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相。
唯即與離二無所著。
名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
名無縛解脫回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
名法界無量回向。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
若出未出猶如鑽火。
欲然其木名為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如登高山。
身入虛空下有微礙。
名為頂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
如忍事人非懷非出。
名為忍地。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阿難是善男子。
于大菩提善得通達。
覺通如來盡佛境界。
名歡喜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
名離垢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
名難勝地。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
名現前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
修習畢功功德圓滿。
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
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阿難從幹慧心至等覺已。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
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
觀察如幻十種深喻。
奢摩他中。
用諸如來毗婆舍那。
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當何名是經。
我及衆生雲何奉持。
佛告文殊師利。
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
及此會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汝當奉持。
說是語已。
即時阿難及諸大衆。
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啰義。
兼聞此經了義名目。
頓悟禅那修進聖位。
增上妙理心慮虛凝。
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
善開衆生微細沈惑。
令我今日身意快然得大饒益。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
蠕動含靈本元真如。
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世尊此道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
持菩薩戒私行淫欲。
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
發是語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
後于節節猛火燒然堕無間獄。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
琉璃為誅瞿昙族姓。
善星妄說一切法空。
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複自然。
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唯垂大慈發開童蒙。
令諸一切持戒衆生。
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
令諸衆生不入邪見。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阿難一切衆生實本真淨。
因彼妄見有妄習生。
因此分開内分外分。
阿難内分即是衆生分内。
因諸愛染發起妄情。
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是故衆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
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
貪求财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
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阿難諸愛雖别流結是同。
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内分。
阿難外分即是衆生分外。
因諸渴仰發明虛想。
想積不休能生勝氣。
是故衆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
心持咒印顧眄雄毅。
心欲生天夢想飛舉。
心存佛國聖境冥現。
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阿難諸想雖别輕舉是同。
飛動不沈自然超越。
此名外分。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
生從順習死從變流。
臨命終時未舍暖觸。
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
自然心開見十方佛。
一切淨土随願往生。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
即為飛仙大力鬼王。
飛行夜叉地行羅刹。
遊于四天。
所去無礙。
其中若有善願善。
心護持我法。
或護禁戒随持戒人。
或護神咒随持咒者。
或護禅定保綏法忍。
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于人間。
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
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
生于火際。
受氣猛火身為餓鬼。
常被焚燒水能害己。
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
身入風火二交過地。
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
若沉心中有謗大乘。
毀佛禁戒诳妄說法。
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
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衆同分中兼有元地。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衆生自業所感。
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雲何十因。
阿難一者淫習交接。
發于相磨研磨不休。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發動。
如人以手自相磨觸暖相現前。
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行淫同名欲火。
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二者貪習交計。
發于相吸吸攬不止。
如是故有積寒堅冰于中凍冽。
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
二習相淩故有
唯即與離二無所著。
名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
名無縛解脫回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
名法界無量回向。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
若出未出猶如鑽火。
欲然其木名為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如登高山。
身入虛空下有微礙。
名為頂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
如忍事人非懷非出。
名為忍地。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阿難是善男子。
于大菩提善得通達。
覺通如來盡佛境界。
名歡喜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
名離垢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
名難勝地。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
名現前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
修習畢功功德圓滿。
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
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阿難從幹慧心至等覺已。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
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
觀察如幻十種深喻。
奢摩他中。
用諸如來毗婆舍那。
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當何名是經。
我及衆生雲何奉持。
佛告文殊師利。
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
及此會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汝當奉持。
說是語已。
即時阿難及諸大衆。
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啰義。
兼聞此經了義名目。
頓悟禅那修進聖位。
增上妙理心慮虛凝。
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
善開衆生微細沈惑。
令我今日身意快然得大饒益。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
蠕動含靈本元真如。
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世尊此道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
持菩薩戒私行淫欲。
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
發是語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
後于節節猛火燒然堕無間獄。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
琉璃為誅瞿昙族姓。
善星妄說一切法空。
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複自然。
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唯垂大慈發開童蒙。
令諸一切持戒衆生。
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
令諸衆生不入邪見。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阿難一切衆生實本真淨。
因彼妄見有妄習生。
因此分開内分外分。
阿難内分即是衆生分内。
因諸愛染發起妄情。
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是故衆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
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
貪求财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
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阿難諸愛雖别流結是同。
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内分。
阿難外分即是衆生分外。
因諸渴仰發明虛想。
想積不休能生勝氣。
是故衆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
心持咒印顧眄雄毅。
心欲生天夢想飛舉。
心存佛國聖境冥現。
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阿難諸想雖别輕舉是同。
飛動不沈自然超越。
此名外分。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
生從順習死從變流。
臨命終時未舍暖觸。
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
自然心開見十方佛。
一切淨土随願往生。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
即為飛仙大力鬼王。
飛行夜叉地行羅刹。
遊于四天。
所去無礙。
其中若有善願善。
心護持我法。
或護禁戒随持戒人。
或護神咒随持咒者。
或護禅定保綏法忍。
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于人間。
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
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
生于火際。
受氣猛火身為餓鬼。
常被焚燒水能害己。
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
身入風火二交過地。
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
若沉心中有謗大乘。
毀佛禁戒诳妄說法。
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
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衆同分中兼有元地。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衆生自業所感。
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雲何十因。
阿難一者淫習交接。
發于相磨研磨不休。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發動。
如人以手自相磨觸暖相現前。
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
色目行淫同名欲火。
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二者貪習交計。
發于相吸吸攬不止。
如是故有積寒堅冰于中凍冽。
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
二習相淩故有