

    至臨終時。

    光色轉盛。

    乃說偈曰。

     清淨皎潔無塵垢蓮華化生為父母 我修行來經十劫出示閻浮受衆罪 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土 說偈已見紫金台含笑而終。

    肉身現在台州湧泉寺。

     僧法智第十九 僧法智住在天台。

    念佛為業。

    性多粗率。

    不拘律儀。

    人每謂曰。

    犯吉羅罪。

    九百歲入地獄。

    即信聞經一稱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便于國清寺兜率台晝夜念佛。

    時人不信。

    忽遍辭道俗。

    我欲往生。

    令親識設一日齋。

    至日中夜。

    無疾而終。

    金色光明照數百裡。

    野雉驚鳴。

    江上船人謂言天曉。

     僧道昂第二十 僧道昂于相州講法華經。

    忽見衆音樂從空中來。

    告此兜率天故下相迎。

    昂曰。

    天道生死根本。

    由來不願。

    所念西方耳。

    言訖見西方伎樂旋轉來迎。

    信至不得久駐。

    言畢香爐随手。

    于高座上端然奄化。

     僧雄俊第二十一 僧雄俊姓周。

    城都人。

    善講說無戒行。

    所得施利非法而用。

    又還俗入軍營殺戮。

    逃難卻入僧中。

    大曆年中。

    見閻羅王判入地獄。

    俊高聲曰。

    雄俊若入地獄。

    三世諸佛即妄語。

    王曰。

    佛不曾妄語。

    俊曰。

    觀經下品下生。

    造五逆罪臨終十念尚得往生。

    俊雖造罪。

    不作五逆。

    若論念佛。

    不知其數。

    言訖往生西方。

    乘台而去。

     尼法藏第二十二 宋朝尼法藏金陵建福寺住。

    禅業高遠。

    謂同學昙敬。

    吾立身行道。

    志在西方。

    後忽染患。

    初見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省問法藏疾。

    光明照耀一寺。

    衆鹹見。

    因爾而終也。

     尼淨真第二十三 尼淨真住長安積善寺。

    納衣乞食一生無嗔。

    讀金剛經萬八千遍。

    專精念佛。

    顯慶五年七月染患。

    語弟子曰。

    五月内十度見阿彌陀佛。

    又兩度見極樂世界寶蓮華童子遊戲。

    又有聖僧。

    五度授記曰。

    我當作佛。

    又曰。

    吾得上品往生。

    趺趺而終。

    經宿卻醒語弟子曰。

    吾得菩薩位也。

    遍曆十方供養諸佛。

    言訖而終。

    光照于寺。

     尼法勝第二十四 尼法勝吳縣人。

    進修禅寂。

    念佛為業。

    訓誘道俗。

    皆勸往生。

    得病自知不差。

    卧見一僧。

    報曰。

    此病不差。

    須專念佛。

    又見。

    二僧偏袒。

    執花立在床前。

    光明照我身。

    言訖而終。

     尼悟性第二十五 尼悟性洛陽人。

    于衡州遇照阇梨。

    發願念佛萬遍。

    大曆六年。

    入台山。

    忽染患。

    聞空中音樂。

    尼曰。

    我聞。

    得中品上生。

    見同念佛人。

    西方盡有蓮華也。

    身金色光明。

    時年二十四矣。

     尼大明第二十六 尼大明沿州人也。

    遇綽禅師講無量壽經。

    教念佛業。

    尼念時。

    先著淨衣。

    口含沉香。

    靜室課誦。

    三四年間相續不斷。

    臨終之時。

    衆睹光明。

    内聞沉水。

    香氣來迎。

    于此而終。

     沙彌二人第二十七 沙彌二人并州開化寺居。

    其少沙彌語大沙彌曰。

    兄作淨土業。

    何如沙彌。

    忻然而同志。

    經十五年。

    大者先亡。

    到西方見阿彌陀佛白言。

    我有少弟。

    得生此否。

    佛言。

    汝因他發心。

    汝尚得生。

    彼何疑哉。

    且還閻浮。

    勤念我名。

    三年之後俱來見我。

    還更卻稣。

    具說上事。

    後年二沙彌心開眼淨。

    同見菩薩來迎。

    地即震動。

    天花散空。

    一時俱逝。

    随願往生。

     童子阿昙遠第二十八 童子宋朝時人也。

    年十八持菩薩戒。

    事含禅師。

    修淨土業。

    恒向師主忏悔。

    夜四更忽自念誦。

    師驚問。

    答曰。

    見佛黃金色。

    幡花滿空。

    自西而來。

    俄然而卒。

    異香不散數日。

     童子魏師贊第二十九 童子魏師贊年十四雍州人也。

    事靜禅師。

    發心念佛日夜相續。

    永徽三年。

    遇疾命終。

    還稣啟母曰。

    阿彌陀佛今見在此。

    兒随往生。

    言訖而終。

    東西鄰人見亡家屋上。

    五色光明西上騰雲。

     烏場國王第三十 烏場國王萬機之暇。

    謂左右曰。

    朕為國主。

    不免無常。

    聞西方可以栖神。

    日夜六時念佛行道。

    并奏樂。

    每日請百僧。

    王與夫人親手行食。

    三十餘年精專無替。

    臨終神色怡和。

    西方聖衆來迎。

    祥瑞不一。

     隋朝皇後第三十一 隋文帝皇後雖居宮室。

    深厭女身。

    日誦西方。

    至臨終時。

    異香滿宮。

    從空而至。

    文帝問阇提斯那。

    是何祥瑞。

    西方有佛。

    号阿彌陀。

    皇後業高。

    神生彼國。

    故有斯瑞。

     晉朝劉遺民第三十二 晉朝劉遺民柴桑二縣令。

    依遠大師修道。

    修念佛三昧。

    時始涉半年。

    于三昧中見佛毫光伸手引接。

    請佛求僧願。

    速舍壽而生淨土。

    居山一十五年。

    自知亡日。

    與衆辭端坐而化。

    當義熙十五年。

    年五十七矣。

     唐朝觀察使韋之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