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陀羅尼經 第一卷

關燈
)蒲得究追(八)蒲耆禀婆(九)莎呵(十)南無啒啒侄寫(一)[口*帶]提易勤(二)那伽耶彌(三)莎呵(四)南無摩诃浮陀卑(一)南無摩诃離婆浮陀卑(二)南無華聚陀羅尼(三)毗舍阇室牧(四)郁伽林(五)袒吒林(六)窮伽林(七)恒伽噤(八)阿隸那隸那羅隸(九)莎诃(十) 爾時恒伽歡喜踴躍而問之言。

    雲何奉持諸佛實法。

    爾時上首告恒伽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願欲聞者。

    汝當夢中住其人前。

    當現汝身。

    是人若見汝身。

    汝當教行如是實法。

    問言當雲何行耶。

    答恒伽言若欲行時。

    七日長齋日三時洗浴着淨潔衣。

    座佛形像作五色蓋。

    誦此章句百二十遍繞百二十匝。

    如是作已卻坐思惟。

    思惟訖已複更誦此章句。

    如是七日。

    爾時恒伽即問上首當用何日。

    善男子要用月八日十五日行此法。

    時若衆生犯五逆罪。

    身有白癞若不除差無有是處。

    若優婆塞犯三自歸至于六重。

    若不還生無有是處。

    若菩薩二十四戒沙彌十戒。

    式叉沙彌尼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

    如是諸戒若犯一一諸戒當一心忏悔。

    若不還生無有是處除不至心。

    複次善男子爾時上首。

    廣為恒伽說二十四重戒名。

    若有菩薩。

    饑餓衆生來詣其所求飲食卧具。

    不随意者名犯第一重戒。

    若有菩薩淫欲無度不擇禽獸者。

    是名犯第二重戒。

    若有菩薩見有比丘畜于妻子随意說過者。

    是名犯第三重戒。

    若有菩薩若見有人憂愁不樂欲自喪身。

    更以已意增他嗔恚敗他命根。

    猶若有人以火悉燒一切物者。

    是名犯第四重戒。

    若有菩薩出于精舍到于曠路。

    得值财寶随意取者。

    是名犯第五重戒。

    若有菩薩見他嗔恚欲害他命。

    更以美言贊他嗔恚者。

    是名犯第六重戒。

    若有菩薩見他嗔恚。

    若聞嗔恚欲燒僧坊。

    若不盡心谏彼惡人者。

    是名犯第七重戒。

    若有菩薩若見有人若聞有人犯于重罪。

    若是菩薩應密呼彼人來。

    詣其所。

    我有良藥溉汝戒根能令還生。

    彼若不來汝應三呼若不至三。

    是名犯第八重戒。

    若有菩薩聞見有人犯于五逆。

    應往彼所作如是言。

    此非正法汝非梵行莫作是行。

    若不爾者。

    是名犯第九重戒。

    若有菩薩見聞他人欲興大善事。

    更起嗔恚壞他善慧者。

    是名犯第十重戒。

    若有菩薩見有他人耽飲嗜酒。

    當以已情往呵他人。

    除自因緣此非梵行。

    是名犯第十一重戒。

    若有菩薩見聞有人淫他婦女。

    往他正夫所作如是言。

    此人犯汝汝可睹之者。

    是名犯第十二重戒。

    若有菩薩視他怨家作怨家想者。

    是名犯第十三重戒。

    若有菩薩見他視怨如赤子想。

    往彼人所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何能視此人如赤子此非吉相。

    是名犯第十四重戒。

    若有菩薩見他聚鬥。

    往至其所佐助氣力撾打諸人者。

    是名犯第十五重戒。

    若有菩薩見有他人伏匿之事。

    發舒诽說語諸四輩。

    彼人不喜使他嗔恚者是名犯第十六重戒。

    若有菩薩見聞他善事都不得言者。

    是名犯第十七重戒。

    若有菩薩行于曠路。

    見有他人營諸塔廟。

    若複有人營諸精舍。

    若不佐助者。

    是名犯第十八重戒。

    若有菩薩見聞有人。

    離善知識親近惡友。

    終不贊言汝為善吉。

    離彼惡友親近善友者。

    是名犯第十九重戒。

    若有菩薩于栴陀羅處若惡人處。

    若惡狗處聲聞二乘人處。

    如是諸難悉不得往除已急事。

    是名犯第二十重戒。

    若有菩薩見聞疑殺。

    即自思惟食此肉者。

    斷大慈種當獲大罪。

    言不見聞疑殺食都無患者。

    是名犯第二十一重戒。

    若有菩薩見聞疑殺作不見聞疑殺。

    若食此肉者即遺三世諸佛寶藏。

    亦遺三世諸佛之恩。

    以此為尊者。

    是名犯第二十二重戒。

    若有菩薩解于方便知衆生根。

    若謂不說當獲罪報者。

    是名犯第二十三重戒。

    若有菩薩持此戒時。

    若見華聚若見虛空藏。

    若見觀世音若見一一諸菩薩者。

    如是見不見等及餘諸見。

    悉不得向人說我見如是法王子等。

    若言見者此人現身得障道法得白癞病。

    或時愚癡或時青盲或時目眩。

    妄想分别諸佛法要。

    得愚癡病。

    謗此戒者殃負如是。

    持此戒時若口不言向外宣傳我見此事。

    若不言者于七日中。

    其餘已外亦不得言。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诃薩二十四戒。

    善男子在在處處莫妄宣說諸佛秘法。

    善男子一切諸佛悉由此戒成等正覺。

    過去諸佛亦因此戒成等正覺。

    未來諸佛亦複如是。

    爾時恒伽白上首言。

    若有刹利婆羅門毗舍首陀。

    得受此戒不。

    上首答言如是諸姓得受此戒。

    恒伽白言當雲何受如是妙戒。

    上首言受此戒時。

    應請一比丘解此戒相者。

    請諸衆僧随意堪任不問多少。

    複應請二十四形像若多無妨。

    作種種肴饍飲食。

    供養衆僧及此比丘。

    五體着地在形像前及諸尊僧。

    至心禮敬唱如是言。

    諸佛色藏外諸衆僧。

    我今歸命受尊戒法。

    衆僧弘慈當證知我。

    複更唱言。

    法中雄猛微妙尊。

    聽我今自說受持此戒。

    爾時此人應自口說。

    了知戒已而更三請三請。

    已而淳熟此戒性。

    盡性而形改受持。

    谛受谛聽修行莫犯。

    持此戒者随意往生。

    恒伽盡菩提性菩薩摩诃薩。

    自聞此戒受此戒時法應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